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輕度心理異常不必找心理醫生(1 / 3)

第一章 輕度心理異常不必找心理醫生

重度心理變態是指人的心理活動整體性的破壞及心理活動協調性的瓦解。表現出對客觀環境不能適應,對自己的異常言行沒有自知力,往往給社會造成不良影響和危害。重型精神病人常有這種類型的心理變態。

輕度心理異常是指整體心理活動某些方麵受到損害時所發生的變態。這種心理變態的發生,雖然大腦沒有器質性損害,但是高級神經功能活動發生失調。

具有輕微心理異常的人,可以適應周圍環境,生活能夠自理,自知有異常,要求診治。例如強迫症、恐怖症、抑鬱症、焦慮症、神經衰弱和疑病症等。

問題描述

“小華,不用擔心了,肯定鎖上了。”同伴安慰她。小華是某高等學校的在讀研究生,很文靜,生活有條不紊,學習認真,待人親切。9月的一天,小華所住的宿舍樓裏出現了盜竊事件,有人從陽台翻入,盜走了一台筆記本電腦。由於被盜者就住在小華的隔壁屋,這讓小華感到非常的不安全。從那以後,她基本上不再打開陽台的門,並且每次外出時,都反複檢查門窗的安全。盡管如此,她在外麵的時候,還是會反複擔心宿舍的安全。常常下了樓,還想著要回去再檢查一遍,別人怎樣勸說都不行。她說自己也知道這樣的擔心毫無意義,但她無法控製自己,總害怕回去的時候會發現門窗大開,屋裏狼藉一片,以至於渾身都不舒服。

問題分析

強迫症又稱強迫性神經症,指反複出現的明知是毫無意義的、不必要的,但主觀上又無法擺脫的觀念、意向的行為。

一般來說,強迫症的表現分為強迫觀念和強迫意向及行為兩大部分。

所謂強迫觀念,是指某種聯想、觀念、回憶或疑慮等頑固地反複出現,難以控製。例如,反複聯想一係列不幸事件會發生,雖明知不可能,卻不能克製,並激起情緒緊張和恐懼。有的人一看見黑紗,便聯想到死亡或即將大難臨頭,心情非常緊張;或是反複回憶曾經做過的無關緊要的事,雖明知無任何意義,卻不能克製,非反複回憶不可;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對自己的行動是否正確,產生不必要的疑慮,要反複核實。如出門後疑慮門窗是否確實關好,反複數次回去檢查,不然則感焦慮不安。上文中的小華就屬於這一種;還有的人反複深究自然現象或日常生活事件發生的原因,如“世界為什麼存在”、“樹木為什麼向上生長”等。他們明知思考這些問題毫無必要,但又控製不住自己要去思考;還有些人,每當接觸到某些概念和詞句,就會聯想到和它相近或相反的概念,從而感到苦惱和緊張。如想到“擁護”,立即出現“反對”;說到“好人”時立即想到“壞蛋”等。

所謂強迫意向及行為,是指有些人常為某種與正常相反的意向所糾纏。例如,走到河邊或井邊,老想往下跳,但又害怕真的會跳下去。有的患者有強迫行為,如書寫後反複檢查是否寫錯字。有的患者常懷疑自己的手或衣服被玷汙了,雖然反複洗了幾次,仍不放心。有的患者每當見到電線杆、台階、柱子等,便不由自主地依次點數,明知毫無必要,但不數他就會感到心情不安,甚至漏掉了又得從頭數起。有的患者常重複某種動作,以解除內心的不安,如一個胳膊碰椅子,另一個胳膊也一定要碰一下椅子;進門一定要左腳先邁,否則要退回去再走一遍。

