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讓人無法說不的攻心說服術
1.會說話的木匠
一位技高一籌的木工師傅收了一個徒弟,一年後,徒弟出師了。為了讓徒弟更快掌握木工技巧,師傅決定把一部分的活讓徒弟來做。第1個月,徒弟為一位中年顧客做了一把椅子。中年顧客來取貨,拿著椅子左瞧瞧、右看看,不滿地說:“椅子做得太大了。”一旁的師傅聽見後,忙走過來說:“這個椅子多大方啊,又結實、又耐用,正好配你家氣派的大客廳。”中年人聽了覺得有道理,於是高興地付了錢,把椅子搬回了家。第2個月,徒弟為一個青年人做了一把椅子。青年人來到店裏瞧了瞧椅子,說:“這椅子好象小了點,我喜歡大些的,坐著寬敞。”徒弟不知如何應答,一旁的師傅來解圍。他笑著對青年人說:“這椅子很好啊。它用的材料比較省,所以經濟實惠,樣子也很精致。你用這椅子,再合適不過了。”青年人聽了覺得似乎是那麼回事,於是結帳離開了。第3個月,徒弟認真地給當地的一個農民做了一把椅子,農民卻埋怨所花的時間太長了。徒弟用無助的眼神望著師傅。師傅跟農民說:“慢工出細活。你是內行,你看看,這椅子質量多好啊。”農民覺得做得確實不錯,滿意地走了。第4個月,徒弟的手藝更好了,幹活的速度大大提高,於是沒幾天就為一位商人顧客做好了一把質量上乘的椅子。沒想到商人來到店裏,皺著眉頭說:“做得太快了。”師傅接過商人的話說:“您的時間是寶貴的,我們怕耽誤您的時間,所以是加班加點做好的。”後來有一次,徒弟不解地問師傅:“顧客對我不滿意時,您為什麼都幫我辯解?”師傅笑著說道:“什麼問題都有好有壞,就像硬幣的兩麵一樣。我們處理問題不能鑽進死胡同裏,要往好的方麵想,站在對別人有利的位置去跟他們說話,那麼別人就會欣然接受。我以前說的那些話,既滿足了客人的心理需要,讓他們心裏舒坦,也鼓勵了你,幫助你增加信心。從此,徒弟努力鑽研技術,也注意學習為人處理之道,生意自然越來越紅火。木工師傅不僅技術一流,說話更是一流。用幾句話就化解了顧客的不滿,還溫暖了徒弟的心。麵對不同的人,我們要學會用不同的方式去說話,讓他們每個人心中都舒坦。一味采取一種呆板的方式,不但起不到良好的效果,還有可能惹得別人不高興。當你滿足了別人的心理需要,他們便會回報你以通行的綠燈。
2.我是你的孩子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項羽和劉邦爭雄。當時有個叫外黃城的地方,原被漢王劉邦部下的大將彭越所占領,楚霸王項羽損兵折將,率領眾將士攻克了很久才終於將之拿下。破城之後,彭越逃走了,而留在這裏的全城百姓卻麵臨著一場災難。楚霸王下了一道命令,活埋城裏15歲以上的全部男子,因為這些百姓曾幫助漢軍守城。消息一傳開,整個城頓時籠罩在一片哭聲中。在這緊急關頭,一個13歲的小孩竟然挺身而出,前往軍營,去求見楚霸王。楚霸王一見是個小孩,就說:“你這個小孩兒膽子倒不小,竟敢前來見我呀!”這個孩子知道楚霸王愛聽奉承話,就專揀好聽的說:“大王常說自己是百姓的父母,我是百姓的一員,當然是你的孩子了,孩子想念父母,難道還不敢見一見嗎?”這麼一句話,一下子就將楚霸王給逗樂了,他的口氣也隨之溫和了起來:“你找我有什麼事,就直說吧!”於是這個孩子對項羽說起了殺害全城百姓的嚴重後果:“如果其他地方百姓聽說您會坑害投降的百姓,就不會開城迎接而會拚死抵抗,這樣你處處受敵,要攻占地盤就得付出更大的代價。”這一番話戳中了楚霸王的要害,於是他便打消了這個念頭,全城百姓獲救了。這個孩子成功,在於他先用“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取得項羽好感,得到進一步往下說的機會。然後將屠城的後果與項羽的霸業聯係起來,終於說服了項羽放棄屠城,解救了百姓。事物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客觀聯係,在說服他人時,也可以利用這點來達到目的。當然要真正說服別人,還得要準確地把握客觀事物之間的關係,調理清楚,這樣才能讓人信服。善於把握這些事物之間的不同關係,準確的利用這些關係,就能不費吹灰之力的說服他人,達到自己的目的。
