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浮躁心理的產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家長的影響。在社會變遷日新月異的形勢下,不少家長的心理處於矛盾狀態甚至無法適應,表現得患得患失、心神不安、急功近利,於是出現急躁的心態,這種心理往往會影響到子女。
與遺傳有關。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具有強而不靈活、不平衡的神經類型的人,容易急躁。他們沉不住氣,做事易衝動,注意力易分散。
意誌品質薄弱。有的父母隻知道給孩子灌輸知識,卻不知培養孩子的意誌品質,因而造成有的孩子學習怕苦怕累,做事急躁冒進,缺乏恒心。
為了改變孩子的浮躁心理,父母應指導孩子注意以下問題:
教育孩子立長誌,而不是長立誌。這點對於防止孩於浮躁心理的滋生和蔓延是十分有利的。父母在幫助孩子立誌時,要注意兩點:一是立誌要揚長避短。有的孩子立誌經常不考慮自身條件是否可行,而是憑心血來潮,或看到社會上什麼掙大錢,就想做什麼工作。這種立誌者多數是要受挫的。父母應該告誡孩子,根據自己的特點來確立目標(最好和孩子一起分析孩子的特點),才會有成功的希望,千萬不要趕時髦。二是立誌要專一。俗話說“無誌者常立誌,有誌者立長誌。”父母要告訴孩子立誌不在於多,而在於“恒”的道理。要防止孩子“常立誌而事未成”的不好結果的產生。
重視孩子的行為習慣。一是要求孩子做事情要先思考,後行動。比方出門旅行,要先決定目的地與路線;上台演講,應先準備講稿。父母要引導孩子在做事之前,經常問自己這樣一些問題:“為什麼做?做這個嗎?希望什麼結果?最好怎樣做?”並要具體回答,寫在紙上,使目的明確,言行、手段具體化。二是要求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終,不焦躁,不虛浮,踏踏實實做每一件事,一次做不成的事情就一點兒一點兒分開做,積少成多,積沙成塔,累積到最後即可達到目標。
有針對性地“磨練”。父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有針對性地“磨練”孩子的浮躁心理。如指導孩子練習書法,學習繪畫,彈琴,解亂繩結,下棋等,這些活動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耐心和韌性。此外,還要指導孩於學會調控自己的浮躁情緒。例如,做事時,孩子可用語言進行自我暗示,“不要急,急躁會把事情辦糟”,“不要這山看著那山高,這樣會一事無成”、“堅持就是勝利”。隻要孩子堅持不斷地進行心理上的練習,浮躁的毛病就會慢慢改掉。
用榜樣教育孩子,身教重於言教。首先父母要調適自己的心理,改掉浮躁的毛病,為孩子樹立勤奮努力,腳踏實地工作的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孩子。其次,鼓勵孩了用榜樣如革命前輩、科學家、發明家、勞動模範、文藝作品中的優秀人物以及周圍的一些同學的生動、形象的優良品質來對照檢查自己,督促自己改掉浮躁的毛病,教育培養其勤奮不息、堅忍不拔的優良品質。
解決之道
處方一:在攀比時要知己知彼。
“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是人獲得自我認識的主要方式。比較要得法,要“知己知彼”。知己知彼才能知道是否具有可比性,否則就無法去比,得出的結論也會是虛假的,就不會出現心理失衡現象,不會產生心神不定、無所適從的感覺。
處方二: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是控製情緒的一個簡捷而實用的好方法。如你可這樣暗示自己:無論麵對怎樣的處境,總會有一種最好的選擇,我要用理智來控製自己,決不讓情緒來主導我的行動,隻要我善於控製自己的情緒,我就是一個戰無不勝、快樂的人。
處方三:要有務實精神。
做事要有開拓、創新、競爭的意識,更要有持之以恒、任勞任怨的務實精神。開拓當中要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踏踏實實,做好每一件事情。
處方四:遇事要善於思考。
考慮問題應從現實出發,不能跟著感覺走,命運應掌握在自己手裏。道路就在腳下,切實做一個實在的人。
附:測試
你有浮躁心理嗎?
