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早期人格障礙不必找心理醫生(2 / 3)

張怡實在是想不通,自己這隻“白天鵝”竟然被人甩了?繼而非常憤怒,甚至決心狠狠地報複他。

問題分析

生活中,你也可能遇到過像張怡這樣的人,心理醫生給他們的定義是自戀型人格障礙。

自戀型人格在許多方麵與戲劇型人格的表現相似,如情感戲劇化,有時還喜歡性挑逗。二者的不同之處在於,戲劇型人格的人外向、熱情,而自戀型人格的人卻內向、冷漠。自戀型的人過分看重自己,對權力與理想式的愛情有非分的幻想。他們渴望引人注目,對批評極為敏感。在人際交往中,這種人很難表現出同情心。目前尚無完全一致的自戀型人格障礙診斷標準。一般認為,自戀型人格障礙有如下的特征表現:

1. 缺乏同情心;

2. 有很強的嫉妒心;

3. 渴望持久的關注與讚美;

4. 認為自己應享有他人沒有的特權;

5. 喜歡指使他人,要他人為自己服務;

6. 過分自高自大,對自己的才能誇大其辭,希望受人特別關注;

7. 對無限的成功、權力、榮譽、美麗或理想愛情有非份的幻想;

8. 堅信他關注的問題是世上獨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9. 對批評的反應是憤怒、羞愧或感到恥辱(盡管不一定當即表露出來)。

有很多貶義的形容詞可以用來形容自戀型人格障礙的特征:自私、傲慢、自命不凡、目中無人、自高自大、惟我獨尊、自以為是、以自我為中心。這此特征都來自於他們過高的自我評價和誇大的自尊。

他們對人、對己的基本看法通常是:“我是卓越的,才華出眾的,別人比不上我,所以都嫉妒我。”他們認為別人對他們的關注、讚美、關心、幫助都是理所應當的,成功、權力、榮譽也理所應該是屬於他們的,因此,他們對待批評、挫折的反應是憤怒、敵意,甚至會采取報複行動;他們缺乏同情心,對人冷漠,因而也會利用或玩弄他人的感情;他們沒有責任感,更沒有愧疚感,做錯事總會尋找借口和“替罪羊”,因為,如果承認錯誤會威脅到他們的自我評價。

自戀型人格障礙者熱衷於與他人比較和競爭,因為他們希望能在競爭中打敗他人,證明自己的優越。然而,當他們無法勝過他人時,會充滿嫉妒與敵意,對競爭對手進行惡意的攻擊或陷害。

如果說每一種正常的異常心理之所以產生都有一定原因的話,那麼自負心理的產生是相對比較複雜的。對此,我們有必要追根溯源一番。

1. 過分嬌寵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一個人自負心理產生的第一根源。對於青少年兒童來說,他們的自我評價首先取決於周圍的人對他們的看法,家庭則是他們自我評價的第一參考係。父母寵愛、誇讚、表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相當了不起”。

2. 生活中的一帆風順。人的認識來源於經驗,生活中遭受過許多挫折和打擊的人,很少有自負的心理,而生活中的一帆風順,則很容易養成自負的性格。現在的中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如果他們在學校又出類拔萃,老師又寵愛他們,就會養成自信、自傲和自負的個性。

3. 片麵的自我認識。自負者縮小自己的短處,誇大自己的長處。自負者也同樣缺乏自知之明,同時又把自己的長處看得十分突出,對自己的能力評價過高,對別人的能力評價過低,自然產生自負心理。當一個人隻看到自己的優點,看不到自己的缺點時,往往會產生自負的個性。這種人往往好大喜功,取得一點小小的成績就認為自己了不起,成功時完全歸因於自己的主觀努力,失敗時則完全歸咎於客觀條件的不合作,過分的自戀和自我中心,把自己的舉手投足都看得與眾不同。

4. 情感上的原因。一些人的自尊心特別強烈,為了保護自尊心,在挫折麵前,常常會產生兩種既相反又相通的自我保護心理。一種是自卑心理,通過自我隔絕,避免自尊心的進一步受損;另一種就是自負心理,通過自我放大,獲得自卑不足的補償。例如,一些家庭經濟條件不很好的學生,深怕被經濟條件優越的同學看不起,裝清高,在表麵上擺出看不起這些同學的樣子。這種自負心理是自尊心過分敏感的表現。

從動機上來看,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最根本的動機是得到他人的讚賞與愛,然而,他們對他人的冷漠和藐視,恰好使他們得到他們最恐懼的後果——被他人拒絕。幸運的是,自戀型人格障礙是可以通過自我教育而有所改善的。

