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是什麼原因使學術界也成了齷齪之地,使原本清高的知識分子不顧廉恥、幹出抄襲剽竊的醜事來?
答:首先,學術界作為社會存在的一部分,不能孤立地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講,學術腐敗是社會腐敗的特殊形態和表現形式,與整個社會的腐敗是相關聯的。二是製度設計和評價機製有問題,主要是唯論文是瞻傾向嚴重。不管從事哪方麵研究,都要看論文發表數量,把論文多少、發表層次高低,作為評價一個人學術水平的最重要依據。這使所有和專業工作有關的人,都不得不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撰寫和發表論文上邊。我國的虛假論文和泡沫論文迅速增加,甚至成為世界“第一論文大國”,也就不足為怪了。三是官本位對學術的戕害。一些人當官以後覺得自己無所不能,既是行政領導,又是學術權威。明明不參加學術研究,卻熱衷於在別人的論文上署名或被署名,沽名釣譽,無異於招搖撞騙。而某些學術機構自願成為權力的婢女,以期換取教育資源和個人利益。問題在於,當權力進入學術,腐敗就無可避免地成為必然。四是缺乏必要的學術規範教育。如今的高校不要說學生,就是許多成為導師的人,其人品和學問都值得懷疑。自己本身就缺乏嚴格的學術規範訓練,道德品質又不那麼令人放心,自然無力教學生遵守學術規範。不少犯了征引別人論文而不標出處錯誤的學生,在解釋犯錯原因時,就明確講老師從來沒講過。不僅如此,還有賊喊捉賊的呢。長沙理工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解龍發表在《經濟評論》上的論文《來自科斯定理的挑戰》,95%抄襲自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喬新平教授的《微觀經濟學十八講》,有些段落竟然一字不差地原文照錄。可就是這位文抄公,在該學院進行的畢業論文第三次大檢查中,居然“親自動員、親自組織、重點排查論文抄襲雷同現象”。你看,人家不僅“親自動員”,還親自抄襲、以身作則,多麼可愛!(相關報道見2010年2月8日《人民日報》)
問:重論文不對嗎?就像學生必須經過高考才能進入大學一樣,學者專家也應該有一套客觀的評價辦法和考核機製,看論文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嘛。或許論文評價不是最好的辦法,但起碼是到目前為止較為客觀、較為公正、較為有效的辦法,總不能憑長官意誌拍腦袋說誰行就誰行吧。
答:重論文本身並不錯。真正意義上的好論文是學者科研心血的結晶,代表著一個人、一所院校甚至一個國家的學術水平。問題在於,如今的虛假論文、泡沫論文、毫無新見廢話連篇的論文、為寫而寫鬼都不看的論文、占用時間浪費紙張不啻謀財害命的論文……實在太多了!隻重數量,不重質量,是一個極壞的傾向,是導致論文腐敗乃至學術腐敗的重要原因。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現有各類在職高校教職工180萬人,其中專職教師近百萬,在讀碩士生70萬、博士生20萬,現有學術期刊7000多種,其中科技類4876種,社科類2500種。至於其中的“核心刊物”,北大和南大等權威機構分法不一,少則不到1000種,多則3000多種。我們不妨算一筆論文賬:按高校教師每學期不少於1篇、碩士生在讀兩年不少於1篇、博士生在讀三年不少於2篇的要求(這是通常的標準,各校差異姑且忽略不計),僅這部分師生每年就至少要發表200多萬篇論文。不妨再算一筆刊物賬:以每期刊物每年出版12期、每期80頁、約25篇論文計,全年充其量發表論文168萬篇。這與200多萬篇的客觀需求已經產生很大缺口,何況還有高校以外的眾多專業人士也要論文、也要評職稱,剩下的缺口將更大。這還是以7000種學術刊物為基數計算的,如果以核心期刊數來計算,就更不靠譜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