1. 做事沒有恒心,經常見異思遷。
2. 經常心神不寧和焦躁不安。
3. 總想投機取巧,成天無所事事,脾氣大。
4. 經常頭腦發熱,有盲從心理,譬如對於炒股票、期貨和房地產等。
5. 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經常跳槽換工作。
6. 遇到事情好發急,不能控製感情。
7. 戀愛時經常見異思遷,把戀愛當成好玩的遊戲,尋找異樣的刺激,打發自己的空虛和無聊。
8. 求職中往往想著大城市、大企業、大單位,向往高收入、高地位,不能正確評估自己的分量,結果處處碰壁。
9. 總是渴望和力求結識比自己優越的人,而對不如自己的人則愛理不理,希望從交往對象那裏獲得某種好處。
評析:
如果你對上述9個問題至少有6個問題回答是“是”,那麼毫無疑問你有浮躁心理。
問題描述
小艾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家中老大,有一弟。她的媽媽是小學老師,爸爸是大學老師,家教特別嚴。小艾性格溫順,比較膽小,非常聽父母的話,這與媽媽的性格特點很相似,她害怕爸爸的嚴厲,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盡量做得盡善盡美。她常常要照顧弟弟,父母要求她為弟弟做表率。當她出現失誤時,爸爸會嚴厲批評,令其改正,以使弟弟引以為戒。所以,小艾在家是一個非常懂事聽話的孩子。
在這樣的環境下,小艾的學習成績很好,業餘興趣廣泛,全麵發展,是人人羨慕的。然而,小艾卻從不認為自己是優秀的,認為自己缺點很多,內心壓力非常大,對已經取得的成績,認為是運氣好,不值一提。
問題分析
“完美主義”指在工作表現上對己或對人所要求的一種態度。持完美主義,對任何事都要求達到毫無缺點的地步,因而難免隻按理想的工作標準苛求,而不按現實情境考慮是否應該留有彈性或餘地。
每個人多少都有追求完美的傾向與需要,希望每件事都盡可能地做到完美的地步,這種傾向是人類追求自我實現與自我超越的動力源泉,促使人們為自己或某些工作設定較高的目標,並更加努力地去完成它。
但是,這種傾向若過度苛求,就會變成完美主義。對任何事都堅持高遠無邊的目標,不考慮自己的能力、環境的條件、他人的需要、工作可達到的限度等等,對達成目標的限製,而一味地要求目標的完美無缺。如此,往往給予自己和他人許多壓力與責難,不能忍受所作所為未能達到目標。也不欣賞與肯定自己及他人在努力過程中的付出,經常地責備自己與他人,充滿不滿與批評。
完美主義者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有如下的表現:不願冒險,生怕任何微小的瑕疵損害了自己的形象;不能嚐試任何新的東西;神經緊張得連一般工作都不能勝任;因為有些事情還不完善,寢食不安;對自己諸多苛求,毫無生活樂趣;對別人吹毛求疵,人際關係糟糕。
過度完美主義的人,除了因苛責、批評而使自己及他人感到不愉快之外,也容易因所定目標高,又怕無法完成所帶來的不完美感,而不敢有所作為。如此,反而會給人一種顧慮太多、畏首畏尾的感覺。
從心理學來說,“完美主義”是對完美過分的一種極端追求。那種完善自我,健康地追求完美,並且在努力達到高標準過程中體驗到快樂的人,不是完美主義者。心理學上所指的完美主義者是那些把個人的理想標準和道德標準都定得過高,不切合實際,而且帶有明顯的強迫傾向,要求自己去做不可能做到的事的那種人。
完美主義的人往往不願意接受自己或他人的弱點和不足,非常挑剔。比如,你讓自己保持優雅的姿態、不俗的氣質、溫柔的談吐,這就是為自己定了一個過高的理想標準,而且也帶有強迫的特征;你會為一個自認為不優雅的姿態就緊張焦慮,這也並不是一個健康的追求完美的正常心態。
完美主義者表麵上都很自負,其實自己內心深處卻是非常自卑。比如,你很少看到自己的優點,總是在關注自己的缺點,而且總是不知足,也很少肯定自己。不知足就不快樂,周圍的人也一樣不快樂。所以,學會欣賞別人和自己是很重要的,它是進一步實現下一個目標的基礎。
在人際交往方麵,為了維護自己這個完美的角色,完美主義者常常生活在一個狹小的圈子中。比如你很想可又不敢融入到群體中去,怕暴露了自己的缺點。你不敢表露自己的感情,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你給自己製定了太多的條條框框,以完美的標準要求自己,帶給自己的卻隻有沉重的壓力和深深的自責。對於別人的褒獎,你隻會感到誠惶誠恐,認為自己還差得很遠。你違心地滿足別人的要求,委屈自己,打腫臉來充胖子。
心理學研究證明,完美主義者與他們可能獲得成功的機會恰恰成反比。開始的時候,他們擔心失敗、輾轉不安,於是妨礙了全力以赴去取得成功;遭到失敗之後,他們就異常焦慮、沮喪和壓抑,想盡快從失敗的境遇中逃避開去,但他們並沒有真正在失敗中總結教訓,想的隻是如何避免尷尬。完美主義者背負著如此沉重的精神包袱,如何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呢?而且,他們往往在家庭、人際關係等方麵也很不如意。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美國心理治療界發現有這樣一類求治者:他們是成功的商人、藝術家、醫生、律師和社會活動家等。他們在自己的領域如魚得水,出類拔萃,但他們的努力並未給他們帶來所期待的幸福生活。
心理醫生們發現這些人具有這樣一些共性:他們的成功既不能給他們帶來成就感,也不能帶來一個完整、獨立的自我感受。他們尋找心理治療以期給自己的生活帶來意義,並克服空虛感。
