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好的高風
題目有“高”字,我想說的卻是不高的口腹之欲。幸而古人也說過:“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以60年左右的空肚皮經驗為佐證,吃飽飯總是大事。吃飽,主觀條件有二,一是腸胃不壞,二是錢袋不空;客觀條件也有二,一是有原料,二是做得好。大題宜於小作,這裏隻想談四項條件的最後之一,並用作文的所謂開門見山法,先表明題意,是下廚房的諸公諸婆,風格可分為上中下三等,上是自願求好,中是為競爭而求好,下是為發財加速而放棄求好。可惜的是,就我的孤陋寡聞所知,開門賣飯菜的,姑且限於北京一地,上的像是不多,中的也許有些,下的則是滔滔者天下皆是也。這樣說,我是又想發牢騷。或者改說為希望吧,希而望之,也是因為可以做好而沒有做好,總之還是一樣。以下就不管是牢騷還是希望,單說事由。
想用孔老夫子“循循然善誘人”之法,多說推為上等的自願求好的高風。實事當做故事說。一位是我老伴的五嬸娘(她的家鄉呼為五娘),水鄉長大,善於做魚菜,並且喜歡人捧。她以表妹身份嫁表兄,這樣,丈夫的三哥就兼有雙重身份,三大伯和三表兄。這位三表兄喜歡開玩笑,每當表妹做魚菜的時候就誇獎,說這樣好的魚,簡直沒吃過。表妹聽了高興,立刻端一盤送過來。到下一頓又說,這樣好的魚,簡直舍不得吃,怕吃完了再也吃不著。表妹聽了更高興,於是把魚掃數端過來。這故事突出喜歡吹捧的可笑;但也無妨斷章取義,是做菜全力求好,也確是值得吹捧。另一件是舊同學梁君說的,是半個多世紀以前了,他在昌平縣立小學教書,住得遠的幾位教師請個人做飯。這位家道不壞,吃和做方麵都有些比較好的經曆,隻是因為閑居感到寂寞,才大材小用。上任之後,教師都因吃得太好而詫異,不久之後發現,是這位小用的大材暗暗貼補了菜金。問他為什麼要這樣,他說:“我有個脾氣,菜是我炒的,就是要好。”與剛說的那位五嬸娘相比,這位可算是更上一層樓,因為零星的情緒變成係統的烹調之道。可惜的是我隻是耳食,未能舉箸而親嚐。那就再說兩件,都是親嚐的。一次是70年代初在家鄉,小學同學王兄請解饞。下廚房的是他的親戚名廚師楊師傅。菜有幾種,專說最後一道的氽丸子,端上桌,楊師傅向我碗裏送幾個,眼盯著,等評論。我毫不誇張,說清香,幾十年沒有嚐到這樣的味道了。楊師傅點頭微笑,顯然是在表示,遇到賞音人,沒有白費力。又一次是80年代,在北京玉華台飯莊,我招待《讀書》的四員女將。座上有我的鄉友淩公,飲食行業的名人,並曾任玉華台經理。飯莊的名廚師張福祉老師傅不常來,更不下廚房,這一天碰巧來了,為了表示客氣,破例,下廚房給做了一盤鬆鼠黃魚。上桌,先眼看,色好;接著舉箸,味好,大家交口稱讚。淩公說明原委,大家立即推舉淩公往廚房致謝。我想,高手下廚房,精心做一樣菜,是“自好”。就現存的文獻看,自好這說法是孟老夫子首創,我們無妨順水推舟,來個“他好”。這樣,下廚房的精心做是自好,座上客稱讚致謝是他好,兩好並一好,就成為烹飪之道的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