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貧窮的富人(1 / 2)

不做貧窮的富人

看了秦曉鷹同誌的“永遠不做奢華大國”的文章,引發很多感慨。艱苦樸素、勤儉持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祖祖輩輩秉持的生活方式,是我們國家和民族在紛爭與戰亂中賴以生生不息的傳家寶。而今經過三十多年改革開放,中國人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人說中國人民不僅站起來了,而且富起來了。於是乎,在世界各地隨處可見出手闊綽的中國人,在種種國際會議上,開始有人質疑中國是否還是發展中國家。

這樣的現實讓我矛盾:一方麵,中國開始擺脫貧窮和匱乏,不僅在世界政治舞台嶄露頭角,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麵前敢於擔當,敢於應對,樹立了負責任大國形象;另一方麵,中國人開始以自己的方式走向世界,為蕭條的世界經濟注入一針強心劑,顯示了普通中國人的購買力。所有這些,都使我感到從未有過的驕傲和自豪。但這種驕傲和自豪是謹慎而有限的。原因很簡單:我們的人均收入水平還很低,我們的綜合國力還不強,我們與真正的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我們沒有任何資格和理由盲目樂觀。未富固然不能先奢,就是將來有一天真的富甲天下,依然不能奢靡、奢侈、奢華,這應該成為每一個中國人最基本的生活觀念和價值取向。

在走向富裕的起點,我們必須旗幟鮮明、大張旗鼓地重提艱苦樸素、勤儉持家的光榮傳統,必須學會正確處理節儉生活與勤勞致富、正當消費與奢侈浮華、熱心慈善與擺闊鬥富的內在關係。以一種成熟理性的生活態度對待自己、對待世界。對於外界那種過高評價中國成就,過度渲染中國實力,過分誇大中國作用,過於強調中國責任的說法,必須時刻保持頭腦清醒。

艱苦樸素、勤儉持家,是我們的國情決定的必然選擇。中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們對國情的基本判斷,考慮所有問題,都離不開這個基本判斷。一個地大物“薄”,一個人口眾多,是這個基本國情的主要特征。資源匱乏使我們在發展過程中捉襟見肘,人口眾多作為一個巨大的分母,足以消解發展成就、放大發展困難。在不斷開發新技術、新能源,不斷加強自主創新能力的同時,隻能量米下鍋,量入而出,在“節流”上下工夫。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選擇艱苦樸素、勤儉持家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而不是大手大腳、肆意揮霍的敗家子作風。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均收入居世界百位之後的所謂發展中大國,奢侈品消費居然“榮膺”世界第二,甚至大有趕超日本成為世界第一的趨勢,絕不是我們的光榮,而是一種令人汗顏的恥辱。

艱苦樸素、勤儉持家是建設“兩型社會”,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如上所述,我們的家底很薄,經不起折騰和揮霍。要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又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靠什麼?隻能靠艱苦樸素、勤儉持家。隻有每個人少用一滴水、一度電、一分錢,我們這個社會才能將有限的資源最大化、有限的時間最長化,不僅過好當下的生活,也為子孫後代留下青山綠水,留下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和財富。這也就是為什麼任何個人不能以“我有錢,我願意怎麼花就怎麼花”為由任意揮霍、踐踏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的原因。就算你有錢,你是勤勞致富,但這個世界、這個地球就這麼大,資源就這麼多,有些資源一旦消失就永遠不可再生,那麼你就更沒有資格以擁有個人財富為由消耗群體有限資源,否則就是對這個世界的一種犯罪。一個個人不能這樣做,任何大國同樣不能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