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國家為個人存款所設計的是兩條通道:一是消費,一是投資。不讓其閑置,惟有如此,才能剌激和保證經濟的高速發展。
如果把我們的經濟政策與美國的經濟政策加以對比,你便可以知道,差距有多大。你就會明白,為什麼我們一連七年,年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有“內需不足”,年年都有“要進一步啟動國內消費市場”,“進一步啟動民間資本投資市場”。
在基金上,我們現在僅有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的立法尚未完成。所以,私募基金的身份還很曖昧。
這條新聞中所說的南京那家民營電腦公司,所用的辦法是相當好的。
“它是由公司財務人員來操作的,還保底。”即賠了由公司財務承擔,這應當理解為老板給員工的福利。該老板為人是相當厚道的。賺了錢由公司與個人三七分成,此條款也還公平,雙方均有利可圖。對於市道如此之好的大牛市,此分成不失為共贏條款。
該公司是一家民營電腦公司,公司員工收入大概是比較豐厚的。公司員工智商也高,才會有這樣的“怪(高)招”。
這樣的招兒還有如下許多好處:
員工可以專心工作,無需身在公司,心在股市。
由專人炒股應視專家理財,肯定比業餘炒股者武藝高強。
錢存銀行不僅為負利率,還要繳納利息稅。存款在不斷縮水,投資股市會增值。
此事不但不應貶損,還應褒揚。由公司出麵作這件事,可以使此種基金的風險大為降低。政府所應作的事,是盡快促成人大為民間基金的立法,為私募基金的立法,在立法的基礎上,將此事向社會推而廣之。
如果幾家公司聯合起來作這件事,那簡直就是民間基金了。
這條新聞還反映了我們的媒體和記者的理財知識的淺薄,財經知識的匱乏,我們應當為工薪一族擴寬投資的渠道,為民間資本進入資本市場擴寬渠道,而不是相反。
別把好新聞讀錯了。
老百姓手中的外彙儲蓄怎麼辦?
近來,人民幣升值速度變快,到2007年5月31日,人民幣升值己達1:7.66元一線,自人民幣彙率改革以來,升幅己高達8%。那麼,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便十分嚴峻地擺在了大家麵前:麵對天天在變的外彙牌價,而中國銀行的美元的利率水平,又大大低於美國銀行的美元利率水平時,人們都在問,我們手中的美元外彙儲蓄怎麼辦?
當中國老百姓手中的外幣儲蓄在不斷縮水時,我們忽然感到,我們需要重新評價認識中國股市的B股市場,我們過去對B股市場的認識不對了。我們多年前為中國股市B股市場所設計的歸宿,很可能不對了。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和評價中國股市B股市場。
國際金融巨頭羅傑斯警告說,人民幣升值將超過500%。聽上去這話有點嚇人,可有著日本的前車之鑒,誰又敢說這不可能?
2007年4月,隨著A股市場的迅速走強,中國股市的B股市場一輪補漲行情如錢塘大潮般湧來,中國銀行的門前忽然熱鬧起來,許多人走進銀行,拿著人民幣買美元。似乎一夜間美元忽然又吃香了起來,這時,人們眼前一亮,也許,啟動中國股市的B股市場,能緩解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能為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打開一個渲泄口?
也許人們此時才大徹大悟,中國股市的B股市場是可以變成一座調解人民幣與美元、港幣關係的水庫。
當洪水鋪天蓋地般地湧來的時候,它可以蓄水,就像現在,2007年。當中國大地久旱無雨赤地千裏、黃河斷流,或長江水位低到不能載舟,灌慨水利受到威脅的時候,(如2006年秋冬),那麼,它可以泄洪放水。
多麼好的一座現成的水庫哪。我們又怎麼可以廢棄不用呢?
搞活B股市場不僅可以解決B股市場的重新定位問題,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外彙市場的壓力。因為,造成人民幣升值的市場因素,不僅是境外的一些遊資,境內居民和機構的手中的外彙及外彙資產,同樣是構成人民幣升值壓力的重要因素。
從國家外彙管理局的資料看,2005年7月後,我國僑彙收入大幅度增長,但外彙儲蓄增長卻很少,甚至出現減少的情況,這說明,境內居民和企業正不斷將手中的外彙換成人民幣。
因此,如何提高境內居民持有外彙資產的意願,已經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經驗表明,隻要激活B股市場,境內居民手持外彙的意願就會增強。
實際的情況是,現在的B股市場的股票價格僅為A股市場的1/2~1/3,隻要我們適當改善B股市場的政策環境,B股市場平均價格可以上漲一倍。對於手持外彙的居民來說,巨大的增值預期,完全可以化解人民幣升值的風險,使外彙的吸引力增加。
同時,境內的公司完全可以通過B股市場來籌集外彙資金,而不再需要從境外彙進美元資本。這樣就可以大大緩解人民幣的升值壓力。
如此看來,我們未必一定要在不久的將來,關閉B股市場,將B股持股人手中的B股變成A股。也許,我們會作強作大B股市場。或許在未來的若幹年內,使B股市場逐步接近A股市場的規模?
