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青少年心理異常不必找心理醫生(1 / 3)

第十三章 青少年心理異常不必找心理醫生

青少年正處於心理變化激烈、動蕩的時期。他們思維活躍,社會認識敏銳但較膚淺,情感豐富而不穩定,心理矛盾、心理衝突時常發生。在幼兒階段,由於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老師的過度關照,潛伏著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適應性差等心理危機。進入青春期後,由於環境的變化、角色的轉換、自我管理能力要求的提高、心理需求的轉變等等因素,要經曆一些以往沒有或不明顯的心理體驗,使他們的心理適應麵臨許多困惑和焦慮,以至容易導致心理異常。

問題描述

張陽是一名15歲的高中生。最近一年來成績退步了,對學習不感興趣,上課不聽講,課後不做作業。他性格倔強,自尊心強,有強烈的抵觸情緒。在學校常因為頭發不符合學校要求,不按時完成作業及考試成績不理想受到老師的批評,他總是一副不服氣的樣子,與老師頂嘴,堅決不承認錯誤。甚至因為有的老師對他說了一些過激的話,於是他就不上那門課,或是幹脆上課睡覺,不聽講,不寫作業。

張陽的父母工作較忙,對他要求嚴格,說一不二,缺乏關心和理解。張陽小時候不敢頂嘴,現在一聽到父母嘮叨就發脾氣,甚至一回家就進自己的房間,打個招呼都很難。問個什麼,也都是“是”或“不是”,多問一下學習上的情況,他就不高興地大聲嚷嚷:“說個沒完沒了的,煩不煩啊。”別人的話都聽不進去。總之,你讓他向東,他偏要向西。

問題分析

前蘇聯心理學家普拉圖諾夫在《趣味心理學》一書的前言中,特意提醒讀者請勿先閱讀第八章第五節的故事。大多數讀者卻采取了與告誡相反的態度,首先翻看了那些內容,這就是逆反心理在作怪。所謂逆反心理,就是指人們出於維護自尊的目的,對他人的要求偏偏采取相反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逆反心理作用下,人們常與要求者“頂牛”、“對著幹”,常做出以反常的心理狀態來顯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為。

根據心理學的解釋:逆反心理是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具有強烈的抵觸情緒。因此,逆反心理的客觀條件有兩個,即主體和客體。可以說,有思維能力的人存在於社會就會有逆反心理、逆反現象的存在,人的一生都存在著逆反心理。

由於青少年學生正處在身心發育成長的不穩定時期,思維的發展和逆向思維的形成、掌握,為逆反心理的產生提供了心理基礎和可能。因此,逆反心理在成年前呈上升狀態。

青少年學生的逆反心理有消極性,也有積極性。當逆反心理得不到合理調適就會呈現消極作用,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不能順利進行,進而轉化為矛盾,嚴重者會造成事故,甚至釀成悲劇。青少年學生的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異思辯的特點,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創造的源泉。因此,積極的逆反心理是一麵明鏡,如能加以正確的利用和引導,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進學校和家長改進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因而,麵對青少年學生的逆反心理問題,應采取積極的態度,科學地分析,做到揚長避短。

青少年逆反心理常有如下多種表現:對宣傳做不認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對先進人物、榜樣無端懷疑,甚至根本否定;對不良傾向持認同感,大聲喝彩;對思想教育蔑視對抗等等。

逆反心理的產生原因包括以下幾點:

1. 強烈的好奇心。由於閱曆和經驗的不足,青少年們不迷信、不盲從,具有較強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實踐意識。但家長或教師在教育孩子時,為了讓孩子不走彎路,常用自己的所得經驗阻擊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受好奇心的驅使,聽不進大人們忠告,對於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觸的東西,越想接觸。這樣,孩子不聽勸告的逆反行為就形成了。

2. 自我肯定的心理需求。對於青少年尤其如此。他們正處於性格形成和自我認識的時期,通過否定權威和標新立異可以滿足自我肯定的心理需求。青年人不會滿足於適應社會,他們還希望社會承認他們的價值和地位。因此他們往往有意采取逆反行為,以引起別人的注意。

