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房價繼續上漲,中國的通貨膨脹率就絕不會止步於5%。就是那句話:都是房價惹的禍。
至於說到加息對中國股市的影響,一般地說,股市對加息總是作為利空來消化的。但中國股市一直都是在地板上躺著的,都四年了,別說站著,連坐都懶得坐起來,還能跌到哪兒去?就是那句話:蚤多了不癢,債多了不愁。
銀行加息:好消息,壞消息?這個消息的酸甜苦辣,夠我們好好咀嚼咀嚼一陣子。
唉,銀行加息,幾家歡樂幾家愁喲。
其實這個消息的好壞,對於中國的普通老百姓來說,很容易判斷:這是一個百分之百的好消息。
您想,銀行存的錢增值了,商品房的價錢又掉下來了,不是好消息,又能是個什麼消息?
如何評價此次銀行加息?
這裏我想打一個比方:燒過煤爐的人都知道,給煤裏加水可以降低煤的燃燒溫度,可如果煤的燃燒溫度太高,水則可能被分解成氣氫和氧氣,而使火燃燒得更加猛烈。
而此次加息正是如此。
銀行加息: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很可能,此次銀行加息不過是揚湯止沸。
加息可以有效地阻止銀行存款的溢出,吸引社會閑散資金進入銀行,以解決銀行資金的燃眉之急。但貸款利率的提高,會使各企業生產成本加大,此種成本加大勢必會轉嫁到消費者頭上,也可能加快新一輪的通貨膨脹。
唉,銀行加息,幾家歡樂幾家愁喲。
那麼,中國經濟究竟應當如何走出危局?
其實這件看來千頭萬緒、盤根錯節、越理越亂的事治理起來並不難。
一年多的宏觀調控,殫精竭慮,辦法不謂不多,思路不謂不寬,卻不但未能放慢通貨膨脹的步伐,反而使通貨膨脹的步伐越來越快,步子越來越大。問題在於,相關的政府部門為了自身的部門利益,而致國家經濟大局的安危於不顧。
造成中國經濟危局的根,是中國經濟泡沫最嚴重的中國房地產,我們可以將其稱為“房價之禍”。
解決此問題的辦法也是現成的,專家們早己拿出了很好的處方,即“開征物業稅”。開征的條件己經成熟。
可“宏觀調控”卻偏要繞著走,躲著走,讓著走,你有什麼辦法?
隻要房價繼續上漲,中國的物價上漲、惡性的通貨膨脹就絕不會止步。
(《人民日報·大地》2004年第22期)
無論是人民幣的彙率還是人民幣的利率,我們都應該根據不斷變化的市場形勢,該升則升,該降則降。國際化的彙率和市場化的利率本該如此。既不應死守,也犯不著硬撐。它不會危及人民幣的幣值穩定,我們所追求的是人民幣的幣值的動態穩定,那是一種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
調息是一根魔杖
中國第六次加息:“不對稱”式製度設計
2007年12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再次調整存貸款基準利率。
此次調息的主要內容是:一是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由現行的3.87%上調至4.14%,上調0.27個百分點;活期存款基準利率由現行的0.81%下調至0.72%,下調0.09個百分點;其他檔次存款基準利率相應調整。二是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由現行的7.29%上調至7.47%,上調0.18個百分點;五年期以上貸款基準利率保持不變;其他檔次貸款基準利率相應上調0.09個百分點。
許多評論說,此次調息出現了與前五次調息不同的特點,那就是“不對稱”。
定期儲蓄利率是上調的,活期儲蓄利率是下調的,一年定期儲蓄利率上調0.27,而貸款的利率僅上調0.18,其他檔次貸款基準利率相應上調的幅度更小,僅為0.09個百分點。與存款利率上調並不同步,五年期以上貸款基準利率卻保持不變。
此次調息在製度的設計上,可謂心細如絲。此種階梯式製度的設計,似乎對中國的樓市有著明顯的針對性痕跡,既要抑製房地產商的暴利,房蟲們炒房的狂熱,又要不傷害購買自住房的工薪們的利益,不要再加重己經負重如牛的房奴們的負擔。
直讓人歎息用心良苦:遊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線哪。
格林斯潘是怎樣調息的?