無論如何,這都是一個相當誘人的設想。
中國需要一個強大的資本市場
因大幅度提高證券交易印花稅,從5月30日開始大跌的中國股市,在不到5個交易日中,總市值“人間蒸發”了3萬多億元,許多股票的股價跌去了40~50%。
許多人在問,這3萬多億元哪裏去了?
錢是不會從“人間蒸發”的,能量不滅。說這些從股市蒸發的市值不過是一種虛擬的財產,這是一種無知。股市的財富從來都不是虛擬的,每一個點子的漲跌都與投資人的錢包聯動,每一個點子的漲跌都是真金白銀,一點都不虛擬。
3萬多億元逃出了股市,如此強大的現金流先通過銀證通回流了銀行。
2007年6月,與股市暴跌的同時,發生了樓市暴漲,竟然會暴發江浙萬人空巷排隊購房的景像。真讓人瞠目結舌。這就是2007年6月的中國經濟。肉、蛋、禽、油、糧還一起暴漲,火上潑油。
上海房地產業是如此分析2007年6月股市與樓市的聯動的:
“股市持續暴漲,獲利資金回流樓市現象明顯。具體又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屬自住欲望大於賺錢需求,一旦財力達標就要買房;另一種屬於畏懼越來越高的股指,出於分散風險的原因而重回樓市。
所以,股市的繁榮,一方麵導致樓市資金流入股市,尤其是原來的投資客賣房入市,擴大了二手房供給,另一方麵,股市的造富運動又快速增強了樓市的消費力,購房需求抬頭。因此,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熾熱的股市在為樓市升溫“為虎作倀”。而股市的暴跌讓此種預期變成了現實。”
重新流回樓市和商品流的資金,進一步推動了房價的暴漲和通貨膨脹。
股市市值的縮水不過是一種財富的轉移,錢被“落袋為安”的,大批的迅速撤離股市的資金帶走了,這些資金中的大多數是掉頭而去,再不會回來了。這幾天,廣州、深圳及北京驟然暴漲的樓市和房價便是答案。
盡管大盤的指數從5月30日的4300多點,下跌到了6月4日的3408點,不過900多點,跌幅不到30%,那是因為權重股護盤下的指數失真,有四百多家的股票跌幅超過了百分之四十甚至五十,剔除大盤指標股,大盤實際上已調整了37%。
大盤離開中國股市的牛熊分界線3000點己一步之遙。3000點一旦被擊穿,中國股市將會跌入新一輪的大熊市。
讓人額首稱慶的是,6月5日、6月6日、6月7日,在三大證券報同時發表社評,並及時說明出台“資本利得稅”的立法過程的情況下,中國股市止跌回暖,大盤指數收出三連陽,三隻喜鵲鬧枝頭。
中國股市的大暴雨停了,滿天的雲翳散去,好日子又來了嗎?
到2007年5月30日,中國股市的總市值達到了曆史高點18萬億元,這個數字己與中國城鄉居民儲蓄總額很接近,己與2006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很接近。這是件天大的好事,這表明中國的資本市場己初具規模。一個強大的資本市場己雛形初現。
強大的中國經濟需要一個強大的資本市場。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如此關心中國股市的總市值的原因所在。
中國股市的總規模很大了嗎?
美國股市的總市值是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5倍。
所以,我們說中國的強大的資本市場僅僅初具規模。不能設想,沒有一個強大的資本市場會有強大的中國經濟。
建立中國的強大的資本市場,首先要作的事是:降低中國國民儲蓄率。
(《時代金融》2007年第8期)
金融犯罪
試想,一個缺少了反腐敗最重要的兩項製度:《政府官員財產申報製》和《金融實名製》的國家,(一個僅有形同虛設的《存款實名製》的國家),缺少了這兩根編織反腐敗大網的經線和緯線的國家,又如何奢望政府官員的廉潔和金融安全?
2006年中國十大金融犯罪案件
2006年中國銀行業的驚天大案一個接一個,中國金融銀行業犯罪案件多發高發。這便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真讓我們不禁發出這樣的疑問:中國的金庫裏究竟養著多少碩鼠?對於這個亡羊之牢,我們又該作些什麼?
國家金庫是國之重器,國家的命脈所係,是我們必須如愛護自己的心髒一般,慎之又慎的。
中國建設銀行原行長張恩照受賄案
2006年9月30日,中國建設銀行原行長張恩照涉嫌受賄案,在北京市第一中級法院開庭審理。
張恩照,複旦大學金融管理專業畢業,2002年1月起任中國建設銀行行長、黨委書記兼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長。
檢方在《起訴書》中稱,張恩照於2001年至2004年間,先後19次收受3人行賄的美元、港幣、人民幣、手表、房屋等款物,折合人民幣415萬元。
張恩照一案,事發海外。因為其在美國被起訴,成為一樁萬眾矚目的商業賄賂案的被告,而進入中國反貪機關的視線的。
2004年12月9日,張恩照在美國遭起訴。在一起牽涉中國建設銀行信貸管理軟件係統進口項目的合同糾紛案中,美國某金融IT服務供應商及其旗下子公司成為主要被告,張恩照則被列為第三被告。原告指控,該金融IT服務供應商合同違約,並向張恩照行賄100萬美元以上,這種行為違反了美國《海外腐敗行為法》。
隨即,張恩照被“雙規”。2006年11月3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宣判,依法以受賄罪判處張恩照有期徒刑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