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淺度成癮行為不必找心理醫生
成癮行為是指成癮後表現出的一係列心理、行為表現。吸煙、酗酒和吸毒,都是典型的成癮行為(亦稱藥物依賴行為)。癮,指各種生理需要以外、超乎尋常的嗜好。成癮,指養成該嗜好的過程。導致人上癮的物質通稱致癮原,它能使易成病者產生強烈的欣快感和滿足感。
成癮行為有兩個重要的行為特征。第一,已成為成癮者生命活動中的必需部分,產生強烈的心理、生理、社會性依賴。第二,一旦中止成癮行為,將立即引起戒斷症狀。這種症狀如空虛、無聊、無助、不安、嗜睡、流涎、絕望、尋死覓活等,是一組生理和心理綜合改變。
問題描述
小芳今年30歲,是一位外企白領。在外企的工作壓力比較大,競爭也比較激烈,盡管如此,在丈夫的大力支持下,小芳的工作表現一直受到上司的表揚,與同事們的人際關係也處得很好。但是,平時溫柔善良的她,自從有一天偶爾和丈夫吵架之後,隻要她走到街上就想進服裝店,看到五顏六色的服裝就感到那些衣服在向她招手。每當這個時候她沒有一點兒猶豫,隻感到購物的興奮和快樂。而且每一次從店裏出來,她常常會花掉幾千元錢。她知道自己並不需要那麼多衣服,也曾暗下決心控製購衣數量,但一到服裝店就樂此不疲。小芳為控製不住自己的購買欲而感到深深的苦惱。小芳的行為也嚴重影響了她的正常工作。
問題分析
小芳的行為實際上是患上了貪購症,俗稱瘋狂購物症。貪購症是一種個人心理的不正常狀態。患貪購症的人對商品有一種病態的占有欲,麵對琳琅滿目的商品,經常會不假思索地掏腰包大肆購買,購買的同時會有占有的滿足與快感。如果患者硬是控製自己的欲望而不去購買,就會出現心理上的焦慮不安、身體上周身不適,而且,在勉強控製一次的情況下,隻會使下一次購物更瘋狂。但當理智占上風時,後悔和苦惱必然伴隨而來。那些購物上癮形成習慣而又苦於不能自拔的人,通常也被稱為購物狂。他們總是在家中堆積自己用不上的所謂在商場上的戰利品,或因買不起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失眠,甚至可能把人生的成就感建築在購物的行為上。如此周而複始,自然影響心情與工作。雖然目前無論是在醫學上還是在心理學上都暫未能具體界定,達至何種程度才算購物狂,不過此種俗稱“購物狂”的病態消費模式,可能轉化成為一種“癮”,也就是貪購症,並最終一發不可收拾。小芳無疑就是屬於他們其中的一員。
貪購症的病因在於,患者基本上都是屬於那類工作壓力大、平常找不到合適方式釋放壓力的人,尤其是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年輕女性,她們有充足的收入來供自己狂購。很多年輕女性都想通過購物的方式來振奮自己,提高自尊心,釋放壓力。但是,結果往往事與願違。狂購以後,行為人心裏充滿了羞愧感和負疚感,以及衝動控製失調的痛苦。這種心理轉換過程包括了一係列心理機製:患者先是經過了幾天或是幾星期的積累,購物衝動開始聚集起來,直到通過購物,或者買很昂貴的或不是特別需要的東西,來釋放這種緊張感,狂購之後,行為人才能心情比較輕鬆地回家。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欲望暫時被壓抑,經過一段時間積累後,新的循環開始重複。患者則陷入苦不堪言的心理折磨之中,嚴重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毫無疑問,小芳在日常緊張工作的壓力下,經過和丈夫的一次爭吵的催化,選擇了以購物來釋放壓力的做法,卻讓自己陷入了痛苦不堪的心理折磨中。