解決之道

一、解除自我中心觀

自戀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為自我中心的階段是嬰兒時期。由此可見,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的行為實際上退化到了嬰兒期。朱迪斯?維爾斯特在他的《必要的喪失》一書中說到:“一個迷戀於搖籃的人不願喪失童年,也就不能適應成人的世界”。因此,要治療自戀型人格,必須了解那些嬰兒化的行為。你可把自己認為討人厭嫌的人格特征和別人對你的批評羅列下來,看看有多少嬰兒期的成份。

還可以請一位和你親近的人作為你的監督者,一旦你出現自我中心的行為,便給予警告和提示,督促你及時改正。通過這些努力,自我中心觀是會慢慢消除的。

二、學會愛別人

對於自戀型的人來說,光拋棄自我中心觀念還不夠,還必須學會去愛別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體會到放棄自我中心觀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因為你要獲得愛首先必須付出愛。弗洛姆在他的《愛的藝術》一書中闡述了這樣的觀點:幼兒的愛遵循“我愛因為我被愛”的原則;成熟的愛遵循“我被愛因為我愛”的原則;不成熟的愛認為“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成熟的愛認為“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維爾斯特認為,通過愛,我們可以超越人生。自戀型的愛就像是幼兒的愛,不成熟的愛,因此,要努力加以改正。

生活中最簡單的愛的行為便是關心別人,尤其是當別人需要你幫助的時候。當別人生病後及時送上一份問候,病人會真誠地感激你;當別人在經濟上有困難時,你力所能及地解囊相助,便自然會得到別人的尊敬。隻要你在生活中多一份對他人的愛心,你的自戀症便會自然減輕。

附:測試

你有自戀型人格障礙嗎

1. 對批評的反應是憤怒、羞愧或感到恥辱(盡管不一定當即表露出來)。

2. 過分自高自大,對自己的才能誇大其辭,希望受人特別關注。

3. 喜歡指使他人,要他人為自己服務。

4. 堅信他關注的問題是世上獨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 對無限的成功、權力、榮譽、美麗或理想愛情有非份的幻想。

6. 認為自己應享有他人沒有的特權。

7. 渴望持久的關注與讚美。

8. 缺乏同情心。

9. 有很強的嫉妒心。

如果你滿足以上中的五項,那麼你很可能患有自戀型人格障礙。

問題描述

肖艾的智商並不低,他興趣廣趣,思維敏捷,然而幾年前參加高考時,他卻名落孫山。後來肖艾去了南方,在廣州一家電腦公司做營銷工作。營銷工作雖然辛苦,但收入頗豐。肖艾的工作很出色,業績好,多次受到老總的嘉獎,並擔任了營銷主管。一年後,公司招進了三名大學本科生,其中一人做了他的助手。

有一名大學生做他的助手,本來可以使他的事業如虎添翼。然而肖艾卻陷入了自身的泥淖。他變成了另外一個人:情緒低落,不愛講話;工作勁頭大打折扣。幾個月以後,老總看到他的業務成績下降,便撤了他的營銷主管的職務,並讓肖艾的助手來接替他。這以後,肖艾的情況更為惡化,他不與任何人說話,看到人總是低著頭,當別人主動與他接近時,他總是有意回避。有一次,公司舉辦歌詠會,所有的人都參加了,惟獨肖艾一個人沒有報名參加。公司領導動員他參加,他也就和大家一塊參加排練了,但正式演出時,他卻一個人不知跑到哪裏去了。

在日記裏,肖艾說他其實心底總有一種痛,因為他的人生並不順利,沒有考上大學。這個結在他心底早就有了,當他習慣性遺忘時,他會忽略;而一旦有條件反射時,他就會想起來,使他非常不安。他想回避所有的人和事,甚至想回避這個世界。肖艾說:“我甚至連電話都不願意接。我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卑微的人,沒有人會關愛我,包括我的戀人。我隻能回避一切。”

問題分析

回避型人格障礙又叫焦慮型或逃避型人格障礙,患者的最大特點是行為退縮、心理自卑,麵對挑戰多采取回避態度或無力應付。

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對回避型人格的特征描述如下:

敏感羞澀,害怕在別人麵前露出窘態;

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讚同而受到傷害;

除非確信受歡迎,一般總是不願卷入他人事務之中;

除了至親之外,沒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僅有一個);

行為退縮,對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或工作總是盡量逃避;

心理自卑,在社交場合總是緘默無語,怕惹人笑話,怕回答不出問題;