其實,調整利息本就該如此。調息是一種藝術。在這門藝術上,最讓人敬仰的藝術大師是格林斯潘,讓我們來看看格林斯潘是怎樣調息的。
2001年,由於互聯網經濟泡沫破裂和“9.11”事件的雙重打擊,美國經濟掉頭向下,陷入了新一輪經濟衰退。歐盟經濟持續低迷,日本經濟則更是自上世紀90年代,深陷在日元升值和房地產泡沫破滅,所帶來的通貨緊縮和開工不足的泥沼之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為擺脫困境,時任美聯儲主席的格林斯潘,自2001年開始,進行了持續十一次之多的減息行動。美國經濟在低利率的刺激下,到2003年,終於扭轉了長達兩年的陰跌頹勢,進入複蘇和強勁增長,並帶動全球經濟增長。
而此時,中國銀行業開始了大幅快速的減息行動,將人民幣利率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6%上下,減到了前所未有的1.85%,還加收了20%的利息稅。於是中國經濟進入了自九十年代未開始的,到2005年9月結束的通貨緊縮時代。中國股市也跌入了長達五年的熊市。
格林斯潘的減息行動很快收到了奇效。
隨著減息新屋和現房銷售、就業率、製造業和消費者信心指數等數據持續攀升,2003-2005年,美國經濟增長分別達到了3.1%、4.4%和4%,由此帶動了全球經濟的增長。
但是,這時的世界經濟又出現了新問題。2003年以來,全球原油、銅、鐵礦石等商品價格暴漲。在經濟增長和能源價格上漲的雙重壓力下,美國的通脹壓力日益增大,為了使物價穩定和實現經濟穩健增長,格林斯潘再度啟用銀行利率這一魔杖。
自2004年6月底至2007年3月,年事己高的格林斯潘卸任前,美國采取了持續17次加息0.25%,以抑製經濟過熱,並預防可能發生的通貨膨脹。格林斯潘卸任前,美國核心通脹水平為1.8%,處於近乎理想的平穩狀態。
與之同步的是,全球眾多國家也開始步入加息周期。
自2005年12月開始,澳大利亞、新西蘭、英國先後升息,2006年3月2日,歐洲央行再次升息,將基準利率升至2.50%;3月7日,加拿大央行第五次升息,將基準利率升至3.75%。印度和韓國等亞洲國家,也走上了加息軌道,尤其是日本,在經曆了長達5年的,對抗通縮的超寬鬆零利率政策,也於2006年3月9日正式宣布結束。3月20日,日本一些商業銀行提高了銀行個人存款利率。
2006年6月29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再次提高0.25個百分點。使其從5%上升到5.25%,成為過去5年多來的最高點。
這是美聯儲自2002年6月以來,第17次以相同幅度提息,前後不過四年,美聯儲17次以相同幅度提息,(而在同一時間段,中國人民銀行存款利率隻加了兩次息)。利率水平總計上升了4.25個百分點。
2007年,美國爆發了次級貸危機,美國房地產滅點出現,為了挽救因此而爆發的金融危機,美元終於走上了降息之路。
在如此頻繁的調息這件事上,我們應當看到市場經濟非常成熟的美國,是如何巧妙地運用利率扛杆來調控美國經濟的,是如何巧妙地運用利率扛杆來釋放美國金融業所蘊含的金融風險的。是如何巧妙地運用利率扛杆,來保持美元的強勢地位,並獲得美元幣值的動態穩定的。
利率是什麼?利率在美國人手中,就像在高空走鋼絲的雜技演員手中那根長長的竹竿。
資金從股市回流銀行:好消息,壞消息?
