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早期人格障礙不必找心理醫生(1 / 3)

第二章 早期人格障礙不必找心理醫生

既然每個人的人格有很大差別,那麼怎樣才算是人格障礙呢?“人格障礙”的定義是:“人格特征的顯著偏離正常,這種人格特征的偏離使得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為模式且對環境適應不良,甚至達到害人害己的程度。”

一般人做人處事都有一定的模式,都要接受社會規範的要求和檢驗。如果超越了正常的範圍便形成了人格障礙。人格障礙,是與正常的社會規範準則難以融洽的一種心理障礙。有人格障礙的人,其行為模式異於常人,必然地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和工作。但他們對此卻毫無自知,隻是一味地怨天尤人,而絕不檢查自己。人格障礙通常開始於童年、青少年或成人早期,並一直持續到成年以後甚或終生。

問題描述

王璐璐今年二十五歲,在一家外企工作,各方麵條件都不錯,就是有一點不好,總喜歡高談闊論,有意無意地標榜自己。她愛聽表揚的話,與人談話時,總想讓別人談及自己如何有能力,親戚如何有地位,自己外貌如何出眾等,如果別人談及別的話題,她就千方百計地將話題轉向自己,而對別人的講話內容心不在焉。

王璐璐最喜歡吹噓青年才俊們是如何欣賞她、追求她,而她又是如何刁難他們。為了引人注意,她甚至不顧個人尊嚴,大放厥詞。與別人爭論問題時,她總要占上風,即使自己理虧,也要編造謊言,設法說服別人。她平時有些喜怒無常,高興時嘻嘻哈哈,勁頭十足,稍不順心則大吵大鬧,弄得人際關係十分緊張。她喜歡與家庭地位、經濟情況、個人外貌等不如她的人交往,而對強於她的人常常無端抵毀。一天,正當她瞎吹時,經一位朋友提醒,她頓時覺得自己並非魅力超群,立刻萎靡不振,非常難過。然而傷心歸傷心,以後她依然我行我素。

問題分析

表演型人格又稱歇斯底裏人格,其典型的特征表現為心理發育的不成熟性,特別是情感過程的不成熟性。具有這種人格的人的最大特點是做作、情緒表露過分,總希望引起他人注意,經常感情用事,用自己的好惡來判斷事物,喜歡幻想,言行與事實往往相差甚遠。此類型人格障礙多見於女性,各種年齡層次都有,尤以中青年女性為常見,一般年齡都在25歲以下。

表演型人格障礙產生的原因目前尚缺乏研究,一般認為與早期家庭教育有關,父母溺愛孩子,使孩子受到過分的保護,造成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不符,心理發展嚴重滯後,停留在少兒朗的某個水平,因而表現出表演型人格特征。另外,患者的心理常有暗示性和依賴性,也可能是本類型人格產生的原因之一。

表演型人格障礙的表現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麵:

1. 喜歡引人注意,而且情緒帶有戲劇化色彩。這類人常常喜好表現自己,而且有較好的藝術表現才能,唱說哭笑,演技逼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有人稱她們為偉大的模仿者、表演家。她們常常表現出過分做作和誇張的行為,甚至裝腔作勢,以引人注意。

2. 高度的暗示性和幻想性。這類人不僅有很強的自我暗示性,還帶有較強的被他人暗示性。常常依照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行事、她們常好幻想,把想象當成現實,當缺乏足夠的現實刺激時便利用幻想激發內心的情緒體驗。

3. 情感極其容易發生巨大變化,容易有情緒起伏。這類人情感豐富,熱情有餘,而穩定不足;情緒熾熱,但不深厚,因此他們情感變化無常,容易激情失衡。對於輕微的刺激,可有情緒激動的反應,大驚小怪,缺乏固有的心情,情感活動幾乎都是反應性的。由於情緒反應過分,往往給人一種膚淺,沒有真情實感和裝腔作勢甚至無病呻吟的印象。

