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致電幾家深圳地區的銀行調查發現,銀行最低存款標準並不統一,中行、農行、工行、建行等銀行都要求不少於1000元。
針對銀行“提高服務、節約成本”“促進個人理財,減少無效和低效賬戶”的說法。從技術上說,銀行管理100元的賬戶和管理100萬元的賬戶工作量是一樣的,為什麼沒聽說要清理存款100萬元的賬戶呢?
“9年多來,這筆存款沒動過,也就是說銀行沒有提供過任何服務和勞動,那為什麼要扣客戶的錢?”齊清說。
前不久,中央電視台《經濟信息聯播》播發了這樣一條新聞:
最近,太原一位儲戶因中國工商銀行扣劃了他3元小額賬戶管理費,把中國工商銀行山西省分行和太鋼支行作為並列共同被告,告上了法庭。
此消息播出後,未見後續報道。儲戶打這樣的官司,有十個要輸十個。媒體都懶得報道了,不過官司打還是要打的,這樣的公益訴訟,官司輸贏並不重要,法院的判決也並不重要,輸了官司贏了理,人心自有公道。人人的心裏都有一杆秤。
對於小額帳戶收費,筆者簡單算了一下,一筆100元的存款,開戶時要交10元年費,銀行每季度還要收取3元小額帳戶管理費,一年下來,100元變成了78元,而一年的利息僅3元多。存款一年,淨賠18元。如果再加上通脹因素而形成的負利率,每年100元損失的1.9元,存款一年,淨賠20元。
銀行利息不夠手續費。管理費手續費一年為12%,而利率在扣除利息稅後,才剛剛3%。這還是最最基礎的收費,實際收費的項目比這多多了,這兩年新出台的收費項目有二十多項。
這筆錢若是在銀行存上五年,按照中國銀行業現行的收費額為110元,儲戶的存款不但一分不剩,儲戶反而倒欠銀行的錢。就是老百姓說的那句“話粗理不粗”的話:吃屎的把拉屎的給箍住了。
不要小看了這筆賬,它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現實:在中國,中國銀行業從建行之初便莊嚴保證的、銀行蓄儲最重要的“保值增值”功能,早己蕩然無存。老百姓在銀行的存款越存越少。到銀行存款,“功在國家,利在個人”,己悄然變成了“功在國家,利在銀行,虧在個人”。
這就是中國銀行業改製帶給老百姓的變化。
可你跟誰講這個理去?
過去,我們常聽到這樣的故事,某人某家在整理舊物時,忽然發現了一張遺忘了幾十年的發了黃的老存單,到銀行一對賬,存款利滾利,發了一筆大財。銀行對這樣的故事也百講不煩,這樣的故事很能剌激老百姓存錢的欲望。
而且,這樣的故事也合情入理,銀行拿著老百姓的錢去放貸,3.50%利率收進的存款,6.65%的利率放出去,雞生蛋,蛋生雞,如此這般地滾,將貸款所得的、滾蛋滾來的紅利多少分給老百姓一點,這不是天經地義的事嗎?
可現在,這樣的故事有了2012年版的新版本的《故事新編》了。
2012年的新版本是,某人某家在整理舊物時,忽然發現了一張遺忘了幾十年的存單,驚喜不己,趕忙到銀行一對賬,發現居然欠了銀行一筆巨債。儲戶驚出一身冷汗,癱倒地地,銀行出了口長氣,說,冤有頭,債有主,可找到你了。趕快通知法院,先行訴訟保全,法院可以來執行破產清算了。
嚇得儲戶連夜舉家潛逃,不知所終。
聽到儲戶出逃的消息,銀行笑得差點兒沒背過氣去,銀行說,我不過跟你說個笑話,你怎麼就當了真了呢。賬上沒錢了,銷個戶就完了,何至於倒打一耙?逃個什麼?苞穀豆大的膽子。
故事竟然可以如此新編嗎?阿彌陀佛。
(《稅收征納》2012年第4期)
霸王行業的霸王條款:提前還貸要收違約金
2005年,中國銀行業進入消費者評選出的《中國十大霸王行業》,排位第6。而提前還貸要收違約金則是霸氣十足的最有代表性的,霸王行業的霸王條款。
此條款讓人立刻產生的聯想,是出自《左傳·僖公十年》裏的那句成語:欲加之罪,其無辭乎!翻成現代漢語,即:要收你的錢,還怕找不到理由嗎?