心理醫生發現這類人的自我係統處於分離狀態,一方麵,當他們獲得成功時,他們可以體驗歡欣;另一方麵,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卻隱藏著深層的無價值感和自卑感。正是這種匱乏導致了他們將無所不能的完美主義傾向當作護身的盔甲。他們抱怨所有的成功似乎都不能給自己帶來快樂,沒有人理解他們,他們也不能理解他們自己。他們的整個生活都在隱蔽自身中不被自己接納的那部分,通俗地說他們不能接受自身的不完美。
這些具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幾乎全與童年的家庭教育有關。他們的父母對孩子樹立的標準太高太完美,在任何時候都是貶低他們而不加讚美。於是久而久之,這些孩子也就學會了總愛找自己的過錯,認為自己不配被讚揚和被尊重,並以自我挑剔和自責為習慣,甚至產生了一種自虐的“快感”。
改變這種可怕性格的方法就是當事人重新樹立評價自己的標準,改掉原來那種完美的、苛刻的、傾向於全麵否定的標準,樹立一種合理的、寬容的、注重自我肯定和鼓勵的標準,學習多讚美自己,把過去成功的事例列在紙上,坦然愉悅地接受別人的讚揚並表示感謝。
有人問一位走紅的國際女影星是否覺得自己長得完美,她說:“不,我長得並不完美,我覺得正因為長相上的某些缺陷才讓觀眾更能接受我。”能認識到自己有種種不足並能寬容待之的人,可以說是自信的,心態也是健康的。人生並非上帝為人類設計的陷阱,好讓他譴責我們的失敗。人生也不是一盤棋,如果走錯一步那麼步步皆錯。人生其實就像踢足球,即使最偉大的球星也會在比賽中失誤,我們的目標是努力發揮最佳水平,但不能要求自己腳腳都是妙傳甚至是射門得分。
可見,醉心於追求“完美”的人,其實是不完美的。因為“完美”畢竟是抽象的,隻有生活才是具體的。生活中有不少“完美”並非靠追求就能得到,相反,生活中有許多遺憾也是無法避免的。假如我們在心理上戰勝了這些,我們的內心就會穩健許多,就會重新感受到生活的樂趣。
所以,你不要以為隻要自己盡心盡力去做的事,就一定會達到完美。你現在應認真思考一下,你到底需要什麼?在人際關係中,你總想扮演“好人”的角色,但你應該知道其實根本不存在絕對的“好人”。請你不要壓抑自己,也不要太在乎別人的言論,你要為活出自己的特色,活出自己的風格而努力。
“最完美的商品隻存在於廣告中,最完美的人隻存在於悼詞中”。完美永遠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請你最好脫下虛假的外套,亮出真實的自我,當我們不再注意自己是否完美時,或許有一天我們會驚喜地發現往日渴求的完美,今天已經具備。
解決之道
一、接受“瑕疵”
沒有“瑕疵”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盲目地追求一個虛幻的境界隻能是勞而無功。生活絕不可能一帆風順,遇到挫折和處於低穀時,自信和樂觀尤為重要,切不可自暴自棄。學會換個角度看問題,正因為生活中有讓你感到沮喪、絕望的問題,你才會付出更多努力,才更懂得珍惜所得到的,即便是事情不盡人意,即便失敗,可那和成功一樣構成你豐富的人生體驗,那才不枉活一世。人隻有經受住失敗的悲哀才能達到成功的巔峰。不要為了一件事未做到盡善盡美的程度而自怨自艾。
二、正確認知自我
既不要把自己的能力估計得太高,更沒必要過於自卑。如果事事要求完美,將成為你做事的障礙。要在自己的長處上培養起自尊、自豪和工作興趣,不要在自己的短處上去與人競爭。
不要對自己太苛刻,不要為了讓周圍每一個人都對你滿意而處處謹小慎微,要有點“我行我素”的氣魄,做事隻要對得起自己的努力和良心,不要太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否則,遇到挫折就可能導致身心疲憊。
三、設定短期合理目標
實際上,當你不追求完美,而隻是希望表現良好時,往往會出乎意料地取得最佳成績。尋找一件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好的事,然後去把它做好。這樣你的心情就會輕鬆自然,行事也會較有信心,感到自己更有創造力和更有成效。你的生活也會因此而充實起來,變得富有色彩。
四、學會放鬆和排解不快情緒
情緒的過分緊張和焦慮,會影響一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而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一些始料不及的事,應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生活的規律和睡眠的充足,以飽滿的精神狀態麵對並解決問題。學會傾訴和尋求幫助來排解不愉快,生活中絕大多數人都有一顆助人為樂的心,找一個聽你訴苦的朋友不會是太難的事。
1. 學會接受不完美的現實。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這是客觀事實,不要逃避,也不要苛求。
2. 放鬆對自己的要求。為自己確定一個短期的合理的目標。目標定得太高,形同虛設,欲速則不達;目標定得太低,輕輕鬆鬆就過關,自身的潛能受到抑製,很不利於自己水平的提高。目標定位的原則是“跳一跳,夠得著”,正因為目標合理,每次總能接近或超過目標,這樣下去,才能培養起成就感和自信心,在以後的學習和工作中就會取得優異的成績。
3. 對“失敗”要重新認識。誰都會遇到失敗,不同的隻是失敗的多少而已。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失敗的消極態度。“不經曆風雨,怎麼見彩虹。”應把失敗看作是自己前進道路上寶貴的反麵經驗,相信這一次失敗之後一定就是成功。
4. 寬以待人。完美主義者是仔細周到的人,但是你要小心,不要總是指出別人的錯誤,讓別人反感和緊張。也不要因為做事不合你的要求就牢騷滿腹,尤其是對你的孩子。
附:測試
你有完美主義心態嗎?
