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李宗仁在流亡中再起反蔣
蔣桂戰爭,蔣介石隻花了三個月時間便把李宗仁打得暈頭轉向,亡命海外。可是蔣輕動幹戈,引起連鎖反應,從此國民黨軍閥戰爭此興彼伏,內訌不息。因而給李宗仁以東山再起的機會。他所以有此機會,還是倚靠汪精衛。
一、“護黨救國”的反蔣戰爭
自孫中山先生逝世以後,蔣介石對汪精衛、胡漢民這兩位所謂“國民黨元老”,總是采取“分而治之”的手法:不是聯汪排胡,就是聯胡排汪。
一九二五年八月二十日,國民黨政府委員、國民黨中央工人部長、黃埔軍校黨代表廖仲愷被刺逝世,國民黨中央與國民政府舉行聯席會議,推蔣介石、汪精衛、許崇智組織特別委員會,負責善後,調查與緝凶。蔣借口胡漢民為假定嫌疑主謀人,把他抓到黃埔軍校關起來,隨後又遣送他赴莫斯科學習,這是蔣聯汪排胡時期。
一九二七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在南京另立中央,推胡漢民為南京國民政府主席,以與汪精衛為首的武漢政府對立。一九二八年三月,蔣胡合作,召集國民黨三全大會,把汪派排除在外。三月二十日蔣在會上發表“處理湖南事變的意見”,準備動員輿論討桂的同時,授意三全大會作出決議:警告汪精衛,開除陳公博、甘乃光等黨籍。這時蔣聯胡排汪,了若指掌。
一九二九年五月五日,李宗仁在梧州就任“護黨救國軍總司令”(一九二九年“蔣桂戰爭”時期,廣西出現三次“護黨救國軍”的名號:五月五日李宗仁在梧州任“護黨救國軍總司令”,九月下旬,俞作柏、李明瑞在南寧通電就任“護黨救國軍南路總司令、副總司令”,十一月,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從海外回到廣西,在南寧宣布就任“護黨救國軍第八軍”總司令、副總司令、前敵總指揮。)後,即去香港通過溫喬生與西北軍聯係。馮玉祥原想把蔣桂戰爭看成一個大好機會,先作壁上觀,然後再收卞莊刺虎之利。但他萬萬料想不到李明瑞陣前倒戈,以致桂係很快便宣告失敗。五月十五日,馮玉祥為了配合黃紹竑、白崇禧進攻廣州,便在鄭州就任“護黨救國軍西北軍總司令”,次日即從平漢、隴海兩線發動反蔣戰爭。十分不幸,當四月初韓複榘從河南帶兵南下討桂的時候,蔣介石就將韓召到漢口,對他進行了收買。五月二十四日,蔣介石下令:馮玉祥背叛祖國,著即褫去本兼各職,嚴緝拿辦。次日,韓複榘即聯合石友三叛馮投蔣。馮玉祥也跟著蹈了李宗仁的覆轍。
汪精衛看到內戰不息,有機可乘,因而在香港建立國民黨地下中央(即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監委員會議),號召各地武裝力量,反對蔣介石的南京政府。在一九二七年武漢政府時代,張發奎和唐生智都是以擁汪聞名的。由於有這一段曆史關係,所以汪就首先派人同張發奎、唐生智聯係,要他們發動反蔣戰爭。蔣介石早就注意到張發奎在鄂西收容了桂軍殘部,勢力日益膨脹,因令張所統率的第四師,調往隴海路休整,並限於九月二十日前乘輪到達浦口。張發奎估計蔣必在漢口或浦口將其所部包圍繳械,時機迫切,不容久待,他與汪精衛取得聯絡後,即於一九二九年九月十七日電告蔣介石,提出下列三項主張:
一、取消違法亂紀的國民黨三全大會;
二、根本鏟除黨內的腐化、惡化勢力;
三、敦請革命元勳回國,主持大計。
