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兒童心理異常不必找心理醫生(2 / 3)

四、父母要做好誠實的榜樣

家長不要在孩子麵前撒謊,哪怕是一些無關痛癢的謊話。比如有人找你,你讓孩子接電話告訴對方你不在等等。注意,你的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孩子。

五、把嘮叨變成行動

對於孩子的撒謊,有的家長嘮嘮叨叨,窮追不舍,其實,我們倒不如把嘮叨化為行動,不要和他爭論,也不懇求他坦白,隻需告訴他,你已經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以及你要采取的辦法。比如你知道孩子謊稱作業做完了時,你可以嚴肅地說:“我知道你沒有完成,你今天必須完成它!”或者你也可以懲罰他多做一遍,讓他知道撒謊的後果。這比你氣憤地指責他更容易讓他冷靜,也更能解決問題。

問題描述

鬆鬆今年上幼兒園了,媽媽想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可卻等來了幼兒園阿姨一連串的抱怨:“鬆鬆今天上課時,不停地在教室裏跑來跑去,他根本就坐不住板凳。”“鬆鬆今天上課時,從窗戶跳出去到外麵捉蝴蝶。”“鬆鬆下課就和同學追跑打鬧,上課鈴響了都喊不回來。”

鬆鬆媽覺得,這個孩子可能有“多動症”,怎麼管也管不住,真讓她操碎了心,他從出生那天起就不讓媽媽省心,日夜顛倒,白天睡覺,晚上就事多了,得全家老小不停地伺候他才行,輪流抱著溜達、唱歌。會爬、會走時就更厲害了,所有能摔碎的東西都不能讓他碰,否則就會“性命不保”。

那天,媽媽和爸爸去幼兒園看他,他在滑梯上爬上爬下,跑起來橫衝直撞,讓人心裏十分擔心。鬆鬆如此好動,爸爸媽媽該怎麼辦呢?

問題分析

一般來說,孩子在二至三歲時,都會有好動現象發生,但隨著年齡增加,好動現象就會減少。但據調查,有5%~10%的孩子有“多動症”傾向,他們好動問題比一般孩子嚴重得多,如果不及時正確地引導,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據調查資料,半數以上的患兒早在新生兒時期就有興奮、多動和睡眠障礙(如不易入睡、易驚醒等);到幼兒時期,往往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活躍,成天不停地活動,但多半無目的性,且其情緒不穩定,常帶有衝動性,因而需要大人密切觀察與監督。

上小學以後,絕大多數患兒的注意力集中短暫,學習困難,成績低劣。他們在課堂上常常坐不安寧,不能專心聽講;小動作不斷,常作怪聲,挑逗鄰位的同學,破壞課堂紀律;不能按時完成課堂和家庭作業,情緒常易衝動,易與同學爭吵,甚至發生鬥毆,很少有知心朋友。

到中學階段(少年時期),一般表征大體同前,但其“多動”症狀從12歲開始有逐漸減少趨勢。

孩子好動因素有很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

1. 生理上的原因

這是由孩子生理特點決定的,有一類孩子大肌肉特別發達、精力充沛,在學校表現為坐不住板凳,在需要身體運動的課程中往往成績出色。在多動的孩子中,男孩數量是女孩的4倍,而且你無論使用什麼招數,他多動的毛病就是改不了,是公認的“惹禍包”,這些都是由於生理上的原因。

2. 學習快的原因

有些孩子特別聰明,老師講的內容,他很快就掌握了,當其他同學還在冥思苦想時,他已經把所有的題都完成了,所以沒事幹時,他就會調皮搗蛋,這類孩子,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總想鑽空子想壞點子,讓老師們可氣又可笑。

3. 早期關懷不夠

還有一些孩子,是由於在早期生活中沒有得到良好的照顧與關懷。這種類型的孩子上學後,會很不容易融入集體生活,會故意與老師作對來吸引別人對他的關注。這類孩子如果不進行及時科學的教育,有可能發展成為問題少年,我們要重視起來,並防患於未然,在孩子成長初期給予足夠多的關懷與愛。