1. 是否常常處於神經緊繃的狀態,即使在家裏也一樣?
2. 是否很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
3. 是否認為如果讓別人發現你有缺點,他們一定會不喜歡你?
4. 是否凡事都要爭第一?
5. 是否做事總希望能做得十全十美?
6. 如果事情未達到預期目標,你是否會一直耿耿於懷?
7. 是否隻做有把握的事,盡量不碰不會或可能犯錯的事?
8. 是否認為當別人讚美你時,常覺得他們根本言不由衷:我才沒他說的那麼好呢!
9. 是否非得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才會出門,即使快遲到了也在所不惜?
10. 是否做錯了一件事就會悶悶不樂?
如果以上十條中,你有八條以上符合的話,你就是一個真正的完美主義者了。
你是否太過追求完美?
1. 你會因沒有達成預期的目標而懊悔不已嗎?
A. 根本不會 B. 偶爾會如此 C. 常常如此 D. 每次都這樣
2. 自己或別人若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都應該受到責備。
A. 完全不讚同 B. 有點讚同 C. 很讚同 D. 完全讚同
3. 即使自己再努力,也無法達到預期的目標。
A. 完全不讚同 B. 有點讚同 C. 很讚同 D. 完全讚同
4. 不管做任何事,我都力求盡善盡美。
A. 完全不符合 B. 有點符合 C. 很符合 D. 完全符合
5. 對許多事,如果不能做到理想的地步,我寧願放棄,也不要讓自己有缺陷的感覺。
A. 完全不符合 B. 有點符合 C. 很符合 D. 完全符合
6. 我不會因現實問題的考慮,而降低對事情品質的要求。
A. 完全不符合 B. 有點符合 C. 很符合 D. 完全符合
7. 我相信隻要盡力,任何事都可以達到完美的境界。
A. 完全不讚同 B. 有點讚同 C. 很讚同 D. 完全讚同
8. 任何小失誤,我都不會輕易原諒自己。
A. 完全不讚同 B. 有點讚同 C. 很讚同 D. 完全讚同
分析:
每一題你若選擇A得1分,選擇B得2分,選擇C得3分,選擇D得4分。
將八個題目的得分相加,即得到個人完美主義的概略分數。若總分在24分以上者,表示有完美主義的傾向。總分若高達30分以上,那你就是十足的完美主義追求者。
問題描述
賀英原本性格溫和,待人和氣,可是近兩年她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快退休時,她時常向丈夫老張念叨,他們廠子裏的某某總在算計她,企圖使她在退休前犯錯誤;同車間的某某總與她過不去,就是看她快退休了討厭她等等。老張對此隻是一笑置之,並沒在意。後來,賀英提前辦了內退,在家裏種花、養魚,日子很清閑。丈夫老張想,這回她可以靜心休養了。沒想到,她整天不是懷疑對門的鄰居在議論她,就是猜疑樓上的人家往家裏陽台上扔東西。
每天老張一下班回來,她就叨叨個沒完,有些想法讓老張覺得幼稚得可笑。老張勸她幾次之後,她卻將矛頭指向了老張,說他什麼事都向著外人說話,總反著調與她作對,甚至由此懷疑老張有了外遇,看不上她了。從此,賀英就將全部注意力放在了丈夫老張的身上,規定他每天下班後必須準時回家,稍晚一點她就再三盤問幹什麼去了。不準老張穿整潔的衣服,甚至不讓他梳頭理發,一見他收拾自己,馬上就認為他要去約會。女兒有時看不過去了,說她幾句,她就認為丈夫將女兒收買了,兩個人串通好了氣她,為此她傷心欲絕。
問題分析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曹操刺殺董卓敗露後,與陳宮一起逃至呂伯奢家。曹呂兩家是世交。呂伯奢一見曹操到來,本想殺一頭豬款待他,可是曹操因聽到磨刀之聲,又聽說要“縛而殺之”,便大起疑心,以為要殺自己,於是不問青紅皂白,拔劍誤殺無辜。
這是一出由猜疑心態導致的悲劇。猜疑心理是一種由主觀推測而對他人產生不信任感的複雜情緒體驗。猜疑心重的人往往整天疑心重重、無中生有,每每看到別人議論什麼,就認為人家是在講自己的壞話。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風捉影,節外生枝,說三道四,挑起事端。猜疑是人性的弱點之一,曆來是害人害己的禍根,是卑鄙靈魂的夥伴。一個人一旦掉進猜疑的陷阱,必定處處神經過敏,事事捕風捉影,對他人失去信任,對自己也同樣心生疑竇。猜疑心理是人際關係的蛀蟲,既損害正常的人際交往,又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
有一則很有趣的故事。古代有一個人,丟失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他的鄰居偷了。他有心觀察,覺得鄰居走路、說話、神態都像是偷了他的斧子,他肯定鄰居就是小偷。不久,他在自家地裏找到了斧子,再觀察鄰居,覺得他說話、走路、神態竟全然不像小偷的樣子。這位丟斧者為什麼會對同一個人作出前後兩種截然不同的判斷的呢?這正說明猜疑是一種主觀的想象和推測,不是以客觀事實為依據的。猜疑心理是如何養成的呢?