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許多人有壓力時總會通過購物或者是大吃大喝來消除壓力。不過,當你發現自己有瘋狂戀物血拚的狀況時,可千萬別大意。這時候,你要先嚐試問自己一些問題,比如“我在躲避什麼?”等等。
最近一次關於國內消費的調查結果顯示,在極端情緒下消費的女性高達46.1%。而早在三年前,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在一次類似的調查中也發現了相同的問題,在該次調查中還指出,男性情緒化消費的比例也達到了17.4%。調查顯示,購物狂多數是女性,這與各國的文化傳統普遍接受女性購物較多有關。
心理學家發現,有必要在那些為了自娛自樂而反複購買某種物品的購物者與那些已經購物成癖的人群之間劃出界限,對於後者必須進行心理治療。
一個典型性的購物癖患者至少每個星期都會進行一次瘋狂的大采購,他們好像受到了強製一樣,去買一些根本用不著的東西,事後又感到非常後悔。另外,這些人由於並不十分富有,所以經常會陷入財政困境。
心理學家分析說,這些人往往生活中有自卑感,希望通過購物來發泄某種壓抑的情緒,或是用這些外在的物質刺激來填補內心的空虛,結果是,“他們隻是在買東西的過程當中感到快樂,而物品一旦到手就失去了吸引他們的魅力。”
在這一消費群體看來,無論是什麼樣的事情,“去大肆采購一番,然後想盡辦法把錢花光,心情也就好了”。似乎在不如意的時候,購物和大把地花錢是他們來緩解壓力、平衡情緒和宣泄無奈的最佳方式。
一、為平衡情緒買單
張先生是某科研院所裏德高望重的人物,這次老所長退休,他是理所當然的接班人。他每天都急切地等待這個好消息,但是最終,新所長卻是從其他的單位調來的,張先生的希望一下子破滅了,十分懊惱。想找朋友談談,又覺得說不出口,很丟人。當他無目的地在路上走的時候,正巧路過一家商場,就順路走了進去。在商場中,服務員熱情地介紹了他要看的東西,當他買下的時候,還誇張先生有眼光、有品位。這樣,張先生把兜裏的現金花光後,又接著刷卡,卡透支後,才拿著東西,興衝衝地回家了。到家後,他看著自己買的東西很多是沒用的,又想到妻子回家後的一頓嘮叨,心情更加鬱悶。
分析:“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當不了將軍的士兵,也不見得就不是個好士兵。有進取心是值得表揚的,但對一些事情,人們要正確認識。有很多事情,其決定因素很多,有些是可以想到的,有些因素是事先無法預知的。且領導的欣賞水平也不一樣,一件事情隻要盡力了,就不要過度地自責。像張先生這個情況,應當找朋友聊聊,不要有自卑心理,適時地把不良情緒宣泄出來對於自己的身心都有好處。瘋狂地購物,也許在當時來說是有效的,但卻要付出金錢代價,買了許多不適用的東西還是要後悔,那就得不償失了。瘋狂購物是一種非理性的表達,偶爾一次還可以,但是一旦形成了惡性循環,後果將不堪設想。
二、為緩解壓力買單
楊小姐是外企的白領,平時工作的壓力很大,老板交代的任務很艱巨,完成得不好還要受到老板的質疑,有時也情不自禁地想,自己能力是否存在問題。一次她在很壓抑的時候到商場逛了一圈,買了很多的東西後覺得很過癮,於是,她接著買了更多的東西,在商場中重新找到了自信。可是回到家中才想起,明天要交的創意還沒做,自己的房租還沒交。
分析:很多的白領階層,都有很大的精神負擔,當楊小姐為了緩解壓力而到商場購物時,商場給她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服務員都會關注她,受到了服務員的重視,她的欣賞目光也會得到肯定,當她埋單時,還會讓服務員很羨慕,對她的能力給予肯定。但是她離開了商場這個特定的環境,一點兒也不能激發她工作的熱情,反而會因為她的提前透支,平添更多的煩惱。
三、為失落情緒買單