4. 其他因素。許多獨生子女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由於教育方法不當及早期智力開發過量,使外界環境的壓力遠遠超過了孩子力所能及的程度,是當前造成兒童多動症(注意力渙散、多動)的原因之一。另外,吃了食物中的人工染料,攝入含鉛量過度的飲食(不一定達到鉛中毒)也會導致多動。

此外,國內資料表明,在多動症患兒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中,家長中所謂的“嚴格管教者”占61.7%,放任不管者占3.5%,過分溺愛者占7.05%。國外亦有學者認為,暴力式的管教,會使患兒症狀發展,並增加新的症狀,如口吃、擠眉、眨眼。而對患兒漠不關心、放任自流和過於溺愛等,常可能促使症狀出現,或使已有的症狀加重。

多動症是一種常見的兒童心理疾病,這類孩子一般智力正常,但存在與實際年齡不相符合的注意力渙散、活動過多、衝動任性、自控能力差的特征,以致影響學習。多動症發病率為3%左右,男孩多於女孩。

多動症如果不及時治療,30%的患者會持續到成年,所以應及早到醫院就診。當然前提是必須分清孩子是調皮還是真正的多動症,不要武斷地給孩子貼上“多動症”的標簽。如果孩子多動現象隨年齡漸漸減少,注意力時間逐漸延長,上課能靜坐聽課,而且沒有其他異常現象,就屬於正常發育中的活潑好動,不是多動症。

患多動症兒童和頑皮兒童的區別:

1. 注意力方麵:患多動症兒童在任何場合,都不能較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即使是看“小人書”、“動畫片”時,也不能專心致誌;但頑皮兒童卻不同,在看“小人書”、“動畫片”時,能全神貫注,還討厭其他孩子的幹擾。

2. 行動目的性方麵:頑皮兒童的行動常有一定的目的性,並有計劃及安排。而多動症患兒卻無此特點,他們的行動較衝動,且雜亂,有始無終。

3. 自控能力方麵:頑皮兒童在嚴肅的陌生的環境中,有自控能力,能安分守己,不再胡吵亂鬧;多動症患兒卻無此能力,常被指責為“不識相”。

解決之道

一、 從小培養孩子一心不二用的習慣

如吃飯時不看圖書、不看電視,做作業時不玩玩具等。應根據患兒年齡及病情實施注意力集中訓練。對注意力嚴重不集中者,開始可讓其每日1~2次定時聽故事,或讓其自己讀書每次5分鍾,並逐漸延長時間。學齡期以後能每次集中注意力聽故事或閱讀45分鍾以上者,為達到了正常兒童的標準。

二、 發泄的辦法

可以讓孩子多參加一些體育運動,如遊泳、跳舞等,既鍛煉了他的身體,又讓他發泄了過剩的生命力。

三、 獎勵的辦法

用這種方法之前,家長要向孩子明確提出希望他怎麼辦,比如不在大街上亂跑等。當孩子乖乖聽話時,要馬上誇獎他,例如“明明真聽話,比隔壁的剛剛強多了”,當孩子聽到這些溢美之詞時,就會快樂無比,進而約束自己的行為。當孩子要求物質獎勵時,你可以讓孩子用代幣的東西積累點數,當達到一定點數時,滿足他的一個願望,這樣孩子有了一個期望值,也會自覺變乖。當然,每次解決一兩個問題即可,不能太多。

四、 想象的辦法

你可以這樣說:“孩子,讓我們一起想象空氣中飄浮著黃色的快樂精靈,讓我們把它們吸到肚子裏,那樣我們就會變快樂。來,深呼吸。”在呼吸時慢慢吐氣,想象把黃色精靈留在了肚子裏,深呼吸四至七次後,想象自己也變成了快樂精靈,在空氣中快樂地飛來飛去……這樣,孩子慢慢地就會平靜下來了。

