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國海外投資
當中國的QDII們,如朝聖的香客紛紛出海淘金的時候,有冷眼旁觀者說,如果海外的錢真的那麼好掙,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國際熱錢,拚死拚活地朝中國湧。此語不幸言中。才不過幾個月,中國的QDII們便己經損失慘重,死傷過半,潰不成軍。
中國海外投資:贖回還是困守?
-------中國:QDII們陷入最痛苦最黑暗的時期
2008年是中國經濟充滿了變數的、大災大難的一年。
首先是“中國製造”遭遇了人民幣加速升值的滅頂之災,其次是全球性的食品價格暴漲不斷地傳導給中國市場,對百姓的生活形成巨大壓力,而資源類產品價格暴漲,又在給中國的通貨膨脹火上澆油,加大了中國經濟從結構性通膨轉變成全麵通脹的風險。
於2007年之夏紛紛揚帆出海的中國海外投資,沒有一路兵馬有讓人歡欣鼓舞的捷報傳來,我們所接到的戰報是,一路比一路敗得更慘。到2008年3月17日,QDII的平均損失己超過了30%,而且跌幅還越來越大。
我們該想一想了,我們的海外投資究竟出了什麼事。如果再不作出調整,我們會輸得更慘。因為我們至今看不到戰場形勢有什麼好轉的跡像,相反,始發於美國次貸危機的全球金融風暴勢頭越來越盛,還在越刮越猛。
人民幣“7時代”結束
2008年4月10日將注定是一個不平常的日子,這一天,人民幣兌美元的彙率曆史性地跌破了7:1的關口,人民幣兌美元的彙率中間價跌至6.9920:1,這意味著人民幣“7時代”的結束,“6時代”的開始。
自從2005年7月21日彙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彙率累計升值幅度已經接近16%。人民幣兌美元的彙率從8.25到7,走了快兩年,2007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幅度在6.4%上下,可2008年才不到100天,人民幣升值的幅度己超過了4.2%,平均一個月上漲1.4個百分點。即使最保守的預測者都認為,全年人民幣將升值超過7.5%。這種現狀不能不讓我們深深地感到憂慮,人民幣升值不是什麼好消息,人民幣升值進入了快車道。
人民幣升值的速度會越來越快嗎?什麼時候才會見底?底又在哪裏?
這種現狀一下子便將好幾個尖銳的問題,同時擺到了我們麵前:到2008年3月底,中國位居全球第一的1.68萬億的外彙儲備怎麼辦?老百姓手中的美元又怎麼辦,都換成人民幣嗎?在對內貶值對處升值的兩線夾擊下的人民幣,幣值將會如何變化?
我們手中的美元儲蓄都兌換成黃金或歐元嗎?
投資美國股市?
2008年4月7日,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與美國證監會主席克利斯托夫·考克斯,在北京交換了商業銀行代客境外理財業務監管合作信函,雙方就有關監管合作達成協議。此舉標誌著中國的商業銀行,可以代客投資於美國的股票市場,以及經美國證監會認可的公募基金。
中美會談公布後,當我以普通客戶的身份,在西安的幾家銀行和QDII基金代銷點,谘詢QDII理財產品時,銀行的工作人員回答說,“我們現在基本上不向客戶推薦QDII理財產品了。”他們甚至都很詫異,都賠成這幅熊樣了,怎麼還會有人谘詢QDII產品。真有不怕死的主兒,拿著錢打水漂兒嗎?
投資美國股市,這不是那些海歸派的經濟學家們所崇尚的“投資天堂”嗎?2008年的美國股市真的是“投資的天堂”嗎?
當中國銀行業的海外投資業務不斷擴大的時候,我們應當回顧一下,近一年來中國的海外投資情況。
民生銀行QDII產品“港基直通車”被強行“平倉”
2008年3月19日,許多購買了民生銀行非凡理財“港基直通車”的投資者,都接到一個意外的電話。這個電話長達10分鍾左右,銀行客戶服務部人員通知該產品的用戶們說,“港基直通車”因虧損幅度達到50%,觸及止損線,過流保護器自動跳閘,被強行“平倉”了。
此後的幾天內,陸續有憤怒的投資者,衝進位於北京長安街西單路口的民生銀行總行大廈,向銀行高層討個“說法”。
3月26日,民生銀行終於發布公告:2007年10月發行的,期限1年,名為“港基直通車”的QDII產品,該產品投資標的為“霸菱香港中國(歐元)基金”巨虧50%,而被迫“自動清盤”。
那麼,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
2008年3月中旬,美國傳出華爾街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稱公司的現金頭寸“急劇惡化”的噩耗,資金鏈告急,股價當日盤中一度大幅下跌53%。受此影響,香港恒生指數一度下探至7個月以來的最低點:20572.92點。
而“霸菱香港中國(歐元)基金”,這隻曾經連續三年獲得香港基金表現排名第一的基金,其淨值盤中走到了491.08的曆史最低位。而這一價位恰好令民生銀行“港基直通車”QDII產品觸碰到50%的虧損線,直接觸發了其被動清盤。
據民生銀行發布的“港基直通車”產品觸發終止公告稱,銀行與投資者簽訂的《“港基直通車”交易合同條款》中規定:管理機構每天觀察產品淨值,如果產品淨值等於或大於觸發水平上限,或者,等於或小於觸發水平下限,則當日為“觸發日”。
據悉,“觸發日”之後的第一個工作日為“觸發終止日”,民生銀行按照“觸發終止日”基金淨值計算產品淨值——觸發水平上限118%,觸發水平下限50%。
3月18日,“港基直通車”基金淨值為491.08,產品淨值為49.89%,已低於觸發水平50%的下限。因此,按照合同約定,3月18日即為“港基直通車”的觸發日,3月19日為觸發終止日,民生銀行宣布,該產品“自動清盤”,己被強行平倉。
“港基直通車”為什麼輸得這麼慘?
