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跨行查詢根本無成本可言
中國銀行業的專家鍾偉的話,在網上遭致了公眾的強烈批評,網民們的網上拍磚如冰雹一般。
被指責“搭便車”的中小銀行們紛紛發表談話說,誰說我們“搭便車”了?如果我們不向儲戶提供櫃員機,豈不是我們受製於人?我們才不那麼傻。
批駁鍾偉的,還包括許多研究金融的專家學者。
許多人批駁說,實際上,跨行查詢根本無成本可言。
這是因為,計算櫃員機的成本應該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櫃員機單獨運營的成本,一部分是櫃員機跨行運營的成本。也就是說,假定櫃員機沒有聯網時,其本身就要支付一定的運營成本,而其聯網後,就要支付一部分網絡成本和跨行交易清算成本。
按照鍾教授提供的櫃員機運營成本50億元計算,首先應該扣除櫃員機在沒有實行聯網,而由各銀行單獨運營的成本,然後再計算跨行交易成本,這樣得出的平均成本,顯然不會是2.26元。
按照常理,櫃員機的運營成本應該主要是機具成本和銀行管理成本,而網絡管理成本則與交易量並沒有正相關關係,這是由網絡經濟特點決定的。
先來計算銀行聯網前的成本。
假定櫃員機成本為30萬元,分10年折舊,那麼其分攤成本應該是每年3萬元,也就是說,在鍾教授給定的櫃員機年運營成本裏,設備固定成本就占了50%(取平均數6萬元計算)。在其餘的3萬元成本裏,還包括銀行管理成本,究竟是多少,銀行業從來沒有向公眾提供過真實可信的數字,但至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跨行交易成本應該低於3萬元。
如果仍以3萬元計算,那麼,跨行交易成本應該是50億元的一半,為25億元,以此除以22.1億次,每次跨行交易成本為1.13元。顯然,實際的跨行交易成本應該大大低於1.13元。
再來說跨行交易成本。
跨行成本包括什麼,銀聯沒有說明,粗略講應該包括網絡建設和運營成本、銀行間交易的清算成本。
而對於跨行查詢而言,其主要成本應該主要是網絡建立時的軟件設計成本,其在實際運營時,幾乎沒有成本。
為什麼這樣說呢?
首先可以認定,由於銀行間交易量比較大,因而,銀行係統與通信部門的合同應該是一個相對固定的流量合同,相當於我們平常說的包月。也就是說,通信成本是固定的,無論銀行間進行何種交易。
其次,通信成本的消耗主要用於存取款和轉賬等主要交易。這個道理很簡單,建立跨行網絡的目的是方便消費者跨行交易,交易的主要內容是取款、轉賬等。這部分交易需要銀行之間進行清算,故需要交易成本。而查詢僅僅是附帶功能,隻是將各銀行的數據庫聯通。
跨行查詢時,隻需進入另一家銀行的數據庫即可,無需進行清算。
通俗點講,就是你在上網時,就已經支付了網絡成本,你向網絡運營商(大多為中國電信)己支付了上網的包月費,(大多個人用戶為每月80元)。此時你再點擊進入新浪網也好,搜狐網也罷,點擊163也罷,則不需要支付網絡運營成本。這是典型的網絡經濟特點,即邊際成本幾乎為零。
如果新浪網塞布要對你收取進入搜狐網的“跨網查詢費”0.3元,你又該作何想?