一是心理不夠健康。他們常常會歪曲地理解別人善意的、正常的言行。例如別人讚揚他,他會懷疑是在挖苦、譏諷他;別人批評他,他會懷疑是攻擊他;別人不理他,他又懷疑別人是在孤立他。狹窄的心胸使他(她)無法容納別人對他的正確評價。
二是思想方法主觀。戴上“有色眼鏡”去觀察人,用別人的舉動來驗證而不是修正自己的看法,因而常常歪曲事實,對別人產生懷疑。
三是缺乏自信。他們總要以別人的評價來作為衡量自己言行的是非標準,很在乎別人的說長道短。而當別人的態度不明朗時,他就往往要從不利於自己的方麵去猜測、懷疑,自尋煩惱。
四是聽信流言,不作調查分析,產生疑慮。
不管怎樣,猜疑都是人際關係的大敵。它會破壞朋友間的友誼,疏遠同學或同事間的關係,無端地挑起同學、同事和朋友間的矛盾糾紛,也很影響自己的情緒。生活在猜疑中的人,很容易鬱鬱寡歡,缺少內心寧靜。
愛猜疑的人,首先要開闊自己的心胸,加強自身的修養,培養開朗、豁達、大度的性格。需要澄清的事實,誠懇同別人交換意見;對雞毛蒜皮的小事,就不要過分計較。不必過分在乎別人的態度與說法。“未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走自己的路,任別人評說吧”。這些話都是鼓勵人們心胸坦蕩、豁達開朗的。人生在世,難免受他人的議論,隻要時時檢點自己的行為,相信別人也不會跟自己過不去。相反,一切都要按別人意誌去做,自己又怎麼個活法?對似是而非的流言,不要偏聽偏信,要用理智分析對待,靜觀事情的變化,切勿感情用事。有的人一聽流言,就暴跳如雷,“說風就是雨”,迫不及待地找上門去講理爭辯。由於缺乏調查研究,找錯了說理對象,反倒使自己十分尷尬被動。理智、冷靜地對待別人的猜疑,這就是我們應保持的正常心態。
生活中我們常會碰到一些猜疑心很重的人,他們總覺得別人在背後說自己壞話,或給自己使壞。有時我們自己也喜歡猜疑,看到別人說笑,便以為他們在議論自己,心裏就不痛快起來。喜歡猜疑的人特別注意留心外界和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別人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很可能琢磨半天,努力發現其中的“潛台詞”,這樣便不能輕鬆自然地與人交往,久而久之不僅自己心情不好,也影響到人際關係。
解決之道
一、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
當自己正想猜疑或已陷入猜疑,這時可自己暗示自己:他們這樣做是為了我好,他們的行為是善意的,並無惡意,是我多慮了,我應該向他們表示感謝。
二、進行思維轉移
即當自己胡思亂想瞎猜疑時,可轉移思維去想其他美好的人和事物,這樣心情會好些。
三、堅持“責己嚴,待人寬”的原則
猜疑心重的人,大多對自己要求不高,對別人倒多少有些苛求。如果對別人的要求不那麼高,就不會把別人的言行變化看得那麼嚴重,許多無端猜疑就從根本上失去了產生的基礎。
四、用理智力量克製衝動情緒的發生
當發現自己開始懷疑別人時,應當立即尋找產生懷疑的原因,在沒有形成思維之前,引進正反兩個方麵的信息。現實生活中許多猜疑,戳穿了是很可笑的,但在戳穿之前,由於猜疑者的頭腦被封閉性思路所主宰,會覺得他的猜疑順理成章。此時,冷靜思考顯然是十分必要的。
五、培養自信心
每個人都應當看到自己的長處,培養起自信心,相信自己會處理好人際關係,會給別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六、學會使用“自我安慰法”
一個人在生活中,遭到別人的非議和流言,與他人產生誤會,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不要在意別人的議論,這樣不僅解脫了自己,而且還取得了一次小小的精神勝利,產生的懷疑自然就煙消雲散了。
七、及時溝通,解除疑惑
猜疑者生疑之後,冷靜地思索是很重要的,但冷靜思索後如果疑惑依然存在,那就該通過適當方式,同被疑者進行推心置腹的交心。若是誤會,可及時消除;若是看法不同,通過談心,各自的想法為對方所了解,也有好處;若真證實了猜疑並非無端,那麼,心平氣和地討論,也有可能使事情解決在衝突之前。
猜疑,似一條無形的繩索,束縛了人的手腳,使人遠離朋友,遠離人群。為避免猜疑,交往中一要力求實事求是;二要在猜疑得到證實前,予以“凍結”,不以懷疑為基礎,進行“合理推論”。做到這兩點,就能從猜疑的枷鎖中解脫出來。
附:測試
你有猜疑心態嗎?
