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1 / 3)

第十四章

加息:樓市拐點橫空出世

2007年3月18日,人們期待己久的,早在聲聲呼喚的加息,終於成為現實。中國人民銀行終於決定,動用加息利器為增長過快的中國經濟減速。這隻是中國加息的開始。可很少有人會預見到,這一年當中,居然會加息6次。14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還有,將利息稅從20%下調到5%.

2007年10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11月份CPI指數上漲情況,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漲6.9%,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幅度最高,同比上漲18.2%。其中,糧食價格上漲6.6%,油脂價格上漲35.0%,肉禽及其製品價格上漲38.8%,豬肉上漲56.0%,鮮蛋價格上漲10.0%,水產品價格上漲6.8%,鮮菜價格上漲28.6%,鮮果價格上漲12.9%,調味品價格上漲4.0%。

11月份CPI指數上漲情況,可以用四個字加以概括:漲勢如潮。其中居然還不可思議地不含房價。

本來,2007年己經剩下沒幾天了,大家都以為2007年大概不會加息了,可出人意料的是,沒過幾天,便急匆匆地加息了。而且,專家們預告說:明年至少還會再加三到四次。

對此,任誌強故作鎮定地說,加息又不是第一次了,利息不斷加,房價不斷漲。

對此,我想講一個《五個燒餅》的經典笑話,那笑話中說,有個傻子吃了一個燒餅,摸摸肚子說,沒吃飽,於是,又吃了第二個燒餅,摸摸肚子說,還沒吃飽。於是,又吃了第三個燒餅,摸摸肚子說,還是沒吃飽。於是,他逢人便講:燒餅是吃不飽肚子的。

不許笑。

樓市拐點己橫空出世。

2007年的冬天,中國樓市的形勢從來沒有如此冷峻過。對於2007年12月的中國樓市,這個冬天豈止有點兒冷,簡直是天寒地凍、滴水成冰呢。撒泡尿都得帶根棍兒敲敲。

對於中國樓市,毫不誇大地說,中國金融是它的生命線。銀行的隻要稍有風吹草動,樓市都會渾身哆嗉。更不要說,2007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要把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作為2008年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將執行“從緊的貨幣政策”。

2007年12月銀行上調準備金率,不再小碎步,像前13次一樣,一次上調0.5個百分點,這回一次便上調了1個百分點。一次便凍結了銀行資金4000億元,準備金率居然達到了創紀錄的14.5%。

2007年12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第6次上調利率。

今年冬天,中國的寒流不是來自西伯利亞,蒙古高原,而是來自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從北海拐了個彎兒,先是深圳樓市大跌,後是廣州樓市絆倒,接著從北向南,從東到西,橫掃長三角,直逼京津唐腹地。

不管任誌強如何色厲而內荏地為三軍打氣,硬著頭皮繼續地鼓吹“房價還會再漲二十年”,“房價至少還會再漲五年”,“房價不會全麵下降”,王石己下令他的深萬科軍團,敲著得勝鼓收縮陣地、全線撤退了。

先是12月9日,位於廣州康王路的深萬科“金色康苑”正式開盤,不到兩個小時,首次推出的C棟156套單位即全部售罄,銷售金額逾2.1億元。交易清淡的廣州樓市,突然再現久違了的火爆,原因在於深萬科開盤定價13000元/平方米的均價,遠遠低於之前透露的20000元/平方米以上的開盤價。一降便是7000元/平方米哪。90平方米的房子,一降便是63萬元,都能再買一套房了。

另一個廣州樓盤,深萬科雲山開盤價12000元/平方米,上周未出現部分單位7000元/平方米起,一降便是5000元/平方米,66萬元可以買到三房單位。王石給篋囊羞澀的購買房人,帶來了一場大大的驚喜。

不僅僅是廣州。10月20日,深萬科以7500元/平方米的低價,推出位於深圳龍崗坪山的萬科金域東郡,開盤當天即告售罄。上海深萬科部分樓盤降價,平均降幅15%。

深萬科領跌,拉開了樓市大降價的序幕。隨後,中海地產、招商地產、金地集團紛紛跟隨進入降價大潮。

2007年12月16日,萬科樓盤再次全線降價。降價戰如火如荼。不要以為深萬科是在奪命狂奔,深萬科早己賺了個缽滿盆盈,深萬科是在龍口奪食。深萬科不是大潰敗,深萬科發動的是勝利大逃亡。

