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在理論上,這並不難,也應該如此。但是,正如世間的許多事一樣,應該的常常不能成為事實。那就隻好退而求其次,為競爭而求好。舊時代北京許多老字號的名菜名吃,如東來順的涮羊肉,烤肉宛的烤牛肉,便宜坊的烤鴨,以至同福居的鍋貼,灶溫的爛肉麵,等等,都是。競爭,由動機方麵看也許不值得大驚小怪;不過轉而由食客方麵看,就無妨來個實利主義,反正既好吃又價錢合理(因為有競爭管著),得吃且吃,不問動機可也。
遺憾的是,近些年來,這退而求其次,為競爭而求好,也成為稀有的高風。這是因為刮起另一股有大力的風,不隻“好”,連“求”也倒了。這股風是發財第一加越快越好。發,快,是目的;辦法呢,用算盤很容易算出來,是成本盡量降,售價盡量升。語雲,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何況本心並未求好,則端上桌的情況就可想而知了。
這不滿的心情由比較來。比如以錢袋一向難得充裕的書生為本位,昔日,走入普通飯館,花錢不多,吃得稱心如意,不難,眼下就成為不可能。這變化有很多原因,想變果,先要變因,想來必不容易。但希望,隻要堅持,總不會毫無結果吧?所以還要盡人力。情況複雜,不得不從多方麵下手,我想其中之一應該是,恢複並發揚自好的高風。如何發揚?日前聽一個忘年交的年輕朋友靳君談他的開個文藝餐廳的設想,使我受到啟發。他說烹調高超,不隻是技術,而且是藝術,那就應該如齊白石、徐悲鴻等之作畫,一種菜上盤,也要署名。他說他正在籌劃,如果成功,他將請美食名家也來一顯身手,那就門口可以張貼,如今晚某某菜由王世襄先生掌勺,明晚某某菜由汪曾祺先生掌勺之類。名人如王、汪等下廚房,座上食客當然要謝門(廚房之門),刀勺與道謝齊鳴,偷工減料,粗製濫造必絕跡且不說,還可以形成多幅廚師和食客的雅集圖,口腹之微高升為也可算遊於藝,正是豈不妙哉。以上是靳君的理想。理想幾乎都是不容易實現的,不過我覺得,其精神,即自好的高風,總是既值得珍視又會產生實效的。實效未必就特效,但總是治烹飪流感的一種藥,希望有誌求好的人都能服用,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