關於強迫症的發病原因,至今仍沒有一個定論,病因未明。一般認為,遺傳因素、強迫性性格特征及心理社會因素均在強迫症發病中起作用。

1. 遺傳因素:該症有一定的家族遺傳傾向。作為一種遺傳特征的紅細胞(ABO)血型,與強迫症關聯的研究發現,強迫症有較高的A型發生率和較低的O型發生率。

2. 性格特征:1/3強迫症患者病前具有一定程度的強迫人格,其同胞、父母及子女也多有強迫性人格特點。其特征為拘謹、猶豫、節儉、謹慎細心、過分注意細節、好思索、要求十全十美,但又過於刻板和缺乏靈活性等。

3. 精神因素:凡能造成長期思想緊張、焦慮不安的社會心理因素或帶來沉重精神打擊的意外事故均是強迫症的誘發因素。

在強迫症的發生中,社會心理因素是不可忽視的致病因素之一。當軀體健康不佳或長期心身疲勞時,均可促進具有強迫性格者出現強迫症。

解決之道

一、聽其自然法

此法在於減輕和放鬆精神壓力,任何事情聽其自然,該咋辦就咋辦,做完就不再想它,不再評價它了。如好象有東西忘了帶就別帶它好了,擔心門沒鎖好就沒鎖好了,東西好象沒收拾幹淨就髒著亂著唄。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來克服由此帶來的焦慮情緒,症狀是會慢慢消除的。

二、刨根究底法

根據精神分析學說,讓患者意識到造成心理問題的真正原因,有助於症狀的消除,所以你可以依靠自己或親人,從以下幾條線索來探究童年的創傷性事件:

1. 幼時受過的傷害性事件(如毒打、誘拐、誘奸等)。

2. 幼時對他人造成的傷害性事件(如使人致殘、死亡,使財物嚴重受損)。

3. 幼時與你最仇恨的人和你最歉疚的人在一起生活的經曆。同時你還應該探究症狀的最初起因和隱藏的含義。

三、滿灌法

簡單地說,就是一下子讓你接觸到最害怕的東西,比如說你有強迫性的潔癖,請你坐在一個房間裏,放鬆,輕輕閉上雙眼,讓你的助手在你的手上塗上各種液體,而且努力的形容你的手有多髒,這時你要盡量地忍耐,當你睜開眼,發現手並非你想象的那麼髒,對思想會是一個打擊,即“不能忍受”隻是想象出來的;若確實很髒,你洗手的衝動會大大增強,這時你的助手將禁止你洗手,你會很痛苦,但要努力堅持住,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加,焦慮會逐漸消退,但此法適合意誌力較強的人。

四、係統脫敏法

先學會放鬆的方法,然後由易到難列出強迫性行為的次數和激怒情境,再對每種情境下的強迫行為逐漸進行放鬆脫敏,就洗手癖而言,應一步步地減少洗手時間,增加髒物的刺激量,依次執行下去。

五、當頭喝棒法

當你開始進行強迫性的思維時,大聲喊“停”,或給周圍的人信息讓他喊“停”,但要注意信息要給得及時。當你在自療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請別忘了向你身邊的朋友或家人尋求幫助,大喊一聲“我不要受‘強迫’”!

附:測試

強迫症的自我檢測

以下是一種簡單檢測方法,請你根據最近一周以內的下述情況和感覺進行評定,評分標準分為5級:沒有評為0分;很輕評為1分;中等評為2分;偏重評為3分;嚴重評為4分。

評分方法:將各條目的分值相加,根據我國的正常值標準,總分超過20分,應考慮有強迫症的可能,建議您要積極做自我調節,必要時需到精神科或心理谘詢門診作進一步檢查確診。

1. 頭腦中有不必要的想法或字句盤旋;

2. 忘性大;

3. 擔心自己的衣飾不整齊及儀態不端正;

4. 感到難以完成任務;

5. 做事必須做得很慢以保證做得正確;

6. 做事必須反複檢查;

7. 難以作出決定;

8. 反複想些無意義的事;

9. 注意力不能集中;

10. 必須反複洗手,點數目;