1. 你是否經常認為別人不喜歡你?
2. 你是否經常認為家人和朋友在背後說你壞話?
3. 你心中是否已有給別人下結論的標準?
4. 你是否認為多數伴侶在有機會又不被他人發覺的情況下有不忠行為?
5. 假如有人讚揚你,你是否經常懷疑別人的讚揚出於真心?
6. 假如你找不到東西,第一個反應是不是認為一定是他人拿走的?
7. 如果你需要幫助,是否會多方求援,而非隻信某個人的建議?
8. 你是否認為,多數人遵守規矩的原因是怕犯錯誤被別人發覺?
9. 在需要留下你的電話、住址時,你是否猶豫?
評析:
每個題答“是”得1分,答“否”得0分。
0~2分:你對別人過於信任。
3~8分:你對人既懷疑又信任,這很正常。
9~10分:你的疑心太重,應該學會如何正確地信任別人。
問題描述
袁武從小內向,害羞,不敢大聲說話,特別怕與別人的眼睛對視。如果他偶爾說句什麼,成為大家目光聚焦點的時候,他就羞得要命,不僅麵紅耳赤,連手心都汗淋淋的,說話也語無倫次,想馬上躲開,否則雙腿就抖個不停,連邁步都艱難。高中階段,袁武過得很安穩,大家忙著學習,誰也不會和他主動搭訕,老師上課也不會抽問。而現在上了大學,袁武發現自己的情況越發嚴重了,每次上課不幸被老師抽中回答問題時,他就無異於小死一回。他躲避所有的眼神,開始隻是對女性,現在對男的也是如此,可是又情不自禁地用眼睛的餘光掃視對方,給對方以很不體麵的感覺,說他這人很“不正經”。袁武也特別恨自己的眼睛,有時甚至都想把它挖掉。
問題分析
羞怯既指害羞,也指膽怯。人們總以為那是未成年人的心理或心理特征,隨著年齡、閱曆的不斷增長,會自然地克服它。然而根據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所做的調查,在抽樣調查的一萬多名成人中,約40%有不同程度的羞怯心理,且男女人數比例基本持平。幾乎所有的人都有或曾經有過某種程度的羞澀和膽怯,不過有些人表現得特別嚴重。羞怯心理較重的人在人際交往中表現為:話未說臉先紅、話語低沉心發跳,遇到困難,寧可憋在肚子裏,也不好意思向他人請教。羞怯心理會影響人的正常交往,不利於發展自己的聰明才智和適應社會環境。
羞怯心理的產生有三方麵的原因:一、青春期生理變化引起的感應性反應。人在青春期生理、心理發育最旺盛,激素分泌較多,外界刺激時會打破體內的平衡而變得緊張,表現為冒汗、臉紅、心慌等感應性反應。二、自卑心理的影響。具有羞怯心理的人羞於與他人交往,特別是不敢與陌生人交往,是因為對自己的信心不足,害怕出錯。三、成長中的環境影響。如果在童年、少年期交往中曾經受到過他人的訓斥、嘲笑或戲弄,心裏會形成陰影,以後進入類似環境或新環境就會出現膽怯。
人的害羞心態似乎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品質,從某些領域來看,害羞並不一定是一個完全貶義的詞,有人甚至認為“適當的害羞是一種美德”。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確實能遇到十分害羞的人,他們一方麵對自己缺乏信心,不喜歡公開亮相,無意與他人競爭,遇事猶豫不決,表現得很不善於交際,另一方麵又往往勤於思考,凡事多為人著想;我們也會遇到一些不太害羞的人,他們一方麵往往對自己十分自信,很少拘謹,另一方麵,也可能太過冒失,容易與人發生爭執,得罪和傷害別人。因此,害羞與不害羞究竟是好是壞,不能一概而論,但它們都不能超過一個有限的“度”,過度的害羞會使人消極保守,沉溺在自我的小圈子裏,不利於一個人的成功,甚至有可能造成心理障礙。
美國心理學家沃倫?瓊斯博士認為,害羞一般被認為是一個人的弱點,但這弱點並非有害無益,恰恰相反,它可變成許多優點。假如你是害羞人士,不妨認識它,並盡量發揮:
1. 害羞人士比較聰明。由於他們通常少說話,多動作,所以他們勤於思考,比較機警。
2. 害羞人士比較可靠。許多人都比較信任害羞人士,因為他們不會說人長道人短或搬弄是非。
3. 害羞人士是較好的搭檔。因為害羞者在群體中往往不愛出頭,替他人設想。
4. 害羞女士比較令人喜歡,因為她們比較賢淑拘謹,而不會嘰嘰喳喳。同時,多數男士認為,羞答答的女士會帶來一種神秘感,更有魅力。
5. 害羞人士通常受教育較多,她們喜歡閱讀和記錄。
