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3 / 3)

其實這才是對的。

隻有如此,水土不服的外資銀行,隻有隨鄉入俗,才能不拉肚子。

至於與國際慣例接軌,該接的接,不該接就不接,未必該接不該接的都接。(更不用說這壓根兒就不是國際慣例)。有時候,讓他們與我們接接軌也未嚐不可,比如參加apec會議上海峰會非正式會議的各國總統們,請他們穿穿唐裝,不也挺有情趣?

還有,凡要賣到中國來的外國商品,都必須用中文打上中文標識,否則,不準入境,掉頭請回吧。這也叫與中國慣例接軌。

再比如說,外國人吃飯用刀叉,我們吃飯用筷子,這種接軌就免了吧。手裏拿付刀叉讓如何吃我們的羊肉泡饃?還不難煞人了?這不活受罪嗎,幹嗎沒罪找罪?

一笑。

申請“國家助學貸款”為什麼這樣難?

西安科技學院大三的女生孟娟長著一雙美麗的大眼睛,可這雙眼睛裏,似乎總是翳滿著與她這樣的年齡,所不相稱的愁苦和無助。

她的眼睛總是讓人想起,希望工程那幅震撼了海內外十幾億華人的,招貼畫上的那雙大眼睛,一樣的天真無邪,一樣地充滿希望,一樣的渴盼上學。

每到開學她就犯愁,為新學年的學費,為沒有著落的生活費犯愁,她多次向學校申請國家助學貸款,國家給了學校150個名額,可真正拿到國家助學貸款的連10個人都不到。她們班一共才兩個名額,可她們班的特困生有18個。

一說到這兒,她的眼裏再也翳不下那麼多淚水,淚如雨水般灑落。當我寫下這段文字的時候,我的眼前一片模糊。

麵對這樣的現狀,陝西省教育廳學生助學貸款管理處負責人無奈地說,陝西應當可以得到國家助學貸款的學生應為72000人,而實際上真正得到的隻有6000多人,還不到此數的1/10。

我們原本渴望國家助學貸款能像三月裏的小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能給我們的大地帶來綠色和繁榮。可實際的情況是,雷聲大,雨點兒小,僅僅下了幾滴毛毛雨,連地皮都沒打濕。幹涸的土地依舊幹涸。

那麼,申請國家助學貸款為什麼這麼難?

銀行對此事是這樣答複的:

“銀行隻是一個金融機構,要進行營利性經營。現在人才流動性很大,銀行沒有辦法對學生的信用進行跟蹤監督,所以就沒有多少積極性。把這個任務推給學校,學生畢業後就與學校沒有多少聯係,所以學校也不願太多地承擔什麼責任。另外,國家助學貸款具有數額小,人數多,追還麻煩,成本太高的特點,從操作的角度考慮也是銀行不願承接這項業務的一個原因。”

讓我們對這個理由一個個地進行剖析,看看是否真有道理。

1.銀行隻是一個金融機構,要進行“營利性經營”。

這就怪了,“國家助學貸款”不營利嗎?“國家助學貸款”並非無息貸款。財政部還貼息50%,學生本人再繳納50%的利息,怎麼就不是“營利性經營”?

2.現在人才流動性很大,銀行沒有辦法對學生的信用進行跟蹤監督。

果真如此嗎?

現在人才流動性還不算很大,將來還會更大。可真的銀行就沒有辦法對學生的信用,進行跟蹤監督了嗎?情況並非如此。學生就業後,他的檔案會他到哪兒跟到哪兒,而哪一個用人單位又能沒有銀行帳戶?銀行可以直接從該生所在單位的工資帳戶上,把所欠款劃走。這真的很難嗎?難到了無法實施嗎?