首先,在產品設計上,民生銀行的這款QDII不應僅掛鉤一隻單一基金,犯下了兵家大忌:將雞蛋放在了一隻籃子裏。因為幾乎沒有一隻基金,能永遠長勝不敗。
這一局,民生銀行賭大了。
從2007年10月民生銀行該產品上市以來,香港恒生指數從31958.41的高點跌到現在,跌幅也不過20%強,而“霸菱香港中國(歐元)”基金竟然跌了50%,遠遠的跑輸了大盤。
民生銀行的賭注下錯了。
而此前,民生銀行在《“港基直通車”投資價值分析報告》中說,“自動終止機製”具有強大的“超額回報與風險控製相結合”優勢。
實際的情況恰恰相反,不要以為設置不可逾越的止虧線和止盈線,不要以為設置了會自動跳閘的過流保護器,就能使理財產品立於不敗之地。如果股市投資能簡單如此,機械如斯,股市早滅亡了。股市投資就不會成為一門需要大智大勇的藝術。
隻有在一個僅在理論上存在的平衡市中,而股價又表現為單純的箱體運動時,止虧線和止盈線才是有意義的。這些從學校的教科書中學來的教條,也許多少還有點意思。可2008年的全球股市,在美國次貸危機中跌跌撞撞連滾帶爬,進一步退兩步的海外股市,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既不是平衡市,也不是箱體運動。
這時的止虧線和止盈線不再是條救生纜,而變成了一條非常危險的上吊繩。一個稍有規模的國際遊資,就能借止虧線和止盈線,將這款理財產品輕而易舉地“玩死它”。
海外股市不設漲跌幅限製,一隻股票一天之中漲跌50%並不罕見,也不違規。你想想看,要把這條套在腰上的繩子挪到脖子上去,真的很難嗎?
誰該對理財產品“被迫清盤”承擔責任?
對於購買該產品的投資人來說,這是一個如同天塌地陷一般的消息。
前後不到5個月,你投資總額的一半,便永遠從人間蒸發了,再也不會回來了。這比被套更可怕,被套尚有解套的希望,尚有翻盤的可能。可“清盤”又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割肉出局,被“踢死了”。說雅點兒,叫“清盤”,說俗點兒,叫“破產清算”。
如果該投資人認購的額度是10萬美金,這個數字並不算很大,中小散戶而己,不過5個月,便5萬美金不知所終,這是多麼可怕的一場噩夢?這是一場什麼樣的災難?這一“破產清算”讓多少投資人重返赤貧,又把多少投資人投入了地獄?
讀著這條“把錢交給專家,讓專家為你理財”的“專家理財”的後續報道,讓人不寒而粟,讓人兩眼發黑。
而銀監會對此事作出的教訓總結,僅僅是指示各銀行的理財產品要對客戶說明風險,要對客戶的風險極限承受能力作出評估。將購買理財產品的門檻,提高到5萬元以上。
我們沒聽到銀監會或民生銀行一句反省或謝罪的話,更不用說如何處置敗兵之將的軍規軍紀,或是如何撫恤那些損失慘重的客戶們的辦法。這公平嗎?
此時此刻,我的眼前浮現的是這樣一幕:泰坦尼克號的船長在巨艦沉沒時,是有逃生的機會的,救生艇就在他的腳下。可他沒有逃生,而是拿起槍,對準自己的太陽穴開了一槍。這才是職業經理人的職業道德。
中國的QDII們陷入了最痛苦最黑暗的時期
事實上,“港基直通車”隻是QDII產品的一個縮影,目前,無論是銀行係還是基金係的QDII理財產品,無一幸免的出現了嚴重虧損。
截止3月27日,部分QDII理財產品的淨值為:南方全球0.792元/份、上投摩根亞太優勢0.675元/份、華夏全球精選為0.741元/份、嘉實海外為0.656元/份……,全部在每份1元的淨值之下。
截至2007年末,共有23家中外資商業銀行,取得了開辦代客境外理財業務資格,其中有16家銀行推出了262款代客境外理財產品,人民幣銷售額達到414億元。
從2007年11月到2008年2月,一共有10款、涉及5家銀行的理財產品,都是投資全球股票市場的,全球股市的下跌使所有的QDII理財產品無一幸免,損失巨大。
一份市場調查報告稱,超過50%的投資者,不能忍受QDII理財產品淨值下滑30%。而出海不到半年的QDII理財產品,平均虧損均已超過了這一臨界值。
特別是在最近的20多個交易日裏,QDII理財產品更進入了風雨飄搖的急速下跌通道,投資QDII理財產品的人們眼看著損失一天天在擴大,是堅守,還是贖回?這確實是一個非常痛苦的決擇。
2008年,購買了QDII理財產品不幸的用戶們,對一句世界之問的名句:“生存還是滅亡,這是個問題。”一定體會得特別深。
有人說,現在是抄底的好時機,這話說了好幾個月了,所有入市抄底的資金都遭遇了同一命運:有去無回。分析家們都在說,美國的次貸危機最黑暗的時候己經過去,可從次債危機發生到現在,沒有一次抄底是成功的。每一個試圖抄底者最終都發現自己身陷絕境。那真的是一個無底洞哪。
假如:民生銀行QDII進入的是中國的B股市場
早在去年年底,在各銀行QDII產品上市之初,我便著文多篇,力勸各銀行QDII產品不要投資海外證券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