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除了至親之外,沒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僅有一個)。
3. 除非確信受歡迎,一般總是不願卷入他人事務之中。
4. 行為退縮,對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或工作總是盡量逃避。
5. 心理自卑,在社交場合總是緘默無語,怕惹人笑話,怕回答不出問題。
6. 敏感羞澀,害怕在別人麵前露出窘態。
7. 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規之中的事時,總是誇大潛在的困難或可能的危險。
如果你的情況滿足上述情況中的四種或四種以上,那麼你可能有回避型人格障礙。
問題描述
劉冬,男,23歲,大學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相當好,還擔任班長。平常,他雖然常與人交往,也很喜歡與同學交談,但總覺得別人嫉妒他的才能,總是用一種異樣的目光看他。雖然同學們都否定嫉妒,但他覺得他們是在為自己辯解。而且他還愛頂撞班主任,覺得他的想法經常是錯誤的。他一向我行我素,說話辦事全憑個人意願。因為,他覺得自己具有比他們更強的能力和智慧。結果不理想的時候,他就認為是客觀原因造成的,不是他的能力存在問題。他認為自己屬於人見人恨的那種人。後來他就懶得與他們交往了,更樂於獨處,但對別人的懷疑卻絲毫沒有減少。
他對任何人,包括班裏任何同學,甚至自己的父親,不管他們做什麼事、說什麼話,都從心裏懷疑。他覺得:如果信任他們,說不定哪天他們就會利用其信任加害他。最近他被班主任撤了班長一職。他為此感到憤憤不平,斷定有人搞鬼,覺得這樣對他實在是很不公平。於是他寫信給校長,闡述所蒙受的恥辱,決心把班主任搞下去。女朋友說他有病,他卻認為她是變心了。而且他一直都覺得,女朋友對班主任的眼神很有問題。
問題分析
偏執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為1980年《診斷統計手冊》(DSM-Ⅲ)人格障礙12種類型之一。據調查資料表明,具有偏執型人格障礙的人數占心理障礙總人數的5. 8%,由於這種人少有自知之明,對自己的偏執行為持否認態度,實際情況可能要超過這個比例。
偏執型人格其行為特點常常表現為:
極度的感覺過敏,對侮辱和傷害耿耿於懷;
思想行為固執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狹隘;
愛嫉妒,對別人獲得成就或榮譽感到緊張不安,妒火中燒,不是尋釁爭吵,就是在背後說風涼話,或公開抱怨和指責別人;
自以為是,自命不凡,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高,慣於把失敗和責任歸咎於他人,在工作和學習上往往言過其實;同時又很自卑,總是過多過高地要求別人,但從來不信任別人的動機和願望,認為別人心存不良;
不能正確、客觀地分析形勢,有問題易從個人感情出發,主觀片麵性大;
如果建立家庭,常懷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
持這種人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與朋友、同事相處融洽,別人隻好對他敬而遠之。
偏執的人總是將周圍環境中與己無關的現象或事件都看成與自己關係重大,是衝著他來的,甚至還將報刊、廣播、電視中的內容跟自己對號入座。盡管這種多疑與客觀事實不符,與生活實際嚴重脫離,雖經他人反複解釋也無從改變這種想法,甚至對被懷疑對象有過強烈的衝動和過激的攻擊行為,從一般的心理障礙演繹成精神性疾病。
因此,具有猜疑性格缺陷的人,如果不能及時、主動地矯正自己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則會因環境變化、人際關係緊張、工作生活不順心,加上激烈的精神刺激等因素,而誘發為精神疾病,甚至對家人和社會造成損害。這樣的事例並不鮮見。
偏執型人格形成的原因暫無定論,有專家曾嚐試舉出以下四條:
1. 早期失愛。幼年生活在不被信任、常被拒絕的家庭環境之中。缺乏母愛,經常被指責和否定。
2. 後天受挫。成長中連續地遭受生活打擊,經常遇到挫折和失敗。如經常受侮辱或冤屈。
3. 自我苛求。自我要求標準極高,並與自身存在某些缺陷之間構成尖銳的矛盾。但是從不公開承認自身的某些缺陷。如個子不高、長相不出眾、才能不突出等,其實,意識深層正為此自卑。
4. 處境異常。某些異常的處境也使人偏執。如沒有學曆的人,厭惡別人談論學曆,經濟狀況不好的人,回避談論經濟收入問題,單親家庭的孩子,怕別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況。
偏執型人格障礙一經形成,就具有相當的穩定性,想徹底矯治好幾乎不太可能,任何形式的療法都是收效甚微的。其原因是患者總認為自己根本沒有患病,別人是在胡說,因此,總是用不信任的眼光看別人,懷疑別人、拒絕與別人合作,使得想幫助他的人無法介入治療。可見,對偏執型人格障礙的調適不宜拖遲,應該抓住患病初期的有效調節。
解決之道
一、要自覺地創造一個良好的人際環境
周圍的人對患者不要輕易地責備、侮辱,彼此間要互相理解、互相關心、互相尊重、互相幫助。要經常進行溝通和交往,減少或避免不良刺激。一旦爭吵起來,周圍人要盡快散開,不要去湊熱鬧,更不要去爭辯,但大家可以齊聲有力批評,使其收斂。而患者此時也要盡量警告自己不要吵架。使自己盡快離開,以免鬧個不休。如果患者能自覺地把自己長期置身於這樣一個良好的人際環境中,那麼,其異常的人格就會逐漸得到好轉,甚至可以有較大的改善。因為,在這種良好的人際環境中,患者通過良好的溝通與交往,容易理解他人,信任他人,減少敏感多疑。
二、學會自我暗示調節法來逐漸消除偏執型人格障礙的異常人格特征
如默念“一個人固執多疑,不利於和老師、同學來往,因為固執多疑,就會聽不進周圍的人的任何意見,隻相信自己,就會使周圍的人感到自己難以商量;因為固執多疑,即使自己的意見是正確的,也會使周圍的人在情感上難以接受,就有可能從反麵去理解而造成誤會。自己一定要改掉固執多疑的缺點,要謙和,要心平氣和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要積極地去理解周圍的人的意見,多聽聽周圍的人的意見,對自己總是有幫助的,有些意見是自己苦思不得其解的,不要總認為自己比別人能幹,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己千萬不要高傲自大,不要輕視周圍的人的意見,而要向他們學習,同時也要相信他們,整天與自己過不去的人總是不會有的,自己不要整天去懷疑有人在搞鬼,不要輕易地去懷疑他們,否則,會給自己帶來無窮的煩惱。因此,自己一定要用寬容的態度對待周圍的人,相信他們也會這樣對待自己……”如果有時間的話,每天最好都能這樣默念一次,堅持一段時間,偏執型人格障礙的許多異常人格特征就會得到緩解,甚至會有明顯的改善。對這種自我暗示首先要充分相信它的神奇作用,最好能在大腦皮層興奮性較低的早晨、午休或就寢前進行默念。在默念進程中盡量運用想象,這樣自我暗示的效果就會較佳。
三、學會用自我分析法分析自己的一些非理性的觀念
逐步消除偏執型人格障礙的異常人格特征。例如每當自己出現對周圍的人有敵意的觀念時,就要分析一下是不是自己卷入“敵對心理”的漩渦之中。又例如每當自己出現對周圍的人有不信任的觀念時,就要分析一下是不是自己卷入“信任危機”之中了。如果是,就要提醒和警告自己,不要再沉浸於“自我信任”之中了。要知道世界上除了壞人還存在著好人、朋友,對好人、朋友應該持信任的態度。朋友、親人或同事都是好人或比較好的人,都是可以信賴的,不應該對他們存在不信任的態度,否則,就會失去他們的信任。通過這種自我分析非理性觀念的方法,可以阻止患者的偏執行為。有時患者自己不知不覺地表現了偏執行為,事後應抓緊分析當時的想法,找出當時的非理性觀念,然後再加以改造,以防下次再犯。
總之,一個人生活在複雜的大千世界中,麵對著各種衝突糾紛和摩擦是難免的,這時必須忍讓和克製,不能讓敵對的怒火燒得自己暈頭轉向,以免影響自己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發覺自己有偏執傾向時,要盡快采取各種措施消除自己的不良傾向。
附:測試
你有偏執型人格障礙嗎?