這是張發奎發出反蔣的信號。次日他即率部由宜昌駐地取道湘西回桂,目的在與廣西俞作柏、李明瑞會師,一同進取廣東,在廣州另立政府,擁汪精衛出麵,同蔣介石唱對台戲。
原來俞作柏也與汪精衛、張發奎有過曆史關係: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十七日淩晨,張發奎、黃琪翔(1898—1970,廣東梅縣人。北伐時期,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1930年,與鄧演達等組織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1933年參加福建事變,任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委員。抗日戰爭期間,曆任軍委會政治部副部長、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青年遠征軍副司令長官。1947年任駐德軍事代表團團長。建國後,任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副主席兼秘書長。)在廣州采取非常行動,目的在誘捕十六日抵粵的黃紹竑(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十六日,汪精衛、李濟深應蔣介石之邀去上海參加四中全會預備會議,黃紹竑接李濟深電,囑黃來粵代行他的八路總指揮職務。),借以要挾強繳當時駐在西、北江的桂軍武裝。此一事件即世人所稱的“張、黃(琪翔)事變”。次日張發奎即以廣州政治分會名義,任命當時在香港的俞作柏為廣西省政府主席,要他回桂反黃紹竑。後因張、黃失敗,俞遂仍回香港隱居。
在張發奎部經湘返桂途中,汪精衛特派薛嶽去南寧晤俞作柏,請他揭櫫倒蔣,與張發奎一同攻粵。俞作柏以他同李明瑞回到廣西接管軍政才三個月,一切尚未部署就緒,倉促起事,恐給人以可乘之機。考慮再三,踟躕不敢決。可是汪精衛以張發奎所部師行在途,不容稍有失誤,逼俞立即表態。俞不得已乃於一九二九年九月二十七日在南寧就任“護黨救國軍南路總司令”,並以李明瑞為副總司令。通電反蔣。並聲明歡迎張發奎軍返桂。
二、李宗仁重主廣西
俞作柏於七月初就任廣西省政府主席後,起用了許多進步人士,並請中共中央派鄧小平去南寧指導工作。對此蔣介石很不放心,一麵派吳鐵城入桂調查,一麵電俞去南京述職,俞不奉命。及俞樹起“護黨救國”的旗幟,蔣介石於十月二日下令免俞作柏、李明瑞本兼各職,以呂煥炎為廣西省政府主席兼第八路副總指揮,楊騰輝為廣西編遣分區主任,又通過呂煥炎的穿針引線,把李明瑞的心腹大將原四十四旅旅長黃權收買過去,任為獨立第五師師長。這樣一來,就完全把李明瑞從桂軍中孤立起來了。
陳濟棠遵蔣介石命令,於十月七日派香翰屏、餘漢謀、蔡廷鍇三師溯西江而上進入廣西,並親到梧州指揮,目的在給俞、李施加軍事壓力。楊騰輝、黃權到梧州和陳濟棠、呂煥炎會麵後,即由呂派梁朝璣、楊義兩旅進迫南寧,同時經由黃權轉告,允給俞、李十萬元下野。十月十三日,俞、李率張雲逸的教導總隊和俞作豫(1900—1930,廣西北流人。1928年任中共北流縣委書記,後利用其兄廣西省主席俞作柏的關係,任廣西警備第五大隊大隊長。1930年2月,率部在廣西左江龍州舉行起義,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八軍軍長及左江革命委員會委員。同年8月18日,因叛徒出賣被捕,9月6日在廣州黃花崗英勇就義。)部離開南寧分赴百色、龍州,俞作柏到龍州後徑入越南轉往香港。後來這些撤到左右江的部隊,在鄧小平的領導下,於十二月十一日舉行了曆史上有名的百色起義,以張雲逸為紅七軍軍長,俞作豫為紅八軍軍長,李明瑞為總指揮。
