再說讀萬卷書。讀書的好處就不必說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啦,“腹有詩書氣自華”啦,總之是開卷有益。本科讀的是北大中文係,老師給開過一大堆必讀書目錄,我很聽話,上學期間沒學會跳舞沒談過戀愛,時間都用在讀書上,都快變成書呆子了。北大真好,變成書呆子也沒人嘲笑你。後來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說他曾給即將畢業的學生留過一個作業,讓他們參加工作後能保證一個月讀一本書,課堂上一片哄笑。很多學生以為一個月讀一本書太少了,他們在學校裏一天就能讀幾本。可是幾年之後,師生再聚首時,當年哄笑的學生全都沉默了,因為沒有誰能完成老師的作業。現在很多事業有成的人有一個口頭禪:“忙,太忙了。”我的職業是副刊編輯,沒有忙到人家那份兒上,閑著幹嘛呢?就是讀書寫作。從這點來說,我是個作業合格的學生,而且還有長進。哪裏有長進呢?古人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工作之後最大的長進,就是沒有讀得更呆,而是學會了思考。寫作有禁區,思考無疆界。思接千載,視通萬裏,透過現象看本質,揭開假象識本真,這都是思考的妙處。收入本集的“史思”、“文思”兩輯就是我讀書思考的部分成果。
感謝同鄉、老朋友車吉心局長的熱心提攜,感謝山東科技出版社的大力扶持,使我的這本還算有點學問的書得以出版麵世。這年頭,與其罵別人浮躁嘲他人淺薄,不如靜下心來做點實實在在的工作,於人於己都大有好處。是為序。
2005年11月15日於北京金台
從曆史中打撈一把鹽
—《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兒》自序
《馬太福音》第五章第十三節,基督對他的門徒說:“你們是世上的鹽。”1898年,美國作家、教育家和傳道士亨利?範?戴克在哈佛大學發表題為《鹽》的演講,對這一話題做了引申,他說鹽食之有味,又可潔物、防腐。當基督說“你們是世上的鹽”時,是在指明眾門徒到世上來就是要淨化、美化他們所在的世界,使它免於腐敗,給人的生活以新的、更健康的氣息。範?戴克認為,每一個在知識、道德、宗教信仰方麵受過教育的人,都應該成為社會上行善的積極力量,他們要做世上的鹽,而鹽的首要責任是有鹽味。
“有鹽味”,這個要求好像不高,但要做到也並不容易。對於一個知識分子來說,有鹽味就要講學術良心,就要有一點擔當精神,就要隻講真話不說假話,就要有為真理而獻身的大無畏精神;有鹽味就不能明哲保身,唯唯諾諾,不能逢迎拍馬,滿身銅臭,更不能落井下石,助紂為虐。
世上需要鹽。如果沒有鹽,我們炒出的菜就會寡淡無味,我們的食物很快就會腐爛,一些人要得大脖子病,一些人會營養不良。
知識分子要做世上的鹽。如果連知識分子都變庸俗了,那麼這個世界的純潔還能靠誰呢?現代社會,人們的分工越來越細,知識分子也不例外。有搞社會科學的,有搞自然科學的;有研究曆史的,有研究天文的;有小麥專家,有文學天才;有寫雜文的,有寫詩歌的……術業有專攻,但我們的宗旨是一致的:用我們的知識和智慧使周圍的生活更有滋味,使我們的世界更加純潔。
我是寫雜文的,寫雜文是必須看點曆史的。一般人以為曆史就是故紙堆,鑽進曆史是一種逃避。我想在這紛繁浮躁的時代,躲進曆史成一統,任爾東西南北風,也不失為一種追求和操守;但另一方麵,“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走進曆史絕不是為了炒冷飯,或者隻是為了獵奇,為了去淘換點雞零狗碎的東西或者躉些糟粕來誤人子弟。我所要做的,是從曆史長河中舀一瓢水,濾去雜質,任其風吹日曬,結晶出鹽,讓現代人嚐嚐,這就是原汁原味的鹽,這就是曾強壯過我們祖宗軀體的鹽,這就是對今天的孩子還有裨益的鹽。
我老覺得,孩子們甜的東西吃得太多了,讓他們嚐嚐鹹味,好。
從四大名醫的醫德說起
—《京城四大名醫》後記
對於“四大名醫”,現在很多年輕人可能不知道了,但在中醫界,一提起他們,人人都翹大拇指。這一名稱的由來,比較統一的說法是,1935年,國民黨政府頒布中醫條例,規定對所有中醫實行考核立案,在北京進行第一次中醫考核時,當局任命醫術精湛、頗負盛名的蕭龍友、施今墨、孔伯華、汪逢春四人作為主考官,負責命題與閱卷,從此即有“京城四大名醫”之稱。也有人說,是因為這四位醫生幾乎在同時懸壺應診,醫術高明,患者信服,所以被稱為“四大名醫”。
在我看來,“四大名醫”的“名”一靠醫術,二靠醫德,二者缺一不可。隻有醫術沒有醫德,那就是個賺錢機器,不會落下什麼好的口碑;隻有醫德沒有醫術,隻是一個好心的庸醫,也不會贏得患者的信賴。隻有兩者備於一身,才堪稱為名醫、大醫。他們身上最重要的德是什麼呢?我認為有兩條:一是大愛,二是淡泊名利。
