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國家助學貸款隻能前進不能後退
一句話,停什麼都不能停國家助學貸款。國家助學貸款就像是過了河的卒子,隻能前進不能後退。
因為它危及中國80萬貧困大學生的生存線,它危及到的是社會的弱勢群體的生存保障。它會危及到中國社會的安定團結。在一定程度上,此種貸款帶有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的性質。
這就像拉閘停電,停誰的電都不能停居民生活用電。要停電,先停用電大戶的高耗能的工業用電。要停貸,先停中國房地產業的貸。
中國銀行業的嫌貧愛富不能勢利到如此程度:見不得窮人的碗裏有點兒油花花。
銀行業不是一家純之又純的商業機構,它在一定程度上還代表國家,行使對中國金融業的管理權,所以,它不能處處、事事以贏利為目的,而過於惟利是圖。在許多時候,微利、無利,甚至微虧也得幹。
說到這裏,我們像是在盡數落中國銀行業的不是了,其實我們也要體貼中國銀行業的難處,銀行業的錢是儲戶的錢,為儲戶的錢負責當然是對的。而且中國銀行業所提出的要求中也有許多合理的成分,比如,中國銀行業提出要求學校分擔國家助學貸款的風險,便是一個合理的要求。
說它合理,是因為學校也是國家助學貸款的受益人,國家助學貸款不是由銀行直接發到學生手中的,是經由學校的學生處國家助學貸款中心,然後才發放到貸款人手中的。國家助學貸款首先保證了學校的學費收入,在得到利益的同時也要承擔風險,這才是一種公平。而且銀行對畢業生的流向沒有直接的管理權。
所以銀行的要求應予支持。學校應建立一筆基金,作為國家助學貸款的風險金。在國家助學貸款違約率太高的時候,啟動該基金,與銀行共擔風險,共渡難關。
對於國家助學貸款的風險,對於國家助學貸款的無法收回的呆壞賬,可以由銀行、財政部、教育部、國家社保基金、享受此項基金的學校,幾家來共同分擔。而這畢竟不是一個很大的數字,好商量。
而坐在一起的這幾家,全是財大氣粗、挺著將軍肚兒的、為胖犯愁的有錢的主兒。他們少喝一杯茶,事兒便解決了。說透了,14.4億元,也就一杯茶錢的事兒。中國一年公款吃喝還一千多億呢。
可這一杯茶的錢,就能解80萬中國在校貧困大學生的倒懸之急哪。
有話好好說兒。成嗎?
2004年國家助學貸款的新辦法
2004年7月26日,各大媒體都報道了即將公布實施的新國家助學貸款辦法,新辦法與現行辦法相比,有了較大的變動。
新辦法在一定程度上將減輕經辦銀行的風險,並建立國家助學貸款風險補償專項基金,將給銀行適當補償,其經費由國家財政和學校共同承擔。
新辦法將延長學生貸款的還款年限:由目前自學生畢業之日起開始償還本金、4年內還清,改為實行借款學生畢業後視就業情況,在1至2年內開始還貸、6年內還清;
同時改革了國家助學貸款的財政貼息方式,借貸學生在校期間的貸款利息將全部由財政補貼,畢業後再全部自付,借款學生自畢業後才開始計付利息,這改變了目前在整個貸款合同期間,對學生貸款利息給予50%財政補助的做法。
另外,如果借款學生畢業後自願到國家需要的艱苦地區、艱苦行業工作,服務期達到一定年限後,經批準可以獎學金方式代償其貸款本息。
經辦國家助學貸款的銀行,也將由目前國家指定的商業銀行辦理,改為由政府按隸屬關係,委托全國和各省級國家助學貸款管理中心,通過招標方式確定的經辦銀行辦理。
有關數據顯示,目前在校的大學生中,貧困學生約占15%~20%。新辦法將對普通高校實行借款總額包幹,即按在校生總數的20%,以每人每年6000元確定貸款金額。
新辦法還將建立學生還款約束機製,包括由國家金融管理部門建立的全國個人資信係統和由經辦銀行建立的還貸監測係統,以及高校建立的借款學生信息查詢管理係統。
據悉,新規定將從2004年秋季開學後實施。此前已簽訂貸款合同學生的貸款發放、貼息、還款繼續按原規定執行。
新辦法能不能使國家助學貸款起死回生?
