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評《利息稅不能停收》
2007年4月23日,停收“利息稅”一事,終於等來了答案。那就是發表在《中國青年報》上的《專家表態利息稅不能隨意取消變動調整務必審慎》一文。
由中國社科院財貿所副所長何德旭所作出的回答是:利息稅是一種全世界通行的稅種,隻能調整完善而不能取消。他的結論是“務必審慎”。即“不能停收”。
發表在2007年4月23日《中國經濟周刊》上的《專家稱利息稅具有劫富濟貧功能不應取消》進一步說:
稅製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副所長高培勇說:“可以肯定地說,對個人存款利息所得征稅不會取消。所得稅中的收入,基本上是用於轉移支付、支援不發達地區。”
這話聽上去很荒唐,“用途的正當”能證明“取得的正當”嗎?這邏輯是不是有點兒牛頭不對馬嘴?
在該文中,另一位官方專家,財政部財政科研所副所長劉尚希說:“‘利息稅觸及最多的還是中低收入者利益’這一點判斷有誤。2006年中國統計年鑒顯示,中國8億農民占整個儲蓄存款不到20%,目前還有2000多萬人溫飽都沒有解決,這些人大概一分錢存款都沒有。從這個角度講,對個人存款利息所得征稅具有‘劫富濟貧’的調節功能,利息稅不應該取消。”
不是政協委員們的“判斷有誤”,而是官方專家的“判斷有誤”。
沒錯兒,中國的富人存款大大地多於窮人的存款,可能因此而得出“利息稅”具有‘劫富濟貧’的功能嗎?該官方專家“忽略”了一件事,中國對存款的征收利息稅是無論貧富的,一律征稅20%。“劫富濟貧”又從何說起?更何況富人與窮人對同一標準的承受力,是大不相同的。
10000元利息征稅2000元還剩8000元,可100元利息征稅20元隻剩下80元了,富人可能毫不在意這2000元,因為他還有8000元,還很多很多,吃得很香很好;可窮人很心疼這20元,因為他隻剩下80元了。本來米便不多的炊中,米更少了。很可能便吃不飽了。這是在“劫富濟貧”嗎?
在他的講話中,舉了一個非常極端的例子,他說,目前還有2000多萬人溫飽都沒有解決,這些人大概一分錢存款都沒有。在13億中國人中,2000多萬人是個很大的數字嗎?你能舉出中國有多少個家庭,一分錢存款都沒有嗎?越是沒有隔夜糧的家庭,危機感越強,他們多少有點錢,都會義無反顧地朝銀行存。
不信你可以調查一下,在銀行的儲戶中,99%是工薪一族。
2005年9月30日,中國各地的銀行門前紛紛排起了儲戶取錢的長龍,人們紛紛在問:出了什麼事,會出現這樣的擠兌風潮?
那是因為國家三部委聯合發文,自2005年10月1日起,對教育儲蓄進行整頓,整頓的理由是,教育儲蓄涉嫌偷逃利息稅。此舉給人的強烈感覺是,國家對征收沒有利息的利息稅毫無反省之意,不但不會停止收取,還要加強征管,寸土不讓。
教育儲蓄是一種專為供不起孩子上大學的家長們所設的窮人儲蓄。對這樣的窮人儲蓄嚴加征管,有沒有一點對窮人和窮人家的孩子的體恤之心,憐憫之情?富人會對這種差別細微的儲蓄感興趣嗎?
下麵的話,越說越荒唐,他說:
“把錢存在銀行裏賺取利息,應該視為一種投資,而投資曆來是有贏有虧的,存款人既然能享受投資所帶來的收益,同樣應當承受通貨膨脹所帶來的損失。如果老百姓投資到股市上,股市虧了是否也需要給予補償?”
說在銀行存錢是投資,第一次聽說,很新鮮,味道怎麼有點怪怪的?建國以來,老百姓是把銀行當成保險箱來用的。他居然把銀行等同於股市了。這比喻也太離譜了。
中國銀行業曆來是視“安全”和“保值增值”為銀行業生存的基石,而儲戶們也是奔著“安全”和“保值增值”來的。如果中國銀行業連這兩點都不要了,真不知中國銀行業還有什麼。如果真是如此,那麼,中國銀行業至少該在銀行門口貼上“存款有風險,責任當自負”的警示牌,銀行掛了嗎?全世界能找到這樣的銀行嗎?