前幾天李小姐接到男友的電話,說他們不適合,應該分手,讓她以後找個合適的男友,並請李小姐以後不要再和他聯絡。李小姐還沒緩過神兒,對方已經掛了電話。再打,對方關機,找到他租的房子,房東說已經搬了家,問他的朋友,都說最近沒什麼聯係。就這樣,李小姐在家待了兩天,兩天中她不停地想,自己到底哪裏沒做好,哪裏出了錯。想到她為男友付出的點點滴滴,她覺得現在這樣折磨自己真是不值,於是決定重新振作起來,首先要做的便是買東西,徹底地改變自己。於是她拿著自己的全部存款,到商場瘋狂購物,把自己平時很喜歡又沒舍得買的東西買了個遍,即使是現在不使用的東西,隻要自己覺得好,就統統買下,直到信用卡透支。但當她回家後,依然覺得很難過,這堆東西沒能撫平她失戀的傷口。
分析:像這樣的情況生活中很多見,特別是女孩子失戀或是心情不好的時候,要麼瘋狂購物,要麼就到飯店海吃一頓,還有的瘋狂上網,所以現在才會出現這麼多的“購物狂”、“貪吃狂”、“上網狂”。當她瘋狂購物時,她的很多觀點會得到服務員的認可,使她產生一種歸屬感,用金錢找回被朋友拋棄的平衡。但離開商場後,她還會覺得失落。當你選擇這種快速的滿足方法時,一定要有個限度,對自己的購物需求要有準確判斷。不要當你不高興、空虛或工作中遇到挫折時就去購物,因為你購物回來後會很快又產生失落感,然後再買,陷入惡性循環中,永遠也找不到解決問題的真正方法。
解決之道
一、清醒地認識壓力,對待壓力
對自己的日常工作等方麵帶來的壓力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正確對待自己的壓力,並盡量找尋合適的途徑予以釋放,比如可以通過和朋友聊天、和親近的人分擔等方式。
二、養成記賬的習慣
將所買的東西統計一下,看看哪些是沒用的或多餘的並計算出你浪費金錢的數目和由此產生的利息或投資損失。
三、用“改日再來”的延緩方針
在垂青某商品時,先不急於掏錢,而是暗示自己:“改天再來吧”,下次來時由於心情變化,購物欲可能下降。
四、避免獨自一人購物
獨自一人上街,又有孤獨感受時,常常經不住貨主的勸說而掏了腰包。緩解的有效方法是:對可買可不買的商品狠狠地殺價,這勢必造成碰壁或討價還價之局麵,而且砍價可使人不再孤獨。
五、嚐試一些直接效果比較好的做法
比如,出門不要帶太多的錢;每次出去購買日用品之前想清楚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必要時可以找一個同伴一塊兒去購買,並請求同伴在自己有失控表現時予以幫助提醒。
六、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其他地方
每當產生購物欲望時,盡量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將精神分散到其他事情上去,淡忘購物。心中空虛、壓抑、無聊時,最好的解決方法是去做些較激烈的體育運動,而不去逛街購物。
總之,克服貪購心理及貪購行為的關鍵之處,在於搞清楚購物欲望的背後有哪些心理問題,是否有對現實的不滿和對自己的不滿,是無法應對壓力還是其他什麼原因。當一個人敢於麵對問題並去解決問題時,心理才會平衡。
附:測試
你有購物癖嗎?
1. 你會在生氣的時候購物嗎?
2. 你會在悲傷的時候購物嗎?
3. 你會在懷舊的情緒中買東西嗎?
4. 你會為了趕時髦而買東西嗎?
5. 當你閑暇的時候,你會把購物當作一種消遣嗎?
6. 一進入商場,你就一種無法抑製的購物衝動嗎?
7. 當你看上一件商品,但是你卻並不需要它,你仍然會不顧一切地買下它嗎?
8. 當你買了許多你並不需要的東西之後,你卻不感到後悔嗎?
9. 你會帶上許多現金或信用卡逛商場嗎?
10. 你有購物前列購物清單的習慣嗎?