2007年1到11月,深萬科實現銷售額超過460億元,預計年度利潤增幅超過100%-150%。(年度利潤增幅超過20%便可稱“利潤大增”了)。

深萬科之所以選擇主動降價,是因為王石的智商遠比任誌強高,不像任誌強那般,除了匹夫之勇,別無其它。王石深諳用兵之道,他懂得:一次勝利大逃亡比一次大出擊斬獲更多。他要早早地急流勇退,讓豐收的地裏的莊稼,早早地落袋為安了。

這一陣子,在房地產商中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

王石和任誌強走在原始森林裏,走著走著,都走不動了,坐在樹下休息。脫了鞋子讓打了泡的腳解脫一下,可就在此時,一隻凶猛的非洲獅發現了他們,並朝他倆衝了過來。王石手忙腳亂地穿鞋。任誌強說:別跑了,白費勁,你能跑得過它嗎?王石說,我不需要跑過它,隻要我跑過你就行了。

結束語

無論是人民幣的彙率還是人民幣的利率,我們都應該根據不斷變化的市場形勢,該升則升,該降則降。國際化的彙率和市場化的利率本該如此。既不應死守,也犯不著硬撐。它不會危及人民幣的幣值穩定,我們所追求的是人民幣的幣值的動態穩定,那是一種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

如果我們能機敏智睿地利用反應靈活的彙率和利率政策,來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形勢,我們就會從左右為難變成左右逢源。

(《中國房地信息》2008年Z1期)

質疑“點鈔費”

據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報道,根據中國銀監會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聯合發布的《商業銀行服務收費管理暫行辦法》,對其中“大額現金取款業務”作出如下規定:一次提取5萬元以上(含5萬元)大額現金的,或當日發生額在5萬元以上者,從2003年10月1日起,將收取不高於發生額1%的點鈔費。

即一次(或一日)提取5萬元以上(含5萬元)大額現金的,假如我要去存或取5萬元,這並不是一個很大的數字,就得付給銀行500元的“點鈔費”。500元的點鈔費這對於我並不是一個小數字。你若一年支取兩次超過5萬元的現金,你把這筆錢的利息全都賠給它還不夠。您還能把點鈔費不當一回事嗎?

你能不佩服銀行的賬算得有多麼精嗎?

是我就這麼辦:我一次隻取49,999.99元,隻存49,999.99元。

這叫“合理避費”。

看誰精。

你還得為我準備好一把鋼蹦兒,少1枚都不成。就是那句挺經典的話:《一個都不能少》。

可工商業戶就不好辦了,對於工商業戶,一天的現金流量超過30萬元的,每天假如一進一出,就要為此付出3,000元,一個月就是9萬元,一年超過100萬元,這恐怕也不是個小數字。

可以肯定,對於保險櫃的生產廠商,銀行要收“點鈔費”,絕對是個好消息。

一個“點鈔費”,銀行就能把每年要支付給儲戶所有的利息,都吃個幹淨還不飽。真是好大一張嘴!

我們知道,銀行的錢實際上是儲戶的錢,銀行拿了儲戶存在銀行的錢去發放貸款,賺取存貸之間的利差,這是金融業生存的基石。

是儲戶的存款造就了如此強大的,無處不在的金融業,拿著9萬多億元儲戶的巨額存款,賺取了數字巨大的利潤,成為了中國經濟的命脈所係。

我們看看每座城市中最輝煌的建築,最壯觀的建築都是銀行的大樓,遍地開花的儲蓄所比米店還多,而這些大樓都是用儲戶的錢蓋成的,龐大的金融大軍是用儲戶的錢養活的。銀行業不但不對儲戶心存感激,視儲戶為自己的衣食父母,反而要對儲戶收費再收費,這不就是那句“一個蘿卜兩頭切,便宜全讓他占了”的話嗎?這果真是一種公平嗎?

