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2 / 3)

史玉柱在玩《傳奇世界》,他的網名叫得挺絕,叫“收禮隻收腦白金”。他的軍銜級別不高,隻有30多級,不過是個列兵。在多次被人隨便飛起一腳PK掉之後,他找到了本區級別最高的賬號。對方是位溫州的網吧老板。

史玉柱立即吩咐溫州分公司經理到網吧,付3000元,將這個70級的賬號買了過來,歸自己所有。可盡管有了70級的帳戶,菜鳥史玉柱依然無法所向披靡,他急得直接找陳天橋,陳天橋告訴他:“裝備更重要。”

頓時徹悟的史玉柱立即花了一萬元,買了一套頂級裝備。

這是個意味深長的經典故事。

賣“腦白金”的就是賣“腦白金”的,賣“網絡遊戲”的就是賣“網絡遊戲”的。一套“網絡遊戲”頂級裝備,就能讓“菜鳥”史玉柱,升級成“翼龍”史玉柱

當史玉柱從自己的兜裏搖出這一萬元的時候,史玉柱己經認栽服輸了。還說什麼四十出頭的史玉柱,玩了21年的“網絡遊戲”大玩家。史玉柱可真夠笨的。隨便叫個嘴上還沒長毛的,才玩了幾個月的初中生,就能把這個有著21年玩齡的大玩家,打得滿地找牙。

饒了他吧,不損這小子了,我們接著說正事兒。

史玉柱與《征途》

2004年,上海“盛大”的一個團隊準備離開“盛大”,史玉柱聽說此事之後,立刻找到這個團隊,會談之後,史玉柱投資IT的熱情再度被點燃起來,決定投資。

2004年4月8日,當年曾與媒體交惡的史玉柱,請來了全國130家媒體,在上海金茂大廈會議廳裏,在黃浦江的頂級遊輪上,正式宣告了他第三次創業的開始:四通控股CEO史玉柱在上海新設立一家網遊公司:征途網絡。

2004年11月,上海征途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05年9月,《征途》完成開發。

11月11日,《征途》創造了一個奇跡,《征途》同時在線人數超過68萬,超過了“盛大”的《傳奇》創造的67萬最高記錄。史玉柱公布,《征途》月盈利達到850萬美元,在國內遊戲公司當中,僅次於“網易”,史玉柱又一次贏了。

現在,征途網絡的第二款遊戲已經在研發當中,名字就叫《巨人》。據史玉柱介紹,這款遊戲的開發投入達到一億元。在產品本身又有不少創新,“如果說《征途》是不守行規的話,《巨人》根本就是沒有行規。”

2006年,史玉柱在由中國軟件行業協會遊戲軟件分會(CGIA)主辦,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產業部、文化部、科技部和中國消費者協會等共同參與的“2006年度中國遊戲行業年會”上,當選為“2006年度中國遊戲行業新銳人物”。

我們真不知道,史玉柱還能創造出多少奇跡。

史玉柱免費:誰的“最後的晚餐”

讀了這些看上去很美的文字,你也許會覺得史玉柱又一次成功了,史玉柱又一次登上了新的事業高點。

可如果你深入地觀察,史玉柱所進入的,又是一個競爭程度極高、風險巨大,泡沫泛起嚴重的行業。不用看別的,隻要看看他們在如何保持並追逐人氣,便可以知道,在這個行業裏生存,有多麼不容易了。

為了凝聚《征途》的人氣,史玉柱為《征途》設計了“永久免費,靠道具賺錢”的模式。

可史玉柱的計劃還未來得及宣布,“盛大”搶先一周宣布:將包括《傳奇》在內的三款遊戲免費。

陳天橋氣得史玉柱七竅生煙,還有氣兒沒地方出。

火冒三丈的史玉柱說,好,你不要錢我倒找錢。我就不信了,我是史玉柱,我怕誰

2006年9月1日,《征途》第一次給玩家“倒找錢”,發“工資”。“工資”是指遊戲中達到60級的玩家,每月都可以在遊戲中領取5兩“金子”。不過這“金子”便宜,1兩“金子”折合人民幣1元,150級以上的玩家,每月可以領到100兩“金子”。公平地說,不少了。