3. 施教者的不足。施教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點的不適當,更容易引發受教者的逆反心理和行為。在當今,各行各業競爭激烈,家長為了讓孩子打好基礎,教師為了讓學生出成績,家長和教師多方加壓,恨鐵不成鋼,教育方法失當。這樣青少年學生的成長壓力很大,成長曆程被壓變了形,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歡樂、失去了童趣。當壓力超過青少年學生的承受能力時,矛盾必然產生,就會產生出逆反行為,甚至敵視父母、教師。

4. 不良精神刺激。有的人遭受過種種挫折,受到了不良精神刺激,逆反心理變得十分嚴重。比如,有的人多次失戀,便認為人世間沒有真正的愛情,如果誰說愛情美,他們就會大加否定。還有,當青少年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時,往往反駁對方,以維護自己的尊嚴。如:老師在教室裏或當著全班同學的麵批評某個學生;家長在朋友家或在孩子的朋友麵前數落孩子的缺點。這些不當的教育方法都是引發孩子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

青少年學生的逆反心理是正常心理,也是問題心理。在社會中,在青少年學生的成長道路上逆反心理是必然存在的,它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形態。同時逆反心理也給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帶來了一係列問題,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心理問題。

解決之道

一、作為家長和教育者

青少年最大的變化是從兒童期間依戀父母,轉向依戀朋友。因此產生了親子關係冷淡,甚至有子女脫離家庭的傾向。此時,父母應善於引導,不僅關心他們的衣食住行,更要深入細致地觀察他們的內心世界,經常與他們交流,同時也要尊重孩子“獨立自主”的權利,允許他們有自己的一方天地,這樣,才會使青少年順利度過這段情感不穩定的時期。

1. 教育者要了解、順應孩子生理、心理成長的規律。有了愛心的同時更應具有童心,對於孩子的好奇心,教育者應適當給孩子提供探索實踐的機會,不要以過來人的身份告誡孩子而阻擊其好奇心,孩子在實踐中雖然走了彎路,但其成長經驗遠比家長的說教強上百倍。隨著孩子的成長,家長不要老是采用撫育嬰幼兒的那種包辦、監護的方式,留給孩子一定的獨立空間,給他們一定的自主權利。

2. 教育者要與孩子平等相處,不要用命令、訓斥的口氣,不要用粗暴和強製的方法管教孩子,真誠地做好孩子的知心朋友。特別是當孩子對大人提出一些要求、見解時,家長不要搪塞了事,使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喪失信賴度,阻塞心靈的通道。

3. 教育者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特別是家長和教師,更要看到孩子的長處,要多體諒孩子的難處,善於理解孩子。不要給孩子加壓,不要老是以榜樣與孩子作比較,如果榜樣起不到作用就會傷害孩子的自尊而欲速則不達。讓孩子有愉快輕鬆的心境,這樣孩子才能正常健康成長。

二、作為青少年自己

逆反心理雖然算不上一種變態心理,但帶有變態心理的某些特征,會使人出現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的病態性格,使之信念動搖、理想泯滅、意誌衰退、工作消極、學習被動、生活萎靡等,深一步發展還可能使人出現犯罪心理。所以,很有必要施以防治。

1. 正確認識自己,努力升華自我。提倡自我教育,要求人們(尤其是青少年)學會把自己作為教育對象,經常思考自己,主動設計自己的未來,並自覺能動地以實際行為努力完善或造就自己。

2. 自我完善,提高文化素質,豐富生活閱曆。這是克服逆反心理的根本道理。廣聞博見能使我們避免固執和偏激。一個廣聞博見的人,會很理智地處理問題,不會一味逆反。此外,要提高心理上的適應能力,如多參加課外活動,在活動中發展興趣,展現自我價值,這樣,逆反心理也就克服了。

3. 培養想象力。逆反者通常缺乏多渠道解決問題的想象力。思想一旦被逆反心理控製住,視野就會變得狹隘、短視和愚蠢。逆反心理使我們無法進行正確的思維和判斷。對總是懷有逆反心理的人來說,努力培養起自己的想象力十分必要。它有助於開闊思路、擺脫偏執。寬容的思想方式和想象力可以通過自我思維訓練獲得。