而且這種情況會隨著我國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信息網絡化工程的建設,全社會信息共享程度的提高,使這件事變得越來越容易。所以,這也不是一個可以成立的理由。

3.把這個任務推給學校,學生畢業後就與學校沒有多少聯係,所以學校也不願太多地承擔什麼責任。

學校應當積極地配合銀行作好這件事,除了學生,學校也是“國家助學貸款”的直接受益人,而且是“國家助學貸款”最大最先的受益人,“國家助學貸款”在很大程度減少了學生的欠費率。按照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原則,這是學校義不容辭的義務。

而且教育部也在積極地在作這件事,教育部將在“全國高等教育學曆查詢係統”中公開學生的國家助學貸款還款情況,作為該生信用記錄的一個重要方麵。信用不好的人很可能連工作都找不到,哪個學生敢冒這麼大的風險呢?這就從製度上保證了國家助學貸款的歸還。

4.國家助學貸款具有數額小,人數多,追還麻煩,成本太高的特點,從操作的角度考慮,也是銀行不願承接這項業務的一個原因。

這個理由同樣不能成立。

數額小嗎?

一個學生一年可以貸6000元,僅陝西省就有7萬名學生有資格申請這種貸款,一年便高達4.2億元,全國有90多萬貧困生,貸款總額高達53億元。這數額小嗎?更何況“數額小”跟本就不是一個可以成立的理由。至於“人數多”則說明這種貸款對我們的社會有多麼重要,如果說這也是一個理由,那麼它恰恰是銀行義不容辭的理由。用這樣的理由來拒絕不顯得太愚蠢嗎?

“追還麻煩,成本太高”嗎?

還是讓我們聽聽“權威發言”吧。

據陝西省教育廳學生助學貸款管理處負責人說,“國家助學貸款”在陝西的還款率為百分之百,到現在為止,還沒聽說哪個學生借了不還的。這表明了中國老百姓民風的淳樸和民心的憨厚。

“國家助學貸款”的還款期限為8年,現在還沒有到還款高峰期,銀行又憑什麼作出“追還麻煩,成本太高”的結論?

銀行有一萬個理由去作好這件事,而沒有一個理由拒絕,或在這件事上消極怠工。這就是結論。

更何況中國銀行是由中國銀行、財政部、教育部聯合組成的“國家助學貸款”的發起人之一。

不過,說到這裏,我忍不住想要問一聲:“國家助學貸款”為什麼隻發給特困生?為什麼不能發放給所有希望得到此項貸款的學生。這是有借有還的借款,不是民政部的救濟款呀。幹嗎要有如此嚴格的限製?

而且家境較好的學生,還貸能力當然也更有保障,一向嫌貧愛富的銀行,怎麼不開竅了呢?

盡管家境富裕的家庭有能力供給孩子上學,可供孩子上大學並非家長的法定義務。家長讓己經成人的大學生自力是對的,是有利於孩子雛鷹展翅的。

其實有一個辦法可以治那些應當承擔此項任務,而又對此事消極怠工的銀行的:

那就是對“店大欺客”的銀行來個“請君入甕”,還以“客大欺店”的顏色。

如果他們對助學貸款總是隻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那麼,學校可以將學校在銀行的存款取出提走,換一家認真辦事的銀行作為開戶行。一般的學校在開戶行都有幾千萬甚至上億元的存款,這種威脅就像美國對薩達姆的威脅,屢試屢爽。不信,您試試?

我們希望從孟娟的眼裏不再看到:申請國家助學貸款為什麼這樣難?

就在我寫完這篇文章的時候,從廣州傳來了“廣州的銀行己決定給貧困生取消限額,全額發放國家助學貸款”的令人熱淚盈眶的好消息。

銀行:別淨給老百姓添堵。為老百姓多作點像這樣的排憂解難的善事,多好呀。這才是我們的財神爺。

(《管理與財富》??2002年11期)

停什麼都不能停國家助學貸款。國家助學貸款就像是過了河的卒子,隻能前進不能後退。因為它危及中國高等學校80萬貧困大學生的生存線,它危及到的是社會的弱勢群體的生存保障。它會危及到中國社會的安定團結。在一定程度上,此種貸款帶有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的性質。