1. 廣泛猜疑,常將他人無意的、非惡意的甚至友好的行為誤解為敵意或歧視,或無足夠根據,懷疑會被人利用或傷害,因此過分警惕與防衛。
2. 將周圍事物解釋為不符合實際情況的“陰謀”。
3. 易產生病態嫉妒。
4. 過分自負,若有挫折或失敗則歸咎於人,總認為自己正確。
5. 好嫉恨別人,對他人的錯不能寬容。
6. 脫離實際地好爭辯與敵對,固執地追求個人不夠合理的“權利”或利益。
7. 忽視或不相信與患者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觀證據。因而很難以說理或事實來改變患者的想法。
如果你的情況符合上麵七種情況中的三種,那麼你很可能患上了偏執型人格障礙。
問題描述
小江的父親是一個很嚴厲的人,對家人通常都是采用一種命令式的口氣說話,從來不聽別人的意見,母親經常被他氣得大哭,而小江小時候也經常因為達不到父親的要求而受到嚴厲的打罵。
小江對父親又氣又恨,對父親那種命令式的口氣無奈又厭惡。長大以後,小江對父親的命令越來越反感,發展到後來隻是隨口答應就不理不睬了。小江心裏總是會說:“你憑什麼老是命令我?”他對父親用了一種迂回的反抗方式,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被動攻擊。
問題分析
被動—攻擊性人格障礙的具體表現是頑固執拗、固執己見;對別人的任何要求采取耽擱、偽裝遺忘、拖遝等手段故意拖延,使之效率低下,以此來表達不滿和憤懣情緒,使人感到有一種被動的阻力和攻擊性的敵對心態。患有消極激進型人格錯亂的人會很藝術地跟你對著幹。他們敷衍、抱怨、反對、磨蹭、“忘事”,對主動來幫忙的人冷嘲熱諷。隨後,他們感覺被生活耍了,因為他們覺得生活本應更厚待自己。他們在內心生活和現實生活中都經曆著怨恨和不快,但是他們看不見,正是他們自己的人格使他們離幸福的大道越來越遠。最普遍的表現形式是對讓其盡職盡責的合理要求不以為然、消極抗拒。
現實生活中,有的人順從、謙和、隨意,而有的人則好勝、好強、好爭,不肯放棄自己的意見,還有的人固執己見。應該說,好強本身並不一定不好,如同順從也不一定好一樣,但好強過頭,變成了固執,甚至自以為是,為固執而固執,則是有害的。一個好強固執的人,可能是一個自信自立又有些自高自大的人,可能很武斷,時常想要駕馭那些不及自己的人,對抗有權勢者。喜歡堅持自己的主張,甚至不顧周圍人的反對。可能會成於此而敗於此。有一句話如此說:物過於剛則易折。
被動—攻擊性人格障礙的主要特征:
1. 消極地拒絕完成一般的社會或職業工作。
2. 抱怨別人誤會自己、不欣賞自己。
3. 悶悶不樂,好爭吵。
4. 毫無道理地批判、嘲諷權威。
5. 對那些看起來比自己幸運的人表現出嫉妒和忿恨。
6. 說話時聲音誇張,不斷抱怨自己的不幸。
7. 表現出不友好的蔑視後會後悔,但下次還會再犯。
解決之道
一、負責可靠地完成責任。
二、減少反對、埋怨行為的頻率;增加合作。
三、直接表達出生氣和埋怨的感受並對此負責。
四、解決或減輕關於獨立還是與依靠別人的矛盾情感的強度。
五、穩固自己不規律變化的行為和情緒。
六、增強快樂感、幸福感和滿足感。
七、減少抱怨的頻率(如關於不幸,關於權威人士)。
八、使用能引起友善感的共情方式與別人共處,而不是惱怒和生氣的方式。
附:測試
被動—攻擊性人格障礙自我診斷
1. 我不想讓重要的人際關係受到危害,但是也需要讓自己感到自由。
2. 我抱怨自己不被理解和不被欣賞。
3. 我心境不穩且好爭鬥。
4. 我用不合理的和自我挫敗的方式批評和蔑視權威。
5. 我認為別人更加幸運並向他們表示嫉妒和怨恨。
6. 我對自己個人的不幸做出頻繁、誇張的抱怨。
7. 我頻繁或經常地抱怨自己的悲哀。
8. 我交替地表現出挑戰性的敵意和懊惱的抱歉。
9. 我總是不敢大膽批評別人的言行。
10. 我的思想似乎比較保守。
11. 如果發現我與別人爭論了半天的問題是我錯了時,我會為麵子而不肯輕易認輸或找些借口。
12. 我認為自己確實具備一些別人所不及的優良品質。
13. 讓我做一些很平凡的工作,我會很不安心。
14. 我是喜歡爭強好勝的。
15. 在集體中,如果我的意見與大家不同,我通常當場表明立場。
16. 如果我急著要借朋友的東西,而朋友卻不在家,我認為不告而取也沒有關係。
17. 我相信,我不比任何人差,並有權得到最好的東西。
18. 因為我對一切問題都喜歡發表一些與眾不同的見解,大家都認為我是一個有頭腦的人。
19. 我堅持自己享有隨時隨意放鬆娛樂的權利。
20. 我看重並且維護自己的安逸生活、自由時間和對幸福的追求。
21. 我堅持認為,生活的好壞跟運氣有莫大關係。
22. 我悠閑而樂觀,相信問題最終總會迎刃而解的。
23. 我隻做自己應該做的那部分,從不多幹。
24. 我希望別人也能了解並尊重我的界限。
25. 我認同自己和自己的生活方式。
26. 我沒有緊迫感,也不為時間要求而操心。
27. 如果我認為別人的要求不合理或者在他們的職責之外,便會從容拒絕。
28. 我的時間觀念不強。
29. 我不畏權威。
30. 對我來說,匆忙隻會造成浪費和不必要的緊張。
計分:
滿足以上描述5個以下者,人格上沒有異常,不存在被動—攻擊性人格障礙。
滿足以上描述6~15個之間的,具備一些被動—攻擊性人格障礙的特征,但隻要平時注意,並不影響生活和工作。
滿足以上描述15個以上,具有被動—攻擊性人格障礙,可能會影響到日常生活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