6. 害羞人士更能體諒別人,了解別人;在交談時,他們會細心聽你傾訴,不會打斷你的話。
7. 害羞人士通常可以成為知心朋友。當對方可靠並待人心誠時,他會忠心耿耿,很努力去維護這種友誼。
據統計,害羞人士的婚姻能維持更長時間。害羞人士往往會努力去維係婚姻,對丈夫(妻子)和家庭比較關心和愛護。
克服害羞,使自己能存活於社會中的方法是要學著讓自己變得更加果敢;果敢是指適時地為自己辯護、直言無畏並懂得表達自己的意見、需求和不滿,而不會讓人覺得曖昧不明,更要懂得如何請求原諒或道歉。要變得果敢,你尤其需要學習大膽、爽朗地提出你的需求,勇於說“不”,有效地應付蠻橫無禮的人,想葆有你的自尊且獲致成功,學得如何處理以上三種情形是很重要的。
果敢並不等於蠻橫、凶悍或粗暴,那是好鬥挑釁的特征,果敢的意思是以禮貌但很自信的方式提出你的需求及為自己辯護,在保住對方和你自己的麵子的同時贏得別人的好感。
不果敢的人隻是有一種過度的移情作用,他們太在意別人的感覺和需求,以至於他們會常有內疚感或不好意思向任何人要求任何事,你可能認為這樣也沒什麼不好,但這樣的情況常會讓不夠果敢的人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並常讓別人有機會利用他們。如果你不開口說,別人怎麼知道你要什麼?如果你有能力而且你也原意,幫別人忙或借錢給別人是沒什麼不好,但很多不夠果敢的人會幫助別人、借錢給別人是因為他們不知如何婉拒別人,或不好意思拒絕別人,你是這種人嗎?如果你在幫助別人之後感到忿忿不平,可以確定你幫了一個你不想幫的忙,害羞的人因為喜歡討好別人,期待別人會喜歡他們,久了之後,挫折、憤怒、焦慮和憂鬱就會油然而生。
害羞的人傾向於把別人看得比自己還重要,他們很容易把別人的需求擺在自己的需求之前,為了要交到朋友,他們會很努力地讓別人對他們另眼看待,並期待別人會因此喜歡他們,他們相信如果別人不喜愛他們,至少可以讓別人需要他們,所以結果呢?他們變得很難去拒絕別人,而別人也常發現他們很容易欺負。
解決之道
一、如果你是一個完美主義者
如果你是一個完美主義者,那麼你必須先試著打破那完美主義(它根本不存在)的迷思,不要再做出想成為神一樣的舉動,好好地做一位凡人,勇於當個普通人。
接著,你必須對那些會使你害羞的場合感到麻木,有些人可能會對你說:“勇敢地麵對嘛!你很快就能適應了!”大錯特錯!如果有某個場合把你嚇得半死,你的恐懼很有可能會更加根深蒂固,使得你的情況變得更糟。
最好的辦法是采用漸進方式讓你接觸各種社交場合,讓你的恐懼慢慢上升、到達頂點、再下降,就在恐懼快要消失之際時離開;基本上,這可以訓練你的身體在麵臨那些場合時能由你的意誌來控製。
把那些讓你害怕的場合列出來,在必要時可將它們分成更細的步驟,然後按重要程度依序排好,接著,選出某個場合,在你的腦海中開始想象並排演你在那個場合中的一切行為,讓你有恐懼提高、到頂點、再下降的感覺,當恐懼幾乎要消失時,就停下來並獎勵自己一下,慢慢地從最簡單的場合演練到最困難的場合。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在你的恐懼降低之後才能讓你的想象離開那個場合。
二、成為健談的人
克服害羞的方法是成為一位健談的人,學習如何讓對話持續,改善對話的技巧有助於減輕一般害羞所造成的緊張,你可以培養經常思考談話內容的習慣,不斷地累積一些話題以供而後之需。在參與一些需要對談的場合或活動之前,可事先想出一些有可能會談論到的話題,這通常會很有幫助,思考一下你周邊的人和發生在你身邊的事如何才能變成好話題,在排隊或洗碗的時候,想象一下自己突然巧遇一位你曾見過的人以及你們可能會討論的話題。
你可以和一些人閑聊他們的興趣或嗜好,平時多閱讀報刊書籍會讓你得到多方麵的知識,如此累積資訊有助於你開始並維持一段有趣的談話。
做個有心人,記下你感到不安的事情,你會覺得這些害怕和擔心不可思議,而且完全沒有必要,從而預先做好克服它們的準備。比如去麵試,也許你擔心交談當中會缺乏應變能力,那麼你不妨在交談前先猜想對方將怎樣提問,把要回答的話想好,甚至自言自語地進行不懈的練習。這樣就能臨場不懼,應付自如。
三、多交朋友
如果你還在求學,接受有關成人教育課程、參加社團、在中型機構裏上班或加入一些服務性工作組織,你大概已認識很多人了,但要如何把這些人變成你的朋友呢?
