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空中課堂停在空中(1 / 2)

別讓空中課堂停在空中

新任教育部長袁貴仁同誌走馬上任後,力主“均衡教育發展”理念。雖然不是什麼“新思想”、“新觀念”,但即便是老話新說、老調重彈,依然大快人心、大有可為。多年來,中國教育發展的不平衡,遭國人詬病已久。許多卓有見識的專家學者發表了不少有分量的言論和專著。其關注國家民族未來的憂患之情洋溢在字裏行間,回響在奔走呼號的話語之中。然而,畢竟人微言輕,收效十分有限。而袁先生上任第一炮,便直指均衡教育問題,可謂切中時弊,值得期待。

我不是教育專家,但我是無數普通中國家長之一。孩子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一路走來,讓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中國教育發展的不均衡,也非常容易看到教育均衡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甚至對顯而易見的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而腹非“有關部門”。我相信我的感性認識基本代表了千千萬萬普通家長的真實感受,因為他們和我一樣,大都經曆了尋求優質教育過程中不得不承受的心理、時間、經濟甚至個人尊嚴的多重壓力,這種壓力不會使他們感到愉快。

在我看來,中國教育的不均衡,主要表現在城鄉之間、重點校與非重點校之間的明顯差別。這種差別又具體表現在師資質量、軟硬件設施和教育投入的極大不平衡上。即便是在整體教育資源較好的大城市當中,個別重點校的教育經費也有超過普通校二十多倍的極不正常現象,更不要說重點校由於掌握權勢和錢勢家長可能帶來的潛在巨額利益所造成的更大不平衡了。都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事實上起跑線本身就不是一條直線,有人在零米起跑,有人在二十米,有人幹脆站得更遠。在我們這個實行九年製義務教育的國家,“義務”二字似乎更多體現在法律意義上,即國家、社會、家長有責任和義務讓每一個適齡兒童受教育;而不是體現在經濟學意義上,即普通百姓通常理解的免費教育。因為事實明擺著,要想讓孩子上更好的學校、接受相對優質的教育,對不起,那就不可避免地要麵對那個叫做“擇校費”的問題。

解決這個中國社會僅次於吃飯的重大問題,當然不是隨便發點議論就可以的,但長期無所作為,更是萬萬不可以的。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經濟社會高速發展,GDP長期以兩位數的水平遞增,但教育經費始終無法達到預期中的4%。不要說和發達國家相比,就是和一些發展中國家也無法相比,甚至沒有達到國際社會的平均值。我手頭掌握的資料表明,2006年我國GDP為209400億元,教育支出為4752.7億元,僅占GDP的2.27%,甚至比2005年教育支出的5161億元還下降了8%,而2006年的GDP比前一年上升了10%。GDP上升,教育支出反降,這是什麼道理呢?這叫人從哪看出“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虧不能虧孩子”的味道呢?教育的“戰略地位”豈不成了事實上的“略占地位”?這種狀況和國家的發展變化顯然不相稱,和人民群眾的熱切期待當然更不相稱。這個問題不解決,錢學森先生臨終前痛切提出的“中國的高教學校為什麼長期培養不出創造性人才”,就將永遠成為一個問題。而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美好願望,也隻能是一個美好願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