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3 / 3)

為了弄清這個問題,讓我們來細細審讀2006年10月27日發布的,“搜狐”公司《第三季度財務報表》。也許,我們會從中發現些什麼

《財務報表》顯示,搜狐公司在2006年第三季度總收入為354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9%,比上一季度增長4%,高於公司預期;品牌廣告收入達到創記錄的210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5%,比上一季度增長9%,也高於公司預期。

在《財務報表》的遣詞造句中,處處都可以感覺到張朝陽對自己的《財務報表》的欣賞和滿足。不過,公眾股股東們似乎也認同並接受這一評價。

讓我們來看股市吧,股市受到《財務報表》的影響,10月25日“搜狐”在美國納斯達克股價開盤於21.49美元,收盤於22.54美元。股價上漲6.32%。盤後交易中,“搜狐”股價再漲4%,漲至23.51美元。

“搜狐”股票交易量也明顯放大,接近平日的兩倍。其中,10月25日的交易量為102.99萬股,26日的交易量為173.56萬股,比24日的73.38萬股大幅增加。

這表明,投資人對搜狐公司的《財務報表》一致看好。

對於本季度《財務報表》,張朝陽說:“2006年第三季度又是一個挺好的季度。由於品牌廣告收入達到創記錄的210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5%,搜狐公司總收入超過了3540萬美元。”

讀了這個報表,讓我們長出了一口氣,這樣看來,搜狐公司整體的情況還算不錯。之所以會出現排位的大滑坡,也許不是我的錯,是這個世界變化得太快。

從《財務報表》的措辭看,張朝陽也罷,搜狐公司也好,對搜狐公司的經營狀況,是相當滿意的。而恰恰這才是最危險的。這就像我們感覺到這個人的心理和生理狀況,都處在亞健康狀態,食欲不振,呼吸不暢,弱不禁風,四肢乏力,睡不著又醒不了。可到醫院一查,各項指標都正常。

也許是用以對比的參照物出了問題

也許,兩個數字都對:搜狐公司的業績在增長,可搜狐公司的排位在大幅滑坡。

搜狐公司的業績在跟自己比,這件事本身便告訴我們,此種比較是一種弱者的“重在參予”的自慰情結,此種比較選錯了參照物。

我們常遇到這樣的問題,電腦老死機,運行的速度慢得讓人不能忍受,可用大價錢買來的,最新版的正版防毒軟件一查,卻沒有病毒。

有人警告我們說,防毒軟件查不出的病毒,才是最可怕的病毒。

讓我們接著查。若查不出來,怎麼得了也許這個問題才是最要命的:

我們為什麼上“搜狐”

對於“搜狐”來說,這似乎是個很讓“搜狐”難堪的問題,甚至有點兒“哪壺不開提哪壺”,不給人麵子的問題。可我們偏提這樣的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艾瑞分析師鄒蕾表示,在門戶網站營業收入來源五大業務領域:內容、搜索、網遊、無線增值、電子商務中,“搜狐”都不具領先優勢。“搜狐”現在不管介入哪一領域,都麵臨強大的領先者,“搜狐”隻是一個亦步亦趨的“跟跑者”。

這話說的很到位。她認為,“大而全”的布局,造成了“搜狐”沒有突出的業務,由此導致定位不明。隨著遊戲、搜索、即時通信等專業化公司不斷成熟,“搜狐”原來的先發優勢與品牌效應,正在隨著“大而全”的策略在弱化。

讓我們來聽聽中國互聯網的巨頭們,又是如何評價“搜狐”的。

“沒有特色的門戶是危險的。”TOM在線CEO王雷雷表示,收入、規模和利潤,是衡量一個門戶網站的硬指標。王雷雷說,有特色的門戶才有前途,今年門戶網站的格局一定會被突破。“騰訊”CEO馬化騰指出,“搜狐”賴以支撐的業務是“內容”(即新聞——筆者注),其營業收入的一半以上,是靠“內容”建設所帶來的網絡廣告取得的。但“搜狐”似乎厭倦了在“內容”建設方麵追趕“新浪”,精力轉向其他領域比較多。但其他門戶正向“內容”圍攻。