11. 反複做毫無意義的儀式動作;

12. 常懷疑被汙染;

13. 總擔心親人,作無意義的聯想;

14. 出現不可控製的對立思維、觀念。

問題描述

陳石,男,36歲,公務員,自從7年前結了婚,正式成為有車一族後,一直駕車上下班。他為人謹慎,遵紀守法,從未發生過交通事故。但最近兩年時間,卻逐漸害怕起開車來,開車也不如以前那樣得心應手,經常出現心跳加劇,呼吸急促,手腳不聽使喚,因此差點發生車禍。陳石懷疑自己患上了心髒病,多次到各大醫院檢查,結果表明心髒正常。因為害怕開車,他開始搭同事的順風車上班。雖然不再開車了,陳石還是忐忑不安,一上車就緊張,整個人繃得緊緊的,跟平時恍若兩人。不過這些症狀,一等到下車後就消失得無影無蹤。為了避免坐車,陳石多次謝絕了單位的出遊活動,因而受到一些同事的嘲笑。他自己也覺得這樣害怕沒有必要,但無法控製,為此深感煩惱。

問題分析

一般來說,恐怖症有以下五個特征:

1. 某種客體或情境常引起強烈地恐懼;

2. 恐懼時常伴有植物神經症狀,如心慌、呼吸急促、頭暈、出汗等;

3. 對恐懼的客體和情境極力回避;

4. 自己知道這種恐懼是過分的、沒有必要的,但不能控製;

5. 在預計可能會遇到恐懼客體或情境時便感到緊張不安,稱為預期焦慮。

我們發現,陳石的症狀均符合以上五個特征,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乘車恐怖症”。

恐怖症又稱恐怖性神經症,是以恐怖症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症。恐怖對象有特殊環境、人物或特定事物,每當接觸這些恐怖對象時,即產生強烈的恐懼和緊張的內心體驗。患者神誌清晰,明知其不合理,但是一旦遇到相似情境時,仍反複出現恐怖情緒,無法自控,並且產生回避行為。脫離該情境,症狀逐漸緩和消失,間歇期基本如常。

事實上,恐懼是一種正常情感成分。恐懼性情緒反應是一種具有自我防護、回避危害、保證生命安全的心理防衛功能,人皆有之。例如人們對黑暗、僻靜處、高空環境、毒蛇猛獸都可能產生恐懼性回避反應。兒童、女性、膽小者和某些心理缺陷者,恐懼心理尤為明顯。

恐怖症通常急性起病,以麵對某一物體或處境,爆發一次焦慮發作為先兆,患者雖知這種恐怖是過分和不必要的,但不能克製,不接觸或脫離所恐怖對象時,則表現正常,因此,常伴有回避行為。恐怖對象可歸納為三類:

1. 廣場恐怖症。在1871年創用本症名詞時原本是指有一類病人,一參加公共廣場集會或群眾性狂歡時,就出現病理性恐怖反應。一旦迅速離開廣場後,病情隨之消失。以後發現本症患者對商場、大百貨公司、登高、仰視高大建築物,乘坐電梯、公共車輛、過江輪渡,穿過隧道、繁忙的馬路,以及走過很深很長的走廊等都會產生恐怖反應。深入病理心理機製的研究才發現,任何環境如果存在擁擠、封閉、使其感到無法逃脫或回避,皆可導致恐怖發作。因為患者感到進入或留在這些地方,對自己不安全,有生命危險,有發生暈厥或失去控製而無法逃離的可能。因此,廣場恐怖症名不符實,亦可稱為“特殊境遇性恐怖症”。多數在25~35歲時起病,女性多於男性。這類病人初期隻對1~2種環境產生恐怖和回避,如乘汽車恐怖時改乘火車旅行尚能適應。隻要有人陪伴,甚至與愛犬同行,尚可出門辦事。若不及時治療,隨著時間推延,病情逐漸加重,症狀泛化,對上述任何場所、環境都產生包圍感和威脅性恐怖心理,伴隨嚴重的回避行為,最重時自我封閉在家,整天不能外出。

