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 下 來(1 / 2)

慢 下 來

我們正處在一個瞬息萬變的世界。時代巨輪飛速運轉,海量信息鋪天蓋地,社會發展一日千裏,個人命運朝不保夕。所有的一切都在催逼你,雜亂的世相都在鼓勵你:快一點,再快一點!要有敏感性、敏銳性!要和時間賽跑,和自己較勁!要超負荷運轉,要更高、更快、更強!時不我待,隻爭朝夕!

於是,有速配的愛情,有閃電的婚姻,有快餐的文化,有濃縮的過程,有縮略的思想,有速成的主義,有預製的經典,有轉瞬即逝的熱鬧,有流星似的明星,有不學無術的學者,有泡沫一般脆弱的股市,有氣球一樣輕飄的房市,有昨天頤指氣使、今天鋃鐺入獄的官員,有白天腰纏萬貫、夜晚一貧如洗的商賈……萬物皆變,萬物皆流,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然而,飛速旋轉的時代巨輪帶給我們的究竟是什麼?一路前行顧不上停下腳步欣賞一下身邊美麗的風景究竟意味著什麼?加速度下的高節奏、高效率,到底使我們更充實、更智慧、更安詳,還是使我們更空虛、更愚蠢、更浮躁?當我們把目光放在書頁上的時候,是馬上沉浸在閱讀的平靜和喜悅之中,還是立刻像通了電流一樣,不由自主、不可遏製地一目十行?我們有多久沒有享受靜靜的閱讀帶來的快慰,有多久沒有體驗深沉思考帶來的充實?快!快!快!我們整天就在為身邊所有的一切像風車一樣快速地運轉,像戰士聽到集結號躍出戰壕一樣衝出清晨的家門。啟明星和北鬥星是我們每天見到的朋友,永遠處理不完的公務成為我們自然而然的功課。日子就這樣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過去了。年齡像老樹一樣一圈兒一圈兒地增加,頭腦卻像鵝卵石一樣越來越平滑。這樣的現實,使我們不得不稍微放慢腳步,開始冷靜思考人生的“快”與“慢”。

其實,我們似乎並不總在享受爭分奪秒的樂趣,並不總在為自己的高效率、高節奏而得意。多少人常常感慨:什麼時候能夠慢下來,不再為生計、為事業、為名利而奔忙就好了。什麼時候能夠像五柳先生那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好了。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慢下來的渴望,都想在慢下來的過程中反躬自省、思考人生、享受生活。

據說近年來西方社會流行一種“慢生活”理念,僅在意大利就有三十多個城市加入“慢城市”行列。車要開得慢,路要走得慢,書要讀得慢,飯要吃得慢。不僅如此,還有“放慢時間協會”的誌願者手拿秒表熱心地監督行人,如果誰不到半分鍾走了50米,誌願者會善意地提醒他慢下來。筆者曾造訪意大利,對那裏人們的悠閑自在深有所感,一頓飯可以吃上半天,一杯咖啡可以喝上兩個小時。中國人出趟國不容易,我心裏盤算著在有限的時間裏多看幾個地方,而時間就這樣慢慢悠悠地過去了。那裏的朋友總是不解地問:“朱先生,你幹嗎總是背個相機像行軍一樣?”他們認為:“慢生活並不意味著懶惰,而是一種有益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讓人們找到平衡和樂趣。”

以《失樂園》而聞名的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寫過一本叫做《鈍感力》的書。有感於後工業社會對人的生活、人的價值和尊嚴的擠壓,渡邊提出要與高速運轉的現代社會保持一定的距離,適當放慢自認為很有意義的人生腳步,適當放棄所謂的“敏感性”,而讓自己“遲鈍”一點,多一些“鈍感力”。其實是認清浮華的世相,保持一份內心清醒的能力,是明確自己到底應該要什麼、能要什麼、怎麼要的現實能力,一句話,是一種把握自我的自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