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讓人無法說不的攻心說服術(3 / 3)

13.惠爾潛移默化地說服剛愎自用的工頭

惠爾是一個著名的工程師,他工作的地方有一個剛愎自用的工頭,總認為自己的才是對的,別人的都是錯的。一天,惠爾想在其負責的工段更換一個新式的指數表,但他想那個工頭肯定不會同意,於是他就想了一個計策。他在腋下夾了一隻新式指數表去找那個工頭,手裏還拿了一些征求意見的文件。然後惠爾和他討論那些文件,在討論的過程中,惠爾把隻指數表從左腋換到右腋的反複移動了好幾次。那個工頭見此,終於忍不住了,開口說:“讓我看一看。”“哦,你看它做什麼,你們部裏又不用這個。”惠爾故作很勉強的樣子將指數表遞給了他。然後趁他審視的時候,裝作很不在意的將這東西的效用很詳細地告訴了工頭。那位工頭聽後很激動的說:“我們部裏用不到這東西嗎?天哪,這正是我早就想要的東西!”惠爾深知工頭的習性,如果直接告訴他這是給他用的,他一定不會接受。於是就不動聲色的先說新式指數表的好處、作用,將它潛移默化地灌入工頭的腦子裏,就是這種欲擒故縱的手法,毫不費力的讓工頭接受了自己的建議,巧妙地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如果我們碰到那種思想固執、保守,剛愎自用,什麼事都認為自己才是正確的,不願意接受別人正確善意的意見的人時,該怎麼辦呢?這種人很頑固,不想聽任何與自己不同的意見。這時,我們可以不動聲色地暗示他,讓他覺得這個正確的意見是他自己想出來的,這樣自然就能潛移默化的說服他。

14.綿裏藏針

秦穆公任命孟明視為大將,集合300輛戰車,準備偷襲鄭國。但這個消息卻被鄭國一個名叫弦高的商人知道了,當時他正趕著一群牛準備前往洛陽,回國報告顯然來不及,於是弦高決定冒一個險,拯救鄭國。弦高一方麵派人抄近路連夜回國報信,讓國君做好迎戰準備,一方麵把自己裝扮得衣冠楚楚,挑選了上等的肥牛和牛皮,乘著馬車,帶著隨從,在秦軍必經之路等候。終於等到秦國軍隊路過此地,突然一人攔住行軍,並高喊:“鄭國使臣弦高受國君派遣,特來求見將軍。”孟明視聽了,猜測是否派兵偷襲鄭國的計劃被察覺,於是滿腹狐疑地接見弦高,迫不及待地問:“先生到此,有何見教?”“我國君聽說將軍帶兵要來鄭國,特派我來送上肥牛和牛皮作為犒勞,表示我們的一點心意。”弦高表現得落落大方。孟明視收下慰勞品,假惺惺地說:“聽說鄭國前國君剛去世,我們國君怕晉國乘機侵犯你們,特意叫我帶兵來保護。”弦高說:“鄭國是個小國,夾在秦、晉兩個大國中間,所以不得不每時每刻都提高警惕。我們的將士們枕戈待旦,如果有誰膽敢侵犯,我們一定會迎頭痛擊。所以將軍的擔心多慮了。”孟明視又試探性地問:“這麼說來,鄭國就不用我們秦軍的幫助嗎?”弦高胸有成竹:“我們已經做好了一切準備,如果貴國軍隊真的入境,我們將負責供應你們糧食和柴草,派兵保護你們的安全。”弦高的一番話讓孟明視開始打消了偷襲鄭國的計劃,心想鄭國早已有所戒備,偷襲變得已經沒有意義。最後,進攻鄭國的計劃泡湯了。由於弦高的機智,才使得鄭國免於一難,鄭穆公知道此事後,召見弦高,並封他為軍尉。軟中有硬、婉言預示,並在柔弱中顯示剛強,這正是弦高的高明之處。