4. 常常視玩弄別人為達到自我目的的手段。玩弄多種花招使人就範,如任性、強求、說謊欺騙、獻殷勤、謅媚,有時甚至使用操縱性的自殺威脅。他們的人際關係膚淺,表麵上溫暖、聰明、令人心動,實際上完全不顧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5. 高度的以自我為中心。這類人喜歡別人的注意和誇獎,隻有投其所好和取悅一切時才合自己的心意,表現出欣喜若狂,否則會攻擊他人,不遺餘力。此外,此類患者還有性心理發育的不成熟,表現為性冷淡或性過分敏感,女性患者往往天真地展示性感,用過分嬌羞樣的誘惑勾引他人而不自覺察。

解決之道

一、提高認識,了解自己人格中的缺陷

隻有正視自己,才能揚其長避其短,適應社會環境。如果不能正視自己的缺陷,自我膨脹,放任自流,就會處處碰壁、導致病情發作。

二、學會自我調整情緒

表演症型人格的情緒表達常常太過分,旁人常無法接受。所以具有此種人格的人要改變這種情況,首先要做的便是向目己的親朋好友作一番調查,聽聽他們對這種情緒表達的看法。對他們提出的看法,千萬不要反駁,相反,聽取意見以後要捫心自問,弄明白這些情緒表現哪些是有意識的,哪些是無意識的;哪些是別人喜歡的,哪些是別人討厭的。對別人討厭的要堅決予以改進,而別人喜歡的則在表現強度上力求適中,對無意識的表現,可將其寫下來,放在醒目處,不時地自我提醒。此外,還可請好友在關鍵時刻提醒一下,或在事後請好友對自己今天的表現作一評價,然後從中體會自己情緒表達過火之處,以便在以後的情緒表達上適當控製,達到自然、適度的效果。

三、將自己的才能升華

如前所述,表演症型人格患者有一定的藝術表演才能,所以不妨“將計就計”,將自己的興趣轉移到表演藝術中去,使原有的淤積能量到表演中得到升華。事實上,許多藝術表演都有一定的誇張成份,為了使觀眾沉浸到劇情中去,演員必須用自己的表情、語言去打動他們。因此,表演型人格的人投身於表演藝術是一條很有效的自我完善之路。

總之,對於表演型人格障礙患者或者有這個傾向的人來說,關鍵在於認清自己的行為缺陷,在適當的時機,還可以發揮自己的表演才華,投身演藝事業。完全沒有必要自暴自棄。

附:測試

你有表演型人格障礙嗎?

1. 表情誇張像演戲一樣,裝腔作勢,情感體驗膚淺。

2. 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響。

3. 自我中心,強求別人符合他的需求或意誌,不如意就給別人難堪或強烈不滿。

4. 經常渴望表揚和同情,感情易波動。

5. 尋求刺激,過多地參加各種社交活動。

6. 需別人經常注意,為了引起注意,不惜嘩眾取寵、危言聳聽,或者在外貌和行為方麵表現得過分吸引他人。

7. 情感反應強烈易變,完全按個人的情感判斷好壞。

8. 說話誇大其詞,摻雜幻想情節,缺乏具體的真實細節,難以核對。

如果你至少滿足以上三項,那你就可以被診斷為表演型人格障礙。

問題描述

某大學一年級女生美美,17歲,父母為工人,家庭生活溫馨。她是父母的獨生女兒,備受龐愛。上大學前,她的一切事宜均由父母料理,從不承擔任何家務勞動,甚至連衣服鞋襪也不用自己洗。進大學後,非常想念異地的家,對大學生活極不適應,產生了許多心理矛盾與困惑。她日日夜夜都在想家,晚上上床,想到睡的地方不是自己的家,很難入睡。夢中經常夢到的都是爸爸、媽媽。一聽到廣播裏放的音樂有“媽媽”的內容就會哭,在街上、在校園聽到的都是本地口音,就覺得自己是被拋棄到異地的遊子,孤獨極了。班上組織春遊、秋遊,她毫無興趣。看到同學玩得高興,更是感到孤獨、傷心。學習成績一天天下降,成天提心吊膽,擔心期末考試不及格,更擔心家裏人失望。入學後,她把生活費全省下來用在給家裏打電話上了。

