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2 / 3)

一年後,霍海音被市高院終審判處死刑。

今年47歲的李培國不但是原香港富國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而且是大連奔德國際金融中心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價值9.52億元的股權即為大連奔德70%的股權,該股權名義上原屬霍海音,實際所有人是北京市商業銀行。李培國正是憑借張建中的轉委托,在霍海音一案中“火中取栗”,把該股權非法占有。

後記

盤點發生在2006年的中國十大金融犯罪案件,讓人驚心動魄,其中許多人一大批都是腰上掛著國家金庫鑰匙的中國銀行業的地位顯赫的高官們,掌管中國金融業的國家重臣。而且還是如飛蛾撲火般地視死如歸,前仆後繼。

如中國銀行原副董事長、中銀香港副董事長、總裁劉金寶。

劉金寶腐敗案時間跨度達7年之久,而且在他的帶領下,中銀上海市分行和中銀香港兩地的7名下屬官員,其中5人為副廳級幹部也一同栽進監獄,另有4名廳局級銀行官員因此案被免職。劉金寶腐敗案件的破壞力之大、影響之深遠,在中國金融界堪稱空前。

還有,因受賄被判有期徒刑12年的原中國建設銀行行長王雪冰,以及接替王雪冰任建行行長的原中國建設銀行行長張恩照,原中國銀行副行長趙安歌腐敗案等。

他們都是“國之重臣”,中國的財神爺哪。

盤點這些金融大案,還有讓人深思的是,中國的許多超級大貪官都是由外國的反貪機關所覺察揭發並送上被告席的,這便不容我們不反思中國的監督機製。

試想,一個缺少了反腐敗最重要的兩項製度:《政府官員財產申報製》和《金融實名製》的國家,(一個僅有形同虛設的《存款實名製》的國家),缺少了這兩根編織反腐敗大網的經線和緯線的國家,又如何奢望政府官員的廉潔和金融安全?

亡羊補牢,什麼時候都不晚。

(《金融經濟)2007年2期)

銀行:別淨給老百姓添堵

銀行存款收費:別幹“為叢驅雀”的傻事

在中國加入WTO之後,當中國的銀行業看到登陸中國的外國銀行,在接受中國儲戶的存款時,每筆存款要收取一定的費用,中國的銀行業看得眼熱,也想東施效顰。

於是,銀行業在媒體上大聲疾呼,要取消建國以來實行了五十多年的:銀行業存款不收費的“免費大餐”。

由於此事事關重大,影響麵寬,關係到數以億計的儲戶們的利益,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

一時間,中國銀行業的存款收費似乎己箭在弦上。

對此,許多人不禁要發出這樣的疑問:中國銀行業到底究竟該不該收這個費?

外國的東西對中國並不件件都合適。為外國人量身定作的衣服穿在中國人身上,可以連尺寸都不用改嗎?哪怕都是一樣的西裝。外國人吃飯用刀叉,我們用筷子,各用各的,蘿卜白菜,各有所愛。誰喜歡用什麼用什麼,不必都用刀叉或都用筷子。這叫“民主分散製”。

國外銀行收費製度,那是誕生在他們自己國土上的東西。適合他們的經濟狀況和社會環境,適合他們那塊土地上的酸堿度和土壤的熵情。來到中國後,他們對中國儲戶收費的理由是,我們在全世界都是一個服務標準。盡管這個理由並不充分。

那首先是因為,他們對他們的儲戶的儲蓄,采取限製的態度,不僅收取手續費,當存款超過一定的數字後,還要課以重稅。

實行這樣的政策是出於這樣的考慮:他們希望他們的儲戶,特別是富裕階層,請不要忘記,2001年,美國的人均收入為36000美元,比我國的人均收入高出40多倍。他們希望把他們的結餘的錢,拿去消費和投資,以剌激經濟的複蘇。

而中國人還遠遠沒有富裕到如此程度,而且,中國的老百姓也沒有那麼多的投資渠道,可以去投資。而惟一可以投資的股市,還疲弱不堪,每況愈下,跌跌不休。誰進去套誰。那是一片沼澤地,一個大漿缸,是一片雷區。