“網易”在掌門人丁磊“加強新聞內容建設”的大旗下,2006年4月份挖來了《環球企業家》執行主編李甬。

中華網也正不惜重金打造“內容”,大張旗鼓地進軍體育、汽車。門戶陣營中的“騰訊”和“TOM在線”都在下決心彌補“內容”的“短板”。

除了直麵這些網站的競爭,張朝陽的壓力還在不斷增大,2006年似乎是“搜狐”的多事之秋,2月份,“搜狐”在納斯達克回購6%的股票,以挽回市場信心;3月末,總裁古永正式離職;4月份,網民們不斷地發問質疑:上“搜狐”幹什麼我們為什麼要上“搜狐”不甘示弱的張朝陽的回複是,上“搜狐”應該什麼都能幹。

張朝陽一直在刻意打造一艘互聯網門戶航母,他稱之為“矩陣網絡結構”。“搜狐”為此收購了5家網站,包括最近的“圖行天下”。張朝陽公開提出,“搜狐”要在全球範圍內謀求“德智體”全麵發展、五項全能的前提下有所突出,也就是“均衡發展、重點突破”。對此,馬化騰的點評是,均衡發展型戰略是危險的,堅持突出核心業務,對門戶網站來說很重要。

2006年,門戶網站五大功能中,中國數以億計的網民的習慣是:新聞看“新浪”,遊戲玩“盛大”,聊天有“QQ”,搜索找“百度”、“Google”,電子商務上“eBay”、“淘寶”,獨獨沒有“搜狐”的什麼事兒。

這難道還不足以讓“搜狐”警覺

離開了“新聞”:“搜狐”還能剩下些什麼

新聞(即“內容”)是門戶網站立身安命之本。2006年,“新浪”主頁麵每天的點擊量超過了1億人次,一家門戶網站主頁麵的流覽量,便超過了中國所有的平麵媒體發行量的總和。有了這樣的流覽量,2006年的中國,誰敢小看“新浪”有了這樣的流覽量,“新浪”便不愁廣告商白花花的銀子不爭先恐後地朝“新浪”的口袋裏流,“新浪”就能活得很滋潤。

“新浪”也因此而成為中國三大門戶網站之首。可見新聞之重要。

門戶網站的所有爭奪,其兵家必爭之地是新聞。

可問題是,中國的門戶網站,無論是“搜狐”還是“新浪”、“網易”,都還隻是一張《文摘報》,所以,中國的三大門戶網站其每天的新聞,80%是重複的。這就是《文摘報》的宿命。隻要《文摘報》的麵孔不變,80%的重複率便不會變。

我們真的弄不清非常美國化的張朝陽,在這件事上,為什麼如此不美國化。

其實,中國的三大門戶網站都己擁有了國家所授予的新聞采編權,可它們似乎忘記了這件事。包括“搜狐”在內。

讓我們來看看這一時期全球紙質報紙與網上報紙的爭鬥戰況:

二十一世紀,網上的“無紙報紙”在迅速崛起。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全世界報紙網站的數量從1999年到現在,增加了一倍。同期網上“無紙報紙”的讀者增長了350%。世界報業協會的調查顯示,人們對網上報紙的需求量在大幅度增加。

顯然,這一變化還沒有如此之快地波及到中國。

全球最大報紙消費國是中國,每日報紙發行總量超過8,500萬份,這似乎是個很大很輝煌的數字,可仔細一分析,壓根兒就不是那麼回事兒。

中國以如此之大的人口基數,日發行量能上百萬的報紙,便己屈指可數,更不要說上千萬了。

報紙銷量為全球第一的中國,人均報紙銷量的排位約為全球的第六十到七十位之間。中國的報紙銷量每千人不過65份,僅為日本人的1/10,尚不及世界第一的挪威9%。

這種狀況為網絡新聞、網絡報紙的發展,留下了如同太平洋一樣大的市場空間。

我們不知道張朝陽有沒有注意到這件事,有沒有注意到這件事背後所潛在的巨大的商機,如果整日在為千方百計提高新聞的流覽量而絞盡腦汁的張朝陽,居然忽略了這件事,居然讓競爭對手捷足先登,那麼,第185名的位置,他也未必能保得住。

張朝陽睡得很香。

“搜狐”:你的鬧鍾定在幾點鍾

新世紀以來,中國的網絡在以一種異乎尋常的速度在發展,中國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步入@時代,中國的互聯網用戶從200萬戶增加到2,000萬戶,僅僅隻花了兩三年。前後不過兩三年,中國的互聯網用戶竟然增加了10倍!在中國,有什麼速度能與這個速度相比