教育.金融

站在十字路口的國家助學貸款

自創立“國家助學貸款”這項貸款製度四年以來,幾乎年年春夏之交,我們都要討論“國家助學貸款的生存狀況”。而每一次的討論,都推動了“國家助學貸款”製度的改進和完善。

而2004年的春夏之交,國家助學貸款的生存狀況形勢尤為艱難。國家助學貸款像是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麵對國家助學貸款的紅燈、黃燈、綠燈,再次麵臨著痛苦的生死塊擇。甚至在國家助學貸款上參予利益博弈的各方都在問:國家助學貸款如何突出重圍?

國家助學貸款大麵積停貸?

最近,中國銀行業紛紛紅燈閃閃,許多媒體上都登出了讓人觸目驚心的大新聞:“國家助學貸款大麵積停貸”。

這消息比中國大麵積拉閘停電還讓人眼前一黑。

該來自《新聞周刊》的消息說:國家助學貸款大麵積停貸,100多所高校進入停貸黑名單,占到全國高校總數的10%。位列中國著名高校第12位的西安交通大學,因還貸違約率高達50%,而成為此黑名單之榜首。

細讀這張黑名單,更加讓人驚心動魄,黑名單中還包括了天津大學、南開大學、蘭州大學、廣東省的一批大學,而北京市的所有大學無一幸免。簡單地說吧,均為國家重點大學。

讀到此消息後,深受震動的筆者前往西安交通大學進行了調查,調查的結果是:此消息與實際情況略有出入。

西安交通大學的國家助學貸款並未停發,(僅陝西省工行一家,對西安交通大學的國家助學貸款,於2003年年底停發),新的國家助學貸款申請停辦。自然,西安交通大學也並非停發國家助學貸款的第一所重點高校,西安交通大學國家助學貸款還貸違約率,也沒有該消息中所說的那麼高,據該校學生處助學貸款負責人所提供的準確的數字,2004年5月,為24%。

但是,這仍然是一個足以導致國家助學貸款停發的、很高的數字。這仍然是一個足以危及國家助學貸款生存的,很高的還貸違約率。

筆者次此對國家助學貸款發放及還貸情況的調查還表明:承擔發放國家助學貸款任務的國有四大銀行,對此項業務普遍積極性不高。

國家助學貸款的發放,遠未能惠及高校中所有符合條件的,應當得到幫助的貧困生,(以上所說的還僅限於國家重點高校,民辦高校鮮有能獲得此項貸款的)。真正得到此項貸款的貧困生,僅為應當得到此項貸款的貧困生中的10%左右(各省情況不同)。

而且,確有許多銀行停發了對一些高校的國家助學貸款。

國家助學貸款生存狀況岌岌可危。

國家助學貸款的違約率

足以讓國家助學貸停貸的理由是,國家助學貸款還款違約率太高。

按照2003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的《助學貸款管理辦法》之規定,助學貸款違約率達到20%,違約人數達到20%,經辦銀行可以停發貸款。這個理由似乎也可以成立。因為隻有貸款違約率低於4%,銀行才能保本經營,為了規避金融風險,銀行不得不如此。這的確是一個可以成立的理由。

看來停貸有據。(需要說明的是,該《辦法》後來並未得到相關銀行的認真執行。)

可問題是:

如果嚴格按此《辦法》規定執行,停發國家助學貸款,高等學校的貧困生們吃什麼?學生們生活無著,衣食無靠讓他們如何安心讀書?貧困生們整日為學費熬煎,這書如何讀得下去?而貧困生們在各高等學校所占的比重高達20%,我們不能忽視他們的存在。

2004年高考在即,停辦國家助學貸款,讓考上大學的貧困生們又如何去上學?《憲法》所賦予每一個公民“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如保證?國家莊嚴保證的“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困而失學”,真的會成為空頭支票?若如此,國家信譽何存?而如果連國家信譽都會成為空頭支票,又何言學生的信譽?

結論是:停什麼都不能停國家助學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