15.決不再發生口角

光勞利在紐約一家木材公司做推銷員,他的脾氣有些暴躁,由於多年與那些冷酷無情的木材審查員打交道,所以彼此間常常發生口角。不管是自己錯還是別人錯,光勞利都會用最犀利的言辭攻擊對方,有時甚至有些強詞奪理。雖然最後的結果往往是他贏,但公司卻因此損失了許多資金。為此,光勞利改變策略,決定盡量避免同別人發生口角。下麵是他講述的一段經曆:有一天早上我辦公室的電話鈴響了,一個人急躁不安地在電話裏通知我說,我給一家工廠運去的一車木材都不合格,要求我立即把貨從我們的貨場運回去。原來在木材卸車四分之一時,木材審查員報告說這批木材低於標準50%,鑒於這種情況,他們拒絕接受木材。於是我立刻動身向那家工廠趕去,一路上想著怎樣才能最妥當地應付這種局麵。如果是以前,我肯定會找來判別木材檔次的標準規格據理力爭,根據自己作了多年木材審查員的經驗與知識,力圖使對方相信這些木材達到了標準,錯的是對方。然而這次我打算用新近學會的“說話”原則去處理問題。當我趕到場地,發現對方的采購員和審查員一副擺開架式準備吵架的態勢。我沒有做出生氣的表情,而是先陪他們一起走到卸了一部分的貨車旁。之後我詢問他們是否可以繼續卸貨,這樣我可以看一下情況到底怎樣。我還讓審查員像剛才那樣把要退的木材堆在一邊,把好的堆在另一邊。看了一會兒我就發現,對方審查員判錯了標準。因為這種木材是白鬆,而他雖然對硬木很內行,但卻不懂白鬆木。白鬆木恰好是我的專長,不過我一點也沒有表示反對他的木材分類方式。我一邊觀察,一邊問幾個問題。我提問時顯得非常友好、合作,並告訴他說他們完全有權把不合格的木材剔出來。這樣一來他變得熱情起來,我們之間的緊張開始消除。漸漸地他的整個態度變了,終於承認自己對白鬆毫無經驗,於是開始對每一塊木料重新審查並虛心征求我的看法。結果是他們接受了全部木材,我拿到了全價的支票。盡量設身處地去想--對方為什麼要這樣做?是不是有什麼難處?當你用一顆平和的心去和別人商量著處理糾紛,一定比批評、責怪要有益得多。

16.動輒爭辯隻會激化矛盾

麥哈尼專門經銷石油所使用的特殊工具。一次,長島一位重要的主顧下了一批訂單,麥哈尼立即把圖紙做好呈上去,得到批準後,便開始製造工具了。可是當工具都開始在生產的時候,那位買主竟然打來電話說不接受已經在製造的那一批器材。原因是他的朋友們告誡他,器材設計得有問題,太寬了,太短了,太這個,太那個,還說他犯了一個大錯,嘲笑他被騙了。經驗豐富的麥哈尼在仔細查驗過圖紙和樣品之後,確知器材根本沒有問題。但是如果直接否定他,將很危險,爭辯也無法避免。於是麥哈尼覺得親自去長島一趟。到了長島,麥哈尼走進客戶的辦公室,隻見他立刻跳起來,一個箭步朝麥哈尼衝過來,話說得很快。他顯得很激動,一麵說一麵揮舞著拳頭,竭力指責麥哈尼和其生產的器材,此時的麥哈尼沒有做任何爭辯,隻是耐心地聽著。待顧客發泄完的時候,麥哈尼平靜地說:“好吧,你現在要怎麼辦?”“應該是你決定怎麼辦。”顧客沒好氣地說。麥哈尼心平氣和地告訴他:“我願意照你的任何意見辦,你是花錢買東西的人,當然應該得到適合你用的東西。可是總得有人負責才行啊!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對的,請給我一張製造圖紙,雖然我們已經投入了不少的錢,但我們可以不提這筆錢。為了使您滿意,我們寧可犧牲先前的投入。但我得提醒你,如果我們照你堅持的做法,你必須負起這個責任。但如果你放手讓我們照原定的計劃進行,我相信,原計劃是對的,我們可以保證負責。”見麥哈尼如此鎮定且胸有成竹,顧客變得平靜許多,思考了一下說:“好吧!照原計劃進行。但若是錯了,上天保佑你吧。”結果,那批器材一點錯都沒有。後來客戶還說,還要向麥哈尼訂兩批相似的貨。這次經曆讓麥哈尼有所感悟:“當那位主顧侮辱我,在我麵前揮舞拳頭,而且還說我外行的時候,我要維護自己而又不同他爭論,真需要有高度的自製力。的確,我們常常需要極度的自製,但結果很值得。要是我說他錯了,開始爭辯起來,很可能要打一場官司,感情破裂,損失一筆錢,失去一位重要的主顧。所以,我深信,用這種方法來指出別人錯了,是劃不來的。”爭論的雙方之間是無法確定是非的,因為雙方中的任何一方都認為對方錯而自己對,各自有各自的是非標準,處於尖銳對方之中,而就無法達到統一,也就難以確定誰對誰錯。"大言不辯",爭辯隻能陷入無窮的是非。最高的辯論就是不爭辯,因為爭辯總是片麵的,不能達於真理。用理性的語言去分析,平和地去討論,問題才能得以用最恰當的方式解決。