由此可以看出,跨行查詢的成本主要花費在網絡軟件設計支出上,而其運營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即查詢業務實際是搭取款業務的便車。即使將軟件成本分攤到各年,相對於軟件中的交易管理等程序而言,數據庫查詢,則是一個相對簡單的附加程序,又能有多少設計成本呢。
銀行對跨行查詢收費的種種理由,其實都是借口。這個問題的關鍵不在成本上,而是銀行想一門心思多撈錢。
這就有如,銀行突然有一天會說,我蓋的營業大樓還沒有收費,下次您進來一次交1元錢,因為它是有成本的。
你別說,說不定哪一天他真宣布說,如今要收“進‘行’費”。還會振振有詞地說,機場不是在收“機場建設費”嗎?說不定哪一天銀行也要收“銀行建設費”了。作好心理準備吧,壟斷行業都這樣兒。螃蟹不都是橫著走的嗎?天下烏鴉一般黑。
《反壟斷法》不都繞著走嗎?整個兒一個沒治。
別淨拿“國際慣例”說事兒
2005年,在開放現金清點費、跨行ATM取款手續費、借記卡年費、賬戶管理費、小額活期賬戶管理費、大額取現費之後,現在,2006年,銀行連儲戶查詢一下自己在銀行的存款餘額,都要收費了。你真得當心,你在銀行問句話都要收費。
銀行說,服務收費是“國際慣例”。我們這是在“與國際接軌”。
聽上去,這理由挺美。
可2006年3月29日,美聯儲利率政策會議決定,將美元基準利率提高25個基點,由4.50%增至4.75%。這是美聯儲三年以來,已以同樣幅度,連續第15次提息。美聯儲同時暗示,還會“循序漸進”地繼續加息。也就是說,美元基準利率達到5%,己是朝發夕至的眼皮兒底下的事。
此次加息後,美元的一年期的基準利率(4.75%),己高出一年期人民幣的基準利率(2.25%)2.5個百分點。美元的一年期的基準利率,己高出人民幣的基準利率的100%(4.50%)。
而這一美元與人民幣“倒掛”的利率差,在新中國金融史上是極為罕見的。這一狀況,進一步加強了美元作為強勢貨幣的地位。而且,美聯儲的加息不會就此止步,兩種貨幣的落差將進一步加大。這不能不對讓人對人民幣的地位憂心忡忡。
2006年6月,在美聯儲宣布加息後,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近期沒有上調人民幣利率的打算。
中國銀行人民幣的利率就是不“與國際接軌”,拒絕上調。致使人民幣的基準利率至今不過2.25%,致使人民幣的利率倒掛,致使人民幣的稅後實際利率低於同期2.1%的物價漲幅,致使人民幣的利率成為負利率。老百姓在銀行存的錢越存越少,聽任老百姓的錢在銀行存的錢縮水。中國銀行怎麼就不學學人家美聯儲的樣兒?
這叫“該學的不學”。
我們接著看,2006年,老百姓在銀行存的錢的扣除利息稅後利率為1.85%,可企業向銀行貸款的利率為6%,如此之大的存貸利率差,全世界難以找到第二個。企業叫苦不迭,可銀行很坦然地說,“中國有中國的國情”。
這話沒錯兒,這句話總算說對了。銀行的話也有說對的時候,“中國有中國的國情”。也就是說,“國際慣例”得符合“中國的國情”。這叫“該學的學”。
2006年,最大的“中國的國情”是“利率倒掛”,即“負利率”。存貸利率差全世界難以找到第二個。可老百姓在銀行存的錢越存越少,怎麼還收費新項目出台出的沒完沒了?如此之大的存貸利率差,銀行怎麼就是沒個夠呢?