2. 社交恐怖症。是指對特殊的人群發生強烈恐懼緊張的內心體驗和出現回避反應的一類恐慌症,故又稱為“見人恐怖”。這類病人平時不接觸人群,見到自己父母等熟悉親近的人,無恐懼緊張現象。一旦遇到陌生人、異性、上級領導甚至馬路上的行人就會恐懼緊張,出現拘束不安、焦慮不寧、手足無措、麵紅耳赤、心悸出汗、頭昏嘔吐、四肢顫抖等身心異常反應。同時本人想方設法加以回避,脫離現場,躲避人群,以求減輕心理不安。社交恐怕症如不及時治療,症狀會逐漸發展,恐怖病症日益加重,恐怖對象逐漸擴大,最後發展到不敢外出,拒絕出席一切群體社交活動,內心異常痛苦憂鬱,甚至產生消極自殺言行。

3. 單純性恐怖症。除了對環境和人物恐怖以外,其他都歸入本症亞型。臨床常見形式有:(1)動物恐怖。害怕狗、貓、老鼠、昆蟲等小動物,不敢碰摸,甚至不敢看,有時連對動物的玩具、圖片和影視形象也感到緊張恐怖,竭力回避。(2)疾病恐怖。患者害怕患特殊疾病,例如心髒病、結核病、麻風病、中風或其他不治之症等。對癌症的心理恐怖,則稱為“恐癌症”。(3)其他恐怖。名目繁多的病名,與具體恐怖對象有關,例如見到鮮血恐怖,甚至突然暈厥發作,稱為“見血恐怖症”。

關於恐怖症的發病原因,目前仍不清楚。大部分學者認為恐怖與患者過去的某一特定經曆有關,對這一特定經曆的條件反射可能是誘發恐怖的病理機製。案例中的陳石在追尋自己害怕開車的原因時,經過努力的回憶,想起多年前,他的大學同學小張發生過車禍,造成左手和右腿殘廢。本來陳石早已經忘了這件事,但就在2年前,他無意中再次遇到小張,看到殘廢的小張,陳石的情緒異常激動,便開始變得不敢開車甚至不敢坐車了。

此外,恐怖症還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 遺傳因素:有一家機構調查顯示,在患有恐怖症患者的一級親屬中,20%的父母和10%的同胞患神經症,他們據此認為遺傳因素可能與發病有關。也有人指出:至今尚無證據表明遺傳在本病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

2. 性格特征:病前性格偏向於幼稚、膽小、含羞、依賴性強和內向。

3. 對特殊物體的恐怖可能與父母的教育、環境的影響及親身經曆(如被狗咬過而怕狗)等有關。

有專家指出,恐怖症並不是什麼難以治愈的頑症,隻要接受適當的治療,90%的患者都會得到明顯的改善。而且無論病史多長、病情多重,治療效果都很好。

解決之道

一、 要相信自己能夠克服恐怖

通過解釋、疏導,告訴自己之所以對某種物體、情境或人恐懼,是因為主觀意念所致。如社交恐懼,就是自己的一種強迫性的消極觀念占上風,總擔心與別人談話、交往,別人會嘲笑或看不起自己,不管事實上是否真如此,總覺得很不自在、很尷尬、很恐慌。所以,要消除恐怖症,就要勇敢地麵對引起恐怖的事物,學會控製、調節自己的害怕情緒。