4. 理解父母和老師。作為學生、子女要學著從積極的意義上去理解大人,父母的羅嗦、老師的批評都是善意的,老師、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樂,也會犯錯誤,也會誤解人,我們隻要抱著寬容的態度去理解他們,也就不會逆反了;要經常提醒自己,要虛心接受老師父母的教育,遇事要盡力克製自己,要知道,退一步海闊天空。另外,還要主動與他們接觸,向他們請教,這樣多了一份溝通,也就多了一份理解。

附:測試

你有逆反心理嗎

對下列題目,做出“是”或“否”的回答。

1. 你不喜歡按照別人說的去做嗎?

2. 你是否認為絕大多數規章製度都是不合理的,應該廢除?

3. 如果父母再次叮囑同一件事,你就感到厭倦嗎?

4. 你佩服與老師對著幹的同學嗎?

5. 你經常考慮事情的反麵嗎?

6. 你是否對班幹部指手劃腳很討厭,而故意不按他(她)的要求去做?

7. 老師和父母越是要你用功學習,你越是不想學嗎?

8. 老師的話很多都是漏洞、有問題的嗎?

9. 你喜歡與眾不同嗎?

10. 違反學校裏的某些規定使你感到一種快樂嗎?

11. 別人的批評常常引起你的反感和憤怒嗎?

12. 你是否認為老師有很多缺點和錯誤?

13. 你喜歡搞一些使被捉弄者痛苦或憤怒的惡作劇嗎?

14. 你是否覺得父母和老師不應該為一些事大驚小怪、小題大做?

15. 你藐視權威嗎?

16. 對批評你的人,你感到厭倦嗎?

17. 你是否認為冒險是一種極大的快樂?

18. 你總是不像大多數人那樣去做事嗎?

19. 對自己感到沒有意思的事,別人怎麼說你也不會好好去幹嗎?

20. 你特別愛做令人大吃一驚的事嗎?

21. 人們對你很不重視嗎?

22. 一旦決定了幹某事,不管別人怎樣阻止你,你也不會改變主意嗎?

23. 你總是對老師表揚的同學感到反感,不想理那個同學嗎?

24. 你喜歡幹一些能引起很多同學注意的事嗎?

25. 當你被別人說得火冒三丈時,你就會偏不按照他說的去做嗎?

26. 你討厭那些當班幹部的同學嗎?

27. 你認為上課時出現一些老師沒有意料到的情況令人開心嗎?

28. 對傷了你的自尊心的人,你是否要給他添一些麻煩,讓他感到你是不好惹的?

29 .越是禁止的東西,你越想方設法得到嗎?

評析:

各題答“是”得1分,答“否”得0分,將得分相加,統計總分。

0~9分:你的逆反心理很弱。這使你隻做並且隻喜歡做該做的事,而不去做不該做的。

10~20分:你存在一定的否定傾向。激動時你可能喪失理智,意氣用事,有時會做一些不該做的事。

21~30分:你有相當嚴重的逆反心理。你所想的和所幹的與眾不同,與習俗和規定不符。如果你不清醒地意識到這一問題,並不努力加以克服,你隻能是一個不受大家歡迎的獨行者。

問題描述

小葉是家中的獨生女兒,從小性格內向,學習刻苦用功,但是每逢考試,都會備感焦慮,從而影響考試成績。高考時按她平時的表現應該能夠考入重點大學,可是就是由於緊張焦慮而剛剛上普通本科線。進入大學後學習仍然十分刻苦,但她考試焦慮的症狀進一步加重了。以前隻是表現為出冷汗、上廁所,現在每逢考試都要頻繁上廁所,幾乎沒有辦法完成考試。更為嚴重的是,由於焦慮引起的頻繁上廁所,從而招致同學們的譏笑,戲稱她為“廁所專家”,這在她的心理上又形成新的障礙,導致她認為自己“有病”,但是又無法克製。現在她又麵臨繁重的專業課的壓力和專業英語級別考試,這就使得她的精神更加緊張,強迫症狀也愈加明顯,從而陷入一個痛苦的惡性循環中。