這是文言雅語,若是用老百姓的市井俚語說,那叫:要錢不要臉。別嫌這話粗,話粗理不粗。這話直白,一針見血,還是傳神之筆。一筆下去,形神兼備,惟妙惟肖,活靈活現。
銀行對提前還貸要收違約金所作出的解釋是:提前還貸打亂了銀行的資金安排,造成
了銀行的利息損失,所以,要收違約金。
說得好像蠻有道理。還是用老百姓的市井俚語來評說吧,那話實在,還言簡意賅,形象生動。那叫:吃屎的把拉屎的給箍住了。
這話粗了點兒,說文雅些,那叫:叫你用你就得用,不用也得用,不用就罰,你敢不用?
您說,像不像《水滸傳》裏被武鬆三拳打死的滿臉的橫肉的鎮關西?
貸款人借銀行的錢,提前還給銀行了,降低了銀行的壞賬風險,降低了銀行的準備金率,充盈了銀行的金庫,加快了銀行的資金周轉。不要忘記這句商業格言:市場上最好的商品,是賣得最快的商品。
而且,貸款人的中長期貸款因提前歸還,而變成了短期貸款,而貸款人的短期貸款,還是按照要高出許多的中長期貸款的利率付息的,銀行已經占了貸款人的便宜。一個蘿卜兩頭切,
便宜全讓他占了。可就這,銀行不但不對貸款人心存感激,還要罰貸款人違約,這是個什麼理
兒?
貸款人還給銀行的錢,銀行還可以拿出去放貸,怎麼會造成了銀行的利息損失?憑什麼
處罰貸款人?也許,銀行會說,如果你還給我的錢又貸不出去,豈不是造成了我的利息損失?
笑話,你的錢貸不出去,那是你的經營風險,憑什麼把你的經營風險要我來承擔?而且,
提前還貸還預留了長達8個多月的緩衝期,這個緩衝期夠長了。還要提前30天預約,你要再
貸不出去,怪誰?再說,現在有幾家銀行為有錢貸不出去犯愁的?說白了,提前還貸要收違約
金,那叫無孔不入,千方百計要錢。
除了霸王行業的霸王條款,還能對提前還貸要收違約金作出別的解釋嗎?
不過聽說,浦東發展銀行、民生銀行、光大銀行等股份製商業銀行明確表示,盡管目前該行按揭中心接到的提前還貸申請較多,但暫時不會考慮收取提前還貸費用。這是個拓展業務,爭奪客戶的好機會。不知那些/提前還貸要收違約金的銀行,
對此該作何想?
(《民營經濟報》2005年4月9日)
銀行收費:別淨拿“國際慣例”說事兒
2005年10月30日,中國銀行業宣布,從2006年1月1日起,將實施ATM跨行查詢要收費。
在開放現金清點費、跨行ATM取款手續費、借記卡年費、賬戶管理費、小額活期賬戶管理費、大額取現費之後,現在,銀行連儲戶查詢一下自己在銀行的存款餘額,都要收費了。你真得當心,你在銀行問句話都要收費。
銀行說,服務收費是“國際慣例”。我們這是在“與國際接軌”。
聽上去,這理由挺美。
可2005年11月5日,美聯儲自2004年下半年以來,第十二次上調利率,將美元的一年期的基準利率,己上調到了4%。可中國銀行人民幣的利率就是不“與國際接軌”,拒絕上調。致使人民幣的基準利率至今不過1.96%,致使人民幣的利率倒掛,致使人民幣的利率低於同期2.1%的物價漲幅,致使人民幣的利率成為負利率。負利率還得繳20%的利息稅,老百姓在銀行存的錢越存越少,聽任老百姓的錢在銀行存的錢縮水。中國銀行怎麼就不學學人家美聯儲?
這叫“該學的不學”。
我們接著看,2005年,老百姓在銀行存的錢的利率為1.96%,可企業向銀行貸款的利率為6%,如此之大的存貸利率差,全世界難以找到第二個。企業叫苦不迭,可銀行很坦然地說,“中國有中國的國情”。
這話沒錯兒,這句話總算說對了。銀行的話也有說對的時候,“中國有中國的國情”。也就是說,“國際慣例”得符合“中國的國情”。這叫“該學的學”。
2005年,最大的“中國的國情”是“利率倒掛”,存貸利率差全世界難以找到第二個。可老百姓在銀行存的錢越存越少,怎麼還收費新項目出台出的沒完沒了?如此之大的存貸利率差,銀行怎麼就是沒個夠呢?
