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兒童心理異常不必找心理醫生
孩子是我們的未來。有一個健康活潑、聰明可愛的下一代是每位父母的希望。可是做家長的通常對孩子的頭痛腦熱等生理上的健康關心頗多,而對孩子的一些心理上的障礙卻重視不夠。很多時候,家長自覺自己的孩子有些“怪怪”的,但孩子吃得下,睡得好也就不在意了。殊不知這些心理上的障礙如不及早矯正治療,可能導致孩子心理發育不健全,從而影響他們成人後的社交及工作能力。
問題描述
衛玲家的孩子6歲了,膽子小得出奇,晚上從來不敢一個人去廁所,每次去時都要大人陪,如果沒人陪他去他寧可憋著不撒尿,所以每次家人都得遷就他。
有一次,為了鍛煉他的膽量,衛玲和丈夫商量好了堅決不陪他去,孩子終於熬不住,自己向廁所走去,可剛走到廁所門口就大哭著跑出來了,還渾身顫抖。看著孩子沒出息的樣子,衛玲不禁生氣地罵道:“膽小鬼!有什麼可怕?”
孩子聽了媽媽的訓斥更加大哭起來,抽抽噎噎地說:“裏麵有鬼……”一直地哭個不停,衛玲隻好又哄又勸,以後再也不敢不陪他上廁所了。
現在,這孩子的膽子更小了,甚至書上醜陋的圖畫他都害怕,比如:小醜、張牙舞爪的巫婆、顏色暗淡的衣服、表情怪異的臉等。下個學期的外語書上有他害怕的圖片,他竟然因為害怕而拒絕買下一學期的書。
男孩子這麼膽小,讓衛玲十分苦惱,她不知道怎樣才能讓他勇敢起來。
問題分析
在眾多獨生子女中,大多數孩子活潑好動,能言敢為。但也有一部分孩子膽小怕事,生性靦腆,說話聲音低微,不敢一個人外出,怕出門見到某個東西,比如怕狗、怕黑等。這種情況與年齡是有關係的,研究發現,在10歲之前,幾乎有一半的兒童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的2~4歲兒童至少有一種害怕心理,43%的6~12歲兒童有七種以上的害怕心理。懼怕與兒童身體發育的狀況和應對能力有關,10歲之前孩子的認知還未成熟到能明確區分什麼是實際,什麼是幻想,所以通常會有某種懼怕。一般這種懼怕都會隨著兒童體力、智力和經驗的發展而不斷消失。大致說來,正常發育過程中出現的害怕和恐懼,為時短暫,一種懼怕很少持續一年以上,大多數在三個月內就會消失,很少會對兒童的行為產生嚴重的影響。但對鬼怪的恐懼,大約有20%的人,會持續到青年時期,有的甚至更久。
造成孩子膽小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主要與環境和教育有關,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1. 用恐嚇代替教育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在一定的階段懼怕某種事物,尤其2~5歲,一些不適當的教育行為會加重孩子膽小的性格。比如有的家長經常拿鬼啊、妖怪的話來嚇唬孩子,給孩子講“鬼怪”故事,本意是讓孩子老實、聽話,結果卻造成了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得不償失。
用恐嚇代替教育是行不通的。所以膽小孩子的父母應該檢討一下自己,是不是把諸如“你再不聽話,就會被妖怪抓走!”“你再不睡覺,半夜吸血鬼就會來找你!”的話作為口頭語。
2. 生氣、嘲笑孩子的恐懼
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恐懼,不但不給予關心,反而對他的恐懼進行嘲笑,或生氣地指責,這種態度,使孩子更加不敢麵對恐懼的事物,使孩子的身心情感受到更大的傷害,進而影響孩子正常的生活和交往。
3. 過度保護