銀行對儲戶的服務從來就不是什麼“免費的午餐”,銀行對儲戶的服務從來就不是什麼對儲戶的施舍,銀行對儲戶的服務從來與雷鋒精神無關。又何言“免費的午餐吃不成了”?好像儲戶反倒占了銀行多大便宜似的。

關於這件事,我們隻要看看這一點就足夠了,對於吸納儲戶的存款,銀行業向來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絕不允許別人伸進一雙筷子的。若是誰竟敢伸進一雙筷子,立刻《刑法》中“非法集資罪”伺候。你就可以明白,絕對壟斷的銀行業所經營的是多麼賺錢的業務。

我想,各行各業的現金流也都是要點鈔的,按照同樣的理由,是不是都該收“點鈔費”?憑什麼你收我不收?你模樣兒長得比別人心疼?

會不會明天超市購物也要收“點鈔費”了?到郵局彙款、取款也要收“點鈔費”了(名正言順)?到財務處領工資也要收“點鈔費”了?會不會爆發突如其來的“點鈔費”疫情?

還有,我到銀行去取錢,你把錢付給我,你的工作並未完成,我必須還得再核查一遍,經我核對無誤,這個取錢的過程才告結束。

於是,你付錢給我得點鈔,可我收你付錢,也還得點鈔。如果你因為為我支付了勞動,得向我收取“點鈔費”,那麼,我因為為你而支付了核查的勞動,你也該給我付“點鈔費”,這才公平。對不對?

憑什麼你可以收“點鈔費”,而我不能收“點鈔費”?還記得那句古訓嗎:來而不往非禮也。這件事如何擺平?

還有,這個條款有個可鑽的空子。

因為“點鈔費”隻設了上限而沒設下限,既沒設下限,那麼下限就可以為零。於是,一些慧眼獨到的、更精明的、有雄才大略的銀行不收“點鈔費”便是合法的。於是,老百姓的存款便會水往低處流,哪家銀行不收“點鈔費”就會成為存款盆地,存款就會蜂湧而至。這家銀行就會成為競爭中的大贏家。

銀行要收“點鈔費”,有戲。

(《中國石油報》?????2003年8月22日?)?

錢在銀行裏越存越少

現在,錢在銀行裏越存越少己不是新聞了,己是人人皆知的事了。可老百姓又能怎麼辦?對此,老百姓己經痛到麻木了。己經痛到沒有知覺了。對銀行的店大欺客,老百姓己經忍氣吞聲而習以為常了。不就是孫子欺負爺麼。

讓我們來看一則前不久刊登在《廣州日報》上的新華社電:《存了9年後錢少了三成》:

北京市民齊清2009年到銀行去取錢,發現9年前存的100元隻剩了60多元,“存錢應該是越存越多,為什麼越存越少?”

齊清講了存款縮水的經曆:“我在1999年開通的賬戶,當時賬戶上存入10元。到2000年2月29日,我賬戶上的存款數額正好是100元,後來我就一直沒有動這100元。”2009年8月2日,她銷戶時,存款明細打印出來卻讓她傻了眼:100元隻剩下60多元,“存款難道越存越少?”

記者在齊清的存折上看到,從2006年3月21日起,銀行每季度扣3元錢。到2009年8月2日止,共扣除14筆共42元。而整個存款期間隻產生了6元多的利息,遠遠低於扣除的數額。

據了解,從2006年3月20日開始,中國銀行北京分行開始對日均存款餘額不足500元(不含)的人民幣普通活期存款賬戶以及活期一本通賬戶,每季度收取一次賬戶管理費,每次3元。

作為北京市的人大代表,齊清調查發現,小額存款“被管理”強行收費的情況不僅僅她遇到過。一些外地來京的農民工,剛開始存款的時候很多不到500元,一些低收入家庭的賬戶上也常常不到500元,“這些都是需要社會關心的人,他們這麼信任銀行,把錢存到銀行裏,銀行卻單方麵扣除管理費,這合適嗎?”

在深圳打工的黃先生也碰到類似事件。2005年他在深圳一家股份製銀行存了600元,2009年12月21日取錢時發現隻有523.05元,這麼多年了,不僅利息沒撈著,沒想到還貼錢進去。查詢之下才知道,銀行這幾年一直在收取小額賬戶管理費。

“銀行有沒有想過我們儲戶的利益?”黃先生說,他們收入不高,每個月1000多元工資,還要生活支出,因此放在銀行的錢經常隻有幾百元,現在銀行收取小額賬戶管理費的標準設置偏高,沒有考慮到他們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