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樸素、勤儉持家必須從遏製公款消費、反對形式主義做起。恕我直言,在當今中國,最大的浪費、最豪奢的消費、最令人瞠目的奢華不在個體消費,不在幾個出國大款膚淺的擺闊鬥富,而在公款消費,在各種名義的形式主義、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之中。其中的浪費和腐敗大家耳熟能詳、見怪不怪,不需我在此煩瑣論證,每個生活在當代的中國人心中都有一本賬。由此引發的奢靡之風影響極壞,不僅嚴重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而且腐化社會風氣,毒化青少年心靈,是最大的腐蝕劑。此風不除,倡導發揚艱苦樸素、勤儉持家的光榮傳統,就會淪為笑談,令人不以為然。
艱苦樸素、勤儉持家必須成為整個社會的健康導向,成為每個人的自覺選擇。如今的中國社會,似乎大有一點笑貧不笑娼的變態味道。人人爭說財富,個個熱衷炒股。“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早已成為過氣的老調。而在消費的名義下駕香車,住豪宅,揮金如土,左擁右抱,才是“成功人士”的物化標誌,才是當代英雄應有的派頭。問題在於,在城市奢華的背後,在所謂“成功人士”神奇的背後,誰看見依然處在半原始狀態的中國農村?誰看見依然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兄弟?誰看見掙紮在城市邊緣建好高樓卻永遠買不起房子的民工?不僅如此,對於那些雖然溫飽但不敢得病的市民,對於那些隻要有孩子上學就必須省吃儉用的父母,對於那些依靠三代收入才能勉強交上首付的所謂有房一族,對於稍不留神就淪為卡奴的中低收入者,中國是一個可以隨便奢靡、奢侈、奢華的所在嗎?一想到那些苦難的同胞就不禁使我們感到沉重和辛酸,我們還能心安理得地做一個貧窮的富人,做一個隻顧自己揮霍享樂,從不關心他人疾苦的個人主義者嗎?
在外國朋友眼中,中國是一個整體。一位對中國不無好感的朋友曾經說過:“北京、上海像歐洲,中國農村像非洲。”我以為,把全中國都看成北京、上海,不是惡意的誇大,就是極度的無知;而把全中國都看成非洲,不僅僅是無知。不管怎樣,我不希望少數人基於過分自卑和虛榮基礎上的奢華消費被誤解為全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我不希望我們自己的媒體過分渲染少數人所謂的財富故事;我不希望盲目攀比、非理性消費成為商品時代的價值取向,成為左右我們這個社會的病態選擇。
請記住梭羅的忠告吧:“‘需要’其實很少很少,‘欲望’實在很多很多。”讓我們努力分清二者的界限,以謙卑樸素的生活態度麵對自然,麵對社會,麵對人生。
(原載《學習時報》2010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