3.說服他人先攻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湯姆在美國經營了一家影片進出口的公司。有一次,湯姆到英國去洽談生意,他被一家倫敦的公司邀請看該公司正在研製的一種電視試播,也就是今天的閉路電視。湯姆很快對這種設備產生了莫大的興趣,於是他也組織了一班人研究閉路電視。湯姆的這個研發組有3位主要專家,其中有一位叫彼得的,脾氣很壞,動不動就和別人吵架,所有研發組的人幾乎都和他吵過,當然湯姆也不例外。可是發生了一件小事,讓他對湯姆很感激,從此言聽計從。有一天,為了一個實驗問題,彼得又同研製組的另一位助手吵開了。他很憤怒的又是拍桌子又是摔東西,湯姆過去勸阻,結果也被大罵了一頓。正在這時,彼得的小女兒走進了實驗室。小女兒看見她爸爸大動肝火的樣子,嚇得哭了出來。彼得見此,也顧不得同別人吵架,趕緊跑過去哄著她。見此情景,湯姆眼前一亮。他發現彼得對留在他身邊的小女兒一直是百依百順,可以看出這小女兒是他的精神寄托。於是,湯姆立刻為他在公司附近租了套很漂亮的房子,好讓他和女兒一起生活。彼得知道本來湯姆手頭就有點緊,又為自己做這些,心裏很是過意不去,所以堅持不肯搬。湯姆見他這樣,就說:“搬不搬家,恐怕由不得你了。”“什麼?”彼得不禁提高了嗓門,“我自己不願搬,你還敢強迫我不成?”“我當然不能逼你,不過,你的女兒已經替你做主了。”湯姆繼續說:“她說你心情不好,容易發脾氣,這會傷身的。如果她能住在附近照顧你,你就不會發脾氣了。起初,我也拿不定主意,可是她最後還說:‘我爸爸多可憐呀,我不能讓他再忍受孤獨了。’”一番話,說得彼得熱淚盈眶,最終順從了湯姆的安排,住進了新居。說服之道,攻心為上。一味和對方爭吵辯解,隻會激起對方同樣的好勝心理和排斥心理。要想說服對方還得先攻心,隻有攻進對方心裏了,才能輕易的攻占對方的心,同時讓對方心悅誠服的被說服。
4.唐睢說秦王
驕橫的秦王想要吞並安陵君的國土,無理地表示欲以秦國五百裏土地作為交換。對此,安陵君自然不同意,於是派唐睢出使秦國談判。當秦王從唐睢口中得知安陵君不願交換土地時,頓時收起了和顏悅色,怒氣衝衝地對唐睢說:“你聽說過天子發怒嗎?”“我沒有聽說過。”唐睢平靜地答道。秦王說:“天子一發怒,便能讓百萬人屍骨成山,血流成河!”“那請問大王聽說過百姓發怒嗎?”唐睢反問道。“平民百姓發怒,不過是摘下帽子,赤著雙腳,拿腦袋撞牆罷了。”秦王滿臉不屑的表情。唐睢不卑不亢地說道:“那是庸人的發怒,不是勇士的發怒。想必您還沒見過勇士的發怒,如果勇士發怒了,倒下的雖不過是幾個人,血水淌過的地麵也隻有五、六步,但普天之下的人,都會為他們披麻戴孝,現在勇士發怒了!”唐睢說著,就要拔出寶劍,準備挺身而起。秦王見狀,慌忙地對唐睢說:“先生息怒!先生何必生這麼大的氣呢?請坐下來談。現在我明白了,韓國、魏國都滅亡了,惟獨安陵君僅50裏地的小國還能留下來,就是因為有先生您這樣的勇士啊!”最終,唐睢憑著臨危不懼的勇氣和據理力爭的精神,終於使秦王因心虛膽戰而作罷。"針鋒相對"不是無禮的狡辯,而是憑借勇氣領先氣勢、步步逼近,在理直氣壯的氣勢下又不失風範,最終才能勝人一籌。
5.父親曉以利害說貝利
球王貝利是人類足球史上享有盛譽的天才,他被人稱為“黑珍珠”。他小的時候就已經顯露出了他的足球天賦,而且還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有一天,小貝利剛剛踢完一場激烈的足球比賽,夥伴們也都筋疲力盡。這時,有幾位小球員點上了香煙,還說吸煙能解除疲勞。貝利見他們都抽,也要了一支過來。他眯著眼抽著煙,看著淡淡的煙霧從自己嘴裏噴出來,覺得很酷、很前衛。但不巧的是,他這個樣子恰恰被趕來看他的父親看到了。吃完晚飯後,貝利的父親坐在椅子上問他:“你今天抽煙了?”小貝利紅著臉說:“抽了”,說完他低下了頭,準備接受一向嚴厲的父親的訓斥。但是父親並沒有如他所料的訓他,而是從椅子上站起來,在屋子裏來回不停的走著,好半天了才開口說:“孩子,你踢球是有幾分天賦,如果你勤學苦練,將來可能會混出點出息。但是,你應該明白足球運動的前提是你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可今天你抽煙了。