競爭競爭到這個份兒上,簡直是血拚了。直叫人想問:從免費到倒找錢,這究竟是誰的“最後的晚餐”誰在偷著笑

史玉柱:會不會再一次被“巨人症”擊倒

也許,中國任何一個IT業的巨頭都不會像史玉柱一樣,那樣一次次被擊倒,又一次次地爬起來,那樣隨時隨地地被噩夢驚醒,又隨時隨地地、不知疲倦地在追尋美夢。

可史玉柱仍然擺不脫這樣的發問:史玉柱會不會再一次被“巨人症”擊倒

時至今日,許多中國人都還在發問:“腦黃金”、“腦白金”、“黃金搭檔”到底是什麼是真金白銀,還是破銅爛鐵

說史玉柱的滑鐵盧是巨人大廈,是史玉柱的惡性擴張,這話不錯。可史玉柱真正的失敗,是人們對“‘腦黃金’到底是什麼”的質疑。是史玉柱信用大廈的倒塌。盡管史玉柱不賴賬是史玉柱對自己信用大廈的一次重建,可人們心中的陰霾,並未真正散去。

原因有三:

“腦白金”、“黃金搭檔”在續寫著“腦黃金”的神話。可這到底是神話還是鬼話

被稱作“廣告戰聖手”的史玉柱,是否在續寫著“謠言重複一百遍就會變成真理”的,希特勒的宣傳部長戈培爾的曆史

網絡遊戲會不會重複又一個灰色產業的悲劇

史玉柱能回答這些問題嗎

別對我們說,這些問題的答案又是:“打死都不說”。

(選自《看他們如何倒下》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

2006年,門戶網站五大功能中,中國數以億計的網民的習慣是:新聞看“新浪”,遊戲玩“盛大”,聊天有“QQ”,搜索找“百度”、“Google”,電子商務上“eBay”、“淘寶”,獨獨沒有“搜狐”的什麼事兒。

這難道還不足以讓“搜狐”警覺

而這還不是最可怕的。

2006年,張朝陽己經走到了十字路口。對於張朝陽來說,最大的危險還不是來自互聯網界的風雲爭霸,而是如同人麵獅身的怪獸斯芬克斯一般的,蹲守在十字路口知識產權官司。隻要張朝陽一個問題答錯,張朝陽就難逃斯芬克斯的血盆大口。

張朝陽:“四麵出擊”能否殺出《十麵埋伏》

張朝陽:跌出水滸108將大名單

每年一度胡潤版的《中國百富榜》,都是新一屆的中國經濟界諸神的《封神榜》。在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中國,這個榜的每一次發布,都是中國經濟界的一件盛事。

2006年12月最新發布的胡潤版的《中國百富榜》上,十分引人注目的是,中國三大門戶網站之一的“搜狐”CEO張朝陽,由2005年的第86名,(原本排名便偏後),居然跌出了前100名,跌至第185名,跌出了水滸108將的大名單。

人們不禁會問:這到底是怎麼了張朝陽怎麼了中國三大門戶之一,中國互聯網三大航母之一的“搜狐”怎麼了究竟出了什麼事怎麼會每況愈下

也許,說到此處,我們還該先認識一下張朝陽。就像醫生看病,先得填個病曆,讓我們對這個人有個全麵的了解,以免頭痛醫頭,腳頭痛醫腳。隻見樹木,不見森林,這對我們很重要。

張朝陽其人

我們之所以如此關心張朝陽的來頭,是因為在“搜狐”上,我們處處都可以看到,作為“搜狐”之父的張朝陽的個人風格。這一點都不奇怪,就像我們在賞讀三足鼎立的魏、蜀、吳的《三國演義》中,處處都看到曹操、劉備、孫權的個人風格一樣,再正常不過。

要研究“搜狐”,就不能不研究張朝陽。

張朝陽,1964年生於陝西西安,屬龍,一副總是長不大的樣子。1981年考入清華大學物理係,1986年考取“李政道獎學金”,赴美國留學,七年後,獲麻省理工學院(MIT)物理學博士學位。1993年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亞太地區中國聯絡部負責人,1995年10月,回國任ISI公司中國地區首席代表,1996年10月,創辦愛特信公司(ITC)。1998年2月,推出搜狐(Sohu)網站。張朝陽將“sohu”作為“搜狐”的符號,讓人很有嚼頭。不過,很可能他所看中的是這幾個英文字母的“形”,而不是因它組合而產生的“意”。它居然能把英文當作象形文字來使用,這一點,張朝陽中國味十足,他把中國字與英文嫁接得如此之妙,讓人嘖嘖稱奇。