有的家長明白嚇唬孩子是不對的,可他們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過度保護。當孩子表現出膽小或正在害怕時,他們把孩子緊緊摟在懷裏千哄萬哄,不離左右,甚至把孩子愛吃的愛玩的都拿出來,想借此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殊不知,這樣做隻會適得其反。因為這樣做,隻是讓孩子暫時回避了恐懼,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為什麼怕、怕什麼的問題,下次遇到類似事物,孩子還會再次害怕。心理專家認為,當孩子恐懼時,采取回避態度,回避後又給他過分關照,給他吃平時吃不到的東西,其實是助長了他的恐懼心理。過度保護不但不會使孩子膽子變大,時間長了,甚至影響孩子性格發展。男孩會變得膽小、自卑、孤僻,影響人際關係;女孩會變得過分羞怯、過分依賴、過分嬌氣等性格缺陷,難以應付生活中的各種困難。
4. 電視媒體影響
這幾年,以魔幻、靈異鬼怪為題材的電視劇盛行,孩子想象力豐富,這些都會加深他的恐懼。
孩子膽小是常見的正常現象,不是病,但對孩子全麵發展是不利的,家長不應輕視這個問題,而應采用正確的教育方法,幫孩子擺脫恐懼。
解決之道
一、漸隱法
漸隱法是美國心理學家瓊斯發明的。漸隱法是指一種逐步改變控製某一反應的刺激,最後使部分改變的刺激或完全新的刺激仍可引起原來相同的反應的行為塑造方法。
舉個例子說明,比如孩子害怕兔子,可以在孩子心情愉快時,給孩子看一隻兔子,並天天堅持這樣做,開始可以遠距離地看,以後逐步讓孩子接近兔子。開始時,孩子可能對兔子非常害怕,但天長日久,孩子的恐懼就會慢慢減弱。漸漸你會發現,孩子會容忍與兔子近距離接觸了,最後他甚至能把兔子抱在懷裏撫摸它,這樣孩子不但不再害怕兔子,而且和它做了朋友。
二、端正教育態度
首先,做到不嚇唬孩子,不過度溺愛保護孩子。
其次,對孩子的恐懼不應訓斥或嘲笑,也不應采取強迫手段,讓孩子去做他害怕的事,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樣,勉強為之也不會有效果的。家長要做的是耐心的解釋和鼓勵,比如事例中的孩子怕圖畫,你可以指著圖畫告訴他:“你看,這不過是一張圖,沒有什麼可害怕的。”或者握著他的手溫和地說:“人是最強大的,你是勇敢的小孩,他們會很怕你。”
總之,家長不要操之過急,要慢慢來。
三、進行勇敢教育
家長要對孩子講一些勇敢故事,鼓勵他做事的獨立性,讓孩子多與他人交往。孩子害怕一個東西,你可以讓他親自摸一摸,他覺得沒什麼危險,恐懼感就會自行消失。
也可以有意地鍛煉他,比如孩子不敢上廚房,你可以說“去把那個草綠色的杯子拿來,我等著倒水呢!”這樣孩子的注意力就會轉移到他幹的事情上,注意力在他拿杯子的顏色上,而忽略了哪裏拿。當孩子做了勇敢的舉動,你要及時鼓勵,“你真棒!”這樣孩子的膽小就會逐漸糾正過來。
問題描述
康康讀小學二年級了,他一直很乖,可最近發生的一件事卻讓媽媽耿耿於懷,康康竟然不止一次地背著媽媽,偷拿家裏的錢。
去年的一天下午,康康媽拿錢包想出去買東西,可發現少了50塊錢。她記得沒有別人來過,難道是兒子拿的?
康康放學後,媽媽試著問了一下:“你拿媽媽的錢去買了什麼?”
康康愣了一下,害怕地說:“和同學去網吧打了會兒遊戲。剩下買了點吃的,還剩十塊錢。”
康康媽又生氣又震驚,真想狠狠揍他一頓,這麼小的孩子怎麼能學會偷呢?雖說拿的是家裏的錢,可在家偷習慣了,誰保得準在外麵不偷呢?長大了不就是監獄常客了?康康媽越想越害怕,但想到孩子的教育不能光靠打,就努力使自己平靜下來給他講道理。
從那以後,媽媽每周給康康10元零花錢。在以前康康家有個規定,康康每做一次家務都能得到一塊錢,他原來是可以靠這種方式來自己掙錢的,可後來由於上了小學,作業多了,就沒再做家務。媽媽猜想,可能由於這個原因,他才會偷錢吧。
這樣平靜地過了一段時間,可前幾天康康媽又發現他偷拿了錢,她很氣憤,於是狠狠地打了康康一頓,康康也承認了錯誤,可康康媽還是很怕,怕他再犯毛病。她怎樣做才能讓康康不再犯呢?
