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白崇禧的結局與第三勢力(1 / 3)

第九章 白崇禧的結局與第三勢力

一、“華中剿總”白崇禧的結局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五日,李宗仁從香港啟德機場乘專機飛美就醫時,曾悄悄地對我說,我有兩封信,留在劉副官那裏,你去取來看看。後來我看到這兩封信:一是李宗仁給我的,一是給白崇禧的。原來李宗仁要我到海口晤白,把後麵那一封信交給他。

李宗仁給白崇禧的信寫得簡單明了。就是要白“集中部隊,脫離接觸,盡速將主力集中海南,靜候形勢發展”。李並在信末申明:他一俟胃病手術告愈,即當力疾歸來,共商一是。推測當時李宗仁的意向,隻要白崇禧還掌握實力,他是準備歸來的。

當時從香港到海口,還沒有班機航線,我特商請華中“剿總”經濟委員會主任唐紀與德輔道中國旅行社接洽,包了一架小型飛機,於十二月十五日飛抵海口。到時徑去天主教堂見白崇禧。剛巧李品仙、夏威、黃旭初都在那裏。晤談之際,感慨萬千。原來白崇禧的華中部隊,在粵桂邊境幾乎全部被中共南下大軍殲滅,白手中的政治資本已丟光了。據白崇禧、黃旭初口述,其經過是這樣的:

十一月五日,白崇禧在他的桂林榕湖路公館召開軍事會議,主要討論的問題,是軍事行動上兩個方案:

甲案是向南行動,至欽州轉運海南島。

乙案是向西行動,轉移至黔滇邊境,進入雲南。

當時參加會議的有華中長官公署(華中“剿總”改稱)副長官李品仙、夏威、參謀長徐祖詒、副參謀長賴光大、第一兵團司令黃傑、第三兵團司令張淦、第十兵團司令徐啟明、第十一兵團司令魯道源等。會上對甲、乙兩案,權衡利弊,究竟向南還是向西,議論紛紜,莫衷一是。黃傑和李品仙主張采用乙案;其餘如夏威、張淦、徐啟明、賴光大等人,都持相反的意見,力主向南行動。白最後裁決用甲案。

後來由於蔣介石於十一月十六日召黃傑去重慶指示機宜,打亂了白崇禧的南進計劃。以致張淦的第三兵團、徐啟明的第十兵團、魯道源的第十一兵團,都因尚未到達欽州,即被解放軍合擊包圍,各個擊破,以致全部覆滅。

原來黃傑於十一月十六日中午從桂林飛抵重慶白市驛機場後,即由保密局長毛人鳳偕往林園見蔣介石。蔣要黃傑所部第一兵團馳援黔東。黃傑奉命,即電白崇禧雲:“總裁令職部策應貴州方麵友軍之作戰,先以有力一部取捷徑向宜山南丹急進。”這樣分顧黔桂,將會顧此失彼。但白崇禧迫於形勢,隻好兼籌並顧。

當時白崇禧的部署是這樣的:以黃傑的第一兵團一部分馳援黔東,策應劉嘉樹的第十七兵團作戰;以張淦的第三兵團南下,指向陸川、康江、遂溪;魯道源的第十一兵團也跟著向信宜、茂名前進,均以占領雷州半島與海南島連擊為目標;徐啟明的第十兵團由平樂方麵逐漸轉移向武宣、桂平、貴縣,並以第五十六軍防守柳北三江縣;黃傑兵團部擔任桂、柳的掩護。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解放軍中路開始進攻桂北,在小溶江擊破了黃傑兵團的第七十一軍。白崇禧即日將其指揮所從桂林移駐柳州。二十二日桂林解放。十一月二十四日,從貴州進入三江的解放軍前鋒進抵柳州的沙塘。白崇禧又從柳州奔南寧。二十五日柳州、梧州同日解放。黃傑兵團的第十四軍第六十二師,未及退出,全部被殲。那時劉嘉樹兵團也已撤退到南丹,白電令劉部固守南丹、河池,以掩護柳州部隊的撤退。劉不遵行,西逃東蘭;白再令其扼守紅水河,但劉部王一華軍未及渡江已被解放軍擊潰,其一〇〇軍經東蘭沿河田公路南奔,最後隻有一部分人竄入越南。

第十一兵團魯道源的先頭部隊第二二六、二六五兩師於十一月二十六日晚由橋頭鋪、金洞墟向南撤往信宜城,被解放軍擊潰,兵團副司令胡若愚被擊斃,餘部退經容縣、北流、玉林、興業西奔,解放軍尾追不舍,三十日趕過興業。

第三兵團司令張淦沒有遵照白崇禧的命令,爭分奪秒地兼程趕往雷州半島,竟在途中毫無必要地留駐玉林三日。而在向雷州撤退時又沒有使用久經訓練的第七軍或四十八軍,而以新成立的第二十六軍為先頭部隊。該軍韋介伯師到廉江碰到遊擊隊襲擊幹擾,即畏縮不前,張淦不得不親往督率,十一月二十七日才得通過。但因魯道源敗退的影響,左翼受到威脅,迫得放棄原定南撤雷州的計劃,轉而向西行動,但時機已經晚了。十一月三十日,張淦到博白,十二月一日淩晨,解放軍從玉林來襲,張本人被俘。第七、第四、第一二六各軍失去了統一指揮,終不能支,第七、第四十八軍軍長李本一、張文鴻後亦被俘,殘部由第一二六軍軍長張湘澤率領向西退走。

