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無力縱論中國教育改革,但我想從一個很小的側麵談一點建議,即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空中課堂”的建設。肇始於非典時期的空中課堂,是主要依托優秀教師和電視網絡對全國學生進行教育的好做法,曾經發揮了很好的作用,非典之後本應發揚光大,卻不知何故很快銷聲匿跡了。在我們這樣一個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特別是優質資源對盡可能多的學子進行教育,顯然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行的。
當今社會,不僅電視廣為普及,而且互聯網也以超出人們想象的速度迅猛發展。據統計,到今年底,我國的網絡人口就可達到4億,超過美國,成為互聯網第一大國。這為充分利用優質教師資源、短時間內迅速提高教學水平創造了較好的技術條件。當然,互聯網雖然高速發展,暫時還沒有達到像電視那樣的普及程度,還有一個整合全國網絡資源、盡早實現三網合一的艱巨任務擺在麵前。但這個任務經過努力是完全可以完成的,起碼與在短期內培養大批優秀教師相比,要相對容易得多、見效快得多。
事實上,已經有人在做這方麵的嚐試,隻是規模和效應還不盡如人意。早在2006年,北京地區就有10家重點網站聯手推出“網上大講堂”教育專區,網民在電腦前就可享受豐盛的網上大餐。而美國高等教育為了適應IT時代的新變化,也作了許多有益的探索。2003年9月,麻省理工學院做出驚人之舉:正式向全世界公布多達500門課程的全部內容,世界上無論哪個角落的任何一個人,都可以進入該校網站下載這些課件,免費學習。
中國也有一批質量相對較高的學校,其中既有像北大、清華這樣的高校,也有像北京四中、人大附中等公認的好中學以及一批好小學。他們所擁有的優秀教師、成熟課件,完全可以通過電視和網絡為全國的學生所共享。特別是基礎教育方麵的優質資源,更應該優先開放,全麵整合,充分利用,讓全國所有的孩子都有機會上質量最好的課,受到國內最優秀教師的教育。
實現這個美好的目標,需要遠見卓識和戰略眼光,更需要腳踏實地的不懈努力。如果我們能夠經過堅忍不拔的努力實現這個目標,那不僅是對無數學生和家長的貢獻,更是對中華民族長遠未來的貢獻,是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原載《唯實》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