評析:
1~9題回答“是”得1分,10題回答“否”得1分。
得分在5分以上,你已經有了購物癖的傾向。
5分以下,你還不用擔心,暫時沒有購物狂的心理。
問題描述
44歲的林先生原本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私人老板,從開小飯店起家,與妻子起早貪黑辛苦了幾年,生意越做越大,終於開了兩家大酒店,資產數百萬元,家境十分寬裕。
偶爾一次,林先生因為生意上的原因,陪幾個老板賭錢,第一次他的手氣特別好,一個晚上就贏了3萬多元。沒過多久,林先生又與幾個人打麻將,也是“滿載而歸”。從此,林先生迷上了賭博,甚至連酒店也愛管不管的。後來,林先生在賭桌上不再春風得意,總是輸多贏少。為了扳回本錢,他更是變本加厲地瘋賭。三年下來,他不僅把原來的積蓄全部輸掉,還準備把兩個酒店也賣掉。這個時候,全家人都聯合起來勸他戒賭。林先生也知道賭博不好,但他一天不賭博就不舒服,至今都沒有戒賭成功。
問題分析
曾幾何時,賭博這個惡習慢慢開始侵蝕著我們的生活,多少個原本幸福的家庭被毀滅,由此帶來的一係列社會問題也顯而易見,多少人最終因為參與賭博而墮入毀滅的深淵……
賭博這個社會毒瘤難以徹底剔除,歸根結蒂在於部分人妄想不勞而獲的僥幸致富心理。具體來看,參賭心理分為以下幾種:
1. 為贏利而賭。參賭者獲勝的機會越大,其參賭的動機越強;賭注得失的差額越大,其對賭徒的吸引力也就越大。賭徒如果在賭場贏了,促使他繼續賭,想贏得更多;輸了,想把損失挽回,也會促使他繼續賭下去。這對賭徒形成一種間歇性的強化機製,使他們在希望與絕望之間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2. 為娛樂而賭。很多人在遊戲中加入了賭博的成分,由於賭的數額很小,贏了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輸了損失也不大。但由於金錢對人的巨大誘惑,這種以娛樂為主的動機,很容易發展為贏利的動機。
3. 從參賭之中體驗競爭。技術性賭賽活動的競爭性很強,有些人有強烈的好勝心理,希望通過參賭戰勝對手,以滿足好勝心理。
4. 通過參賭尋求刺激。其參賭項目越富刺激性和冒險性,對以賭博尋求刺激的人吸引力就越大。
5. 想以參賭逃避社會現實。這些人開始的動機多是在於逃避家庭或者社會對自己的壓力或責任,達到麻醉自己的作用。
對某種東西成癮就是對它有依賴性。所以,人的某些行為,如賭博,也能像藥物、酒精等物質一樣,因對其產生依賴性而成癮。
盡管賭博的種類多種多樣,但賭注卻無一例外都是幸福,所謂“賭海無邊,回頭是岸”。
至於賭博的危害,簡單地說,從家庭來看,由於參賭者必須占用大量時間,並造成經濟損失,嚴重時會耗盡家庭財產,背上滿身債務,也缺少與家人團聚的時間;還常會虐待配偶和孩子,導致家庭不睦、子女教育不良,甚至與配偶分居或離異,導致配偶自殺等家庭悲劇;從社會角度看,賭博是導致社會不安定的重要因素,而且常常與犯罪聯係在一起,從而破壞社會秩序,影響社會治安;從醫學角度看,賭博更是健康的大敵,賭博成癮對個人的身心健康影響極大。經常參賭之人,喜怒哀樂變化無常。因求贏心切,或輸了又想撈回來,常提心吊膽,心緒不寧;因債台高築,導致家庭失和,因而吵鬧或打鬧不休,故煩惱、憤怒;因一夜之間突發橫財,又興奮激動、狂喜等,各種情緒變化往往交織在一起。長期處在緊張激動的情緒狀態之中,會導致心理、生理上的許多疾病。
解決之道
一、避免出席任何賭博場合,培養其他可取代賭博的嗜好,打消賭博的念頭。
二、定一個限額,無論你正在贏錢或輸錢,隻要賭款達到所定的限額,便立即停止賭博。
三、控製精神壓力,定時做運動(如緩步跑)及學習鬆弛的技巧(如冥想或瑜珈),或進行休閑活動(如聽音樂、與朋友逛街),借此驅走悶氣,舒緩緊張的情緒。
四、養成記錄的習慣,寫日記可助你了解自己的賭博行為,找出賭博的傾向和模式。例如,你可能發現,每當你感到苦悶或失落、手上持有現金或當你需要用錢時,便會賭博。這些記錄便可助你找出抑製賭博的有效方法。你可通過各種方法,恰當地滿足不同的需要。
附:測試
你有賭癮嗎?