也許你認為這是第一次,而且隻抽了一根,以後不再抽了。但是,你應該明白,有了第一次便會有第二次、第三次……每次你都會想:僅僅一根,沒什麼關係的,但天長日久,你會漸漸上癮,那時你就不能那麼自如地控製自己,你的身體就會不如從前,而你喜歡的足球,就會因此而遠離你。”停了一下,他父親又接著說:“作為父親,我有責任教育你向好的方向努力,也有製止你任何不良行為的責任。但是,是向好的方向努力,還是向壞的方向滑去,這主要還得看你自己。”說到這裏,父親頓了頓問貝利說:“你是願意在煙霧中損壞身體,還是願意做個有出息的足球運動員呢?你已經懂事了,有些事情該由你自己選擇吧!”說完這句後,父親就從口袋裏拿出了一疊鈔票,遞給貝利,並說道:“如果不願做個有出息的運動員,執意要抽煙的話,這些錢就作為你抽煙的費用吧!”說完這些,父親默默地轉身離開了。貝利看著父親離開的背影,心中不禁回味著剛剛父親那懇切又語重心長的話語,不由得掩麵而泣,過了一會,他停止了哭泣,拿起那些鈔票,走到父親的房間裏,對他父親說:“爸爸,我再也不抽煙了,我一定要做個有出息的運動員!”從那以後,貝利果然沒再抽過煙,訓練也更加刻苦、勤奮。後來,他終於成為了一代球王。顯然,他的這些成功跟父親的那一番教導是分不開的。父親並沒有一開始就逼貝利戒煙,而是先語重心長的為他分析利害關係,讓他明白什麼是利,什麼是害,分析完這些後,再讓貝利自己作出選擇,而不是逼他作出選擇。如果父親一開始就逼貝利戒煙,責罵他,也許貝利會因為逆反心理而不聽父親的勸告,甚至背著父親偷偷抽煙。在說服他人的時候,圍繞著對方的心來談,詳細地為對方分析利弊關係,讓對方覺得你的建議能給他帶來很多利處,而且你處處在為他著想,這樣,他就會不知不覺地聽從你的意見,受你的影響,進而接受你所說的話。“曉以利害”的方法就是把利害關係分析清楚,並告訴對方使之折服的一種說話方法。我們在運用此法時,分析必須中肯實在,利與害必須與對方切身利益有關,如此他才能自然的接受你。
6.麵對不同的人要說不同的話
孔夫子帶領眾弟子周遊列國的時候,同一個問題常常被不同的人問起,而孔子總有不同的回答。有一農民問孔子:“太陽從什麼方向出來?又在什麼地方落下?”孔子回答說:“太陽從東山出來,在西山落下。”農民聽了回答後說:“你果然是聖人,心服了!”又有商人問孔子:“太陽從何方出來?又將落於何方?”孔子答道:“太陽從東海出,向西海落去。”商人說:“你到底是聖人,我心服了!”有一文人問孔子:“日從何方出?日向何方落?”孔子答曰:“日從東天出,日向西天落。”文人也說:“你果然是聖人,心服也!”對於同一個問題,孔子為什麼要給出三個不同的答案呢?因為,農民,商人,文人的視野與所了解的東西都各不相同,如果是一個相同的答案,自然滿足不了各方的要求。於是孔子就按他們各自所知,分別回答了問題。因此才讓他們各自心服,各自尊聖。不同的人心中的利益標準和各方麵的想法都不同,所以對於不同的人,就要給予不同的"好處"。在說服他人時,對象不同我們說話的內容也應不同,也就是應該具有針對性。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謀臣,也是蜀國的丞相。針對張飛和關羽不同的性格特征,他會采取不同的說服方法。張飛暴烈、倔強、衝動,所以諸葛亮通常對他用的是“激將法”。比如怕他不能完成任務或喝酒誤事的時候,隻要對他使用這個方法,激他立下“軍令狀”,就能不費口舌的很快說服他。關羽很自負,認為自己的才是對的,所以諸葛亮通常對他使用“推崇法”。比如關羽提出要從荊州到四川與馬超比武,諸葛亮便給他寫了一封信進行說服:“馬超等人隻能與張飛等人為伍,怎能與你‘美髯公’相比呢?再說,你擔當鎮守刑州的重任,如若有失,罪莫大焉!”關羽看了信後回道:“孔明知我心也。”也就放棄了比武。諸葛亮說服他人的方式就是有針對性的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從而達到相同的說服效果。針對不同的說服對象,說不同的話,這樣才能達到我們的目的。在說服別人的時候,一定要反複從各個方麵強調我們所能提供的"好處",隻有這樣,說服才有可能達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