問題分析
每個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有了這個問題,都會震驚憤怒,猶如夢幻破碎。其實“偷竊”的行為在10歲以下的孩子中普遍存在,有的偷家裏的,也有的偷拿商店的東西,但我們並不能就因此說他們是可恥的,因為每個人都要經過家庭、社會和學校的教育才能具有誠實的品格。孩子在十歲以下,價值觀念還模糊不清,容易以自我為中心,所以,我們不必把這種行為等同於大人的行為,它和大人的偷是兩種概念,不同性質的。一般說來這種現象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慢慢消失,但如果直至10歲仍未有改善的跡象就必須尋找專業的指導與幫助了。
在物質條件相對較好的今天,人們普遍過得比較舒適,按理說,孩子偷東西的行為是不會發生的。但是,據發現,即使生活條件很好的家庭也時常會出現孩子偷拿別人東西的事情,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1. 引起他人關注
家庭不完整、父母酗酒、賭博或對子女照管不周,孩子為了彌補心中的愛,為了引起父母與他人注意,往往采取偷竊的形式。
2. 占有欲強烈
他對沒有吃過、玩過的東西,有想獲得、占有的強烈願望,而又不能很容易地獲得,在私欲的驅使下,便會悄悄地將別人的東西占為己有,產生偷竊行為。
3. 叛逆的反抗
有些孩子對父母過於嚴厲的教育方式不滿,產生報複心理,故意做一些讓父母難過的事情,這是一種叛逆的反抗。
4. 強烈的冒險心理
他們認為偷拿東西是一種冒險刺激的事情,別人不知道的情況下,隻有自己知道,多神秘呀!
5. 不清楚偷盜的卑劣
偷東西的行為多發生在孩子幼年時,他們還沒有形成明確的尊重他人權益的概念,更不清楚偷盜這種行為的卑劣之處,所以有一種“我喜歡,就要得到”的強烈願望,就不由自主地去“拿”了。
當孩子有了這個毛病,不論偷竊物品是多還是少,都要讓孩子明白這種行為是不允許的。一定要讓孩子克服掉,而且越早越好。
解決之道
一、采取平靜、沉穩的方式教育
每個父母發現孩子有這個問題時,都會盛怒異常,動輒大吼大叫、棍棒相加,其實這實在不是明智的做法。孩子在責罵下,可能會以說謊話來掩飾自己的行為,或在你強烈的言語譴責下,產生深深的罪惡感,認為自己是天底下最壞、最可恥的孩子。這樣做,其實對事情一點兒幫助都沒有,倒不如采取冷靜、理智的態度來處理這件事,沒完沒了的責備,不但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還有可能激發他們的對抗和報複心理,或對自身產生厭惡,從而失去自信心,所以一定不要那樣做。
小明的姑姑開了一個超市,小明經常到那去玩。有一次,姑姑發現小明趁別人不注意偷拿了一包糖果,讓她大大震驚,但她覺得孩子小,拿就拿吧。後來她又發現小明又拿筆記本、轉筆刀、羽毛球,而且總是趁著周圍沒人時悄悄揣進懷裏,等拿完了,他還假裝很正經的樣子,這分明就是個小偷嘛!姑姑覺得不能不教育這個孩子,否則他可能會走上歧路。那天店裏隻剩下了姑姑和小明兩個人,姑姑趁這個機會走過去把小明抱在膝蓋上,用溫和的目光看著他,告訴他說昨天有個人從店裏偷了東西,然後她又講她在六年級時,曾經偷過同學的鉛筆,她知道這是很嚴重的錯誤,內疚得很,以後她好長時間都覺得慚愧、悔恨,心裏一直像背著一個包袱,那支鉛筆也沒有用。她被一種深深的罪惡感折磨著,她認為這很不值,所以她以後再也沒有那樣幹過。小明聽了姑姑的故事麵紅耳赤,說:“姑姑我錯了,我以後再也不隨便拿東西了。”