問題分析

人應該是獨立的。獨立行走,使人脫離了動物界而成為萬物之靈。當跨進青春之門的時候,進入青春期後就開始具備了一定的獨立意識,但對別人尤其是父母的依戀常常使其感到困惑。

依賴,是心理斷乳期的最大障礙。當你跨進青春之門,你開始具備一定的獨立意識,但對別人的依賴仍常常困擾著自己。隨著身心的發展,你一方麵比以前擁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另一方麵卻擔負起比以前更多的責任,麵對這些責任,有些人感到膽怯,無法跨越依賴別人的心理障礙。依賴別人,意味著放棄對自我的主宰,這樣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獨立的人格。他們容易失去自我,遇到問題時,自己不積極動腦筋,往往人雲亦雲,趕時髦,易產生從眾心理。

依賴心理主要表現為缺乏信心,放棄了對自己大腦的支配權。主要表現如下:沒有主見,缺乏自信,總覺得自己能力不足,甘願置身於從屬地位。總認為個人難以獨立,時常祈求他人的幫助,處事優柔寡斷,遇事希望父母或師長為自己作個決定;依賴性強的人喜歡和獨立性強的人交朋友,希望在他們那裏找到依靠,找到寄托。學習和工作上,喜歡讓老師或領導給予細心指導,時時提出要求,否則,他們就會茫然不知所措。在家裏,一切都聽父母擺布,甚至連穿什麼衣服都沒有自己的主張和看法。一旦失去了可以依賴的人,他們會常常不知所措。

依賴型人格對親近與歸屬有過分的渴求,這種渴求是強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與真實的感情無關。依賴型人格的人寧願放棄自己的個人趣味、人生觀,隻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時刻得到別人對他的溫情就心滿意足了。依賴型人格的這種處世方式使得他越來越懶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創造性。由於處處委屈求全,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會產生越來越多的壓抑感,這種壓抑感阻止著他為自己幹點什麼或有什麼個人愛好。

心理學家霍妮在分析依賴型人格時,指出這種類型的人有幾個特點:

1. 深感自己軟弱無助,有一種“我渺小可憐”的感覺。當要自己拿主意時,便感到一籌莫展,像一隻迷失了港灣的小船;

2. 理所當然地認為別人比自己優秀,比自己有吸引力,比自己能幹;

3. 無意識地傾向於以別人的看法來評價自己。

依賴型人格源於人類發展的早期。幼年時期兒童離開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兒童印象中保護他、養育他、滿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萬能的,他必須依賴他們,總怕失去了這個保護神。這時如果父母過分溺愛,鼓勵子女依賴父母,不讓他們有長大和自立的機會,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會逐漸產生對父母或權威的依賴心理,成年以後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總是依靠他人來作決定,終身不能負擔起選擇采納各項任務、工作的責任,形成依賴型人格。

具有依賴性格的人,如果得不到及時糾正,發展下去有可能形成依賴型人格障礙。依賴性過強的人需要獨立時,可能對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很吃力,內心缺乏安全感,時常感到恐懼、焦慮、擔心,很容易產生焦慮和抑鬱等情緒反應,影響心身健康。

解決之道

一、習慣糾正法

依賴型人格的依賴行為已成為一種習慣,治療首先必須破除這種不良習慣。清查一下自己的行為中哪些是習慣性地依賴別人去做,哪些是自己作決定的。你可以每天作記錄,記滿一個星期,然後將這些事件按自主意識強、中等、較差分為三等,每周一小結。