其次是因為,他們的金融市場發育得相對成熟,客戶被細分,銀行完全可以根據不同的客戶,提供不同層次的服務。

我國的情況則完全不同,人均收入還不到900美元,國內銀行的發展曆史短,儲蓄是我國銀行發展的基礎,且銀行與客戶間的關係很不穩定。

因此,現在我國銀行麵臨的首要問題不是收不收費,而是培育市場、穩定客戶。如果在條件尚未成熟的時候,就迫不及待開始收費,很有可能費收到的不多,儲戶卻跑了不少,反而為外資銀行轉送大量客戶。幹了為叢驅雀、為淵驅魚的傻事。

也許外資銀行他們正在想:要不要改改?因為中國銀行業對儲戶的儲蓄是不收費的,以在同一起跑線上與中國銀行實現公平競爭?可就在此時,中國銀行業卻想要收費了。

我國有我國的國情,對中資銀行來說,還有一個不爭的現實是:在老百姓的眼中,四大國有銀行還承擔著替政府向社會提供公共品服務的角色,這恐怕是國有銀行肩上一個更大、更重的任務。

據媒體報道,己有銀行開始對100元以下的儲戶收費,這顯然是一種“店大欺客”的歧視性收費。接著就發生了上海的“儲戶狀告銀行對小儲戶收費案”。在他們看來,銀行對小額儲戶收費,事實上是意圖將小額儲戶排除在服務範圍之外,是對商業銀行法定義務的逃避,也是對社會公眾的侵權。

外資銀行對此“沒事兒偷著樂”。

也許他還納悶兒,他們沒花錢雇呀,怎來了這麼多銀行業的“托兒”?

西安:外資銀行收費與“中國慣例”接軌

中國國內的一些金融機構在對儲戶存款收費這件事上,是這樣解釋芙理由的,他們說,這是“國際慣例”,大勢所然。收費隻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

盡管央行己鄭重宣布:向儲戶存款收費因違犯《商業銀行法》,而不予考慮。此事似乎己有定論。可許多銀行業的“業內人士”仍對此忿忿不平,說這是對中資銀行的不公平,並說“不收費”不過是“權宜之計”,而遲早還是要與國際接軌的。

對於此事,銀行業內的專家們解釋說:由於金融機構為儲戶提供了服務,是一種權利與義務的對等,所以收費是天經地義的。加之登陸中國的外資銀行是對中國儲戶的存款是收費的,於是收費似乎應順理成章。

讓我們對“業內專家”們的理論一條一條地分析:

果真“是一種權利與義務的對等”嗎?

我們知道,銀行的錢實際上是儲戶的錢,銀行拿了儲戶存在銀行的錢去發放貸款,賺取存貸之間的利差,這是金融業生存的基石。

是儲戶的存款造就了如此強大的,無處不在的金融業,拿著高達8萬億元儲戶的巨額存款,賺取了數字巨大的利潤,成為了中國經濟的命脈所係。銀行業不對儲戶心存感激,視儲戶為自己的衣食父母,反而要對儲戶再收費,這不就是那句“一個蘿卜兩頭切,便宜全讓他占了”的話嗎?這果真是一種公平、一種權利與義務的對等嗎?

銀行向客戶收費真是國際慣例嗎?

讓我們先來看看歐洲銀行是如何處理這件事的。

歐洲的銀行一般都向客戶提供兩種賬戶,一種是“轉賬賬戶”,客戶可通過這個賬戶接受彙款,也可從這個賬戶上向外劃款,如支付各種賬單等。大部分銀行對這種“轉賬賬戶”收取管理費。

另一種是“儲蓄賬戶”,即類似國內的定期或活期存折。對這種賬戶,不管存款數量多少,所有的銀行都是免費的。

請注意,我們所討論的恰恰就是“儲蓄賬戶”。我們的銀行至今還沒有開展“轉賬賬戶”的服務。

“轉賬賬戶”之所以要收費,因為銀行要向客戶提供大量服務。

以德國的銀行為例,“轉賬賬戶”的管理費大概在每月5—8歐元之間。顧客付出賬戶管理費以後,在向德國境內的任何個人或公司彙款時,不管是使用銀行免費提供的彙款單進行人工彙款,還是使用網上銀行或電話銀行進行電子彙款,客戶不需要再交納任何手續費。這樣的免費服務,我們有嗎?我們有免費的彙款嗎?在國際慣例中,顧客的每份買單,接受買單方都要作出加倍的回報的,這才是“國際慣例”。