需要注意的是,家長、教師及同學不要歧視打罵多動症患兒,更不能侮辱其人格,損傷其自尊心。發現其品質中的閃光點,應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但對患兒的打架傷人等攻擊性行為、破壞公物等破壞性行為以及說謊逃學等不端行為,應像對待正常兒童一樣堅決製止,不可袒護。

五、 飲食療法

近年來,研究表明,大量進食含有酷氨酸、水楊酸鹽的食物以及進食加入調味品、人工色素和受鉛汙染的食物,均可使具有發生多動症遺傳素質的兒童發生多動症,或者使多動症狀加重。相反,多動症的患兒隻要限止這類食物,症狀可明顯減輕,因此,多動症患兒的飲食,應注意以下幾點:

1. 應少食含酷氨酸的食物,如掛麵、糕點等。少食含甲基水楊酸的食物,如西紅柿、蘋果、桔子等。飲食中不要加入辛辣的調味品,如胡椒之類,也不宜使用酒石黃色素,如貝類、橄欖等食物。

2. 應多食含鋅豐富的食物。因為鋅是人體內的微量元素,與人體的生長發育密切相關。鋅缺乏常使兒童食欲不振、發育遲緩、智力減退。研究發現,學習成績優良的學生,大多數頭發中鋅含量較高。所以,常吃含鋅豐富的食物,如蛋類、肝髒、豆類、花生等對提高智力有一定幫助。

3. 應多食含鐵豐富的食物。因為鐵是造血的原料,缺鐵會使大腦的功能紊亂,影響兒童的情緒,加重多動症狀。因此多動症孩子,應多食含鐵豐富的食物,如肝髒、禽血等。

4. 應少食含鉛食物。因為鉛可使孩子視覺運動、記憶感覺、形象思維、行為等發生改變,出現多動,所以多動症患兒應少食含鉛的皮蛋、貝類等食品。

5. 應少食含鋁食物。因為鋁是一種威脅人體健康的金屬,食鋁過多可致智力減退、記憶力下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多動症患兒應少吃油條,因為製作油條需要在麵粉中加入明礬,而明礬的化學成分為硫酸鉀鋁。因此,吃油條對小兒的智力發育不利。

問題描述

寶寶會說話了,家裏的人都很高興,不停地逗他說話,可是令人煩惱的是,寶寶學話快,學罵人也快,上周末的事讓爸爸至今想來,仍覺十分難堪。

寶寶爸一個久未聯係的大學好朋友突然來北京出差,登門造訪,爸爸自然十分高興,盛情款待。爸爸的好朋友對寶寶讚不絕口。誇了幾句,並抱起來親了親,可寶寶卻出口成“髒”。好朋友開始好像沒聽懂,又摸了寶寶一下,寶寶又罵了一句。

爸爸拉過寶寶打了兩下,爸爸的好朋友也感到十分掃興卻又不好意思,忙著勸爸爸。他越勸,寶寶爸越生氣,這孩子也太不爭氣,非好好教訓教訓他。

結果,寶寶被打得哇哇大哭,寶寶爸和好朋友也不歡而散。

對於寶寶說髒話的毛病,寶寶爸打過也罵過,可情況就是沒有改善。無論家裏家外,寶寶都髒話不離口,小脾氣一上來更口不擇言。現在上幼兒園了,老師也經常反映這個問題,令寶寶爸十分苦惱。

問題分析

孩子說髒話,雖然不是很嚴重的問題,但終究是一個不良習慣,如果不能及時改正,對他的學校生活與人際交往也會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孩子髒話連篇呢?

1. 新鮮好玩

事實上,這時孩子還沒有明確的是非觀念,他們對於髒話代表的含義也不甚了解,他們說髒話卻並不會意識到自己說的是髒話,隻是覺得新奇好玩,故意用來取悅成人或表現自己。他們在看電視或同學嬉戲時,甚至父母不經意的玩笑話,都會記住並加以模仿,自以為學到了新鮮的詞彙,用來賣弄。對於家長驚愕、氣憤的表情,他們更不會意識到錯了,反而覺得很好玩,“你看,我說的話起到了這麼大的作用!”