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規之中的事時,總是誇大潛在的困難、危險或可能的冒險。

隻要滿足其中的四項,即可診斷為回避型人格。

有回避型人格障礙的人被批評指責後,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傷害而陷於痛苦,且很難從中解脫出來。他們害怕參加社交活動,擔心自己的言行不當而被人譏笑諷刺,因而,即使參加集體活動,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在處理某個一般性問題時,他們往往也表現得瞻前顧後,左思右想,常常是等到下定決心,卻又錯過了解決問題的時機。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多安分守己,從不做那些冒險的事情,除了每日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和學習外,很少去參加社交活動,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精力不足。這些人在單位一般都“被領導視為積極肯幹、工作認真的好職員”,因此,經常得到領導和同事的稱讚,可是當領導委以重任時,他們卻都想方設法推辭,從不接受過多的社會工作。

回避型人格障礙的行為退縮性與分裂樣人格障礙的行為退縮性不同:前者並不安於或欣賞自己的孤獨,不與人來往並非出於自己的心願,他們行為的退縮源於心理的自卑。想與人來往,又怕被拒絕、嫌棄;想得到別人的關心與體貼,又因害羞而不敢親近。

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心理學家認為,自卑感起源於人的幼年時期,由於無能而產生的不勝任和痛苦的感覺,也包括一個人由於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記憶力、性格等)而產生的輕視自己、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麵不如他人的心理。具體說來,自卑感的產生有以下幾方麵原因:

1. 自我認識不足,過低估計自己。每個人總是以他人為鏡來認識自己,如果他人對自己作了較低的評價,特別是較有權威的人的評價,就會影響對自己的認識,從而低估自己。有人發現,性格較內向的人,多願意接受別人的低評價而不願接受別人的高評價;在與他人比較的過程中,也喜歡拿自己的短處與他人的長處比,這樣越比越泄氣,越比越自卑。

2. 消極的自我暗示抑製了自信心。當每個人麵臨一種新局麵時,首先都會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應付。有的人會因為自我認識不足,常覺得“我不行”,由於事先有這樣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就會抑製自信心,增加緊張,產生心理負擔,工作效果必然不佳。這種結果又會形成一種消極因素的反饋作用,影響到以後的行為,這樣惡性循環,使自卑感進一步加感。

3. 挫折的影響。有的人由於神經過程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輕微的挫折就會給他們以沉重的打擊,變得消極悲觀而自卑。

此外,生理缺陷、性別、出身、經濟條件、政治地位、工作單位等等都有可能是自卑心理產生的原因。這種自卑感得不到妥善消除,久而久之就成了人格的一部分,造成行為的退縮和遇事回避的態度,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礙。

解決之道

一、消除自卑感

1. 要正確認識自己,提高自我評價。形成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須從改變認識入手。要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肯定自己的成績,不要把別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認識到他人也會有不足之處。隻有提高自我評價,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2. 要正確認識自卑感的利與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作是一種有弊無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觀絕望,這是一種不正確的認識,它不僅不利於自卑心理的消除,反而會加重。心理學家認為,自卑的人不僅要正確認識自己各方麵的特長,而且要正確看待自己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往往都很謙虛,善於體諒人,不會與人爭名奪利,安分隨和,善於思考,做事謹慎,一般人都較相信他們,並樂於與他們相處。指出自卑者的這些優點,不是要他們保持自卑,而是要使他們明白,自卑感也有其有利的一麵,不要因自卑感而絕望,認識這些優點可以增強生活的信心,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礎。

3. 要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勵,相信事在人為。當麵臨某種情況感到自信心不足時,不妨自己給自己壯膽:“我一定會成功,一定會的!”或者不妨自問:“人人都能幹,我為什麼不能幹?我不也是人嗎?”如果懷著“豁出去了”的心理去從事自己的活動,事先不過多地體驗失敗後的情緒,就會產生自信心。

二、克服自己的人際交往障礙

回避型人格的人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人格交往障礙,因此必須按梯級任務作業的要求給自己定一個交朋友的計劃。起始的級別比較低,任務比較簡單,以後逐步加深難度。例如有專家提出下列梯級任務:

第一周,每天與同事(或鄰居、親戚、室友等)聊天十分鍾;

第二周,每天與他人聊天二十分鍾,同時與其中某一位多聊十分鍾;

第三周,保持上周的交友時間量,找一位朋友作不計時的隨意談心;

第四周,保持上周的交友時間量,找幾位朋友在周末小聚一次,隨意聊天,或家宴,或郊遊;

第五周,保持上周的交友時間量,積極參加各種思想交流、學術交流、技術交流等;

第六周,保持上周的交友時間量,嚐試去與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交往。

一般說來,上述梯級任務看似輕鬆,但認真做起來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最好找一個監督員,讓他來評定執行情況,並督促堅持下去。其實,第六周的任務已超出常人的生活習慣,但作為治療手段,以在強度上超出常規生活是適宜的。在開始進行梯級任務時,患者可能會覺得很困難,也可能覺得毫無趣味,這些都要盡量設法克服,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附:測試

你有回避型人格障礙嗎?

1. 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讚同而受到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