小明的姑姑沒有對他進行簡單的斥責與批評,也沒有讓小明覺得自己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或小偷,他們一起討論了為什麼不該偷拿東西,以及偷東西對社會及他人的損害。她用這種溫和、冷靜的方式去處理,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效果。
二、對症下藥
對症下藥才管用,要想糾正孩子的偷竊行為,必須先確定孩子偷東西的症狀所在,這樣才能提出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分析他的偷竊行為屬於下列哪一項:
1. 想買一些東西,但是錢不夠;
2. 認知發展不成熟,不明白偷竊的意義;
3. 尋求家長的注意和關愛;
4. 尋求神秘感、刺激感;
5. 模仿他人行為的結果。
當你確定了是哪種症結之後,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提出科學的解決之道。下麵幾招供你參考:
1. 首先讓孩子認識到拿別人東西是可恥的行為,它會讓一個人被人瞧不起,所以一定要改掉這個壞毛病,包括家裏的錢,家裏的東西。
2. 給他合理數目的零花錢讓他自己支配,告訴他需要什麼東西可以說出來,並和孩子討論哪些願望是可以馬上實現的,哪些不行,告訴他原因。
3. 平時多關愛孩子、注意孩子。當父母的要做的不僅是讓孩子吃好、穿好,更重要的是關注他心靈的成長。
4. 引導孩子交好朋友,給孩子建立一個免於偷竊的環境。父母給孩子做好榜樣,做到有節製地生活,避免大手大腳地花錢。
三、教導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當孩子有不良行為時,家長要做的不是包庇孩子,而是教導他如何麵對後果。讓孩子歸還偷拿物品,必要時讓他當麵道歉,以培養他的羞恥心。警告他下次再犯會有什麼後果。另一個可行的辦法是懲罰他,取消他的某些權益,比如刷一個星期碗或取消一個星期的動畫片等,都可有效地對孩子起到懲戒的作用。
總之,對孩子偷東西的行為既不能反應過激也不能掉以輕心,把孩子偷東西看做是借東西與把孩子貶斥為賊的做法同樣有害。對孩子的行為視而不見和誇大其詞都是不可取的。
問題描述
徐醫生的兒子今年上小學四年級,學習成績不太好,也就中等水平。為了督促他上進,徐醫生向他許下承諾,如果期末考試每科成績達到80分以上,寒假就帶他到香港去旅遊。
那天期末考試終於結束了,徐醫生下班一回到家,孩子就興高采烈地跑過來:“爸爸,你看!”
徐醫生接過一看,原來是成績單,每科都是80分以上,還有90多分的,尤其是他一貫的瘸腿科——語文竟然考了89,真讓徐醫生大大意外。正想表揚他,徐醫生卻發現,那個“8”怎麼那麼奇怪,弧度那麼生硬,在一張紙上,唯獨這個“8”長得奇怪,徐醫生不禁產生了懷疑,但他沒有馬上發作,照例表揚了兒子。
晚上,徐醫生給老師打電話核對了一下成績,別的均屬實,但語文考了59分,很顯然,孩子把59改成了89。徐醫生既驚愕又生氣,隨即不知怎麼做才合適。不可否認,孩子確實盡最大努力學習了,進步很大,如果戳穿他不給他獎勵,他下學期肯定會泄氣;但如果不戳穿他、教訓他,他養成撒謊的習慣可怎麼辦呢?徐醫生急於得到幫助。
問題分析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有時為了挽回麵子,有時為了不傷害他人,會說一些無傷大雅的謊言。直到有一天,發現自己的孩子竟也學會了欺騙,撒謊說作業做了,或修改成績單等等,讓我們氣憤而不知所措,不知怎樣管教孩子走上正途。
一些機敏、活潑的孩子經常把謊話編得天衣無縫,讓老師和家長都信以為真。如果缺少家校溝通,他們的撒謊行為甚至很難被發現。好好的孩子,他們到底為什麼要撒謊呢?