其實“中國的國情”很多很多,2005年,中國人排著隊到銀行去退銀行卡,中國人不用這洋玩意兒了。這洋玩意兒既不安全還玩不起。中國又倒回去了,用現金。
用銀行卡是“與國際接軌”。在國外是既方便又安全的,可在中國是既不方便又不安全,銀行卡在中國還沒怎麼風行便不風行了。於是,中國駐世界各國的大使館都告誡中國遊客,千萬當心,劫匪專搶中國遊客,那是因為隻有中國遊客的口袋裏,有大量的現金。
這又叫“該學的不學”。
可“不該學的偏學”。
據《歐洲時報》報道,在眾多消費者協會對銀行服務不透明、各類手續收費過高現象的譴責和抗議下,法國各家銀行都從去年1月開始調整收費,提高服務質量,挽回銀行形象,改善與儲戶的關係。
已經開始施行的新措施包括:無卡取錢不多收費、儲戶關閉戶頭不收費、銀行有義務向客戶公開各類服務的收費、銀行必須向用戶提供詳盡信息以指導其獲得開戶的權利等。我們倒是該學學法國銀行遏止服務亂收費和提高收費透明度的做法。
為什麼中國銀行偏揀外國銀行正在糾正的錯誤作法學?“不該學的偏學”。
如果一定要說“國際慣例”,全世界銀行業收費最重要的一條“國際慣例”,是隻能對額外提供的服務或新開的服務項目收費。原先己有的老的服務項目是不能收費的。因為在儲戶開戶時,這些服務項目是不收費的,遊戲規則不能說改就改。如果遊戲規則說改就改,這遊戲怎麼玩?
可中國銀行業新出台的收費項目,全是原先己有的老的服務項目。
收費不一定就能救銀行,最早開服務收費先河的始作俑者,最早登陸中國的外資銀行伊利諾斯銀行現已倒閉。
對“國際慣例”,要“該學的學”。
金星的自轉是從東向西轉的,所以在金星上,太陽是從西邊出來的,地球學不來,不學也罷。別對我說,這是“宇宙慣例”。
(《管理與財富》2002年11月)
外資銀行收費與“中國慣例”接軌
中國國內的一些金融機構在對儲戶存款收費這件事上,是這樣解釋芙理由的,他們說,這是“國際慣例”,大勢所然。收費隻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
盡管央行己鄭重宣布:向儲戶存款收費因違犯《商業銀行法》,而不予考慮。此事似乎己有定論。可許多銀行業的“業內人士”仍對此忿忿不平,說這是對中資銀行的不公平,並說“不收費”不過是“權宜之計”,而遲早還是要與國際接軌的。
對於此事,銀行業內的專家們解釋說:由於金融機構為儲戶提供了服務,是一種權利與義務的對等,所以收費是天經地義的。加之登陸中國的外資銀行是對中國儲戶的存款是收費的,於是收費似乎應順理成章。
讓我們對“業內專家”們的理論一條一條地分析:
1.果真“是一種權利與義務的對等”嗎?
我們知道,銀行的錢實際上是儲戶的錢,銀行拿了儲戶存在銀行的錢去發放貸款,賺取存貸之間的利差,這是金融業生存的基石。
是儲戶的存款造就了如此強大的,無處不在的金融業,拿著高達8萬億元儲戶的巨額存款,賺取了數字巨大的利潤,成為了中國經濟的命脈所係。銀行業不對儲戶心存感激,視儲戶為自己的衣食父母,反而要對儲戶再收費,這不就是那句“一個蘿卜兩頭切,便宜全讓他占了”的話嗎?這果真是一種公平、一種權利與義務的對等嗎?
2.銀行向客戶收費真是國際慣例嗎?
讓我們先來看看歐洲銀行是如何處理這件事的。
歐洲的銀行一般都向客戶提供兩種賬戶,一種是“轉賬賬戶”,客戶可通過這個賬戶接受彙款,也可從這個賬戶上向外劃款,如支付各種賬單等。大部分銀行對這種“轉賬賬戶”收取管理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