第十兵團司令徐啟明率部從貴縣、靈山,向欽縣、防城撤退,由黃傑兵團掩護。黃傑兵團於十一月二十四日將指揮所從柳州移駐遷江。十二月一日遷江解放,十二月二日黃傑又轉移八塘,下令第十四軍成軍長守昆侖關。十二月三日,黃傑兵團指揮所移二塘。八時四十分,黃傑與白崇禧接通電話,報告所部即向南寧移動。十時白崇禧乘專機逃海南島。

十二月四日,白崇禧即接到張淦兵團情況不明的消息,立刻派李品仙於當日由南寧飛海口轉去防城指揮所,準備船隻,等待徐啟明兵團到達,即運往海南島。三日白崇禧飛抵海口時,李品仙仍未成行。隨後黃旭初也另機抵瓊。

十二月四日,白崇禧請海南行政長官陳濟棠召集粵、桂將領會談,決定集中可能動用的船隻,以便將到達欽、防的部隊盡量運到海南島。當晚白崇禧即乘軍艦去龍門港親自指揮,臨行時白崇禧麵囑黃旭初設法去越南,為逃入越南的部隊打開一條出路。次日黃通過立法委員雷殷介約法國駐龍州領事田友仁來洽談,黃托後者設法請領赴越滬照,後來迄未得到法方答複。

十二月五日,夏威和黃旭初接到消息,知南寧於是日中午解放;徐啟明兵團的第四十六軍在那隆、第一二五軍在武利遇到解放軍阻擊,損失慘重。後來在繼續西撤中,又在大寺、上思一帶,被解放軍截為幾段,第一二五軍軍長陳凱榮、第四十六軍三三〇師師長秦國祥均被俘。徐啟明與第四十六軍軍長譚何易率殘部向西退走。

十二月七日下午四時,白崇禧在龍門港與退到思樂的黃傑通電話,黃請白派飛機至新墟以西、吳樹墟以東偵察第七十一軍行動。但因連日北海地區陰雨連綿,飛機不能出動。後來才知道第七十一軍在上思以東地區被解放軍截擊,全軍覆滅,軍長熊新民被俘。

十二月八日,白崇禧電明江黃傑並轉徐啟明雲:“為適應當前情況,各部隊應力求避戰,保存實力,輕裝分散,以策安全。”

十二月九日晚,白崇禧乘艦返抵海口。他向李品仙、夏威、黃旭初談道:解放軍分兩路向欽縣追擊:一路由靈山、合浦向西;一路由南寧向南,使我軍極為狼狽,由南寧向欽州逃走的軍眷多已被俘,部隊能上船的很少。

十二月十日,陸軍副總司令羅奇和前上海市長陳良從台北飛抵海口。羅奇是黃埔軍校二期學生,廣西容縣人。他是蔣介石的專使,帶來蔣給白的一封信,蔣要白即去台北,共商大局。羅奇還說,蔣要白去台當行政院長。與此同時,陳良又帶來一些金磚,說是清發華中部隊的軍費。實際上白崇禧所統率的軍隊已經損失殆盡了,蔣為什麼還這樣對他卑辭厚禮呢?其動機如何,有識之士都看得一清二楚。

十二月十一日,陳濟棠設宴為羅奇洗塵,邀白崇禧、李品仙、夏威、徐漢謀、薛嶽、黃旭初參加。白崇禧即席報告這一次撤退失敗的經過。並說黃傑、徐啟明兩兵團將入越。羅奇說,他在台北起飛時,已接到雲南省主席盧漢投靠中共的消息。這樣,李彌的第八軍和餘程萬的第二十六軍繼續留在雲南已不起什麼作用,事實上也必須撤入緬甸或越南。

白崇禧考慮到羅奇、陳良此來目的,主要是要他到台北去勸進。因為蔣老早就要複職,現在李宗仁在美國養病,他更振振有詞了。白為了探明蔣是否請他組閣,打算派李品仙去台摸清底細。同時為使李宗仁思想上有所準備,十二月十五日,白崇禧聯同李品仙、夏威、黃旭初電李宗仁雲:

蔣曾勸禧往晤,意在勸進。仙不日赴台謁蔣,勸蔣稍待公治病結果對自身問題有所表示後再談複位問題。

十二月十七日李宗仁電白崇禧雲:

“請蔣複職事不必提出,因複職無法律依據。”

李宗仁所以不肯妥協,是因為有過這麼一段經曆:十一月十六日,李宗仁要我去堅尼地道邀顧孟餘到香港太和醫院談話。當時“自由民主大同盟”的成員和張發奎都反對李宗仁出國;如果出國必須有所交代。唯作為“大同盟”主席的顧孟餘不僅不反對李宗仁出國,而且主張李宗仁以代總統名義去美。他說:“美國一貫重視法統觀念,如果德公不是元首的話,則將喪失對外接觸的有利條件。唯德公此次去美,最好對記者談話時不必提美援問題,因為蔣介石是靠美援生存的,這已引起國內外強烈的反感。人們一聽到美援就頭痛。”顧孟餘的話,向來受到李宗仁的重視。以後他就堅持“法統”這一觀點來抵抗來自各方麵的壓力,對白崇禧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