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不會像恐龍一樣滅絕,但會像熊貓一樣活著。

中國實體書店需要的是臨終關懷

最近,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傑透露,年底前將出台扶持民營書店發展的減稅、減房租政策,並將國有書店建設納入城市規劃之中,城市的繁華街道必須給書店預留位置,社區新建的地方都要留出書店經營的空間。

而我卻覺得,這個拯救書店行動,一來遠水不解近渴,許多書店怕熬不到那一天,二來這樣的作法行政命令的色彩太濃,計劃經濟的色彩太濃,違背經濟規律,這樣的對策不僅難以推行,而且無法救書店於倒懸之危。

不斷上漲的房租,不斷上漲的人力成本,不斷上漲的紙價和印價,不斷上漲的物流成本,都把書店逼到了懸崖邊上。

其實各地都在出台對書店業的救市之策。

從去年底開始,各地政府部門紛紛加入這場拯救“實體書店”行動,既給政策又給錢:杭州市每年安排3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民營書店。上海推出出版物發行網點建設,扶持最為“給力”:每年劃撥1500萬元支持,其中500萬元直接投入扶持實體書店。

可我以為,中國實體書店需要的是臨終關懷,而不是在病痛中的苦苦煎熬。實體書店沒有未來。對於實體書店來說,最大的威脅還不是他們所說的網上書店,盡管網上書店的確對實體書店有著巨大的殺傷力。

對於實體書店來說,最大的威脅是數字出版。

Ipad:紙質出版的終結者

就在對於實體書店一片呼救的慘叫聲中,我們同時聽到的是,雲中書城喜孜孜地衝天一呼:2012年世界讀書日那天,雲中書城一天的圖書下載量達到了35萬冊!

你不妨想像一下,如果雲中書城一天賣出的35萬冊不是數字圖書,而是紙質書,那麼得裝多少個集裝箱?中國最大的圖書館是上海圖書館,100多年來累計的總藏書量大體在5500萬冊。而雲中書城不到半年的銷量,就能把中國最大的圖書館書庫堆滿。

說中國人不讀書了嗎?不對。中國人非常愛讀書,中國人的閱讀量越來越大。

雲中書城在架銷售的圖書品種,己超過了100萬種。雜誌12000多種。您可以想像,如果雲中書城是一家實體書店,這家實體書店的麵積該多大?整整一條王府井大街,夠嗎?

可怕吧。

實體書店能跟它開戰嗎?那不是義和團與八國聯軍開戰嗎?冷靜而清醒地麵對這個現實,誰都救不了實體書店。紙質圖書與電子圖書之戰,不是戰爭,而是一場殺戮。

還是為實體書店作臨終關懷吧。為實體書店減少些因為死亡所帶來的恐懼和痛苦,才是最大的善舉。別拿著納稅人的錢去打水漂兒。

這一切都是因為Ipad的出現,改變了我們的閱讀方式,Ipad讓我們把圖書館裝進了口袋,把互聯網裝進了口袋,Ipad成了紙質出版的終結者。就像我們的大街上出租車替代了黃包車一樣。

實體書店的滅絕是好事,是全球出版業進入數字化出版的劃時代的標誌。現在我們應該考慮的事,是如何迎接數字化出版時代的曙光。為了這個,我們要作的事很多很多。

需要臨終關懷的不僅是中國實體書店

實體書店的破產潮,國外比我們來得更快更早。

讓我們來讀一組新聞:

2011年7月20日,《中華工商時報》報道說:《美國第二大連鎖書店尋求破產清算》。文中說:

由於未能與潛在買家達成收購合約,美國第二大連鎖書店博德斯公司日前宣布,放棄破產收購,正式尋求清算。這意味著目前該公司現存的近400家分店即將關門,10700名員工將麵臨失業。

Borders曾是美國第二大傳統圖書零售商,有著40年的曆史,一度被認為是全美最佳書店,巔峰時期年銷售額更是達到40億美元。

對於美國的書店業來說,這顯然是個很嚴重的壞消息。

2011年2月16日《北京日報》報道說:《網絡購書衝擊:美國書店巨頭破產》。

據報道,美國書店巨頭Borders集團申請破產的準備工作已進入最後階段。這家出身卑微,卻改變美國人購書方式的公司,在銷量長期下滑之後,即將走向破產。

在線購物和電子閱讀器(Ipad)的興起,讓消費者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更低的價格購買任何書籍,消費者對實體書店的興趣日益衰減。麵對撼動媒體世界每一個角落的數字化變革,Borders未能跟上時代的腳步,未能在互聯網和日益流行的電子閱讀器領域占據一席之地,該公司的財務每況愈下。

消息人士稱,這家麻煩纏身的圖書銷售商,未來幾天將申請破產保護,從而導致數百家店麵關閉,數千人失業。

如果Borders破產,亞馬遜以及包括蘋果和穀歌在內的新興圖書銷售商,將獲得更多顧客。一年前,當Borders關閉在英國的業務時,亞馬遜獲得了大部分前Borders顧客。

百道網2011年9月14日報道說,《英國五年減少兩千家書店》。

英國數據調查公司Experian的研究結果顯示,受大型圖書超市和網絡分銷商以及電子書Ipad的影響,截至七月份,英國僅剩2178家書店,比2005年的4000家接近減少了一半,目前全英已經有580個城鎮,沒有一家書店。

相關人士在昨天警告說,隨著書店的消失,再加上因為財政預算削減,而關閉的數以千計的公共圖書館。

小書店店主們抱怨租金的上漲和稅率的提高,讓他們的經營難以為繼。許多獨立書店所有者都說他們處在破產的邊緣,甚至連沃德斯通(Waterstone)這樣的大型連鎖書店,也不得不關掉一些分店。