問題分析

考生在考試中過度緊張的心理狀態,心理學上稱之為考試焦慮症,會影響考試成績,怎樣防止和克服考試焦慮,對考生來說便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

輕度的考試焦慮症有:肌肉緊張、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出汗、手足發冷、內心苦惱、無助感、擔憂、膽怯、自感否定等。重度的考試焦慮症有:坐立不安、頭痛、頭昏、無法集中注意力、思維阻滯等。以致產生逃避考試的行為。

在生活中我們發現,有些同學容易出現考試焦慮,而且無論大考小考,總是容易緊張;而另一些同學對考試則應對自如,很少焦慮。也就是說,不焦慮的人總是如此,焦慮者也總是如此,好像是相對固定的。那麼究竟哪些因素影響人的考試焦慮呢?

1. 先天神經類型的差異

俗話說,天下沒有兩片同樣的樹葉。同理,天下也沒有兩個同樣的人。由於先天的遺傳因素的影響,有的人神經類型屬於反應強烈但穩定的類型,即不同的神經活動可以靈活地轉換,如從興奮可以較快地轉入抑製狀態,這種人精力充沛,能有效地控製自己的情緒,雖然遇到重大事情時也有可能慌亂,但能很快地控製。另一種神經類型的人不易興奮,即遇到重大事情,也不易動感情,表現沉穩和冷靜,其反應能力可能不像前者那樣快速,但所有的情緒都是適中的,所以每逢考試都不慌亂。隻有第三種人是考試緊張型的,他們麵對重要事情時反應強烈,但很不穩定,如果興奮起來則好長時間都處於這種狀態中,即便是誘發興奮的事件不存在了,仍然可能長時間地處於興奮中不能抑製;反之,如果一旦進入抑製狀態,他們也不能立即變得興奮。這種人麵對考試時,非自主神經係統活動過於強烈,使他們的興奮程度大於環境的要求,所以容易產生吃不香、睡不著的現象。他們常常覺得自己的考試焦慮是不可遏製的,他們也常常恨自己無能。

2. 自我評價能力

每個人的心情都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對現實的看法,客觀事物本身不會引起我們的情緒反應,而你對事物的看法則會影響你的情緒。比如,丟了錢包的人自然會感到痛苦,但痛苦的程度取決於人對丟錢包一事的看法,如果你認為丟了錢包會消除災難,即所謂的“破財消災”,你就不會為丟錢包感到太苦惱,而是能平和地接受現實。關鍵在於讓人們相信這一點很難。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客觀而全麵,不依靠別人的評價而生活,相信自己的眼光,他就不容易產生考試焦慮。首先他不會認為自己必須取得好成績,而是去努力爭取好成績;他不會把成績看得很重,而是把努力看得很重,把責任看得很重,他就不會過多地去想與複習無關的事情。其次,他不會認為考試是為了超過其他人、證明自己優越的途徑,而是對學習效果的檢驗。他不靠贏得考試來獲取別人的尊重,而是用腳踏實地的努力來達成自己的目標。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目標上,因而忘記了自己的存在。

3. 過去的考試經驗

如果一個人過去的考試總是失敗,不盡如人意,他就容易產生考試緊張,就會對自己越來越沒把握,下次遇到重大考試,他就會變得更為緊張。如果過去的考試總是能取得好成績,他就會以更為自信和從容的態度來對待考試。有人說失敗是一件好事情,它可以使人接受教訓,取得更大進步。其實這句話在更多的時候是一種精神鼓勵,一個經常失敗的人容易被失敗所驚嚇,根本沒心思思考失敗中的教訓了。所以必須給他們成功的機會,讓他們感到自己有時也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成功者。

4. 應試技巧。有些同學平時學習一般,但越是重大考試就考得越好,他們掌握了複習技巧和應試技能,複習有方法,學習有策略,平時會聽課,知道每門功課的重點和可能的考試要點,學習效率高,考場上冷靜沉著,能以正常的心態參加考試。

