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本能行為障礙不必找心理醫生(2 / 3)

控製進食行為,改變對飲食的態度。可以給自己製定一個計劃,什麼時候吃東西,吃什麼東西,做到一日三餐、營養均衡,避免在兩餐之間吃零食或者是高脂高糖的食物。養成三次正餐定時定量之習慣,準備低熱量的食物以取代高熱量食物;避免患者獨自進食且進食時不做其他事情。用有規律的飲食行為代替暴食。

處方三:行為療法

旨在使患者吃以前回避的食物以及高熱量的食物。可以建立一個食物等級來實現這個目標,最初是患者比較能夠接受的,最終的則是此前會引起患者高度焦慮和暴食、導瀉行為願望的食物。

處方四:適當轉移注意力

暴食通常是由觸發因素引起的。這樣的觸發因素有可能是情境式的,比如晚上一個人呆在廚房裏,或者看電視的時候,或者經過快餐店。也有可能是情緒式的,比如覺得孤獨、嫌惡自己或者無聊的時候。要學會其他一些處理緊張和痛苦情緒的辦法,可以用其他行為來替代暴食,比如給朋友打電話、出去散散步、聽聽放鬆情緒的音樂,這樣也可以打破暴食循環。

附:測試

貪食症的自我測評與分析

暴食症的字麵原意,是指“公牛的饑餓”,事實上直至最近30年,醫學界才把暴食症界定為進食障礙的一種。如果吃已經不是一種生理需要而純粹成為一種強迫性的心理需求時,離暴食症隻怕就不遠了。

1. 我一旦開始吃東西,就沒有辦法停止下來了。

2. 我希望自己看起來苗條一點、好看一些。

3. 工作繁忙時,我不時地想吃東西,並總問自己:是不是該吃飯了,晚餐吃些什麼?

4. 吃東西時我總是不能細嚼慢咽。

5. 我一日三餐很有規律,極少吃太多或太少。

6. 暴食發作時,我食欲大增,吃得又多又快,甚至一次吃進常人食量的數倍,直到難以忍受為止。

7. 我會一直吃到感覺撐得難受為止。

8. 我肯定比大多數人在同樣的情況下和在同一個時間段內所消耗的食物量大得多。

9. 我除了一日三餐外,偶爾也吃些零食。

10. 我沒有出現過一次吃太多的情況。

11. 為了防止發胖,我會做一些不合適的事情,讓自己嘔吐、使用瀉藥或者過量運動。

12. 我覺得我是為了食物而活著的。

13. 我對自己的感覺受到體形和體重的過多影響。

14. 我對吃東西並沒有強烈的過分的意願。

15. 深夜或獨處時我有暴食的行為,一吃就後悔,又會想辦法吐掉。

16. 我常獨自進食,因為覺得自己吃這麼多東西很不好意思。

17. 我隻有吃東西的時候會感覺不心慌。

18. 我感覺不能停止進食或不能控製吃什麼、吃多少。

19. 雖然不餓,我仍吃過多的食物。

20. 我一麵節食,一麵又貪食。這令我十分苦惱。

21. 我經常感到非常饑餓。

22. 我總是在想明天不再吃了,但是沒有用,我做不到。

23. 我無數次地想:從明天開始,我要控製飲食,再不能亂來了。

24. 害怕驚人食量會惹起尷尬,因此我常躲起來獨自進食。

25. 吃東西對我來說,隻是滿足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26. 我並沒有感覺到餓,但是一回到家就隻想吃東西,這種想法一直在我的腦中盤旋。

27. 暴吃後我會感到羞恥、抑鬱和內疚不安。

28. 我碰到喜歡的食物偶爾也會多吃一點兒,但決不會失去控製。

29. 我最近總是想吃,而且是不餓就想吃,吃飽了還是想吃。

30. 我想獲得別人的讚賞,希望增加自己的吸引力。

計分與結果:

第5、10、14、25、28題答“是”記0分,答“否”記1分。其餘各題答“是”記1分,答“否”記0分。各題得分相加,統計總分。得分越高,你的貪食症狀越明顯。

你的總分:

0~5分:你沒有貪食或暴食症狀。你飲食比較合理,有規律,也沒有因減肥而出現扭曲看法,盡管放心。

6~10分:你存在一些貪食的危險,可能你對自己的體形並不十分滿意,曾有過節食減肥的經曆,但因意誌力不強而放棄,從而轉向了暴飲暴食的極端。

11~20分:你的貪食症狀十分明顯,應引起足夠注意。每當心情不好時,就會借由大量飲食來改善及降低自己的壓力,雖然知道這樣的吃法實在太誇張,但是不吃的話心情更難受,所以每次都不由自主地拚命吃,直到自己滿意為止。無法控製自己的飲食。