其實,寧可加息都不肯停收利息稅,有一個說不出口的理由,那就是加息的幅度隻有0.27%,利率支出增幅為10%,可停收利息稅,會使利率支出上升20%。所以,寧可逼銀行加息,也不肯停收利息稅。
多支出10%是多少錢?不過區區100多億元,可為了省下這一百多億元,為了這點蠅頭小利,我們又犧牲了什麼?我們犧牲的是國家稅收的公平性,我們犧牲的是國家的公信力,值嗎?
建議:隻對收入12萬元以上的高收入者收取利息稅
我們試作另一種假設,如果我們也像全世界許多國家那樣,按照國際慣例,將利息稅納入個人所得稅,僅對年收入12萬元以上的高收入人群征收,豈不好?這個辦法對於2007年的中國,己水到渠成,有著很強的可操作性。對於建立我們的和諧社會大有裨益。
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劫富濟貧。而且還是真正的“國際慣例”。
中國人的個人收入透明程度沒有發達國家那麼高,分得太細來分級征收不大現實。操作的難度很大,但對年收入超過12萬元的高收入人群的統計,在2007年3月底己經完成,在操作上己無困難。
這不公平嗎?不,這很公平。
美國是世界上公認稅收製度較完善的國家之一,高收入者是美國個人所得稅納稅的主體。據統計,年收入在10萬美元以上的群體所繳納的稅款,每年占美國全部個人稅收總額的60%以上。
在中國,形勢卻截然相反。
據統計,2005年中國15萬億元的存款總量中,人數不足20%的富人們占有80%,其所繳的個人所得稅卻不及總量的10%。據《環球時報》報道,“中國富人的稅收負擔在世界上是最輕的。”
我們不該努力地改變此現狀嗎?
這裏還有一個建議:隻對利息發生額達到一定數量(比如1萬元以上)時才收取利息稅,以“劫富濟貧”。德國的利息稅便是這樣征收的,這塊他山之石,我們可以借鑒。
國外如何征收利息稅
國外的利息稅也並非如中國社科院財貿所副所長何德旭所說的:利息稅是一種全世界通行的稅種。而是有的國家有,有的國家沒有。大多數國家利息稅,並非是一種獨立的稅種,而是個人所得稅的一個組成部分。納入個人所得稅一並收取。如美國便沒有專門的、獨立收取的利息稅,但無論是工資、存款利息、稿費還是炒股獲利,美國納稅局都會把你的實際收入統計得清清楚楚,到時寄張賬單給你,你的總收入在哪一檔,你就按哪一檔的個人所得稅稅率納稅。一般約39%。可對於收入菲薄的窮人,不但可以免稅、返還己繳納的稅款,還可以獲得政府補貼。德國的利息稅為30%,但主要針對高收入人群。收入菲薄的人可以少納或不納。如果單身者個人存款利息低於6100馬克、已婚者低於1.22萬馬克,就可在存款時填寫一張表格,由銀行代為申請免征利息稅。這才叫“劫富濟貧”。瑞士利息稅為35%,而且對在瑞士居住的外國人的銀行存款也照征不誤。
韓國存款利息被算作總收入的一部分,按總收入繳納個人所得稅。銀行每3個月計付一次利息,同時代為扣稅。瑞典凡通過資本和固定資產獲得的收入,都要繳納資本所得稅,稅率為30%。資本所得包括存款利息、股息、債息及房租等收入。但政府為了鼓勵消費,會為那些申請了消費貸款的人,提供30%的貸款利息補貼。菲律賓利息稅為20%,在菲的外國人或機構(非贏利機構除外)也照此繳納。
澳大利亞利息計入總收入,一並繳納個人所得稅。所得稅按總收入分不同檔次,稅率由20%至47%不等。日本利息稅率為15%。埃及、巴西、阿根廷及俄羅斯等國家不征收利息稅。
這樣看來,一個國家一個樣子。但有一點卻沒有例外,即當銀行的利率為負的時候,利息稅的顯示為零。
加息,還是停收利息稅?
