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回 高行周刎頸報國趙匡胤克敵班師(2 / 3)

忠義生心氣凜然,孤身誓與此城連。

怎知天不從人意,空使將軍命向泉。

到了天明,有答應人進來伏侍,卻見元帥項吞寶劍,血染衣裳,坐在榻上,屍骸不倒,都是驚惶不迭,慌忙出來報知副元帥嶽元福。那嶽元福聽報大驚,帶領手下偏將,一齊至帥府來看,果見高行周自刎在榻,眾皆歎惜。嶽元福道:“列位將軍,今元帥已亡,潼關無主,我等將寡兵微,難與為敵。本協鎮愚意,不如權且投降,免了一郡生靈塗炭。況聞周天子寬洪大度,諒不見罪於我等也!不知眾位意下何如?”眾將聽言,一齊打拱,口稱:“嶽大人所見,生民之福也,末將們焉敢不從?”嶽元福見眾將已允,即時修下降書,令人開關,安備香花燈燭,自己率領了眾將,來到周營前投降。

匡胤接了降書,方知高行周自刎,眾將投順情真,心中暗喜,想:“他是我救命恩人。倘守著一年,此關怎能得下?若點將出敵,終於勝敗難知。今日他自刎,吾之幸也!”遂準了嶽元福之降,把大營交與董龍、董虎管領,自己同了鄭恩、李通、周霸、杜二公齊進潼關。嶽元福等一同跟隨,來至帥府,轉入後堂,見高行周手執寶劍,屍骸不倒。匡胤心下吃驚,口中歎惜。鄭恩道:“二哥,你看這驢球入的,人也死了,身軀兒還不跌倒,睜著眼看樂子哩!”匡胤道:“休胡說!高將軍乃蓋世英雄,無敵好漢,今日因身帶重病,盡節順天,忠心不昧,所以元神不散,兀坐如生。”一麵說話,一麵望上張看,隻見案上有書一封。匡胤走至案前,見上麵寫著:“高行周留書,付與趙公子開拆。”匡胤不解其意,舉手取將過來,揭去封皮,觀看內中言語。隻見上麵寫著的:

漢潼關總兵高行周,盡節臨亡,親筆遺書,奉上趙公子台下:昔日某與尊翁有一拜之交,同為漢廷之臣。某曾觀公子之相,帝王之姿也。不意漢運告終,有周當代;適公子領兵至此,值行周有病難支,此皆公子福大,有所以致之耳!今某全忠報主,以成公子之功;惟望顧念遺孤,略垂青目。某所生二子,長子懷德,次子懷亮。懷亮相失已久,不必言矣!懷德少年勇為,善有智謀,亦定國安邦之器,他日公子開基創業,願重用我子,必不有負也。行周雖在九泉,感恩不淺!專此布囑,餘不贅繁,行周頓首。

匡胤看罷書中之意,心下惻然,口中不住的歎惜,將書收好,遂分付道:“高無帥在生忠直,死後神明,爾等速備香燭紙錠,禮當祭奠陰靈,早登天界。”左右抬過香案,點上銀燭,焚起名香,金陌紙錢盛放盒內。匡胤奠送了酒,拈香下跪,暗暗的告道:“高元帥神靈不遠,今日成全了趙某大功,日後果能南麵稱尊,得遇令郎之日,義當重報,更必世世子孫,披蟒掛玉,某之願也!”告罷,即便叩頭下去。隻聽得上麵樸的一聲響處,高行周屍骸倒在塵埃。那趙匡胤是宋家一十七代皇帝之祖,天大的福分,高行周那裏經得這一拜,所以屍骸倒地,不敢承當。當時匡胤灌了酒,將金陌紙錢灼化已畢。因要回京將功贖罪,沒奈何,將高行周首級割下,用金漆木桶盛了,另把沉香刻成人頭,裝在腔子上,用棺木盛殮,令人埋葬於高原所在,更立石牌以記之。

諸事已定,次日,匡胤把潼關總帥印綬交與嶽元福代掌,一應軍民大小事務,權行管理。自己同了鄭恩、李通、周霸、杜二公,又令手下人負了木桶,一齊出了潼關。嶽元福率眾相送。匡胤回至大營,與董龍、董虎說知了此事,即時傳令拔寨班師。三軍見不戰而定,各各歡喜無限。三聲炮響,兵馬齊行,望著原路而回。正是:喜孜孜鞭敲金鐙響,歡騰騰齊唱凱歌聲。

大軍一路無詞,不日到了太行山,匡胤與杜二公商議叫他上山,載了家眷一同進京,自己與諸將領兵先行。那杜二公上山來,將餘下糧草財帛,及自己應用箱籠細軟等項,都將車子裝載。分付眾多嘍羅,願進京者,一同前行;不願去的,分了些財物,教他各安生理,都做良民,不許再聚山林,為非作歹。當時願去的,隻有百十多人;其餘不願去的,領了分,收拾下山,各各分投去了。杜二公安備車輛,與太太並女兒乘了,自與褚氏各坐駿馬,保護家小。嘍羅推車的推車,坐馬的坐馬,一行人緩緩下山。臨行時,把山寨盡行燒毀,然後一齊望東京進發。按下不表。

單說匡胤帶了大兵,於路無話。行了多日,早到了汴梁城外,紮下營寨。匡胤至王府,見了柴榮,把始末根由說了一遍,柴榮大喜。當有苗光義上前賀道:“恭喜公子,克成大功,鞍馬榮頓,辛苦了!貧道說過,不消兩月,自見成功,今往回不過四十餘日,可見前言不謬了。”匡胤謝道:“先生!我趙匡胤一向愚蒙,多有得罪,望先生不必掛懷。”苗光義道:“貧道怎敢!”於是柴榮即命整備筵席,與匡胤接風。一麵傳令三軍,各歸隊伍,候明日朝見過了,請旨點名給賞。匡胤令人去請了董龍、董虎、鄭恩、李通、周霸進城至王府,與柴榮等相見了,各自坐席歡飲。匡胤思念父母,不敢久停,略飲數杯,即辭了眾人回至家中,見了父母、兄弟、妻子。正值杜二公家小已到,一家相會,歡喜更不必說。正是骨肉團圓,人間最樂,趙弘殷設席慶幸,分外情濃。當夜無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