上周,作為英國最大的書店,沃德斯通停止了長期施行的買二贈一(three—for—two)促銷。英國書商協會正在與他們的成員企業,商討阻止衰退的措施和辦法。

德文郡托靈頓地區的Mole&Haggis書店老板羅傑希克曼(RogerHickman)說,他的書店隻是勉力支撐而已,他預測說,五年之後將很少有獨立書店能夠幸存下來。

很多聲譽良好的小型書店,正在關門的邊緣或已經關門了,比如倫敦諾丁山地區的旅行者書店(TheTravelBookshop),已經受到關張的威脅了,而坎布裏亞地區最受歡迎的Derwent書店,最近已經倒閉。

英國傳統圖書的銷量也在不斷下滑。市場研究公司NielsenBookscan提供的數據顯示,英國2010年一共銷售了2.293億冊圖書,比2009年下降了1.7%。

博德斯集團2001年4月,將當時尚未盈利的網絡購書業務賣給了亞馬遜,結果後者取得了巨大成功,成為目前蓬勃發展的全球在線書店市場的主導企業。

2008年,博德斯集團再度推出網絡購書業務時,已經無法與如日中天的亞馬遜競爭。網絡購書的衝擊,造成該公司財務情況每況愈下,自1998年以來,博德斯集團的市場價值萎縮了超過30億美元(約合197.6億元人民幣)。

分析人士表示,博德斯集團申請破產保護,意味著以亞馬遜為代表的新興購書市場打敗了傳統的實體書店。在線購物和電子閱讀器Ipad的興起,使得消費者對實體書店的興趣日益減小,而博德斯集團未能跟上數字時代的步伐。預計亞馬遜以及包括蘋果和穀歌在內的新興書商的業務將進一步提升。

亞馬遜早前宣布,該網站電子書的銷量已經超過了實體書銷量。而據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16日公布的一項行內預測顯示,3年內售出的書籍中將有一半江山被電子書占領。

讀了這些新聞,你就會明白我所說的,實體書店不會像恐龍一樣滅絕,但會像熊貓一樣活著。這樣的評論冷靜而客觀。

而且,還有更嚴重的事情在發生。

中小學教輔材料降價一半:好消息,壞消息?

2012年4月24日,中國的許多重要媒體幾乎都以頭版頭條位置報道了這樣一條新聞:《中小學教輔材料有望降價一半》。文中說:

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3日介紹,從2012年秋季學期開始,國家對中小學生使用的主要教輔材料實行政府指導價管理,大幅降低價格標準,減輕學生教輔材料經濟負擔。按照此次擬定的指導價水平,大部分教輔材料價格比目前市場價降低近40%—50%。

我們不禁想問:中小學教輔材料降價一半,降幅如此之大。好消息,壞消息?

乍一聽,好消息呀。中小學教輔材料降價一半,這麼大的降幅,大大地減輕了學生和家長的經濟負擔,還不是個好消息嗎?而中國的許多重要媒體,喜孜孜地以頭版頭條位置報道了這條新聞,顯然是把它當成“好消息”來消化的。

可也不全是。對於中國的圖書出版業來說,卻是個天塌地陷般的噩夢般的壞消息。是一場汶川大地震式的大災難。

讓我們再讀一條幾乎是同時刊出的《華商報》4月22日的新聞:《西安獨立書店調查:多處於倒閉邊緣90%靠教輔生存》。不必讀內文了,僅標題便一覽無餘了。

如果我要複製一條新聞,中國出版業調查:多處於倒閉邊緣,90%靠教輔生存。沒有誰會感到意外的。依我多年對中國出版業的調查和了解,貌似強大的中國出版業,實際上是依賴教材和教輔出版存活的,教材和教輔出版是中國出版業的衣食父母。教材和教輔出版的壟斷和暴利在支撐著中國龐大的新華係書店,和各省市級的出版社。這一點,中國出版業自個兒比誰心裏都明白。

中國出版業賴以生存的書店,在過去的幾年間,倒閉了1萬家,中國出版業的生態危機可見一斑。

我猜想,他們一定會上書國家發改委,拚死一搏,抵製教輔降價。這場利益的搏弈不可避免,說不定國家發改委會心存憐憫,心一軟,網開一麵,讓學生和家長們空歡喜一場。

所以我要說。

我想說,誰都救不了依賴教材和教輔出版存活中國出版業。這碗飯從建國之初到現在,吃了60多年了,還要吃到什麼時候?該斷奶了。

下來還有更嚴重的事會接踵而止。說不定哪一天,紙質出版的教材和教輔讀物,會全部消失。

Ipad能不能替代大中小學教科書?

很多年以前,我們就曾經很現實地想像過,用電子教科書取代紙質的教科書,但這個夢想始終未能變成中國的現實。然而,Ipad的出現讓我們眼前一亮。

Ipad能不能替代大中小學教科書?僅僅這個想法就叫人激動不已。

中國是世界上大中小學在校生最多的國家,中國的大中小學在校生總數超過了4億人,如果每個學生人均以十本教課書計,總量將超過40億冊。真是天文數字,真是浩瀚如海呀。

如果Ipad真的取代了大中小學教科書,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那將為中國節省多少紙張,讓中國多少寶貴的森林資源,得以免遭砍伐。對中國的森林覆蓋率的貢獻難以估計,對綠色中國的貢獻難以估計。

2011年中國新聞紙產量368.79萬噸,同比下降8.28%。每一噸新聞紙需要7棵大樹。你可以算一算,中國一年要砍掉多少大樹。2000多萬棵成材的大樹。每年中國的大地上因此而減少2000多萬棵成材的大樹。而森林是吸入二氧化炭吐出氧氣的地球之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