對自主意識強的事件,以後遇到同類情況應堅持自己做。例如某一天按自己的意願穿鮮豔衣服上班,那麼以後就堅持穿鮮豔衣服上班,而不要因為別人的閑話而放棄,直到自己不再喜歡穿這類衣服為止。這些事情雖然很小,但正是你改正不良習慣的突破口。

對自主意識中等的事件,你應提出改進的方法,並在以後的行動中逐步實施。例如,在訂工作計劃時,你聽從了朋友的意見,但對這些意見你並不欣賞,便應把自己不欣賞的理由說出來,說給你的朋友聽。這樣,在工作計劃中便摻人了你自己的意見,隨著自己意見的增多,你便能從聽從別人的意見逐步轉為完全自作決定。

對自主意識較差的事件,你可以采取詭控製技術逐步強化、提高自主意識。詭控製法是指在別人要求的行為之下增加自我創造的色彩。

依賴行為並不是輕易可以消除的,一旦形成習慣,你會發現要自己決定每件事畢竟很難,可能會不知不覺地回到老路上去。為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簡單的方法是找一個監督者,最好是找自己最依賴的個人。

二、重建自信法

如果隻簡單地破除了依賴的習慣,而不從根本上找原因,那麼依賴行為也可能複發。重建自信法便是從根本上加以矯正、治依賴型人格障礙。

第一步,消除童年不良印跡。依賴型的人缺乏自信,自我意識十分低下,這與童年期的不良教育在心中留下的自卑痕跡有關。你可以回憶童年時父母、長輩、朋友對自己說過的具有不良影響的話,例如:“你真笨,什麼也不會做。”“瞧你笨手笨腳的、讓我來幫你做。”等,你把這些話語仔細整理出來,然後一條一條加以認知重構,並將這些話語轉告給你的朋友、親人,讓他們在你試著幹一些事情時,不要用這些話語來指責你,而要熱情地鼓勵、幫助你。

第二步,重建勇氣。你可以選做一些略帶冒險性的事,每周做一項,例如:獨自一人到附近的風景點做短途旅行;獨自一人去參加一項娛樂活動或一周規定一天“自主日”,這一日不論什麼事情,決不依賴他人。通過做這些事情,可以增加你的勇氣,改變你事事依賴他人的弱點。

附:測試

你有依賴型人格障礙嗎

1. 在沒有從他人處得到大量的建議和保證之前,對日常事物不能作出決策。

2. 無助感,讓別人為自己作大多數的重要決定,如在何處生活,該選擇什麼職業等。

3. 被遺棄感。明知他人錯了,也隨聲附和,因害怕被別人遺棄。

4. 無獨立性,很難單獨展開計劃或做事。

5. 過度容忍,為討好他人甘願做低下的或自己不願做的事。

6. 獨處時有不適和無助感,或竭盡全力以逃避孤獨。

7. 當親密的關係中止時感到無助或崩潰。

8. 經常被遭人遺棄的念頭所折磨。

9. 很容易因未得到讚許或遭到批評而受到傷害。

如果你滿足了上述九項中的五項,那麼你就患上了依賴型人格障礙。

問題描述

張怡從小就備受溺愛,父母和兩個比她大很多的哥哥都把她當成掌上明珠。她聰明伶俐又漂亮出眾,無論在哪裏都是人們注意的焦點。大學時她是校花,追捧者眾多。可在宿舍裏,她卻是最讓人討厭的人,因為她總是不打掃衛生、不疊被子、半夜大聲打電話……還經常叫別人給她打飯、打開水,卻不知道說謝謝;輪到她值日,她總是會“忘了”;遇上宿舍裏指責她的聲音,她就會說別人嫉妒她。

張怡後來找了個男朋友,也是對她百依百順的,盡管她動不動就耍脾氣。後來,男朋友和她提出分手,說:“你這個‘刁蠻公主’,我可伺候不了你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