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2 / 3)

我把銀行卡遞給銀行的櫃台,說明我的要求,當即便看到了服務小姐麵有難色,好像我不是在查我自己的賬,在調查她的隱私似的。隨即,她很為難地在電腦上劃了劃卡後對我說,查不到。電腦隻顯示錢己劃走,但到哪裏去了,查不到。沒有記錄。

其實在劃卡前,她便己經知道劃卡的結果了,她之所以還劃卡,不過是在滿足我的要求。況且我的要求那麼急迫,不可拒絕。我問她,我的錢到哪裏去了,怎麼會查不出呢?看到我的憤懣之色,她安慰我說,要看到記錄,要兩天後。是可以看到對方的回執的。

我忿忿不平地找到大堂經理,投訴說,萬一出了問題呢?我把我的錢交給了銀行,為此我還付了費,銀行與我之間是有著權利義務關係的,銀行有保證我的資金安全的義務,為什麼不能對我說清,我的錢到哪裏去了,進了誰的賬戶?等兩天?你們的交易係統有安全漏洞。如果我錢出了問題,這兩天時間是留給騙子銷聲匿跡的時間嗎?

大堂經理說,您說的對。我也覺得不安全,我的錢也存在銀行,可我們的確查不出,沒記錄,沒辦法。

憑心而論,中信銀行的服務還真的不錯,若碰上別的店大欺客的國有銀行,連個好臉色都看不到。連這樣的答複都得不到。可服務好不好,不隻是看臉色。

所有的服務中,安全第一,安全第一哪。

銀行:讓我如何相信你?!

回眸我第一次在網上購買基金的生死時速,我仍驚魂未定。

天哪,銀行:讓我如何相信你?!

那天一整天,我的心一直在懸著。一夜都沒睡安穩。拚死拚活掙那點兒錢,來得真不容易,可去得怎麼說沒便沒了,就連個響聲都聽不到呢?

我與妻子得出的共同的結論是,這輩子再不作此種網上交易。太可怕了。拚死吃河豚,為嘴不要命,值嗎?

隻是銀行和基金公司讀了此文,不知該作何想?還有,肩負公共安全責任的公安機關讀了此文,不知該作何想?會作些什麼?

期待你們的回音。

(《法製與社會》2008年第01期)

降低儲蓄率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提出“降低國民儲蓄率”,這是開天辟地第一次。而且是“采取重大措施降低國民儲蓄率”。也許,許多人還沒有意識到這條新聞所帶來的中國金融政策的重大轉變,這條新聞還為我們回答了2005年中國經濟讓許多人一頭霧水的重大難題。

中國金融政策的重大轉變:降低國民儲蓄率

從一條重大新聞說起

2007年5月25日,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出訪美國所帶領的的中國代表團,在“第二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聯合情況說明”中說:中美雙方還同意采取重大措施,降低中國國民儲蓄率。

也許,許多人都沒有意識到這條新聞重大到何種程度,因為我並沒有在第一時間讀到相關的評論。而且此後也沒有讀到更多的相關評論,而這應當是條石破天驚的、一石激起千層浪的重大新聞。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提出“降低國民儲蓄率”,這是開天辟地第一次。而且是“采取重大措施”降低國民儲蓄率。

也許,許多人還沒有意識到這條新聞在告訴我們什麼。還沒有意識到這條新聞所帶來的中國金融政策的重大轉變,這條新聞為我們回答了2005年中國經濟讓許多人一頭霧水的重大難題。

吳儀副總理所帶領的的中國代表團,作出這樣的承諾,顯然是經過了長時間的反複研究,並己進行了深入反複的論證以及政策上的準備。

在美方要求中方加快人民幣升值速度的問題上,吳儀副總理所作出的回答是,人民幣升值過快不利於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

可在美方要求中國“降低國民儲蓄率”上,以促使中國老百姓購買更多的美國商品,減少中美貿易中的順差上,中美雙方一拍即合。因為在這件事上,無論是對美國還是對中國都有利。

吳儀副總理之所以會慨然允諾,因為既使美國沒有這樣的要求,中國也會作並己經在作這件事。何不送他個順水人情?

不信,讓我們回過頭來,重讀一下一份非常重要的報告:中國人民銀行的《2007年第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重讀《2007年第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中國人民銀行的《2007年第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3月末,金融機構居民戶人民幣存款餘額17.5萬億元,增速同比降低5.7個百分點,同比少增836億元。其中,居民更加傾向於活期存款,居民戶活期存款同比多增2065億元,定期存款同比少增2901億元。

在一般情況下,這可能會成為一條讓中國銀行業憂心忡忡的壞消息。可恰恰相反,中國銀行業積極評價了這一新情況。

該《報告》特別指出,“統籌協調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規模與結構,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是進行流動性管理的重要手段。

《報告》指出,由於國民經濟平穩快速增長,股權分置改革積極效應繼續顯現,投資者投資股票基金市場意願明顯增強,第一季度投資者開戶數新增871萬戶,是2006年全年新增數的1.7倍,市場成交額和指數也均創出曆史新高。由於證券市場行情火爆也帶來了證券交易印花稅收的走高,今年一季度證券交易印花稅高達122億元,同比增長515.9%。同時,資本市場繁榮所帶來的財富效應有助於增強居民消費信心。

報告指出,今年一季度,資本市場的繁榮,使得居民戶存款增速減緩。居民選擇收益相對較高的股票、基金等投資工具或理財產品的意願增強。同時,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大幅增加,分流了部分居民戶存款。此外,國內非金融機構部門(包括住戶、企業和政府部門)的股票融資明顯上升,較去年同期上漲了338.9%。

盡管一季度居民儲蓄增幅大幅下降,1640億元銀行存款大搬家流入股市,過去搶不到手的國庫券銷售情況一跌千丈。按常理說,中國銀行業會對此強烈不滿,股市搶走了銀行金庫裏的錢,銀行會滿意嗎?