這四大名醫無一例外都要求弟子們熟背藥王孫思邈《大醫精誠論》中的一段名言:“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誌,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淒愴,勿避艱險、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其有患瘡痘、下痢,臭穢不可瞻視,人所惡見者,但發慚愧淒憐憂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誌也。”大意是說,凡是優秀的醫生治病,一定要神誌專一,心平氣和,不可有其他雜念,首先要有慈悲同情之心,決心解救人民的疾苦。如果患者前來就醫,不要看他的地位高低、貧富及老少美醜,是仇人還是親人,是一般關係還是密切的朋友,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包括中外),是聰明的人還是愚笨的人,都應一樣看待,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替他們著想;也不能顧慮重重、猶豫不決,考慮自身的利弊,愛惜自己的性命。見著對方因疾病而苦惱,就要像自己有病一樣體貼他,從內心對病人有同情感,不要躲避艱險,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寒冷或暑熱,饑渴或疲勞,要一心一意地去救治他,不要裝模做樣,心裏另有想法,嘴裏借故推托。隻有做到這些,才可以做一名天下的大醫。如果與此相反,就於人民無益而有大害,……有人患瘡瘍、瀉痢,汙臭不堪入目,甚至別人都很厭惡看的,醫生必須從內心同情、體貼病人,感到難受,不能產生一點別的念頭,這就是我的心願啊。
正因為有這樣的醫德,孔伯華當年懸壺應診時,早上前十個病人往往是免費的,他知道隻有窮人才會早早就排隊等候看病,而且還為這些病人準備免費的早餐。因為有這樣的醫德,施今墨在1959年無償獻出了治胃潰瘍、高血壓、神經衰弱、氣管炎等十大驗方。這十大驗方中的“高血壓速降丸”、“神經衰弱丸”、“感冒丹”、“氣管炎丸”,被製為成藥,在每年的廣交會上為國家換彙上百萬美元。後來,施今墨為實現兼愛天下,濟世救人的人生理想,又陸續地把自己的一些秘方無償獻給國家。
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很多醫生——不光是醫生,各行各業,包括政府機關,都喜歡掛匾、掛錦旗,診所裏掛什麼“華佗再世”啦、“妙手回春”啦等等,琳琅滿目;政府機關掛什麼什麼先進單位,滿牆滿屋都是。客觀地說,名醫能得到患者贈匾,當然是很榮耀的事,但如果弄得如同書畫展覽,則不免有炫耀之嫌。這四大名醫對贈匾都看得很輕。蕭龍友的家門口隻用一塊尺許長、三寸多寬的小木牌,刻著“蕭龍友醫寓”五個小字,僅供求醫者辨認住址而已。許多被治愈的社會名流贈送匾額,雖然書法上乘、裝飾優雅,但一塊都不往牆上掛,積多了還叫人刨平,變成製作家具的木料。汪逢春的書齋就叫“泊廬”,取淡泊明誌之意。他曾經說:“醫家之技術如何,病家自有公論,何用自我吹噓?”“醫者以治病救人為目的,唯有恪遵仲景之言,勤求古訓,博采眾方,以充實自身,始能濟世活人。聯匾等踵事增華之物,不過一宣傳品耳,於學問何補哉。”凡有患者贈送匾額的,他都婉言謝絕,對那些不容推卻的,他也從不懸掛。
有人會說,這些醫德已經過時了。現在是市場經濟,醫院、診所要講經濟效益,就要炒作。沒有錢,怎麼請名醫、蓋大樓,怎麼購買先進的醫療設備?沒有這些,怎麼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可是如果醫院沒有愛心,隻認錢不認人,那麼逼著窮人把活著的病人送往殯儀館的悲劇就還會重演,誘導富人花550萬的高價也沒有保住一條生命的冤案就還會發生;如果醫生沒有愛心,那麼手術刀和殺人刀之間就沒有多少區別。事實上,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醫院就像一個巨大的無底洞,一台吞錢的老虎機,一場無休無止的惡夢,什麼名醫、大樓、先進設備,隻是冷熱不均的勢利眼;什麼“救死扶傷,治病救人”,不過是掛在牆上,起一點象征作用的標語而已。
回望四大名醫的時代,並非沒有物質利益的巨大誘惑,軍閥們的驕奢淫逸、達官顯貴的名車豪宅難道不是誘惑?但四大名醫能永保赤子之心,淡泊名利,普濟眾生,不能不說與他們深受大醫精誠思想的影響有關。
大醫精誠,這是怎樣一種境界,一種格局,一種氣象,一種抱負!四大名醫,何以成其大;今日庸醫,何以如此多?其中的道理並不難思量,不過兩個字:“精誠”而已。
最後,我們要特別鳴謝蕭龍友嫡孫女蕭承悰女士、施今墨之子施小墨先生、孔伯華之嫡孫孔令謙先生、孔伯華弟子徐宏勳先生、汪逢春弟子謝子衡先生,他們不僅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和許多珍貴的曆史圖片,而且他們身上傳承下來的大醫精誠、普濟世人的醫德與平和寬厚的處世之道也深深感染了我們,正是由於他們的幫助,使這本書增色不少。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我們還參閱了不少書目、文章,附於書後,一並致謝。而由於我們學識淺陋,又非專業從醫人員,舛誤之處必不可免,敬請各位方家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