汪精衛在香港接到薛嶽的報告,知道廣西內變,俞、李離開南寧,心裏非常著急,他恐怕桂軍呂煥炎堵截張發奎部,因此經過張定璠的聯絡主動去找當時在香港的黃紹竑商量,請李宗仁重返廣西收拾桂局,以免張軍受到截擊。黃紹竑認為這是他們東山再起的機會,機不可失。於是一麵通知在海防的李宗仁、白崇禧,一麵立作返桂安排。
黃紹竑準備好從香港到廣州灣(今湛江)的船票,還故意去看法國“網球四騎士”的表演,讓陳濟棠方麵的頭麵人物知道他還在香港。黃一從球場出來,向他的夫人蔡鳳珍告別,立刻搭上去廣州灣的法國輪船。十一月六日,從那裏乘汽車經廉江、陸川、玉林(編者注:玉林,原名鬱林,一九五五年改名為玉林。)到他的家鄉容縣。容縣縣長封鎮南知道他回來,立刻來見,經封介紹,駐容桂軍旅長封克魯亦來訪,後者表示願意服從黃的調度。黃遂令封克魯分電呂煥炎、楊騰輝、梁朝璣、黃權、梁重熙、蒙誌、楊義、黃鶴齡、黃韜等桂軍將領於十一月八日到賓陽會麵一談。到時彼此久別重逢,感觸甚多,有的甚至流下眼淚來。黃紹竑說明來意,望大家團結一致,同張發奎合作,同下廣東。由於事前梁朝璣曾派人到香港接洽,所以一談就攏,無稍異議。
事實上在黃紹竑回到廣西前,張、桂軍已有聯係。十月三十一日,張發奎率部經湘西到龍勝縣城,呂煥炎即派代表劉劍奇和楊騰輝的代表前來聯絡。十一月三日,張發奎派吳逸誌去桂林、柳州與廣西將領接洽,被告知粵軍香翰屏部有由梧州向平樂、荔浦移動模樣,張即令部隊向靈州、長安前進,十二日經榜上、柘田、羅家墟到黃牛寨,十三日休息。是日(十一日)張接到梁重熙從桂林送來黃紹竑的真電,謂“接第二屆執監委員聯席會議命令,任李宗仁為護黨救國軍第八路總司令兼中央命令傳達所長,黃紹竑為副總司令,白崇禧為前敵總指揮,相與一致討蔣靖粵”。十五日張發奎到榮城,又接楊騰輝電話,說陳濟棠部已由荔浦退蒙山。張決定兼程入粵。十七日張發奎到同安,宣布就“護黨救國軍第三路總司令”職。二十一日張部到賀縣,黃權派人來聯絡。二十三日張發奎到沙頭,接黃紹竑派人送來專函,約張在石橋會商。
十一月二十四日,黃紹竑與張發奎在石橋會晤,黃紹竑說,他同李、白商量結果,認為廣西局麵轉變還未滿一月,軍隊需要整頓,請張軍在廣西休息一個時期,候桂軍準備就緒,再一同會師東下。但張發奎以為吾人對粵應乘其不備,一舉東下,占領廣州,如果等對方部署完成,必難獲勝,張發奎並且暗示,如廣西不能協助,他準備采取單獨行動。黃紹竑不忍聽其自敗,卒同意張的意見,商討進軍部署。
三、桂、張(發奎)軍攻粵失敗
張發奎、黃紹竑在石橋經過四小時的會商,決定了以下各事:
一、李宗仁以中央傳達所長名義,統一指揮第三、第八兩路部隊作戰。
二、李宗仁為便於和汪精衛、張發奎聯係起見,任用汪派中委陳樹人的胞侄陳翰譽為第八路總司令部參謀長。
三、張發奎的第三路經懷集、廣寧到清遠;廣西的第八路經德慶、肇慶、四會到清遠;定十二月六日兩路在清遠會合。