本來,由於中國股市股指不斷下行,從2007年5月30日後,股市的資金便不斷回流銀行,利率的上調勢必加劇資金從股市回流銀行的動能。
資金流的流向對於當前的流動性過剩的中國經濟非常重要,對於實行著緊縮型貨幣政策的中國經濟非常重要,這是件必須兩眼緊緊盯住的大事。這幾乎就像在汛期我們必須24小時地盯住洪峰流向一樣,必須目不轉睛地盯著。以便隨時進行調整,作出應對,才能保證經濟運行的安全高效。
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貨幣信貸數據顯示,2007年10月份,居民戶存款負增長5062億元,11月,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增加7023億元,同比多增1960億元,其中居民戶存款增加2628億元,同比多增845億元。
截至11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為38.55萬億元,比上月末高0.36個百分點。這是下半年以來我國居民戶存款的首次增加,體現出居民“儲蓄回流”的特征。
讓我們把10月11月的儲蓄流向情況,彙總到全年的流向中來觀察。
2007年,股市的兩次最大規模調整,分別出現在6月份和11月份,而居民儲蓄存款在這兩個月中的變化也非常明顯。
從今年3月份開始,居民儲蓄存款不斷下降,資金大舉流入股市。但“5.30”後,隨著股市暴跌,股市每天的交易量從4000多億元,一下子跌到了2000多億元。資金大規模地回流銀行。使得6月份的居民儲蓄大增1678億元,流入股市的錢重新回到了銀行。但從股市出逃的更多的資金,超過了1萬億元的資全流入樓市,導致樓市暴漲,CPI暴漲。
7月份後股市回暖,儲蓄存款再次流入股市,並於10月份達到今年以來、也是近年來的銀行儲蓄負增長極限,當月居民儲蓄存款下降5062億元。而此波居民儲蓄資金流入股市較快的原因,是集中申購新股。流入的是中國股市無風險的一級市場,而不是高風險的二級市場。到11月底,屯集一級市場的資金,居然達到了創記錄的4萬億元。
但11月份新股申購的密集度和規模,都較10月份有很大程度下降,加之入場的資金數量過大,使打新股的收益不斷下降,其收益甚至低於了銀行利率。所以,不少打新資金重新回流到銀行。當然,也與A股11月份股市的繼續下跌,人們不看好後市,有相當大的關係。
那麼,資金從股市大規模地回流銀行:好消息,壞消息?
對於中國經濟來說,這幾乎是個不折不扣的壞消息。
道理很簡單,銀行必須為每1元錢的存款支付利息。你可以算一下,38.55萬億元,如此巨大的存款餘額,中國的銀行業每個月僅利息一項,得支付多少錢?
以6%的一年期基準利率計,大約在2.3萬億元上下。這是一個什麼級別的數字哪。中國的銀行業僅一個月所支付的利息,足夠中國的海陸空三軍吃上十年。
當然,中國的銀行業每個月貸款的利息收益是一個更大的天文數字。但是,你不要忘記這件事,銀行的錢也不是越多越好。
錢多也犯愁。
不信,你算算這筆賬,中國的銀行業的錢是不敢都放出去的,因為放出去的錢,並非每1元錢都能收回來,許多錢是像放生的鳥兒一樣,是有去無回的。放出的額度大體維持在70%上下。於是,便留下了一個30%的剪刀差。
而且,中國人民銀行己14次(實際為15次,前13次每次上調0.5個百分點,而第14次上調了1個百分點,)上調準備金率,將14.5%的銀行存款,凍結在了中國人民銀行的金庫裏。其總數在6萬億元上下。這6萬億元的凍結款是天天付存款利息,卻沒有貸款利息收入的,是淨賠錢的。所以,不要以為準備金率越高越安全。
當然,大幅度地提高準備金率對於當前的中國經濟,非常重要。它可以避免中國經濟發生大災大難,可大量回流的資金,又在衝抵國家提高準備金率所作出的努力,11月所增加7023億元,會將提高準備金率1%的成果(4000億元)衝抵得幹幹淨淨。
你想想看,30%的剪刀差再加上14.5%的準備金率,如此之多的錢堆在銀行的金庫裏,不但不能給銀行掙錢,銀行還得付利息。養著這麼一大堆吃閑飯的賠錢貨,銀行的日子能好過嗎?鬧得銀行存款翻過了臨界點,存得越多,賠得越多。
還是把錢推到股市好,銀行賠了錢會再印些錢,銀行不怕賠錢,大不了印鈔機加個班兒。或是紅筆一勾,幾萬億的呆壞賬便衝到下水道裏去了。於是糧油肉蛋菜一齊大漲價,苦了咱老百姓。
股市跌也好漲也罷,印花稅是一個都不能少的,每天上繳國家財政超過一兩個億。
錢流入銀行,那是個燙嘴的山芋,錢流入股市,那是雪中送炭。
資金從股市回流銀行,壞消息,資金從銀行流入股市,好消息。這就是答案。可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