17.優孟哭馬說服莊王

優孟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宮廷藝人。他從小善辯,又擅長表演,談笑諷諫是常有的事。楚莊王十分愛馬,其中有一匹他額外鍾愛。那匹馬過著非常優裕的生活,吃得好,又不運動,養尊處優,因此最後因太過肥胖而死。楚莊王知道後傷心極了,他要為這匹馬舉行隆重的葬劄。一是命令全體大臣向死馬致哀,二是用高級的棺槨以安葬大夫的標準來葬這匹馬。大臣們紛紛勸阻這種荒唐的做法,然而楚莊王完全聽不進去,還傳下命令說:“誰要是再敢來勸阻我葬馬,一律斬首不饒。”優孟聽了這件事後,徑直闖進宮去,見到楚莊王就大哭起來。楚莊王吃驚地問他說:“你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呀?”優孟回答說:“大王心愛的馬死了,實在讓人傷心,要知道那可是大王最鍾愛的馬呀,怎麼能隻用大夫的葬禮來辦理馬的喪事呢?這實在太輕視了。應該用國君的葬禮才對啊。”楚莊王高興地問道:“那你認為應該怎麼安排呢?”優孟回答說:“照我看,應該用美玉做馬的棺材,再調動大批軍隊,發動全城百姓,為馬建造高貴華麗的墳墓。到出喪那天,要讓齊國、趙國的使節在前麵開路;讓韓國、魏國的使節護送靈柩。然後,還要追封死去的馬為萬戶侯,為它建造祠廟,讓馬的靈魂長年接受封地百姓的供奉。這樣,天下所有的人才會知道,原來大王是真正愛馬勝過一切的。”楚莊王一聽,方才恍然大悟,於是非常慚愧地說:“我竟然重馬輕人到這種地步了嗎?我的過錯可真的是不小呀!你看我該怎麼辦才好呢?”優孟感到很欣慰,趁著楚莊王省悟過來的機會,風趣地回答說:“太好辦了。我建議,以爐灶為停,大銅鍋為棺,放進花椒佐料、生薑桂皮,把火燒得旺旺的,讓馬肉煮得香噴噴的,然後把它葬在人的肚腸裏就是了。”一席話說得楚莊王哈哈大笑,從此也改變了原來對馬的過度癡愛,把那些養在廳堂裏的馬都交給將士們使用。優孟采用的辦法就是正話反說,不直接說出自己的意思,而是從相反的方向委婉含蓄地表達自己及眾大臣的意願,消除莊王的抗拒心理,再自然而然地讓楚莊王接受。顯然,他這種方法很奏效,不僅說服了楚莊王,也讓那匹馬得到了最佳的處理方式。在日常交談中,總會有一些讓我們不便、不忍或語境不允許直說的話題,需要把“棱角”磨圓一些,讓聽者在比較舒坦的氛圍中接受信息。正話反說也是交談中的技巧之一,其特點就是字麵意思與本意完全相反,讓聽者自覺去領悟,從而接受你。在特定的情況下,采用正話反說的方法,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