挫折也是一種磨練,要拿出積極的心態和行動,自己的路要靠自己的腳走。不必太在意外界因素,你的信心和努力才是真正能使你成長的動力。

二、 針對個案采用係統脫敏法

所謂係統脫敏法也稱緩慢暴露法,是一種常用的行為治療方法。其基本原則是交互抑製,即每次在引發焦慮的刺激物出現的同時,讓自己作出抑製焦慮的反應,這種反應就會削弱,最終切斷刺激物同焦慮反應間的聯係。采用係統脫敏法治療恐怖症要求有計劃、有目的地指導,鼓勵自己去接觸使自己產生恐懼的人群、事物或情境,即使暫時會產生恐懼,也要忍受和適應,直到恐懼情緒全部消失為止。

采用係統脫敏療法進行治療應包括三個步驟:

(1)建立恐怖或焦慮的等級層次。這一步包含兩項內容:

找出所有使自己感到恐怖或焦慮的事件;然後將這些事件按等級程度由小到大排列。

(2)放鬆訓練。一般需要6~10次練習,每次曆時半小時,每天1~2次,以達到全身肌肉能夠迅速進入鬆弛狀態為合格。

(3)係統脫敏練習。放鬆;想象脫敏訓練;實地適應訓練。

如陳石對坐車反應激烈,可見車廂是引起反應的物體。

按刺激的強弱程度製訂刺激步驟:

第一,想象自己在狹小的車廂裏,感到緊張時深呼吸,調節情緒。讓自己在這種不斷的“想象”中,獲得對坐在車中那種可怕情景的免疫力;

第二,在大街上遠距離觀看車輛,想象自己就在車中,告訴自己車輛並不會傷害自己;

第三,在朋友的陪同下嚐試乘坐公共汽車。

通過以上幾個步驟的練習,可以糾正懼怕乘車、心理緊張的弱點,增強心理的承受力。

係統脫敏法的關鍵是確定引起過激反應的事件或物體。但有時較容易看到的過激反應事件並不一定是真正引發心理障礙的原因。所以應找到真正的致病原因,結合“認知調整法”標本兼治。如有的人異性交往恐懼隻是一個表麵現象,當不理解致病的真正原因時,係統脫敏的效果並不理想。後來找到了真正的致病原因——身體缺陷導致自卑、逃避、幻想、心理失衡時,對自身身體采用係統脫敏和認知調整法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就會立即取得良好的效果。

附:測試

恐怖症的自我檢測

1. 當你乘坐公共汽車或者地鐵時,你會有焦慮不安、緊張恐懼和覺得孤立無援的感覺嗎?

2. 當你坐飛機時,你時常會擔心飛機會掉下來自己會摔死嗎?

3. 你對商店、廣場、摩天大樓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有害怕的感覺嗎?

4. 你有過小時候看見一個小孩被剪刀刺破眼球之類的經曆,從此以後就對相關物有恐怖心理的經曆嗎?

5. 你極度害怕自己的皮膚和動物接觸,怕被染上疾病嗎?

6. 你害怕在公共場合被人注意嗎?

7. 在公眾麵前講話時,你有謹慎緊張、大汗淋漓、口幹舌燥的感覺嗎?

如果你對上麵七條問題中有兩條以上持肯定回答,那麼你可能患有恐怖症了。

趣味小測試:你有怎樣的恐怖症

這是一個五歲小女孩的夢,小女孩的母親牽著小女孩的手走著,但就在女孩采摘開在路旁的蒲公英時,母親卻逐漸愈走愈遠。女孩急急忙忙想追上母親,但不知道為什麼雙腳卻不聽使喚。於是女孩大聲叫:“媽媽!”請問你認為在夢中的這位母親會有什麼反應呢?

