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輯 把快樂還給孩子(2 / 3)

芙拉維亞知道,跟她6歲的兒子小保羅玩的孩子們的母親瞧不起他。有個下午,她無意中聽到兩位鄰居私下談起小保羅。“一個隻懂玩耍和上學的孩子,有什麼出息?”一人說。其他的孩子乳臭未幹便學習各種特別的技能。冠軍要算彼德了。這孩子一出娘胎便上了如何哺乳的課程共十課。芙拉維亞覺得未盡母親的本分。她告訴丈夫,他們一定要跟孩子說個明白。

“小保羅,你有什麼特別的興趣?”他爸爸以開通和氣的態度問他。

“玩。”

他爸爸嚴肅起來。“孩子,這麼大了,還要玩?你知道,人生並不是一個大遊樂場。你該開始想想將來,培養個特技。你想在哪一項運動方麵下點工夫呢?”

“買些玻璃彈子給我。”

“孩子,那不算是運動。”

“那麼就給我買弓和箭吧。”

鄰居的孩子,誰也沒有弓和箭,小保羅當然不能例外——鄰居一定會以為他不正常呢。

芙拉維亞買了一套遊泳衣給他,問他:去遊泳好嗎芽

“我害怕。”

恐懼的心理必須趁早鏟除。於是,小保羅去泳池了。他參加泳賽,每次都落後,他的父母很不滿意。鄰居繼續看不起她。芙拉維亞亦開始懷疑小保羅不如人家的孩子。她決定學其他母親的樣子,替他報名參加奧林匹克體操班、美術班、柔道班、法文班。放學後,小保羅的朋友來找他。

“不能玩了——要上騎術班。”

“完了呢?”

“柔道。”

“然後呢?”

“去跳舞。”

“那麼你什麼時候才有空玩?”

“不知道——我要查查時間表。”

小保羅臂下藏了一本記事簿。他回家時,比在工廠幹了一天活的爸爸還要疲倦。他向朋友展示了所有最新式的玩具,隻是沒有空玩。天一亮他便起床,匆匆地哼著:“我要遊泳、要說話、要長進、要成材!”小保羅漸漸成材了。

“終有一日他會感謝我們的。”他爸爸說。那孩子將是全才。

小保羅7歲時,便向爸爸宣布,他的零用錢要用美金付給他。他父母拒絕給他個人的信用卡時,他大發雷霆。到了8歲,他便學習下棋和梵文。他11歲時,舉行的生日派對大得好比是外交官的宴會。

一日,他離家時若有所思。他朋友問他去哪裏。“銀行。”他答道。他昂首闊步,穿街過市,到了銀行,坐在經理麵前,向他請教投資竅門。小保羅的本領,傳遍街坊。鄰居開始稱他是天才:再也不小看芙拉維亞。小保羅的父母終於為兒子感到自豪。“我們這樣教導他,方針對了。”爸爸滿心歡喜地說。

保羅上一課又一課,長大了。他不再是小保羅。他進大學,取得經濟學學位,跟一位新聞工作者結了婚,直到婚禮前夕,他媽媽還在勸他上個婚前準備的課程。

蜜月途中,保羅向太太說他將留在家中寫他的碩士論文。於是,太太工作的時候,保羅便把自己鎖在書房。一個下午,他忘記鎖上門,她太太走進來。隻見他盤著腿坐在地上——在玩一列玩具火車。

大道理:玩是孩子的天性,是他們的需求,什麼學習工作都是大人強加給他們的,也是社會的需要。當他們一天天長大時並取得了一定成就,獲得他人的好評與稱讚,隻不過他們的事業獲得了大家的認可,可在他們的心裏還有著兒時的夢——玩。這是人的真正需求。

巧入

弗朗索瓦茲?吉洛特和巴布洛?畢加索一起生活了近10年。她是畢加索的兩個孩子——佩羅瑪和科勞德的母親。她覺得孩子們的童年一定很孤獨,因為一有時間她就把自己關在畫室裏。

她記得,一次她正在作畫的時候,小科勞德來敲她畫室的門。

“哎!”她一邊大聲回答著一邊繼續作畫。

“媽媽,我愛你。”

她沒有放下畫筆,但嘴上說,“我也愛你呀,我的寶貝兒。”

過了幾分鍾。“媽媽,我喜歡您的畫。”

“謝謝,我的心肝。你真是個小天使。”

又過了一會兒。“媽媽,您畫得太美了,奇而不怪。”她停了下來但沒有說話。科勞德可能已經猜出了她當時的心思,所以他緊接著又說,“畫得比爸爸好。”

這回她終於放下了筆,把門打開了。

大道理:一個聰明的孩子,他總是想辦法敲開媽媽緊閉的門,這是孩子的外交手段,在這一方麵是孩子的天賦,成人無法模仿。

遇見

一個久違的清晨,4歲的小女兒忽然尖叫起來:“媽媽!快點來呀!”我從床上跳起,直奔她的臥室:“什麼事?”

她用一雙肥胖的有著小肉窩的小手指著窗外,然後悄悄地透露一個字:“天!”