所以大家對孩子說髒話也不必暴跳如雷,隻需找出症結,對症下藥即可。

2. 追求團體認同感

在孩子上了幼兒園後,孩子就等於要學著與人交往,希望融入一個團體,假如他要融入的這個團體中,有人髒話不離口,孩子為了更快地被接納,成為團體中的一員,就會自然而然用這個團體中大家都認同的語言說話,久而久之,就養成了髒話連篇的習慣。雖然父母認為孩子交了壞朋友,沾染了壞習慣,孩子卻並不知道,他說髒話隻是一種需要,而在主觀上並沒有要侮辱人的意願。

3. 發泄氣憤的方式

孩子在逐步長大的過程中,當他的口語和識字能力還不很強時,他總是難以找到合適的語言表達自己的不滿與氣憤,當他情緒激動時,總是采取最便捷的方式——說髒話,來表示他的不滿。說髒話對大部分人而言是一種泄憤的方式,對孩子也是一樣。

4. 叛逆的年齡

父母總是害怕這兩個字——叛逆,它代表著孩子不再是個聽話的乖寶寶,意味著孩子不聽話,不服管教。而事實上,叛逆正是孩子開始長大成人的標誌,說明他正在構建自己的世界與個性特色。有的孩子認為說髒話是“酷”,是為了表明自己更像一個大人,是孩子內心渴望獨立的表現。也可能是對他們生活的環境,比如學校或家庭的製度不滿的表現,渴望有所變化。

要解決孩子說髒話的問題,首先要查明孩子說髒話的原因,做到有針對性地教育,才能成功地改正孩子說髒話的壞習慣。

解決之道

一、淨化孩子的語言環境

孩子模仿力十分強,在今日資訊膨脹、信息力極強的社會,從根源上杜絕孩子說髒話也不太現實,但可以盡力去做。盡管他們會經常從電視、電影或小朋友那裏學會許多不雅之語或不健康兒歌,但我們起碼可以做到在家裏給孩子一個清新幹淨的環境。所以,父母應做好榜樣,讓孩子養成說文明語言的習慣,帶頭說文明語言,並謹慎地選擇電視節目,引導孩子玩文明健康的遊戲。對孩子說粗話的行為,也要及時加以糾正。

二、明確不讚同的態度

當孩子說髒話時,可以先認同他們要表達的事情,但同時也要鄭重嚴肅地告訴他,這些話不文明不好聽,爸爸、媽媽和所有人都不喜歡聽,希望他以後再也不用類似的語言表達情緒。然後,用成人的文明語言所要表達的情緒、思想重說一遍,教給孩子正確表達情緒的方式,教導他用文明話語表達自己的生理狀態和心中的不滿,例如說:我想打人,你沒道理,我生氣了……這樣,孩子能運用文明語言表達自己時,就會減少說髒話的次數。若孩子仍使用不文明語言,你需要一再地表明你不認同的立場,讓他明白這是錯的,爸爸媽媽不喜歡。

三、增強孩子的是非觀念

如果孩子說髒話隻是因為盲從,而沒有明確的是非觀念,甚至根本不了解髒話的含義時,家長必須抓住每一個能增強孩子判斷是非能力的機會,坐下來與孩子溝通,進而給孩子深刻有力的教育,向他解釋這些詞語壞在哪裏。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孩子喜歡的英雄以及尊敬的成人是怎樣說話的,利用榜樣的力量,正麵教育孩子。這樣,從正反兩方麵教孩子明辨是非,使孩子在頭腦中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對孩子形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大有裨益。

四、懲罰屢教不改的行為

孩子自製力差,即使經過了多次的警告和解釋,也明白了罵人是一種不好的行為,有時髒話還會脫口而出,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這些不雅之詞。對於這樣屢教不改的孩子,家長可采取適當的懲罰措施,明確告訴他,如果再說髒話,就會失去某些權利,如取消例行的散步或不讓他看愛看的動畫片等,並切實地貫徹你的決定。