21~30分:你需要高度警惕自己的貪食症。在你身上因貪食而造成了很多的困擾,從而使你變得焦慮不安,建議你立即進行治療。

問題描述

半年前,家勇離開家鄉到省城求學。都市的繁華讓他感到了生活的美好,他對未來充滿了幻想。可是,不到兩個月,他就接到了父親病重的電話。等他日夜兼程趕回老家時,父親已經去世了。家勇不相信父親真的會走,他後悔極了,說:“如果我不離開,這一切也許都不會發生。”帶著深深的歉疚,帶著母親和親人的希望,他再次回到學校,卻再也找不到初來時的感覺,還時常接到母親充滿悲痛的電話,他難受極了。漸漸地他發現,每次用刀子把自己的胳膊劃破,看到紅色的血滴在地上,心情就會好轉……一段時間過去了,家勇發現自己喜歡上了這種發泄心情的方法,同時,他也意識到自己的心理好像出現了問題。

問題分析

所謂自傷,就是有意識地以種種方式傷害自己的身體。故意在自己身上造成損傷,損傷部位可以自己達到,且多為機械傷,方向一致,範圍較集中。其目的隻是損傷自己的身體而不是要結束自己的生命。自傷的方式不同,可用刀或其他器械切割,或者吞食異物。在精神障礙病人中,自傷也很常見,其原因可能與病人的認知功能或精神症狀(如幻覺、妄想、抑鬱、焦慮等症狀)有關。

有一些人在遇到挫折打擊的時候會選擇自傷,比如用尖刀劃傷自己、用頭撞牆,用煙頭燙、不吃飯、不睡覺、用針紮,或者以其他的方式傷害自己,這些都屬於自傷行為。

自傷行為一般持續多年。可多次發生自傷行為,方式呈多樣化,但致死性低,大多伴有情緒焦慮或不穩定。具體來說:

1. 言語中有意無意表現出想死的念頭,或談話內容常以“死亡”為主題。

2. 情緒不穩定,多數伴有憎恨自己,感到沮喪,有被拋棄感,或者抑鬱、憤怒等。絕望、焦慮、憤怒及認識狹隘是主要的心理狀況。

3. 實施自傷時的故意性。也就是說個體對所采取的自傷行為應該是有意識的,而非在自動的、無意識的情況下發生的。

4. 自傷直接造成對於身體的傷害,並非像抽煙、酗酒一樣過段時期才表現出來。

5. 自傷損害的程度有限,且具有重複性。應對身體造成輕微或中度的傷害,而重大、致命性的傷害應排除在外,如挖眼。

6. 無自殺動機,不是要造成自己死亡的嚴重後果。雖然自傷的個體偶爾也會出現自殺意念,但他們還是能夠清楚地意識到自我傷害行為不同於自殺。

自傷是自我發泄比較極端的一種方式,用自身的痛苦來麻痹外界帶來的痛苦。它甚至是一種想活下去的呐喊。希望自己藉由這些方法,擺脫糾纏不去的不愉快感覺。自傷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同時,在心理上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它會造成自傷者的一種依賴心理。當遇到痛苦的時候,會依賴於用自身的痛苦來抵禦外界的痛苦。

自傷行為的產生與個體的個性特征有著密切關係。有些患者因有強迫性格或太過追求完美主義而自傷;另有些依賴性格過重,會以自傷行為來吸引別人的重視。自傷者多認為自己是無能的,自認為有缺陷或是能力不足,他們覺得情感上沒有人可以依賴或信任,給人的印象總是緊張害怕。而為了緩和持續不斷的緊張害怕,自傷者經常背負著深沉的愧疚感,怕別人視自己為危險人物或極度厭惡自己,這些害怕帶來經常且毫無根據的愧疚感。此外,自傷者對情緒的痛苦是極端敏感的,他們無法信賴別人,寧可選擇自己來掌控體驗傷痛的過程,以及傷痛之後留下的麻木感。疼痛與自我傷害就是為了產生寬慰與安全感。

至於自傷的外部原因,有學者指出,自傷者最初可能為疏解壓力、發泄憤怒。我們認為,自傷大致經曆以下幾個階段:

1. 誘發事件——通常是真實的或感覺到將要失落、受拒絕或被拋棄;

2. 無法忍耐的情緒越來越高漲,可能是情緒低落或麻木的感覺;

3. 開始想嚐試自我傷害行為;

4. 執行這些行為,執行時個體通常感到“部分疼痛”或“完全麻木”;

5. 得到短暫的心情舒解。

創傷經驗通常可以在衝動性的自我傷害行為中看到,不論是在行為的不久之前發生或是發展過程中,這些經驗都和自傷行為有一定的關聯性。而一旦自傷的行為出現,就會出現模仿效應,自傷的次數和頻率會快速增加。

解決之道

處方一:保持良好的心情

要知道良好的心情對健康的積極作用是任何藥物都無法代替的,惡劣的心情對健康的危害則猶如任何病原體。其實,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心情的“砝碼”就在自己手中。

處方二:重拾對生活各方麵的積極情緒和歡樂

對於感到“生活單調、缺乏挑戰性”的個體,這類自傷的預防就是讓他們學會生活。緩和自我傷害的衝動、念頭,回複到以前的日常生活狀況。

處方三:心理治療是重要的治療方式

要讓患者表達其不良心境,自傷的衝動和想法,使病人明白自傷的想法純粹是自我心境所致。幫助患者認識其思想方法是錯誤的,並要使患者得到保證,隨時準備幫助他,希望積極配合,爭取早日恢複健康。

患者應認識自己的病情,以緩解抑鬱、憤怒、恐懼等不安情緒,及增進自控能力。訴說引起焦慮、抑鬱、憤怒的原因和內心感受。清除環境中的危險因素和物品。

處方四:要適度、合理地宣泄

妥善使用心理防禦機製。換一種利人利己的宣泄方式,如體育活動、體力勞動、娛樂活動等。還可以升華這種心理防禦機製,經典的做法便是“化悲痛為力量”。

處方五:調節挫折

調節挫折即調整對挫折的認知方式。提高適應能力。關鍵是認識挫折的兩麵性,它一方麵使人痛苦、憂傷、失望,但另一方麵,會給人以教益和磨練,使人變得聰明、堅強、成熟起來。

附:測試

你有自傷傾向嗎?

1. 我的身上經常傷痕累累,這些都是我自己割破的。

2. 我曾采取一些令自己痛苦的方式折磨自己。

3. 我出現過用刀割傷、刺傷自己,拔自己的頭發或眉毛的行為。

4. 我用煙頭燒灼自己,以減輕自己的罪惡。

5. 我覺得身體受之於父母,應該格外珍惜。

6. 我從不會做出故意傷害自己身體的事情,覺得不值得。

7. 我經常自己打自己,有打臉、撞頭、打頭、掐脖子等等。

8. 我有時認為生存沒有價值,或生不如死。

9. 看到有人自殺的消息,我總是覺得這些人太愚蠢。

10. 我曾有過砍斷自己的手指或刺傷自己眼睛的幻想。

11. 如果目的沒達到,我就讓自己的身體受到損傷來發泄心中的怨氣。

12. 有時我想引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傷害自己身體的某些部位。

13. 沒有按照我的意誌辦事,就經常以自殘的口氣威脅人,逼人就範。

14. 即使隻是有一個小傷口,我也會立刻去醫院檢查的。

15. 我會在作文或日記中表現出輕生的一些想法。

16. 我出現過反複割破自己的皮膚,自我燒傷和燙傷,主動撞擊和抓擦,抓撓頭皮等行為。

17. 我有時期望用疼痛來證明自己還活著。

18. 發生了不幸的事後,為了逃避責任,我想通過傷害身體來求得大家原諒。

19. 我經常與別人談到關於“死亡”的話題。

20. 我一有情緒發泄不了,就覺得胸中憋悶,坐立難安,覺得必須得見點兒血才舒服,用疼痛發泄一下。

21. 我的睡眠與飲食習慣變得紊亂。

22. 我失眠,經常覺得疲憊,身體常有不適感。

23. 我的情緒起伏大,突然發脾氣,或者抱怨。

24. 我有時期望用身體的疼痛減輕心裏的疼痛。

25. 遇到與人爭執的時候,沒有辦法解決,我常以傷害身體為代價以求得問題的解決。

26. 我將自己心愛的物品分送別人或丟棄、處理掉。

27. 我的身體很少出毛病,這要歸功於我極愛惜的原因。

28. 我拿玻璃或比較尖銳的東西劃自己的手臂,直到出血。

29. 我表情淡漠,出現了憂鬱的情緒,會經常感到沒有希望。

30. 我覺得無助,對許多事物失去了原有的興趣。

計分與結果:

第5、6、14、26、27題答“是”記0分,答“否”記1分。其餘各題答“是”記1分,答“否”記0分。各題得分相加,統計總分。得分越高,你的自傷傾向越明顯。

你的總分:

0~5分:你並沒有出現自傷的現象。在你看來,身體是應該珍惜的,即使有不開心的事情發生,你也決不會想到用傷害身體來解決。

6~10分:你有輕微的自虐傾向。其目的隻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得到關心。程度也不是很嚴重,但應改變發泄方式,找到除此之外的正確途徑。

11~20分:你出現了一定的自我傷害行為。當事情不順利或者心情鬱悶時,你會通過傷害自己身體的某些部位達到一定的宣泄。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樣下去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21~30分:你有嚴重的自傷行為。常常借此來發泄心中的不滿,並逐漸走向更為嚴重的地步。應該立即得到幫助。

問題描述

曉青今年19歲,1.61米的身高體重不到35公斤,隻剩下皮包骨,可她還是認為自己太胖了。

原來,曉青為了讓自己的身材符合某些時尚雜誌上提供的“優美標準”,開始瞞著父母買減肥藥吃,偷偷吃了一個月後,為了不讓體重反彈,從此嚴格控製自己的飲食。她規定自己每天早上隻吃一個蘋果、中午吃一兩左右的米飯、晚上隻吃水果和青菜。父母擔心她營養不夠,每天都變著花樣做好吃的給她,但她總以會長胖為由,盡量少吃或不吃。

偶爾,她忍不住的時候,也會買來大量的零食狂吃,但一吃完她又害怕長胖,又想盡辦法把吃進去的食物吐出來,如此反複,發展到最後,她一見到食物就想吐。慢慢地,她開始出現頭暈、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臉色也變得越來越蒼白,學習優秀的她成績一落千丈。

問題分析

厭食症,是指一個人怕胖而少量或不願進食,常有意地嚴格限製進食,使體重下降至明顯低於正常標準或嚴重的營養不良,此時仍恐懼發胖或拒絕正常進食為主要特征的一種進食障礙。即使體重已減輕至標準體重的85%以下,仍主觀地擔心體重增加,且無視身體已出現部分不適症狀,甚至會有連續三個月以上的停經。此症患者的年齡通常在13~20歲,女生比男生多十倍以上,並且發達國家或中上層階級的家庭子女罹患的人數相對較多。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當碰到不如意的事或跟別人吵完架後,心情變得非常惡劣,這時你可能不太想吃飯或根本沒有食欲。如果食不下咽的情況隻是短暫的,其實並沒有什麼關係,不過如果你為了“瘦”而有意長期不吃或少吃,精神嚴重不良,這個時候就要多注意自己的心理狀況,看看是否達到了厭食症的程度。

神經性厭食臨床表現核心是對“肥胖”的強烈恐懼和對體形體重的過度關注。最初患者有意限製進食。逐漸發展為不吃或采取過度運動避免體重增加,或采用進食後誘吐,服瀉藥或減肥藥的方式避免體重增加。具體來說:

1. 有意控製進食量,不吃或少吃,或通過采取過度運動、誘吐、導瀉、服用藥物等方法以減輕體重。

2. 對體重增加過分擔心,即使體重已低於標準體重仍擔心不已,常處於擔心發胖的恐懼和煩惱中。

3. 體重明顯下降。因極擔心肥胖,結果體重遠遠低於應有水平。

4. 認識出現扭曲。盡管已經明顯體重不夠,但仍然覺得肥胖。自我價值觀幾乎完全取決於體重或者體形。

5. 體重下降導致了各種生理功能的改變。嚴重時,出現一些身體症狀。如女性出現閉經,男性則性功能低下等。

與其他精神障礙相比,厭食症在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女性和高學曆人群中最常見。他們對體型和體重持有歪曲的看法和態度。苗條和減肥是他們最為關注的,而個體的努力就是為了避免體重增加和變胖。對另一些人而言,對體重的過分關注和控製反映了他們缺乏自信以及力圖控製生活某一方麵的願望。在他們看來,再瘦一點兒會讓自己感覺更好——這使得他們永遠都不會對自己的外貌滿意,減肥也就一直這麼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