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李宗仁與蔣介石決裂的經過(1 / 3)

第十章 李宗仁與蔣介石決裂的經過

一、另謀出處,李宗仁赴美治病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五日,李宗仁偕夫人郭德潔、長子李幼鄰、幼子李誌聖,及前內政部長李漢魂飛美。一到紐約,即入長老會醫院割治胃潰瘍宿疾。臨行囑我帶他的親筆信專機飛海口晤華中軍政長官白崇禧,麵達衷曲。他原來指望白氏能將所部軍力完整地帶到海南集中,這樣他手中還握有政治資本,自可在一兩個月內歸來與白氏共謀進止。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白部在桂南全部被殲了。情勢如此劇變,他不得不盱衡全局,另謀出處。

十二月十日,雲南、四川兩省軍政當局宣布起義,當日蔣介石從成都鳳凰山上機飛返台北。兩日以後,掌握軍需的前上海市長陳良被派到海口晤白崇禧,補發白崇禧部軍費;同時陸軍副總司令羅奇亦銜命來敦促白去台,共商善後大計。白崇禧揣測蔣的意圖,係要他擔任“勸進”的角色。十二月十五日,白崇禧從海口電李宗仁雲:

蔣曾勸禧往晤,意在勸進。仙不日赴台謁蔣(仙即李品仙,華中軍政副長官。),勸蔣稍待公治病結果對自身問題有所表示後再談複位問題。

時當李宗仁有一種成見,認為蔣已於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一日宣布下野,複職是非法的,因於十二月十七日複白崇禧電,提出下列意見:

甲、請總裁考慮複職事不必提出,因複職無法律依據,理由是:子、總裁既已引退,即為平民,決不能恢複已放棄之職位;醜、仁之代理,非代理總裁個人,乃代理總統之職位;寅、依照憲法第四十九條,故用代總統字樣;卯、代總統引退,則由行政院長代理,三個月後另選,不能由前任總統複職。

乙、總裁派俞大維來美,要求動用經援餘款九千萬美元,甘介侯已函杜魯門、艾奇遜,請將該款用於海南、台灣兩地,因該款明年二月不用即作廢,故不反對。

十二月二十六日,白崇禧再由海口電李宗仁曰:

鶴齡、燕謀(鶴齡即李品仙,燕謀即前五戰區參謀長徐祖貽。)電:在台與各方談話結論,蔣複職事,與德公今後做法有關:甲、德公病愈不返而辭代總統,則介公複職。乙、病愈即返國,願效林子超(林子超即林森,意指林做國府主席有職無權。),介公或不複職;病愈不辭又不返,對德公最為不利。

十二月三十日,白崇禧從海口飛往台北。一九五〇年一月十六日他又與總統府參軍長劉士毅、秘書長邱昌渭聯名電李宗仁,對其個人進退有所建議;最後並提出:如需繼續在美休養,深恐久曠職務,應請致電中央,自請解除代總統職務。

李宗仁接電後,囑總統府第二局長黃雪邨於一月十八日電複白崇禧,再次強調蔣複職違法。並謂:“美不援台,實由杜(魯門)艾(奇遜)對介公之成見,對德公則無此種情形。邨因奉派返港,容麵陳。”

不久,黃雪邨從紐約回到香港,隨赴台灣向白崇禧、李品仙等轉達李宗仁在美國了解到美蔣關係的情況。

二、美國國務院召開對華政策會議

一九四六年起,李宗仁曾任北平行營主任。當時任美國駐北平總領事的是埃德蒙?克拉布,後者能講流利的國語,通過行營外事處長石耿和甘介侯的聯係,克拉布與李宗仁接觸頻繁。一九四九年北平解放後,克拉布回到國務院當中國科科長。及李宗仁抵美就醫,他經常從華盛頓到紐約向李氏彙報一些有關中美關係的情況,所以李宗仁對美蔣關係的發展了若指掌。

李宗仁從可靠的渠道獲悉,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成立後,艾奇遜主持的美國國務院曾召集一個關於對華政策的會議,由擔任主編《中美關係白皮書》的菲利普?傑塞普(無任所大使)主持。邀請中國問題專家三十五人,就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問題加以討論。會議分兩組進行,其中由對華政策協會的羅申格與拉鐵摩爾召集的一組、主張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另一小組則提出異議,因為沒有取得一致意見,所以討論結果提請國務卿艾奇遜決定。

艾奇遜將此問題征求方由南京回到美國的司徒雷登大使的意見。後者在解放軍進入南京後,奉命在崗位上留守,采取一切可能的途徑與中共中央建立聯係。因為華府決策人明確知道,在中共領導人周恩來左右,有一些是司徒雷登在燕京大學時的學生,從而認定司徒雷登是一個與中共中央打交道的適當的人選。司徒雷登因負有特殊使命所以當李宗仁政府通知各國大使遷到廣州設館,連蘇聯駐華大使都照辦了,隻有司徒雷登待在南京不動,當時李宗仁莫名其妙,現在經人提醒,才恍然大悟。直到一九四九年七月一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發表了《論人民民主專政》的文章,提出了“一麵倒”的主張,華府才大絕所望,令司徒雷登束裝歸國。司徒氏由於有了這樣一個不愉快的回憶,思想上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他對艾奇遜建議,目前似難建立一個長遠的對華政策,但對台應另作打算,台灣應樹立一個可以接受美援的對象,此人以前上海市長吳國楨最為適宜。對於這個建議,艾奇遜認為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