也可以適當地運用隔離法,讓他自己待在一個房間裏不理他,當然必須確保安全。讓他自己單獨地思考、反省一番,也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問題描述

輝輝今年五歲了,非常任性,說一不二,動不動就一哭二鬧,滿地打滾,氣得媽媽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一天,媽媽帶輝輝去逛超市,他看上了一組智能小機器人,央求媽媽給他買,媽媽看了看標價,天啊,竟然上千元!媽媽說:“太貴了,等樂樂自己長大了,掙好多錢再買,好吧?”“不嘛,你現在就給我買。”他開始哭哭啼啼。

媽媽把他往外拖,他馬上拉開嗓門大哭大叫,引來了許多人的目光,看到媽媽堅決的神情,輝輝幹脆躺在地上打起滾來。周圍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媽媽感到顏麵盡失,隻好“乖乖”地掏出皮夾。

問題分析

家中有個“小霸王”確實讓人頭疼,孩子愛發脾氣的毛病在2~5歲是發展最厲害的階段,這是由孩子的生理發展特點決定的。孩子進入兩歲,開始尋求自我獨立,但又由於語言表達能力不強,所以借發脾氣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從而使父母屈服於自己。五歲是孩子情緒發展的重要階段,是他以後個性、情商、情愛能力的發展基礎,為了孩子將來具有良好的性格,父母必須加以積極的引導,幫助孩子的情緒成長,為其成為一個高情商、心理健康的人打好基礎。

在5~12歲,孩子漸漸懂事,如果父母給予良好引導,這個問題是會解決的,但如果教育不當,也很可能貽害無窮。

解決之道

一、適時引導

首先,當他“火山”爆發時不要理他,可以靜靜地看著他,當兩三分鍾他的脾氣發完時,告訴他發脾氣一點兒都不好受,而且發脾氣久了會很累。然後再問他為什麼生氣,並明確地告訴他,哪種情況下發脾氣不可以。對孩子的無理要求千萬不要答應,而是告訴他,如果不發脾氣,和媽媽好好說,他的願望本可以實現的。要讓他明白,發脾氣沒有好處,好好商量更容易實現願望,這樣時間長了,孩子從不發脾氣中受益,就會養成製怒的習慣,從而使控製情緒能力更快地成長。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發脾氣時,父母不必和他大吵大嚷,隻有溫和的父母才會教導出溫文爾雅的孩子。教育孩子需要的是方法,而不是單純的訓斥。

二、轉移注意力

轉移注意力,也是一種常用的方法,當你感覺孩子開始煩躁不安時,比如小小的抗拒、發牢騷,抓住時機,先下手為強,在他哭叫之前采取行動,用他感興趣的事吸引他,比如引導他唱喜歡的歌,給他講喜歡的故事,拿出他最心愛的玩具。

三、適度的懲罰

當耐心教導都無濟於事時,適度的懲罰也是必要的,比如取消例行的散步或吃點心等,並告訴他處罰的原因。處罰之後別忘記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或甜蜜的吻,讓他明白,處罰歸處罰,爸爸媽媽還是愛他的。但要記住,不要采取極端手段。

四、發泄壓力

誰都有不高興的時候,孩子也是一樣,要引導孩子把情緒發泄出來,和孩子一起做深呼吸,也可以做一些運動,如一起打枕頭或到外麵去跑步等。

五、冷處理的辦法

可以先不去搭理孩子,讓他盡情發泄,等他情緒穩定之後再進行說服教育。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一定要堅持原則,絕對不要因為孩子發脾氣而遷就他們,答應他們不合理的要求,因為你的遷就其實是對他發脾氣的一種獎勵,使問題惡化。所以,愛他,就不要心軟。

問題描述

在萍萍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就離婚了,沒有了媽媽的關心、疼愛,萍萍過得孤單寂寞。她總是在心底裏問自己:“既然我沒人疼,為什麼還讓我來到這個世界上?”萍萍非常倔強,遇到傷心事時,總是一個人偷偷哭泣,不祈求任何人的憐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