我們應該弄明白一件事,加息是銀行的事,而收取利息稅是稅務機關的事,銀行不過是代收代繳而己。兩個部門各司其職,各幹各的事。
該加的息要加,銀行的利率不能低於物價漲幅,負利率是不公平不正常的。如果出現了負利率,下來的問題隻是利率加多少和什麼時候加而己。
稅務機關在征稅時,不分收入多寡而采取同一標準,這對於低收入者便己經是一種不公平。稅收原本便是一種實現社會公平的利器,多收入者多納稅,天公地道。“劫富濟貧”的確是稅收天平的重要職能。
利息稅的收取應當更科學些,當利率為零甚至為負時,利息稅也應當為零,當利率高於物價漲幅時,才有利息稅可言,這才是一種公平誠信。
如果對老百姓來說,停收利息稅比加息實惠得多,加一次息,不過增加0.27%,尚不到利息總水平的10%,可停收利息稅,你的利息可以因此多出20%。
(《經濟導刊》2007年第6期)
很可能,此次銀行加息不過是揚湯止沸。
加息可以有效地阻止銀行存款的溢出,吸引社會閑散資金進入銀行,以解決銀行資金的燃眉之急。但貸款利率的提高,會使各企業生產成本加大,此種成本加大勢必會轉嫁到消費者頭上,也可能加快新一輪的通貨膨脹。
銀行加息: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如何評價此次銀行加息?
新聞事件:從2004年10月29日起,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
2004年10月28日,舉世矚目、舉國關注的中國人民銀行加息之舉,終於成為事實。
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宣布:從2004年10月29日起,上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
本次上調人民幣基準利率的主要內容是:一年期貸款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由現行5.31%上調到5.58%,其他各檔次貸款利率也作了相應調整,中長期貸款利率上調幅度大於短期;一年期存款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由現行1.98%上調到2.25%,中長期存款利率上調幅度大於短期;人民銀行對金融機構再貸款基準利率、再貼現利率、金融機構準備金存款利率保持不變。
這是我國自1994年己凍結了10年的銀行存款利率,首次提高。
中國人民銀行加息之舉,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台的:
通貨膨脹突破5%警戒水位
始於2003年9月的通貨膨脹,雖經舉國上下的大力整治,中央財政宏觀調控連下十二道金牌,一道比一道嚴厲。
可一年後,中國物價未見拐點。
讓我們先看看2004年9月12日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播發的一條新聞:我國部分地方統計局在對天津、北京、上海、重慶、廣州、武漢、南京、沈陽、西安、哈爾濱等十個主要城市,部分重點食品和服務性收費價格,進行調查及比較分析後認為,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本輪價格上漲,對城市居民的生活,現已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看過了這條信息,讓我們再看中央電視台翌日,即2004年9月13日播發的另一條新聞:
“國家統計局1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8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比去年同期增長5.3%,漲幅與7月份持平,繼續維持1997年2月以來的最高點。”
也就是說,到2004年8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己抵達自1997年2月以來,7年來的最高點。
對於物價上漲的幅度,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不止一次地說,如果超過了5%,便要考慮加息。而現在,己經連續三個月超過了5%,又有消息說,加息的上線新設定在5.31%,幽默得讓人忍俊不禁。就差0.01%。
這一數據表明,包括8月份在內,中國的實際存款利率已連續9個月為負,實際貸款利率與物價上漲率相比,兩者相抵,也就是說,實際貸款利率連續兩個月為零。這真的是銀行之福嗎?
而2004年國慶期間,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說,暫不考慮加息,因為加息會影響銀行的贏利能力。
可問題是,此種對策考慮了儲戶的利益嗎?對儲戶公平嗎?
中國基準利率為人民幣1年期存款利率,目前為稅前1.98%。中國商業銀行基準的1年期人民幣貸款利率,目前為5.31%。除2002年對存、貸款利率進行下調外,中國央行已9年沒有上調過貸款利率,近11年未上調過存款利率。
銀行業所麵臨的是這樣的一種兩難的選擇:
如果上調利率,很可能會使通貨膨脹加速前行,加大中國的金融風險。可如果中國人民銀行仍堅持不上調利率,那麼損失最大的仍然是銀行業。因為,那將使銀行業賴以生存的貸款利率繼續為零。
銀行加息: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