這還沒完,我們接著往下看,看看“轉賬賬戶”還能得到些什麼好處。

“轉賬賬戶”的顧客還可免費得到一張或兩張銀行卡,用這張卡可在歐洲絕大部分取款機上取現金,也可在絕大部分商家劃卡消費。

應顧客要求,銀行還向客戶提供信用卡,客戶使用信用卡消費的金額月底從賬戶劃轉。對客戶而言,信用卡消費等於是一種“從消費日到劃款日”之間的“無息貸款”。在約定的金額內,客戶還可透支,這種透支等於是銀行向客戶提供一筆“消費信貸”,但不需要辦理任何手續。

如此之多的好處,我們有嗎?

客戶還可在開戶行的任何一家分支機構的自動終端上,免費打印對賬單,隨時監控自己賬戶的變動情況。

每到年底或存款到期,銀行會將新的儲蓄憑證通過郵局寄給客戶,客戶不需要去銀行辦理相關手續。如果不在銀行開設“轉賬賬戶”,客戶每次彙款時都要付手續費,而且費用不低,遠不如開立一個“轉賬賬戶”合算。因此,幾乎所有的歐洲家庭都在銀行設有“轉賬賬戶”。

絕大部分家庭都有或多或少的儲蓄,所以一般家庭除“轉賬賬戶”外還有“儲蓄賬戶”。這種“儲蓄賬戶”既可是單獨的,也可掛在“轉賬賬戶”之下。對於這種賬戶,不管金額多少,所有銀行都是免費的。惟一的差別是存款多時可得到較高的利率,存款少時利率就低一些。

至於向小額賬戶收費,其理由更可笑了,這與國際慣例更是“不搭界”。

由於目前銀行業務的自動化程度很高,所有的賬戶管理工作都由電腦進行,而銀行的電腦係統有足夠的容量。

從理論上來講,10歐元的賬戶和100萬歐元的賬戶的管理成本沒什麼差別,對於大容量的電腦係統而言,管理500萬個賬戶與管理400萬個賬戶的成本也相差不大。銀行不會因為儲蓄客戶多而增加多少管理費用,銀行也就沒有理由以“管理成本”為借口向“小額儲蓄帳戶”收費。

其實精明的銀行家早就算清了這筆賬:即使每個賬戶金額不高,但積少成多,累計起來也是一個極為可觀的數目,銀行能賺取不少的存貸款利差。

國內金融機構引以為例的花旗銀行,在歐洲恰恰是收費最低的銀行。

花旗銀行在德國的分支機構也要求顧客在賬上有至少價值2500歐元的金融資產,如債券,定活期存款,股票,基金等。隻要客戶能滿足這個條件,花旗銀行就可提供免費的“轉賬賬戶”、免費的銀行卡、信用卡,顧客一年省下的賬戶管理費在100歐元左右。如果客戶不能在賬上常年保持2500歐元的金融資產,才需交納與其他銀行費率大致相等的賬戶管理費。相比之下,歐洲沒有任何一家其他銀行可以提供這種優惠條件。

花旗銀行也為客戶開設單純的“儲蓄賬戶”,不收取任何費用,對存款金額也沒有任何限製。

目前,中國的主要銀行一般都不對個人開設轉賬賬戶,也沒有個人支票服務。所以在“儲蓄收費”這件事上,還是別拿國際慣例蒙人。

而最有趣的是,在西北地區首家登陸的外資銀行:香港東亞銀行西安分行近日開張,該行開展對各類客戶(包括內地居民與內地企業)的全麵外彙業務,與其它外資銀行不同的是,該銀行公開承諾,存款時的客戶無需支付任何費用。

真是讓人啞然失笑了。

正當中資銀行為利益驅動,吵吵著要向外資銀行看齊的時候,外資銀行收費卻在與中國慣例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