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人人都會出現心理異常
人人都有“異常心”
這是一位網友在其博客裏寫下的文章:
我的密友是公務員,她在單位有一位與她關係特別好的同事。然而,最近幾次提起她同事的時候,她總是說:他這個人有些怪,平時很爽朗,偶爾卻流露出很清高的一麵。我請密友具體地說一說,她說:他有個“怪毛病”,每月幾乎都有那麼一兩天沉默寡言,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樣,而且這時,就連她也遭到他的冷落。出於好心,她有時主動請他去喝茶,或者散步,都被他婉言謝絕,但隨後他又“單獨行動”,或飲酒,或喝茶,或漫步,令她百思不得其解。
這令我突然想起我的愛人。我有一個幸福的小家庭,有一個天真活潑的孩子和一位稱職的丈夫。原來每當談起我那“爺倆”時,我總會情不自禁地流露出自豪與驕傲。然而最近,我發覺我的愛人他幾乎什麼都好,就是有時莫名其妙地朝我和孩子發火,不久又莫名其妙地親熱起來,反反複複,簡直有點兒精神問題,而且基本上這幾個月底都是這樣。
正巧,最近在與一位做心理醫生的朋友聊天時,我無意中提到了發生在我愛人和密友同事身上的情形。我的這位醫生朋友很嚴肅地對我說:“你知道嗎,他們的心理出現了某種異常現象。”
“什麼?你說什麼?!”我當時腦子一下子沒轉過彎來,驚奇地表示不解。
看到我滿臉惶恐,心理醫生突然哈哈大笑,接著便向我透露了其中的“奧秘”。
就人本身的生物屬性來看,人整個身心在不停運轉的過程中,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而是會不同程度地呈現出一種周期性情緒起伏現象,在某些時候心理狀態趨於異常。
為什麼正常的人也會間歇性地發生心理異常現象呢?其“病因”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麵:
其一,人本身固有的“情緒積累”(興奮或壓抑)達到一定程度,就容易出現身心失衡,這時就需要通過某種適當的方式來發泄。
其二,工作和生活壓力所迫,超過了身心所能承受的負荷,激起了情緒的“抗議”。
其三,天象的影響,如風雨雷電陰晴雨雪等,而比較明顯的則是“月亮?潮汐”。一般而言,月亮的盈虧不僅會讓海洋出現“潮汐”,也會使人的情緒之海出現“起伏”。
此外,特別的性格、特殊的環境以及突出的事件也會為心理異常埋下“伏筆”。所以,無須視異常心理為洪水猛獸,身為凡夫俗子,異常心理現象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
如何自我檢查心理異常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麵,人的心理活動也是一樣,通常人們將心理活動分為正常和異常(不正常)兩個方麵。正常心理是指具備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動,在正常心理中又根據心理健康水平的不同分為心理健康和不健康。異常心理則是指心理功能遭到破壞,有典型的精神障礙症狀的心理活動,比如變態人格、神經症和各種精神病等。
如何區分心理正常和心理異常,目前還沒有一個公認的統一判斷標準。對於非心理學專業人員來說,隻能依據日常生活的經驗。盡管這種做法不太科學,但也不失為一種方法。這種區分方法簡便易行,可歸納為四個方麵:
1. 是否有離奇怪異的言談、思想和行為。
2. 是否有過度的情緒體驗和表現。
3. 是否無法完整地履行自己的社會角色。
4. 是否影響他人的正常生活。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就表明你的心理是正常的;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則表明你的心理是異常(不正常)的。
心理健康和心理異常是相對的,心理健康是指一個人各類心理活動正常、關係協調、主觀反應的內容和現實刺激一致、人格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狀態是一個相對穩定和平衡的狀態。這種平衡在常規條件下,是通過自身與內外環境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然而,無論是自身狀態,還是生存環境都處在變化之中。當自身或內外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化的時候,這種平衡就可能被打破,心理活動也就有可能會發生偏離,使心理活動處於一種相對失衡的狀態。當心理活動變得相對失衡,而且對個體的生存發展和穩定生活質量起負麵影響的時候,心理活動便處於“異常”的狀態。心理異常狀態也是一個動態失衡的過程,隻要及時進行調整,平衡又可以得到恢複。通過心理健康和心理異常這兩個概念,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心理健康狀態,還是心理異常狀態,心理功能都沒有遭到破壞,沒有出現“精神障礙”的症狀,因此都屬於“正常心理”的範疇,隻是“正常心理”水平的高低和程度不同而已。因此,心理健康和心理異常都是人的正常心理活動,即使是心理異常,也不是心理不正常,隻是心理健康的水平低於一般人群。
