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矛盾的巨大缺口直接導致兩個弊端:一是使一些人產生浮躁情緒和急功近利心理,為了獲得專業技術職務和學位,不作深入細致的專業研究,浮光掠影,東拚西湊,簡單重複前人定論,機械製造學術垃圾。甚至不惜喪失起碼的人格和學術道德,移花接木,偷梁換柱,欺世盜名,淪為令人不齒的文賊。二是這個巨大的缺口成了某些人發財的商機。如今不愧是市場經濟社會,有什麼樣的需求,就會產生什麼樣的供給。你不是急需學術論文嗎?我就索性給你開上一家論文公司;你不是怕找公司有失身份嗎?我幹脆再辦一家網上中介公司。隻要你手指輕輕一點,立刻就有人為你熱情服務。文史哲、政經法,要什麼,有什麼。
問:怎樣才能改變這種令人憂慮的現狀呢?
答:這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需要做深入細致的研究。從眼前看,起碼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入手:一是突破利益格局限製,實施學術評價體製和機製改革,改變考核方式,破除論文崇拜,克服學術浮躁,營造有利於創造的寬鬆環境。二是在考核中特別強調自主創新能力,尤其要特別突出基礎學科研究的原創性、帶動性。對於那些沒有新觀點、新見解、新數據、新材料的“克隆論文”、“拷貝論文”、“塊移動論文”,必須剔除!如此才能大浪淘沙、去偽存真。三是特別強調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在高等教育教學中,特別突出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質疑能力、創新能力培養。教育學生懂得一個道理:隻會寫論文不會用於實踐的知識分子不是最好的知識分子,隻會寫論文的人才很可能是‘紙老虎’。
問:對少數違反學術道德的害群之馬應該怎麼辦呢?
答:怎麼辦?必須嚴厲查處,按照教育部學風建設委員會的說法,就是要“零容忍”。對查有實據的學術腐敗人物或事件必須像對待其他腐敗行為一樣,徹底清查,嚴肅處理。21世紀教育研究院熊丙奇副院長有一個觀點很深刻,他認為,由於利益糾纏,不少高校在處理學術腐敗時,不是“零容忍”,而是“零處理”,一副與學術腐敗共進退的架勢。參與調查的所謂學術委員會,多數情況下也就是擺設和工具。這可以說是學術醜聞衍生的“次生醜聞”。在國際學術界,這是比醜聞本身更大的醜聞。前者是個體行為,後者是為學術不端提供肥沃土壤。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已經明確,要“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在學科建設、學術評價、學術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學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教授在教學、學術研究和學校管理中的作用”。在這方麵,南開大學走在了全國的前麵,該校前不久成立的學術委員會全部由各學科德高望重的資深教授組成,整個委員會沒有一個學校領導和行政幹部,具有充分獨立的工作機製和權力,我們有理由對這樣的學術委員會充滿期待。
還有一點不得不說,處理學術腐敗問題,要充分借助新聞媒體的力量,形成強大的輿論攻勢,使學術腐敗者無處遁形、聲名掃地。西安交大六教授舉報李連生剽竊案長達兩年得不到有效解決,中央電視台一曝光,馬上就解決了。不僅如此,長期不作為的校方還一改往日消極的麵孔,聲稱“西安交通大學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委員會和校黨政聯席會議作出決定:鑒於李連生嚴重學術不端行為,取消其教授職務,解除其教師聘用合同”。你看,新聞監督有時還是有一定作用的,不要過分悲觀。
(原載《雜文選刊》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