其實“中國的國情”很多很多,2005年,中國人排著隊到銀行去退銀行卡,中國人不用這洋玩意兒了。這洋玩意兒既不安全還玩不起。中國又倒回去了,用現金。
用銀行卡是“與國際接軌”。在國外是既方便又安全的,可在中國是既不方便又不安全,銀行卡在中國還沒怎麼風行,便不風行了。於是,中國駐世界各國的大使館都告誡中國遊客,千萬當心,劫匪專搶中國遊客,那是因為隻有中國遊客的口袋裏,有大量的現金。
這又叫“該學的不學”。
可“不該學的偏學”。
外國人吃飯用刀叉,我們用筷子,各用各的,蘿卜白菜,各有所愛。誰喜歡用什麼用什麼,不必都用刀叉或都用筷子。這叫“民主分散製”。
國外銀行收費製度,那是誕生在他們自己國土上的東西。適合他們的經濟狀況和社會環境,適合他們那塊土地上的酸堿度和土壤的熵情。
請不要忘記,2006年,美國的人均收入為36,000美元,而我們才剛剛達到1,200美元。他們的人均收入比我國的人均收入高出30多倍。實行這樣的政策是出於這樣的考慮:他們希望富裕階層把結餘的錢,拿去消費和投資,以剌激經濟的複蘇。
而中國人還遠遠沒有富裕到如此程度,而且,中國的老百姓也沒有那麼多的投資渠道,可以去投資。
法國:查處銀行亂收費
據《歐洲時報》報道,在眾多消費者協會對銀行服務不透明、各類手續收費過高現象的譴責和抗議下,法國各家銀行都從去年1月開始,查處銀行亂收費,調整收費,提高服務質量,挽回銀行形象,改善與儲戶的關係。
看來,不僅是中國的銀行會亂收費。
法國已經開始施行的新措施包括:無卡取錢不多收費、儲戶關閉戶頭不收費、銀行有義務向客戶公開各類服務的收費、銀行必須向用戶提供詳盡信息以指導其獲得開戶的權利等。
我們倒是該學學法國銀行遏止服務亂收費和提高收費透明度的做法。
為什麼中國銀行偏揀外國銀行正在糾正的錯誤作法學?“不該學的偏學”。
如果一定要說“國際慣例”,全世界銀行業收費最重要的一條“國際慣例”,是隻能對額外提供的服務或新開的服務項目收費。原先己有的老的服務項目是不能增加新的收費項目的。因為在儲戶開戶時,這些服務項目是不收費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近年來,中國銀行業新增加的二十多種收費全部違法。
遊戲規則不能說改就改。如果遊戲規則說改就改,這遊戲怎麼玩?
收費不一定就能救銀行,最早開服務收費先河的始作俑者,最早登陸中國的外資銀行伊利諾斯銀行現已倒閉。
對“國際慣例”,要“該學的學”。
金星的自轉是從東向西轉的,所以在金星上,太陽是從西邊出來的,地球學不來,不學也罷。別對我說,這是“宇宙慣例”。
結論
銀行不是一家單純的商業機構,它還代表國家行使管理金融的權力,為百姓當家理財。這才是我們所說的“銀行”的真正的概念。而且,誠實信用是銀行業的立身之本,就像黃金是銀行業的鎮庫之寶一樣。
如果錢放在銀行裏都不安全,如果銀行業總是利用負利率,聽任老百姓的錢在銀行的金庫裏縮水貶值,越存越少,如果銀行連起碼的安全感都不能給予儲戶,那麼,我們還要銀行幹什麼?
如果銀行改製的結果是服務越來越差,收費項目越來越多,服務質量越來越差,收費額越來越高,安全度越來越低,現在所發生的情況便己經如此。那麼,這樣的銀行改製是在前進,還是在倒退?
如果我們向銀行發問:銀行改製給老百姓帶來了些什麼?銀行該如何回答?
2006年,中國銀行業帶給老百姓的是“無法無天的銀行收費大爆炸”。將2006年稱作銀行大收費年,名符其實。
我們之所以說:“無法無天的銀行收費大爆炸。”是因為這幾年來,銀行所成批推出的,多達幾十種的新的收費項目,全部違法,違法率為百分之百。這是因為,儲戶與銀行之間的關係,是一種商業合同關係。所以,銀行的任何一種未經儲戶同意的單方決定的收費,均為違法。
銀行收費挑戰法製中國。銀行收費拷問中國法製。
2004年,中國銀行業進入《中國十大霸王行業》,排位第6。
2005年,中國銀行業成為《中國十大暴利行業》、《中國十大霸王行業》的兩雙行業。
2006年,我們該問了,誰來監管中國銀行業無法無天的收費大爆炸了。但願2006年成為中國銀行業的監管年。
(《西部大開發》2006年第02期)
中國基金業應當建立基金經營保證金製度。在經營發生虧損時,首先是沒有管理費可言,其次是按虧損的程度,用基金經營保證金對基金投資人作出一定額度的賠償。當經營保證金歸零時,應對該基金進行破產清算。
基金是條賊船
-----中國股市製度的建設當從修改基金遊戲規則始
基金業遊戲規則的不公平
2008年6月,中國8000萬基民們總算看清了基金的真麵目,基金是條船。十個基民中有十個,都對“上船容易下船難”,有著切膚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