張發奎的部隊一共有四個旅,即:第十旅旅長鄧龍光,第十一旅旅長黃鎮球,第十二旅旅長吳奇偉(1890—1953,廣東大埔人。1931年任國民黨軍第四軍軍長。1938年任第九集團軍總司令。1940年任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兼長江上遊江防司令。1945年抗戰勝利後,任湖南省政府主席。1949年2月在香港通電起義。),教導旅旅長陳芝馨,兵力共約二萬一千人。
廣西的部隊共有六師一旅,以呂煥炎為第一縱隊總指揮,楊騰輝為第二縱隊總指揮。第一縱隊轄許崇武、梁朝璣、楊義三師和封克魯旅;第二縱隊轄梁重熙、黃權、蒙誌三師。除呂煥炎率楊義一師留守廣西外,餘悉東下作戰。三、八兩路出征兵力大略相等。
蔣介石對桂、張聯合攻粵早做了充分的準備。他的部署除陳濟棠以第八路總指揮統率餘漢謀、蔡廷鍇、蔣光鼐、香翰屏、李揚敬各師外,還派朱紹良的第六路譚道源、陳繼承、毛炳文三師援粵。另外,蔣又令何鍵的第四路由湖南進攻廣西,並以何應欽為廣州行營主任負責指揮。
三、八兩路向廣東推進行程如下:
十一月二十四日:第三路到岡寨,第八路一縱隊集中都城。
十二月一日:第三路到四會下黃岡,第八路一縱隊到下茅墟,第八路二縱隊到肇慶。
十二月六日:第三路經清遠、高田到上嶽,第八路一、二縱隊集中清遠。
兩路在進軍途中,張發奎與黃紹竑曾於十二月三日在逕口會晤一次。
李宗仁於十二月六日在清遠下總攻擊令,七日晚第三路和第八路第一縱隊由橫石、第二縱隊由洲心墟渡過北江,攻擊前進。第三路八日到花縣,即以吳奇偉、陳芝馨兩旅為右翼,攻花縣、兩龍墟;鄧龍光、黃鎮球兩旅為左翼攻新田石角。左翼對陣為蔣軍朱紹良、毛炳文、陳繼承三師。九日鄧龍光旅在新田破敵,攻到石角。十日鄧旅得陳芝馨旅協助,將石角至象山蔣軍完全擊潰。本來他們可以乘勝直追,進擊廣州,惜因右翼方麵吃緊,他們追到李溪,即被調回兩龍墟赴援。
右翼吳奇偉旅,八日晚在蓮湖擊破譚道源部,即占領花縣。九日進攻象山。陳芝馨旅九日下午三時占領象山,吳旅追敵到兩龍墟。從十到十一日,戰事完全集中在兩龍墟,對方為蔣光鼐、蔡廷鍇兩師,憑堅固工事作戰,十一日午黃鎮球旅長受傷,鄧龍光旅再增加上去,十二日,蔣軍在陸空協同下對張軍展開反擊。張部團長李漢炯、歐震受傷,黃世途、孟敏失蹤,全線損失慘重,又與第八路聯絡不上,張發奎不得已於十三日下令撤退,十四日集中琶江。
李宗仁的第八路係新編部隊,士氣低落,久攻軍田不下,到第三路退卻,左側背受到威脅,也下令後撤。白崇禧特於十三日函張發奎雲:“接兄文電,敝軍占領蘆苞後,決定元晨分由蘆苞、白泥渡河,向炭步、新街前進。但主力渡河尚未完畢,迭見貴部軍官由花縣到軍田,謂貴部已向原路退回,故德(指李宗仁)季(指黃紹竑)兩公決心暫撤回北江右岸,以便與兄會商後再定計劃。敝路正麵攻堅三次,毫無效果,甚愧。已令蒙誌師開往銀盞坳掩撤護貴軍。”後來三、八兩路都撤經廣寧、懷集回到廣西。李宗仁原擬以一部扼守梧州,但廣西部隊還沒有退到信都,梧州已被陳濟棠部進占,在這種情況下,隻好退往平樂整理,十二月二十八日到達。
關於此次攻粵失敗的原因,張發奎在《四軍紀實》一書中評論說:“此次之敗,在於輕敵。左翼追到人和墟後,不直下廣州,處置失當。兩軍聯絡不確實。友軍不十分拚命攻擊前進。且敵有空軍參加作戰,以至功敗垂成。”黃紹竑在他的《五十四憶》中談到此次失利的原因時也說:“首為步調不一致。次為廣西部隊頻經變動,戰鬥力已減。對方有空軍參加作戰,予我軍以極大的威脅。”
四、桂南、桂北、桂東南幾場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