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術腐敗看如今的學術生態
—答《雜文選刊》記者問
問:一段時間以來,學術腐敗問題越來越引人關注,今年兩會期間,也成了熱議的話題。第一次看到有關報道,我還不大不小地吃了一驚,心想:連知識分子也腐敗了?後來,此類消息接二連三地報出,我都有點麻木了。能否請您詳細梳理一下學術腐敗的具體內涵和實際表現?
答:所謂學術腐敗,按照葛劍雄教授的說法,是指利用權力、金錢非法獲得學術成果、地位、聲譽或利益的行為。學術腐敗問題由來已久,不是今年兩會期間才被發現。事實上,這個全社會深惡痛絕的醜惡現象一直徘徊在我們周圍,隻不過近年來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罷了。人們之所以格外看重這個問題,是因為它涉及的問題太廣、影響太大,大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意味。
具體說,現在的學術腐敗呈多發、多變、多樣的總體趨勢。過去是極個別品行不端的人鋌而走險,如今是大麵積的學術作假。有權威統計表明,我國已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真正原創的不足10%。過去是一般學生抄老師、抄同學,如今是導師抄學生,甚至連博士生導師、大學校長、學部委員也幹起了剽竊抄襲的勾當。過去隻能偷偷摸摸在暗地裏進行,如今已是大張旗鼓、冠冕堂皇地開拓市場,而且已經形成規模宏大的產業鏈了。有學者透露,2007年我國買賣論文“產業”規模約為1.8億元,到2009年猛增到10億元。
學術腐敗的具體表現,首先是肆無忌憚地抄襲剽竊他人的學術成果,這裏既包括學術論文和著作,也包括試驗數據和科研創意。比如近年來著名的上海交大“漢芯事件”、浙江大學李連達院士抄襲風波、武漢理工大學校長被指論文抄襲,以及西安交大六教授舉報李連生學術不端案等都是這方麵的典型例證。第二是利用手中的權力獲取博士學位。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教授說:“中國最大的博士群體不在高校,而在官場。”據西南大學研究生部相關人士透露,重慶市的區縣黨政一把手中,大約有一半在該校攻讀博士學位。不少領導幹部經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是:“把文憑搞上去”、“弄個博士學位”。至於怎麼“搞”、怎麼“弄”,大家心裏都明白。在我看來,這是社會危害最大、後果最為嚴重的學術腐敗。第三是公開買賣論文。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在網上看看,現在買賣論文已經到了何種地步。第四是利用行政權力在新生入學、成果鑒定、職稱評定、項目申報、出國訪問等環節上大搞權錢交易、權色交易。凡此種種,不是禮崩樂壞、斯文掃地,是什麼?
問:假冒偽劣到處都有,不獨學術界如此,連不少號稱人民公仆的領導幹部都腐敗了,但人們似乎對學術腐敗格外不能容忍,這是不是有點兒小題大做?
答:對學術腐敗的嚴重危害性,怎麼看都不過分。雖說大學並不是人們常說的“象牙塔”,學術界也絕非一塵不染的“淨土”。但一般說來,知識分子作為正義力量,從某種意義上代表著社會良知,是道德人格的化身。如果連“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都成了令人不齒的鼠竊狗偷之徒,這個社會不是很可怕嗎?人們之所以“苛責”知識分子,“苛責”學術界,恰恰說明人們對知識心懷敬畏,對知識分子另眼相看,寄予厚望。在一般人心目中,從事學術研究的人本應是社會精英,是一個時代最有學問的人,同時也應該是最講道德良心的人。但頻頻發生並不斷升級的學術腐敗事件毒化社會風氣,破壞社會公信力,叫人不能不格外憂慮。“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我們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自主創新需要全社會付出艱苦勞動,更需要一大批醉心於科研工作的先行者。頂著“天之驕子”、“專家學者”甚至兩院“院士”的頭銜卻幹著東抄西竊的勾當,毀掉的不僅是自己的聲譽,更是後來者的信心。這種愈演愈烈的學術造假趨勢如果不加以有效阻止和遏製,將會對我國的科學技術創新和高等教育健康發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