我順著她的手望過去,果真看到那片藍過千古而仍然年輕的藍天,一塵不染令人驚呼的藍天,一個小女孩在生字本上早已認識卻在此刻仍然不覺嚇了一跳的藍天,我也一時愣住了。

我們一起看那神跡似的晴空,她流露出虔誠的沉默,她的目光自小窗口出發,向亮的藍天那一端出發,在那個清晨,它們彼此相遇了。我握住她的小手,感覺到她不再隻是從筆畫結構上去認識“天”,她正在驚訝讚歎中體會了那份寬闊、那份坦蕩、那份深邃——她遇見了藍天,她長大了。

大道理:忙碌的人都沉迷於自己的事業和工作,有幾人還在對那藍藍的天、清清的水發出讚歎呢?特別是一個幼小的孩子,還有著體察大自然變化的這一份心情,能為大自然發出驚歎,她的心中容留下了多少的美呀!

迷途笛音

那年我6歲。離我家僅一箭之遙的小山坡旁,有一個早已被廢棄的采石場,雙親從來不準我去那兒,其實那兒景色十分迷人。

一個夏季的下午,我隨著一群小夥伴偷偷上那兒去了。就在我們穿越一條孤寂的小道後,他們卻把我一個人留在原地,然後奔向“更危險的地帶”了。

等他們走後,我驚惶失措地發現,再也找不到回家的那條孤寂的小道了。像隻無頭蒼蠅,我到處亂鑽,衣褲上掛滿了芒刺。太陽已經落山,而此時此刻,家裏一定開始吃晚餐了,雙親正盼我回家……想著想著,我不由得背靠著一棵樹,傷心地嗚嗚大哭起來。

突然,不遠處傳來了聲聲柳笛。我像找到了救星,急忙循聲走去。一條小道邊的樹樁上坐著一位吹笛人,手裏還正削著什麼。走近細看,他不就是被大家稱為“鄉巴佬”的卡廷嗎?

“你好,小家夥,”卡廷說,“看天氣多美,你是出來散步的吧?”

我怯生生地點點頭,答道:“我要回家了。”

“請耐心等上幾分鍾,”卡廷說,“瞧,我正在削一支柳笛,差不多就要做好了,完工後就送給你好吧!”

卡廷邊削邊不時把尚未成形的柳笛放在嘴裏試吹一下。

沒過多久,一支柳笛便遞到我手中。我倆在一陣陣清脆悅耳的笛音中,踏上了歸途……

當時,我心中充滿感激,而今天,當我自己也成了祖父時,卻突然領悟到他的用心之良苦!那天當他聽到我的哭聲時,便判定我一定迷了路;但他並不想在孩子麵前扮演“救星”的角色,於是吹響柳笛以便讓我能發現他,並跟著他走出困境!卡廷先生以鄉下人的淳樸,保護了一個小男孩強烈的自尊。

大道理:對小孩強烈自尊的保護,不能不說是一種大智慧,因為它嗬護了人的心靈。

神與叫娘

馮夢龍名著《古今譚概》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翟永令的母親篤信菩薩,一天到晚燒香念經,阿彌陀佛不絕於耳。

有一天,翟母又在燒香念佛,翟永令趁機連聲叫:“娘,娘,娘。”翟母不應,翟永令不停地叫下去。老人終於沉不住氣了。就生氣地對兒子說,為什麼老叫個不停,讓人生煩。翟永令順勢勸說:“我才叫你幾聲你就生煩了,您一天到晚一直念阿彌陀佛,菩薩爺還會不煩嗎?”

大道理:翟永令借助行為類比,讓其母從自身的經驗中得出成天念佛菩薩也會煩的結論,從而含蓄地向老人說明念經無用的道理。顯然,這比空洞的大道理更起作用。

班固和班超的誌向

漢朝著名史學家班彪有兩個兒子,一個叫班固,一個叫班超。

兄弟倆小時都很聰明。班固長得文文靜靜,9歲時就讀了不少詩詞歌賦及《左傳》等曆史著作,會寫文章。班超的文章學問比哥哥要稍遜一籌,但也讀了不少書,他還有個特點,就是活潑愛動,性格開朗,吃苦耐勞。

一次,班彪問兩個兒子長大了想幹什麼。

“我要學習司馬遷,繼承父親的事業,寫出一部好史書來。”哥哥首先回答。

“我,我願效法張騫,通西域,安定國家的邊疆。”弟弟也不甘落後。

父親看著兩個兒子,欣慰地笑了,說:“你們都是好孩子,各有自己的遠大抱負,這很好。但要實現它,必須不怕困難,堅持不懈,付出心血。從現在起,你們各自努力吧!”

兄弟倆牢記父親的教誨,不斷地充實自己。多年後,班固果然在父親班彪所著史書的基礎上,廣泛搜求,潛心思考,終於寫成著名的曆史著作《漢書》。

班超時時不忘自己少年時的誌向,曆經曲折,終於如願以償,奉朝廷使命出使西域,在西域住了36年,以機智勇敢安定了祖國西部邊疆,使漢族與各少數民族能和睦相處,直到65歲才回洛陽。

大道理:當子女樹立了誌向之後,應當尊重他們的選擇。隻要有益於社會,不論他們選擇幹什麼,都不應阻攔或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他們。相反,應鼓勵、幫助、引導他們為實現自己的誌向而努力奮鬥,班彪的做法值得借鑒。

一個蘋果

小時候我們在鄉下生活,說起來蠻累、蠻苦。

那時候,我們最愛吃的是蘋果,父親卻一直舍不得買。可能是蘋果太貴了。有一天,父親到外地出差,難得買了一個蘋果回家。

父親削完蘋果後,切成5等份,我們每人一小片。哎!那麼薄、那麼小。但是我們卻不敢多講。父親發現我們麵有難色,欲言又止,不由深深地歎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