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 史魁送柬識真主匡胤宿廟遇邪魑(1 / 3)

第十六回 史魁送柬識真主匡胤宿廟遇邪魑

詩曰:

請君膝上琴,彈我遊子吟。

哀弦激危柱,離思難為音。

賓禦皆煩紆,何況居者心。

背井既有年,歸哉無日寧。

不惜路悠長,眷此朋盍簪。

山川亦已隔,邈若商與參。

行邁且靡靡,憂心甚殷殷。

岐路越高關,跋涉遏雲岑。

中誠奚盡寫,鬼魅薄行旌。

話說趙匡胤投親不遇,躑躅道途,正當進退無門,偶忽遇著一夥販賣私鹽的,聽他有路可以超過關頭,即忙問他路徑。那眾人說道:“我們販賣私鹽的,怎敢望著正路往關口上行?虧得有這一條私路,幽僻便逸,無人盤詰,偷將過去,就是關西大路了。所以常常往來,並不曾犯事。”匡胤聽了,心下暗自喜歡,想道:“我如今終日奔波,尚無安頓,何不隨了他前去?若到關西,便好找尋大哥、三弟,重得相逢。”正在思想,忽聽眾人又問道:“不知壯士何故也問這條路徑?”匡胤道:“不瞞眾位說,在下要往關西幹事,順便到此探親。不想此間荒旱,舍親舉家不知去向。因思往返迢遙,日期擔誤,幸逢眾位說有便路可通,覺得順道而行,較近了許多。怎奈不識路徑,萬望眾位挈帶同行。”眾人道:“壯士既要同行,我等自當引路。”匡胤於是跟了眾人,望前而走。

一路上,但見人煙寂寂,樹木重重,走遍了山徑崎嶇,盤旋曲折。走已多時,不覺出了叉口,已在關西地麵。進了一座村莊,名叫枯井鋪,比那關東另是一般風景。當時匡胤揀了一個酒鋪兒,邀請眾人進去飲酒。吃了一回,眾人謝別,歡歡喜喜各走趕趁生意去了。

匡胤獨自一個,又買了些現成飲食,飽餐了一頓,會還了鈔,方才走出店門,信步往西而走。隻聽得背後有人叫道:“公子慢行,小人有話相問。”匡胤聽喚,停步回頭一看,見那人生得相貌魁梧,身材高大,年紀約有二十光景,忙忙奔至跟前。匡胤問道:“壯士有何見諭,喚著在下?”那人道:“請公子出了村口,慢慢地講。”二人走了多時,來至村市梢頭,見有酒樓,匡胤邀了那人,進店上樓。叫酒保取將酒食上樓,二人坐下,賓主傳杯,餘外無人坐飲。

當時飲了一回,匡胤開言問道:“請問壯士,尊姓大名,仙居何處?今日會著在下,端的有甚事情?就請見諭。”那人答道:“小人乃史敬思之孫,史建瑭之子,名喚史魁。隻因劉主登基,父親早喪,小人流落江湖,傭工度日。前日忽遇了一位相麵的先生,名叫苗光義。他交與小人一個柬帖兒,叫小人於今日今時,在這枯井鋪等候;若遇見一位紅麵的壯士,便是興隆真主,將這柬帖送上,所以小人在此等候,不想果應其言。”說罷,身邊取出柬帖,雙手送將過去。匡胤接在手中,拆開觀看,隻見那上麵寫的是幾句七言詩兒,說道:

枯井鋪裏宜早離,枯水井裏龍怎居

遇鬼休把錢來賭,華山隻換一盤棋。

空送佳人千裏路,香魂渺渺枉嗟籲

路逢啞子與講話,恐惹愚民苦相持。

桃花山上有三宋,古寺禪林戰馬嘶。

五索州中休輕入,三磚兩瓦炮來飛。

貶卻城隍並土地,那時依舊在關西。

雁行重敘正相歡,水泛城垣禍怎離。

關東再與君推算,眼望陳橋兵變期。

匡胤看了詩詞,半明半暗,一時不解其意,隻得收在囊中,開言叫道:“史兄乃是將門之子,在下未曾會麵,多有簡慢!”史魁道:“公子休要謙詞,小人雖聽苗先生囑咐,一時恐惹人疑,不敢泄漏。公子日後興騰發跡,小人便來效勞輔助,望勿推辭。”匡胤笑道:“這些野道之言,史兄莫要信他!我們知己相逢,須當談心暢飲,乃是正理!”於是二人重整杯壺,開懷歡飲,彼此各把生平本事,互相剖露一番。時已酒深,遂即下樓。匡胤將鈔會訖,同出店門分別,兩下戀戀不舍,各自情深。史魁無奈何,隻得謝別,投往別處去了。後來在五索州匡胤有難,前來相救,得能會麵。此是後話,按下不提。

單說匡胤別了史魁,心下想那柬帖上的言語,起頭兩句說的枯井鋪、枯水井,必竟是那地名不好,故此叫我不可久居。如今且往前麵,尋個宿店安歇了,再作道理。當下離了枯井鋪,一路前行,正值暮秋天氣,金風陣陣,透體生涼。正是雲飛送斷雁,月上淨疏林。匡胤獨步踽踽,不覺浩然歎道:“我因一時性起,殺了女樂,拋親棄室,避難他方。幸遇大哥、三弟,陌路相親,黃土坡前結義,木鈴關外分離,以致投親不遇,日暮途窮,海角天涯,令人增歎。未知行蹤何定,歸著何期?”一路思想之間,不覺日已沉西,前不巴村,後不著店。舉眼一望,見那北山坡下,卻有許多房屋,中間設著一所廟宇,一般的東倒西歪,破敗不堪。即時索行幾步,奔近前邊,見路旁一座石碑,隱隱的鐫著“神鬼莊”三個大字。匡胤心中暗想道:“此處是座村莊,怎的這般敗壞荒涼,不知遭了兵火,還是遇了饑荒?所以黎民逃散,房舍凋零。”複又走至廟門前,看那匾額寫著“神鬼天齊廟”。匡胤不覺發笑道:“那座廟裏沒有神?那座廟裏沒有鬼?這莊既叫神鬼莊,為何這廟也叫神鬼廟?這個名兒倒也希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