就多數青少年來說,麵臨重要的或關鍵性的考試,總會引起一些心理壓力,產生一定程度的考試焦慮,這是正常的,也是無害的。但嚴重的考試焦慮則會產生極大的危害,使人出現注意力分散、記憶過程受幹擾、思維過程受阻等問題,並威脅著人的身心健康。怎樣防止和克服考試焦慮,對考生來說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

解決之道

一、心理預防

1. 考生要樹立良好的學習、應試動機。

2. 減弱或控製能增強考生興奮的各種刺激因素。

3. 平時注意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克服易激動、忐忑不安等內向性格特點,提高情緒自我控製能力。

4. 做好知識準備、信息準備及環境特征等適應性準備。

二、心理治療

焦慮過度的考生經常出現“聯想過度”,而且心理假設常是不良場景,一些惡性推測擾亂了自己的正常心態,因此可用心理暗示法進行中止,運用自控力把不良聯想轉移,擺脫過度緊張的困境。

1. 場麵替換假設法,把緊張的場麵想象成輕鬆的場麵,把失敗的情景轉換成成功的情景,把監考設想為助考,把陌生的環境設想為熟悉的等。

2. 係統降低過敏法,即用氣功中“意念放鬆”的反應克服恐懼的心理方法,達到暫時忘卻焦慮完全鬆弛的作用。

3. 情緒疏導法,用自我暗示考試成功的愉快場景來衝淡煩躁,複述或默誦準備好的學習內容、答案、圖表,采用深呼吸法或默記數字來降低焦慮等。

三、行為治療

通過考生的行為,使過度的焦慮得到緩解和消除。

1. 宣泄法,如通過活動、鍛煉、聽音樂讓考生心理壓力下降。

2. 精神勝利法,考生不斷在心裏暗示自己有巨大潛能,有“勝利心態”。

3. 心理釋放法,引導考生傾訴自己對考試的準則、看法,甚至苦惱,以獲得新的心理平衡。

4. 信任支持法,對性格內向、心理脆弱的考生給以安慰、理解和信任,以減輕心理負擔。

5. 足眠法,以睡眠充足來降低緊張焦慮。以多種方式改善其睡眠狀況。如加強體育鍛煉、運用鬆馳技術放鬆緊張情緒。找出自己的強項與弱項,然後應揚長而不避短,對自己的弱項不做過高要求,也不逃避,應培養自己豁達大度的個性。並加強體育鍛煉,通過體育鍛煉增強體質,調劑神經係統的活動,以助於睡眠狀況的改善。同時要有意識地放鬆情緒,在考前不要人為地加劇緊張,考前複習也要有勞有逸,適時進行休息、散步。

人人都有自我把握的能力,都可能通過自身的努力創造一種最佳的心理狀態去實現自己的目標。考生要相信自己能將考試作為一個增長才幹、發展自己的機會,一個學習自我調節的機會,以良好的心態參加考試。

附:測試

你有考試焦慮症嗎

焦慮的情緒會嚴重影響你的複習和考試,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患上了考試焦慮症,下麵的測驗可以幫助你。有焦慮情緒的同學也不要著急,隻要你自己能適時調整,就可以以飽滿的精神狀態迎接考試。

說明:下麵有26道題,每題都有4種情況供你選擇,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一種。

A. 很符合 B. 較符合 C. 較不符合 D. 很不符合

1. 在考試前幾天,我就開始坐立不安,且有一種空虛的感覺。

2. 在考試前,我常感到煩躁,且動不動就發脾氣。

3. 我常做有關考試的夢,且夢見自己考砸了。

4. 在緊張地複習功課期間,我常會想,如果這次考試又考得很糟怎麼辦?

5. 臨近考試時,我的胃開始不舒服,不想吃東西。

6. 在考試前,我總擔心自己是否做好了準備。

7. 越臨近考試,我的注意力就越難以集中。

8. 在某一次考試中取得的好分數,似乎不能增加我在其他考試中的信心。

9. 我認為考試成績直接關係到我的前途和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