1. 你是否經常賭博?
2. 你在學校或者公司有沒有賭博行為?
3. 你是否有過不上學或者不上班而去賭博?
4. 你是否覺得賭博比學習或者上班更重要?
5. 你是否經常將你的空閑時間花在賭博活動上,比如玩牌、賭馬等。
6. 你是否經常覺得在你的消遣活動中賭博是最興奮刺激的?
7. 你是否在賭博的時候就會不知日夜及忘記身邊其他的事情?
8. 你是否常常就自己的賭博行為而發“白日夢”?
9. 你是否覺得你的朋友因為你賭博而特別注意你而當你贏錢時他們都羨慕你?
10. 你是否當贏錢時會因相信自己會繼續贏下去而“乘勝追擊”?
11. 你是否當輸錢時會覺得自己應盡快繼續下注以“收複失地”?
12. 你是否經常將自己的零用錢(例如原本想用來吃午餐、購買衣服或其他自己喜愛的東西的金錢)用來賭博?
13. 你是否曾要借錢來賭博?
14. 你是否曾要賣掉一些自己喜愛或有紀念價值的東西來籌賭本或還賭債?
15. 你曾否做出一些行為以避免你的家人或朋友知道你賭得多大或多少?
16. 你是否曾因自己的賭博行為而撒謊(例如:你輸了錢之後對人說自己並沒有賭或說自己贏了錢)?
17. 你是否曾因自己的賭博行為而與父母或朋友發生爭執?
18. 你是否曾因輸了錢而感到沮喪、內疚或因而失眠?
19. 你是否曾想過以自殺來解決自己賭博的問題?
20. 你的父母或其中一個有沒有經常賭博?
評析:
如果你對其中的兩項以下回答“是”,那麼你放心,你還沒有賭博問題;如果你對其中3~4題回答“是”,那麼你應該反省自己的賭博問題是否開始失控;如果你對其中至少有5題回答“是”,那麼你的賭博行為已經開始失控,你已經賭博成癮了。
問題描述
劉先生剛過而立之年,為人開朗而且慷慨,在某知名出版社做編輯,和同事之間關係處理得很好。但最近一些日子不知為什麼,總是提不起精神,睡不好也吃不香,還莫名其妙地跟妻子大吵了一通,在此之後,辦公室的同事都很小心翼翼地和他講話,生怕什麼地方不對頭。劉先生也意識到了自己的變化,並到醫院仔細檢查了一圈,結果什麼病也沒有查出來。
與劉先生相類似,在一家網站擔任編輯的王小姐也有這同樣的煩惱。王小姐的工作是每天瀏覽國內外各種傳媒上的行業信息,經篩選後摘錄到自己的網站上。近日她也得了一種怪病:每到晚上就覺得頭痛,並且還有嘔吐感。同時,在日常工作中也是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能集中,與同事的關係也變得緊張起來。
問題分析
像劉先生和王小姐這樣的情況,一般認為是屬於信息焦慮綜合征的症狀表現。所謂信息焦慮綜合征,又稱知識焦慮綜合征。最早提出這個概念的是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部的孫彼得教授。孫教授認為在信息爆炸時代,人們對信息的吸收是成平方數增長的,但人類的思維模式還沒有很好地調整到可以接受如此大量信息的階段,由此造成一係列的自我強迫和緊張症狀,這些症狀非常接近於精神病學中的焦慮症症狀。孫教授將其稱為信息焦慮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