首先,記得不要把所有的友情都專注在一個人身上,應該試著和幾位不同個性的人交往,你應該可以直覺判斷哪些人可以成為你的好友。舉例來說,如果你和對方交談甚歡,彼此都很高興找到趣味相投的朋友,你們之間的友誼就可以馬上建立。然而,現實中大部分的友誼都不是一蹴可及的,大多數的人都是在交談過好幾次後才成為朋友,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學校、社團、機構、誌工組織都是結交朋友的好地方。
如何知道哪些不太熟識的人喜歡你呢?他(她)大概會主動找你聊天,如此一來,恭喜你,你可能已交到一位朋友了,在學校或工作地點附近約他出來吃個飯、散散步或一起看書,如果感覺還不錯,就再邀請一遍,如果對方也找你一起出去做些事,這就是好現象,但不要期待過多,有可能對方和你一樣害羞!而他(她)可沒有讀過這篇文章!也許他(她)因為太過害羞而不敢邀請你。
再來,你可以和對方一起去一些地方,你們可以去逛百貨公司、遊泳或去聽音樂會,如果感覺都不錯,那麼你應該已快交到一位好朋友了,記得要多交幾位好朋友。
交朋友主要是一個數字遊戲,要讓你生活周圍所遇見的人成為朋友的機率很小,但你認識的人愈多,你就愈有可能找到非常要好的朋友,這也說明為什麼克服害羞是有好處的,如果你覺得和陌生人交談很困難,你則會發現要交到朋友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所以,就放心大膽地去做吧!
附:測試
你有過度的害羞心態嗎?
1. 單位搞活動,領導希望你來主持,這時你會
A.欣然接受
B. 答應試試,心中有些打鼓
C. 覺得不可想象,堅決推掉
2. 如果你參加合唱,你希望被安排在
A. 第一排中間的引人注目處
B. 旁邊都有他人的後排位置
C. 隨便安排,隻要不是中間就行
3. 領導派你去火車站接人,並告訴你那人的姓名和外貌特征,如果你在火車站看到這樣一個人,這時你會
A. 大步向前加以證實
B. 把寫著對方姓名的牌子在他的視線內晃動,以引起他的注意
C. 站在一邊,直到其他旅客走完,確定他是才向前招呼
4. 在舞會上,有一位你並不認識但有些魅力的異性一直在注意著你,這時你會
A. 微微低頭或把臉扭開
B. 掃對方一眼,又裝作未覺察而掩飾過去
C. 以同樣的方式回報或報以微笑
5. 在有較多不熟悉的人參加的討論會上,如果你有一個問題,你將
A. 毫不猶豫地當即提出來
B. 在會後向有關人員提出來
C. 希望有人能代你提出這個問題
6. 要是異性朋友當眾叫你的名字而不加上姓,你將會
A. 感到很高興
B. 感到無關緊要
C. 感到很不自在,阻止他(她)這麼叫
7. 你感到你對別人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A. 能夠吸引和影響少數人
B. 不能夠吸引和影響少數人
C. 很能吸引和影響別人
8. 如果有朋友要求你在他(她)的婚禮上做儐相,你將
A. 很高興地接受
B. 感到十分緊張,但隻好接受
C. 會感到十分吃驚,加以推卻
9. 在進入都是陌生人的房間以前,你會
A. 相當為難,隻好硬著頭皮走進去
B. 等有其他人來的時候才敢一起進去
C. 毫不猶豫地走進去
10. 當你與一個名人相遇時,你希望能得到他的簽名。在什麼情況下你才會開口向他提出為你簽名留念的要求?
A. 如果他是你所喜歡的名人,就要求他簽名留念
B. 隻有當別人要求名人簽名時才跟著這麼做
C. 不敢要求名人為自己簽名
11. 在有不少陌生人參加的私人聚會上,你會
A. 輕鬆自如地談笑
B. 一開始有點兒拘束,很快就會自由自在輕鬆起來
C. 一直感到拘束,不敢自由談笑和行事
12. 當你要找一個人,在地址不清楚而苦惱時,你首先會
A. 向可能居住的各種人打聽,請求幫助
B. 到有關派出所或街道居委會詢問
C. 回家去,待有了確切地址後再來找
13. 要是在一次朋友的聚會上,你發現一位陌生的很吸引人的異性,很希望與他(她)相識和交往,你將會
A.希望他(她)能注意到自己,並與自己交往
B. 要求其他人為你們相互介紹
C. 主動接近他(她),作自我介紹
評析:
A B C
1 2 2 3
2 1 3 2
3 1 2 3
4 3 2 1
5 1 2 3
6 1 2 3
7 2 3 1
8 1 2 3
9 2 3 1
10 1 2 3
11 1 2 3
13 3 2 1
總分在13~20分,你是一個比較自信的人,害羞心理較少,你的社交是主動、積極的,你大膽,不拘謹,敢說敢做,因此,你能捕捉到較多的機會。但另一方麵,你也應注意到分寸感,因為物極必反。
總分在21~29分,你有普通人的羞愧心理,程度中等,有時這會給你的行動帶來一些障礙,因此,你還要更主動些,大膽些。
總分在30~39分,表明你的害羞心理比較嚴重,你在社交中比較拘謹,顧慮重重,害怕引人注目,害怕碰釘子,對自己信心不足,不喜歡出頭露麵,無意與人競爭,行動有些猶豫。但另一麵,你可能做事謹慎,喜歡思考,謙虛、忠厚、有教養,常為別人著想。因此,你要認清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多鼓勵自己,增加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