現在看來,新辦法與現行辦法相比,的確有了很大的改進。我們所顧慮的許多問題,在新辦法中都得到了妥善解決。但各銀行對國家助學貸款的態度,我們還無法樂觀。我們還隻能走著看。
按說,該解決的問題似乎都己經解決。可讓人擔心的是,對於此事,中國銀行業與學校都非常低調。
很可能,國家助學貸款己名存實亡。
寫到此處,我的眼前又浮出兩年前那個黑暗的日子:2002年8月25日。
那一天的午夜,陝西省寶雞市一位考上了上海複旦大學的窮苦學生的父親,因為湊不齊學生入學的那7,000元學費,萬念俱灰地在極度的絕望中,從7樓跳了下去,墮樓身亡。
8月25日,也就是錄取通知書上寫明的彙款所規定的最後期限,盡管他們己借遍了所有的親朋好友,但仍未能湊到所需款項的一半。眼看兒子入學無望,這位父親在悲傷、無奈、絕望中寫下了遺書,拋下睡夢中的妻兒,獨自一個人走了。
這件事發生在兩年前的事震動了全國,推動了國家助學貸款製度的改革。
2002年9月3日,丁磊帶著陝西人為他捐贈的4萬元,臂上戴著黑紗走進了上海複旦大學的校門。他的臉上沒有喜悅,沒有笑容,沒有激情,也沒有悲戚,那是一張沒有感動的臉,盡管他不該沒有感動,他是被太多的感動所麻木了的呀。
然而時隔不久,陝西又重演了同樣的慘案。
2002年10月10日,渭南師範學院物理係2000級女生興亮華“因無力繳清學費”接到了《休學通知書》後,她流著眼淚、萬念俱灰地返回了戶縣老家。
2002年11月6日上午,在戶縣縣城東關村一間低矮破舊的民房內,興亮華割腕自殺。鮮血,浸濕了木床和棉被。被人發現,送醫院搶救脫離生命危險。
11月8日,是興亮華出院的日子。她從住院樓4樓跳下,搶救無效死亡。
這一天是她23歲的生日。沒有蛋糕、沒有臘燭、沒有祝福、沒有希望。
難道這些流血的悲劇,不足以讓我們猛省嗎?難道這些流血的悲劇,我們還沒有看夠嗎?
2003年的秋天,也是在各高校發放錄取通知書之時的七八月份,國家曾對即將進入高校的考生們莊嚴承諾:“不讓一個貧困生因為經濟困難而失學”。為此,教育部還專門下發文件,要求各高校在發送錄取通知書時,一並發送“國家助學貸款”申請辦法,為貧困生們開通“先入學、後繳費”的“綠色通道”。
那時,我曾被此種嚴父慈母般的人文關懷,感動得熱淚盈眶,可今年的秋天,在各高校先後發放錄取通知書之時,我卻沒有再聽到這樣的天籟之音般的聲音。
於是,我不能不問:今年,國家還莊嚴承諾:“不讓一個貧困生因為經濟困難而失學”嗎?專為貧困生們開通的綠色通道,還開通嗎?