A. 沒注意到小女孩的叫聲,繼續愈走愈遠

B. 立刻回頭,跑到小女孩的身邊,撫摸它的頭

C. 停下腳步,並回頭向小孩揮手,示意她“快點過來”

分析:選A的人,傾向廣場恐怖症。在潛意識裏對“分離”感到不安。或許你的幼年期斷奶斷得比較晚,導致對於離開心愛的東西會感到恐懼。由於比一般人更害怕孤獨,因此,一旦置身於空曠的地方,便會產生強烈的孤獨和不安。相信隻要找到一位能夠保護你,讓你感到安心的戀人,應該就不會再對廣場感到恐懼。

選B的人,正好相反,有密室恐怖症的傾向。此答案顯示在幼年時期受到過母親過分的保護。受到母親過分的疼愛雖然不錯,但相對的,卻喪失了主體性。因此,你心理上感到不安,害怕完全被母親控製。此種窒息感便以密室恐怖的形態出現。建議你必須訓練自己獨立,以取回自己的主體性。

選C的人,是屬於正常的人。和母親之間有適當的距離。表示從幼年期開始便和雙親之間維持著穩定的心理關係。換句話說,至少你對空間不會感到恐懼。

問題描述

阿青,大一女生,首次遠離家鄉和父母獨自一人來到大學求學。剛進大學的她對一切事物都覺得很新鮮,又覺得難以適應。此後,她做很多事情都覺得很困難,上課無法集中注意力,成績總是排在班上的後幾名。漸漸開始覺得大學生活和學習沒什麼意思,對各種活動開始失去興趣,有孤獨感、無助感、無依靠感,不願與人交流,不願參加任何集體活動,整天呆在宿舍裏,也不跟宿舍同學說話,隻是自己一個人躺在床上聽音樂,或者自卑自憐,以淚洗麵,表現出退縮、冷漠,易產生疲倦感,也時常感到頭暈頭痛,終日精神抑鬱,悶悶不樂,或長籲短歎,情緒極為低落。

問題分析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有一段時間感到不快活,比如我們失去了親人、做錯了事情、遭到領導的批評,甚至是夫妻間吵架拌嘴,這時我們往往會感到失落和無助,自責或內疚,因而情緒低落、沮喪,這就是抑鬱。

與一般的悲傷反應不同,抑鬱比悲傷,也比痛苦、羞愧、自責等任何一種單一的負性情緒更為強烈和持久,給人帶來的影響更深重。抑鬱是一種很普遍的情緒,可以說人的一生總有某段或長或短的時間生活在抑鬱之中。處於抑鬱狀態的人,如果能進行調節,積極麵對所遭遇的現實和處境,接受喪失與悲傷的現實,就有可能克服抑鬱情緒,重新適應環境,恢複正常的生活。

遺憾的是,許多人並沒有意識到抑鬱的危害,不能積極調節心態,長期(一般在3個月以上)籠罩在抑鬱的陰影下無力自拔,影響到正常生活的能力,這時他們就患上了抑鬱症。

近年的醫學研究發現,抑鬱症是最常見的心理疾病,在全世界的發病率約為11%,所以有人把它稱為“心靈的感冒”。

抑鬱症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思維遲緩、興趣索然、精力喪失、自我評價過低,因而導致生活能力退弱和職業功能減低、工作效率下降。

1. 儀表。這種病人的儀表頗具特色,他們往往衣著隨便,不知梳洗,給人一派頹廢潦倒的印象。麵容愁苦,甚至兩眸凝含淚珠,如若稍啟誘,便淚如雨下。動作減少,甚至端坐半晌而姿勢不變。有的人從外表上看不出明顯的悲哀抑鬱,有的甚至完全難以覺察,有的強顏歡笑,但從其眉間還會不時流露出一絲愁情哀意,明眼人不難看出患者內心的悲痛。

2. 精神運動性遲緩。這種病人的行動顯得遲緩(激越型者例外),往往很少有自發動作,嚴重者甚至端坐一隅,紋絲不動,思維過程也很緩慢,以至影響言語速度,若與之交談,常數問一答,答前有長時間沉默,使多數人心焦難忍。