但出人意料的是,中國銀行業對此表示歡迎。

2007年6月,在商業銀行擁有高達11萬億存貸差的背景下,大規模的存款從銀行流出並非壞事,這會減輕銀行過於沉重的利息負擔。提高存款準備金和發行央行票據都無法對衝這些過剩的貨幣。

股市火爆造成了國家、個人、銀行、企業,多方共贏的局麵。

中國銀行業是這樣評價銀行存款大搬家的:

儲蓄意願下降和居民投資意願高漲具有三大積極作用:一是儲蓄存款大量進入股市可以減緩市場流動性過剩壓力,有利銀行業和金融穩健運行。二是為資本市場提供充足資金,有利資本市場持續穩健發展和投融資功能的有效發揮。三是擴大資本市場投資的財富效應,有利促進國內消費和擴大內需。

將過多的居民存款流入商品市場並不是一種最佳選擇

2007年,中國經濟麵臨著通貨膨脹的嚴重危脅。

2007年4月1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07年一季度國民經濟發展數據,該數據顯示,一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11.1%,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0.4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加快0.7個百分點。這個數字顯然快了點兒,這個數字讓人喜中有憂。

該些數據中最引人注目的數據是:一季度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2.7%,漲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5個百分點,其中,3月份同比上漲3.3%。超過了溫家寶總理為物價上漲水平所設的3%的警戒線。

分類別看,一季度我國食品價格同比上漲6.2%,居住價格上漲3.8%,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價格下降1.4%,其餘商品價格與上年同期相比,大體持平或略有上漲。

盡管針對這樣的漲幅,中國經濟界的頭頭腦腦們說,中國的通貨膨脹仍沒有失控,尚在可掌控的範圍之內。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說,不會馬上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

但是,到5月底,中國全國各地肉、蛋、油等食品價格大幅飆升,終於引起了中國高層的嚴重關切。

2007年5月28日,溫家寶總理親赴陝西,調查肉、蛋、油等食品價格漲價情況,並作出要平抑食品價格漲勢過快過大的一係列重要指示。

在這樣的情況下,顯然,讓過多的居民存款流入商品市場,並不是一種對中國經濟的最佳選擇。而且使降低國民儲蓄率進退兩難。

在這樣的情況下,讓更多的金融資產進入資本市場顯然是最好的出口。更何況中國經濟迫切地需要一個強大的資本市場。可對於這一點,並非所有的人都懂。包括一大批經濟學家。甚至他們總是在誤讀中國經濟。

一條新聞的反向解讀

最近,一條來自《揚子晚報》的南京新聞在到處被轉載,甚至上了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這條新聞是:《南京一公司怪招刹炒股風:職工交錢單位幫炒》。

僅讀此新聞的標題,便可以知道,該新聞是條百分之百的否定性新聞。它所用的“怪招”、“炒股風”在此處均為毫不含糊的貶意詞。當此新聞在被各報轉載時,所附的評論解讀均為此事斷不可為,此風斷不可長。

可我讀來,卻大大地不以為然。

這恰恰是一種我們期待己久,又久盼不來的民間基金的雛形。

2007年開年,隨著基金們的年底分紅,一輩子隻知道有了點錢便朝銀行存的中國老百姓,突然發現,基金是隻一年能下300多個蛋的老母雞。買一隻老母雞不過十塊錢上下,可一年下的蛋卻值一百多塊錢呢。

在國外,如美國,此種基金多如牛毛,遍地開花,成為美國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總規模甚至超過了美國股市,成為支持美國經濟的一根重要支柱。

在美國,平均家庭的資產證券化比例都在三分之二,美國的工薪們的收入存入銀行的僅為總收入的1/10,1/3為股票,1/3為基金,其餘為保險。而我們工薪們的收入幾乎惟一的去處是銀行。

美國社會工薪們購買股票的人數日漸上升。

據統計,目前美國家庭資產有50%投資於股票,而1952年僅為2%;1994年美國家庭收入中的18.3%來自股市,而1998年7月則上升到30%。

據統計,美國四分之一的家庭直接持有股票,美國家庭股票的持有量達到13萬億美元。而中國股市的總市值到2007年5月也才18萬億人民幣,即尚不到3萬億美元。家庭財產證券化是發展方向。

在美國,人們不肯把大量的錢存入銀行,是因為銀行的利率大大低於基金的收益。在美國,基金的收益普遍在10~15%,大大高於銀行的利率。2007年,盡管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十七次提高了銀行利率,可也才6%左右。

而銀行也不歡迎大家有錢都朝銀行存,銀行對個人存款設有上限,如超過了這個上限,便要課以重稅。最高可達50%。很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