張朝陽將“搜狐”作為自己網站的名稱,讓人覺得,張朝陽一定非常喜歡《聊齋誌異》。

憑心而論,“搜狐”真的是個充滿傳奇味兒,既中國又古典,既現代又傳統的好名字。盡管《聊齋誌異》作為一部短篇小說集,有幾百個好故事,可最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是,天上掉下個柔情似水的美女,飄然入懷,雲雨一番,再如風而去。最具有標誌性的人物,是風情萬種狐狸精。

唉,張朝陽哪張朝陽。難怪《聊齋誌異》又有個別名《搜狐記》。“搜狐”真的是由此而來嗎

張朝陽的新聞和大牌明星一樣多,張朝陽也像大牌明星一樣不怕緋聞。也像大牌明星一樣,不怕人家說他好,也不怕人家說他壞,就怕人家不說他。他大膽的寫真照片,出現在男性雜誌上。也許,他喜歡人家說他很性感。人家說他很性感,他也許會對人家說聲:“謝謝”。在此處,他似乎不怎麼像個實業家。

在美國的時候,他在銀行裏從沒有存款,“月光族”一個。在這一點上,他很“美國”。買車,一定要是敞篷車,好招搖過市。開車路過商店時,他要來個急停調頭,嚇得跟在他身後的女孩兒,一嗓子尖聲厲叫,當然,最好暈倒在他懷中,好來個英雄救美,他就好這口兒。

他到商店裏進去買一副墨鏡戴上,再買條寬皮帶,選一身真皮夾克。然後,對著鏡子,看看,像不像個西部牛仔。

他的談話之中經常夾雜著英文單詞。穿衣服一定要穿POLO,還梳過一陣子馬尾巴。最具有傳奇色彩的,是他和他的滑板,他可以做出很多美國街頭前衛動作。就差在十字街頭跳街舞了。

強吧,酷吧,爽吧,嫩吧

張朝陽每一個方麵都在告訴你,他是個從裏到外都完全西化了的人。而且在創立“搜狐”之後,這些西方化的色彩,也極大地潑灑在他對工作的一招一式上,張朝陽經常自覺不自覺地和美國方式進行比較,去發現問題。也許,這是他的長處,尤其是對如此前衛的互聯網。

不幸的是,2006年,張朝陽的這一點,似乎鈍化了。

比如,“搜狐”是在美國注冊的,它一直沿用著美國證監會、美國企業成熟的財務製度,也采取對董事會負責的方式。也許,正是因為如此,他的財務報表作得不像“中國特色”十足的那些財務報表,作得那麼《水樣年華》。所以,他的排名那麼靠後。

他經常跟身邊的人說,要學美國的“形”,用中國的“神”。所以,他回國之後,還保留著不少在美國時候的習慣,特別是飲食方麵。比如,每天不變的麵包咖啡的西式早餐,喜歡穿休閑運動裝,喜歡溜冰、爬山、泡吧,還喜歡跳那麼刺激過癮的,舞伴的衣服穿得那麼少的拉丁舞。

不過我得提醒您一句,張朝陽可不是什麼花花公子。

提到美國,張朝陽總用一種又愛又恨的語調說:“在美國的時候,我是很不滿意的,因為在那裏,外人始終融不進去;可是你若是站在外星人的角度來看地球,那美國實在是一個經濟實力非常強大、發展非常快的國家。”

說得好喲。能說得如此入木三分,就是張朝陽了。

張朝陽的“中庸之道”:“中庸”還是“平庸”

“中庸”這個詞是“搜狐”的老哥老姐們兒,對張朝陽最傳神的畫像。您別說,還真像。我們甚至弄不清這接近中性的詞兒是褒是貶,也許,有褒有貶甚至還有人戲稱他是玩太極長大的。

可張朝陽的這種“中庸”的性格並非天生,相反,清華時代的他,一點兒都不“中庸”。

他自己回憶說:“那時,似乎生活的一切就是和同學比賽,比誰學習的時間長,比誰的成績好。要是拿不到第一名,就去砸開冰,跳進冰窟窿裏去冬泳,或者每天繞著圓明園跑上幾公裏。”

大四的時候,張朝陽拿到了李政道獎學金,他興奮得簡直虛脫了,“馬上鬆了下來,每天東遊西蕩,什麼都無所謂了,甚至覺得當時死了也無所謂。”

讀到此處,我們真的弄不清了,2006年的張朝陽到底是長大了,成熟了,還是老化了,木納了,遲鈍了

當我們用此種目光來審視2006年的“搜狐”,我們真弄不清,到底是“中庸”成就了“搜狐”,還是“中庸”毀了“搜狐”

那麼,“搜狐”到底出了什麼事

“搜狐”:業績不斷增長,排位大幅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