3. 抑鬱心境。是抑鬱障礙的特征性症狀,如情緒低沉、感情灰暗、憂心忡忡、心煩意亂、苦惱憂傷、悲觀絕望、喪失興趣,覺得生活沒意思,打不起精神,大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為了掩飾自己有時還要強裝笑容。抑鬱心境呈現晝重夜輕的規律變化,這是抑鬱症,特別是內源性抑鬱症的典型症狀。病人一般在早晨抑鬱情緒最明顯,自殺、自傷行為也多在這段時間發生,午後情緒漸漸好轉,傍晚情緒可以恢複到正常,上床後又陷入了困境。這種情緒上的變化,可能與5-羥色胺分泌的晝夜節律有關。

4. 悲觀思想。大體分為三種:

①想到當前,病人似乎戴上了“灰色眼鏡”,對任何事情隻是看到消極的一麵,對生活毫無自信可言,覺得自己是社會的累贅。

②考慮將來,所想的均為最壞的前景,自己必然一敗塗地,感到孤立無援,似乎到了生活的盡頭。死亡則為解脫,有的病人出現自殺企圖,甚至作出自殺周密計劃。

③反省過去,為了一些小事而自責自罪、誇大罪孽。大多數病人的悲觀情緒與想法歸結到一點就是自我責備,但也有些病例同時還會責怪他人,甚至有的人會怨天尤人,故不能就此否定抑鬱症的可能。

5. 焦慮、激惹與激越。焦慮很常見,有的病人易被激惹,往往為小事激動。激越是指坐立不安,病人自己體驗到神情緊張、焦慮不安、難以自控,旁觀者看來顯得手腳無措、坐立不安,重者無法靜坐。

6. 興趣喪失。幾乎每個病例都有此病狀,他們對以往的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以及業餘愛好變得興趣索然,覺得任何事情對自己都無意義。

7. 精力減退。主觀感覺精力不足、疲乏無力,總覺得力不從心,對做任何事情都顯得十分被動。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給人以無精打采,精疲力竭、精神崩潰之感。

8. 生物學症狀。睡眠障礙:主要為中、後期失眠,也可見入睡困難和惡夢,最具特征的是早醒,一般比平時提早2~3小時醒來,醒後再也難以入眠;胃腸功能減弱;食欲減退、口幹無味、消化不良、呃逆反酸、便秘、體重減輕;個別病人也有貪食現象;性功能障礙:性欲減退、陽痿、性感缺失、閉經;抑鬱情緒可涉及其他各內髒器官,並出現相應的軀體不適症狀。

9. 抑鬱妄想。在嚴重抑鬱狀態下出現的妄想,主要有自罪妄想、貧窮妄想、疑病妄想、虛無妄想、嫉妒妄想等。

10. 木僵。輕度木僵病人的言語、動作和行為顯著減少、緩慢、舉止笨拙。嚴重木僵病人運動完全抑製、不語不動、不吃不喝,往往長時間保持一個固定不變的姿勢。抑鬱症病人多為抑鬱性木僵和心因性木僵。

抑鬱症常見於:

1. 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兩倍。但是重度及複發者男女相似。

2. 女性隨年齡變化,35~45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

3. 男性發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增長。

4. 抑鬱症在社會最高階層和最低階層中最常見。

5. 已婚者比單身者(青少年除外)低。

6. 少數病人患季節性抑鬱症,冬季裏發病。更少數抑鬱症在夏季複發。

7. 輕度抑鬱症遠多於重度抑鬱症。

另外,下列因素導致人們易患抑鬱症:

1. 認真的人,喜歡照顧別人的人,事業上有貢獻的優秀者,易患抑鬱症。

2. 抑鬱症的社會和環境因素:工作緊張、繁忙的人,人際關係不良,生活環境有改變者易患抑鬱症。後者包括與親人生死離別,喪失心理體驗者,事業和生活失敗受挫者,生活環境有改變者。

3. 對自己、對過去和未來持消極看法者易患抑鬱症。

4. 其他的如11歲喪母;家中有3個或3個以上的14歲以下孩子的婦女;缺乏親密可信的親友等也可能增加抑鬱症的患病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