我的眼前浮出的,還有西安科技學院大三的女生孟娟,孟娟長著一雙美麗的大眼睛,可這雙眼睛裏,似乎總是翳滿著與她這樣的年齡,所不相稱的愁苦和無助。
她的眼睛總是讓人想起,希望工程那幅震撼了海內外十幾億華人的,招貼畫上的那雙大眼睛,一樣的天真無邪,一樣地充滿希望,一樣的渴盼上學,一樣的月光照著大地。
每到開學她就犯愁,為新學年的學費,為沒有著落的生活費犯愁,她多次向學校申請國家助學貸款,國家給了學校150個名額,可真正拿到國家助學貸款的連10個人都不到。她們班一共才兩個名額,可她們班的特困生有18個。
一說到這兒,她的眼裏再也翳不下那麼多淚水,淚如雨水般灑落。當我寫下這段文字的時候,我的眼前一片模糊。
麵對這樣的現狀,陝西省教育廳學生助學貸款管理處負責人無奈地說,陝西應當可以得到國家助學貸款的學生應為72,000人,而實際上真正得到的隻有6,000多人,還不到此數的1/10。
國家助學貸款,這是一個如此沉重的話題,一個又如此讓人窒息的話題。說了,心裏輕鬆了許多。希望明年說此話題的時候,我們會快樂些,這本該是個讓人充滿希望和憧憬的話題。
(《大學時代》2004年12期)
將兩種製度細細地加以對比,我們會發現,如果我們能在1998、1999年在國家助學貸款的製度設計之初,就作好這件事,我們就會少走許多彎路。中國的高等教育會有更大的發展,而中國的貧困生會少受許多苦。
美國的國家助學貸款
在美國,在國家貸款上大學這件事上,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說,目前,至少22%的美國人,(絕對數達到6,000多萬人),都負有同一種債務,它既不是住房按揭,也不是汽車抵押貸款,而是他們在上大學期間借的國家助學貸款。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大得讓人驚訝數字。
在美國,貸款上大學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無論是低收入或失業家庭的貧困生,還是來自中產階級家庭的普通學生,甚或是一些名門望族的富豪子弟,他們大都希望靠自己的經濟能力,獨立地完成大學學業。(不像中國,隻有窮學生才有資格貸款)。
對於美國人來說,當一個孩子成為成人,則意味著獨立的人格和獨立的生活。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民族心理,依賴家庭生活,對一個成年人來說,是件不那麼光彩的事。而且,由父母供養孩子上大學,並非父母的法定義務,是一種幫助、支持或贈予。於是,大多數的美國學生,在獎學金、助學金等比較有限的情況下,國家助學貸款就成了他們進入大學的“綠色通道”。
由此看來,“綠色通道”並非中國的土特產。
多年來,美國政府就把“讓所有人獲得平等受教育的機會”,作為教育的一條至高無尚的原則,作為公民權利的一項重要內容,不讓學生因為貧窮而與接受大學教育擦肩而過。
這些,我們是不是也都聽著耳熟?
為了讓更多的人能進入大學,這些年來,與中國大學的大學一樣,美國大學一直在大規模地擴招。與此同時,學費與中國大學的大學一樣,也越來越昂貴。
從1991年到1995年,全美名牌大學學費平均增長了41%,普通公立大學學費則上漲了38%,大大高於同期消費指數12%的增長。如果將美國大學學費平均增長與中國重點大學學費平均增長相比,美國大學學費平均增長則遠遠遜於中國重點大學學費平均增長。
與此同時,美國的助學貸款大規模發展。2003年,貸款總額上升到474億美元,接受貸款的學生總數為570萬人。
如果將美國接受國家助學貸款的學生總數,美國金融業所發出國家助學貸款總額,這兩個數字與中國接受國家助學貸款的學生總數,中國金融業所發出國家助學貸款總額相比較,中國這個擁有1200萬在校大學生,號稱世界上在校大學生最多的國家,落差太大太大。
這兩個數字分別是:2003年,全國累計發放國家助學貸款52億元人民幣,尚不到美國所發放的國家助學貸款474億美元的零頭,而且,他們的計量單位是美元,而我們的計量單位是人民幣。與美國的國家助學貸款相比,中國所發放的國家助學貸款總金額,僅有像征性的意義。理論上的意義遠遠大於實際上的意義。
中國所發放的國家助學貸款,所資助貧困生為83萬人次。而美國接受貸款的學生總數,為570萬人。在賞讀這個數字時,請不要忘記這樣一個國情:美國的人口僅為中國人口的1/5,而美國人的富裕程度為中國人的富裕程度的35倍。如果這兩個數字相乘,則為165倍。
那麼,為什麼美國的助學貸款能搞得如此成功?美國的銀行業就不懼怕承擔該貸款的風險嗎?
原因在於,在美國的助學貸款製度中,承擔貸款風險的是政府,而不是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