1. 分不清現實和想象
這類謊言發生在年齡較小的孩子中,他們由於心智還不成熟,分不清想象和真實,遊走在期待和現實之間,無法劃清二者界限,容易把想象的事當成真實的事。例如他可能會對夥伴們說:“我爸爸、媽媽帶我去北戴河玩。”實際上,孩子的意思是:“我希望爸爸、媽媽帶我去北戴河玩。”“爸爸、媽媽,老師讓我當班長。”實際上他心裏想的是:“我要是當了班長,媽媽會多驕傲啊。”更常聽到“我爸爸是大力水手,一腳能把房子踢塌,連警察都不是他的對手”之類的謊言,他們的誇張、吹牛充滿了童趣。
2. 家長太過嚴厲
有些家長把孩子的分數看得非常重要,必須要孩子考到前幾名,否則就“家法”伺候。久而久之,孩子與家長情感生疏,缺少溝通,麵對把分數視為命根的家長,孩子不撒謊也很難。這時撒謊成了孩子的護身符,成了避免挨打、挨批而無奈做出的選擇,時間長了,撒謊就成了一種習慣。
另外,還有一類平時的乖孩子,也會撒謊,由於家長對他們的期望值過高,孩子壓力很大,當孩子成績不理想時,他們為了不讓父母失望,也會撒謊,以此來保持自己在家長心中“乖孩子”的良好形象。
3. 為了某種心理需要
像事例中的孩子,為了讓父母帶他去香港旅遊而撒謊一樣,許多孩子為證實自己的能力或為了獲得某種權益,會蓄意說謊,比如:“老師今天在班上念我的作文了”、“我小測驗考了第一名”等等。
4. 為了中傷他人
一些孩子因為別的孩子得罪了他,從而製造一些謠言來中傷他人,這類謊言發生在年齡稍大的孩子中間。這類謊言不易識破,而且對他人有傷害力、破壞力,性質較嚴重,必須及時製止。
解決之道
一、對於第一種認知力不成熟的孩子,父母不必擔心
當你不關注這件事時,孩子就失去了杜撰的樂趣。他們還小,以至於不明白撒謊的含義,也意識不到撒謊是不道德的。因此不要隨便給孩子貼上“壞孩子”的標簽,不要把他們的吹牛誇張上升到品質道德的層麵上,隻要孩子不是經常性撒謊,隻要不影響孩子的主流發展,家長不必憂心。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這種現象會逐漸消失。
二、家長有意識地反思自己
家長要反思一下,自己平時是否過於嚴厲,對孩子的要求與懲罰是否不近人情。考慮一下是否應該給孩子“鬆綁”,給孩子減減負,減減壓,畢竟你的希望不是培養出有道德品質問題的高分孩子。
有時候,孩子撒謊是因為沒有達到你的要求,他們認為撒謊比失敗更值。這時家長要看看自己是如何對待孩子的失敗和錯誤的,是否能夠接受不完美。
三、摸清孩子撒謊的目的
如果孩子是為了滿足某種心理需要而經常對你說“媽媽,老師今天念我的作文了”之類的話時,你不要采取過激的方式,你可以說“我不認為事實是這樣的”或“是嗎,原來老師又念你作文了啊!”然後置之不理,采取冷處理。事後再給孩子講撒謊的害處,孩子會聽你的。
像例子中的孩子,撒謊是為得到益處,讓爸爸履行承諾去香港,就像那位爸爸說的,不帶他去吧,會挫傷他學習的積極性,帶他去吧,就等於助長了撒謊這個壞習慣,怎麼辦呢?專家建議,這位家長應該直接揭穿孩子的謊言,然後告訴他,如果他沒有撒謊,看在他各科都有很大進步的分上也許會帶他去香港的,但他撒了謊就必須懲罰他,去香港改為去廈門旅遊,總之讓他明白撒謊不僅僅於事無補,而且會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