可從2000萬戶增加到12,000萬戶,,僅僅隻花了一年。2006年,中國網站總數達到了62萬個。中國己經成為互聯網用戶位居世界第二,數量僅次於美國的國家。

可自詡很美國的張朝陽,似乎並沒有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很美國的張朝陽這一次不美國,張朝陽似乎並沒有清楚地意識到,這是一筆驚人的財富。

直到2006年,中國的網站對自身的認識,包括很美國的張朝陽,大都還停留在起始階段的,對網絡很低級的認識中。

它們認為,網絡不過是一種載體、一種媒介,一種僅存在於信息流動過程中的載體。即,它既不是信息的原生地,也並非信息的終端用戶。僅僅是信息的載體,僅僅存在於信息流動過程中。

於是,我們便看到了這樣一種讓人煩燥不安的結果:網絡與媒體,誰抄誰

每天,報紙的編輯們,打開電腦上網去流覽新聞,碰到有興趣的便“全選”、“複製”、“粘貼”(即一把“剪刀”,一瓶“漿糊”)抄下來,朝報上一登完事。

每天,張朝陽重金請來的“搜狐”各頻道的編輯們,則更簡單,打開各大報的網站,進入各報的電子版,見有興趣的,也如法炮製。你抄我,我抄你,都弄不清是誰抄誰了。大家都抄,彼此彼此。而且,誰也不給誰付錢,編輯費、稿費都省下了。互聯網上的知識產權一鍋煮。

於是,我們所看到的是這樣一種結局:中國所有的報紙,內容有超過一半(甚至百分之七八十)的版麵是一模一樣的。要看報紙,全中國有兩千多種報紙,訂上一兩份看看,便足夠了。

於是,真正是由記者們采集來的、價值很高的新聞少之又少,如鳳毛麟角,原創的、價值很高的作品少之又少。

而且,一線的記者們活得很苦很累很難,好新聞不但很少,還不值錢。由於重大的新聞不值錢,不能在此種“你抄我,我抄你”中體現其經濟價值,使得報社和記者們不肯為好新聞高投入、大製作。於是,原創的、價值很高的作品,便陷入了惡性循環的泥淖,而不能自拔。

我們返回頭再說網站,從中國的第一個門戶網站的建立到現在,少說也有10年了,可這10年間盡管中國的網絡天翻地覆,可門戶網站麵貌依舊。

我們試拿“搜狐”說事兒,“搜狐”的新聞仍然不過是張《文摘報》。

在中國,在紙質報紙中,《文摘報》的輝煌早己是昨日黃花。盡管“搜狐”己獲得了新聞管理部門授予的新聞采編權,可它並沒有珍視此種權力,並迅速地將它轉化成財富。

在美國,“博客”己成為足以影響到“誰來當總統”的令人畏懼的媒體。在中國,網站也己強大到如此程度:全中國所有的報紙每天的發行量加到一起,也沒有1億份。在中國,“搜狐”號稱擁有5,000萬個郵箱用戶,而中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也不過100多萬份,兩者幾乎沒有可比性。

也許,包括張朝陽和他的“搜狐”在內的中國的網站,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隨著寬帶的普及,寬帶網資費的大幅下調,以及越來越多的寬帶網包月用戶,中國網民的電腦每天24小時在網上的越來越多,估計應己超過1.2億戶,他們通過搜索引擎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新聞,他們對電子版的閱讀量,己大大地超過了對紙質媒體的閱讀量。

於是,網絡相對於其它媒體的競爭力便大幅上升,成為“中國第一媒體”的強有力的挑戰者,(現在它的排名在電視、報紙之後,名列第三)。

現在,總體來看,網絡所缺少的僅僅是此種挑戰的欲望。

現在,中國的網站還沒有一家具有像中國的報紙那樣,有著強大的編輯部和隸屬自己的通訊社,可在這件事上,並沒有政策上的障礙。國家新聞出版管理機關己授予了一些大型網站以新聞采編權,可這些網站並沒開展此項足以讓網站得道升天的業務。

就我所知,一些大型網站,如人民網、千龍網、新華網、中央電視台網站,都開展了征集並發表時評原創稿的業務,使得這些網站有了一些自己所獨有的信息,而這對於網站來說,還處在非常低級的階段。

麵對這樣的現狀,我們不禁要問:誰來叫醒互聯網?

張朝陽,你的鬧鍾定在幾點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