關於判定心理健康的標準,中科院心理所的郭念鋒教授提出的10條是比較好理解的:
1. 心理活動的強度。在遭遇精神打擊時,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反應強烈,並容易遺留下後患;而抵抗力強的人,雖有反應,但不強烈,不會致病。
2. 心理活動耐受力。生活工作中長期遇到的慢性精神刺激,可以使耐受力差的人處在痛苦之中,在經曆一段時間後,便會出現心理異常、個性改變、精神不振甚至產生嚴重軀體疾病;而對耐受力強的人來說,他們雖然也體驗到某種程度的痛苦,但最終不會在精神上出現嚴重問題,甚至還會在逆境中做出更大成績。
3. 周期節律性。人的心理活動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著自己內在的節律性。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太高,但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則相反。如果一個人的心理活動的固有節律經常處在紊亂狀態,不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我們都可以說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4. 意識水平。如果一個人不能專注於某種工作,不能專注於思考問題,思想經常“開小差”或者注意力分散而出現工作上的差錯,則要警惕心理健康問題了。
5. 暗示性。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因為一些無關因素而引起情緒波動和思維動搖,有時表現為意誌力薄弱。不易受暗示的人則相反。
6. 康複能力。即指從創傷刺激中恢複到常態水平的能力。因為在生活工作中,誰都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創傷,在精神創傷之後,情緒極大波動,行為暫時改變,甚至某些軀體症狀都是可能出現的。但是由於每個人各自的認識能力、經驗不同,從打擊中恢複過來所需要的時間也會有所不同,恢複的程度也有差別。康複水平高的人恢複得較快,而且不留什麼嚴重痕跡,而康複水平低的人則需要很長時間。當再次回憶起這次創傷時,他們的情緒表現也不同。
7. 心理自控力。情緒的強度、情感的表達、思維的方向和思維過程都是在人的自覺控製下實現的。當一個人身心十分健康時,他的心理活動會十分自如,情感的表達恰如其分,辭令暢通,儀態大方,不過分拘謹,不過分隨便。這就是說,通過觀察一個人的自我控製能力,也可以判斷其心理健康的水平。
8. 自信心。當一個人麵對某種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務時,首先是估計自己的應付能力。有些人可能估計過高,有些人可能估計過低。過高的自我評估,在實際操作中容易因掉以輕心而導致失敗,從而產生失落感或抑鬱情緒;過低的自我評價,常會使人畏首畏尾,因害怕失敗而焦慮不安。一個人是否有恰如其分的自信,是評定其心理健康的一個標準。
9. 社會交往。一個人能否正常與人交往,也能標誌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當一個人毫無理由地與親友和社會中其他成員斷絕來往,或者變得十分冷漠時,這就構成了精神病症狀。如果過分地進行社會交往,與任何素不相識的人也可以“一見如故”,也可能是一種躁狂狀態。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比較多見的是心情抑鬱,人處在抑鬱狀態下,社會交往受阻較為常見。
10. 環境適應能力。一個人為了生存和自我發展,就必須適應環境。而環境條件是不斷變化的,有時變動很大,這就需要采取主動或被動的措施,使自身與環境達到新的平衡,這一過程就是適應。有的人麵對急劇變化的生活環境時,感到無能為力,隻是忍耐、韜晦,而不做出改變;而有的人當生活環境突然變化時,很快地采取各種辦法去適應,並以此保持心理平衡。能否積極適應環境,保持心理平衡往往標誌著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總之,任何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難免會出現心理問題,但它並不可怕,隻要進行積極調整,心理就會恢複平衡狀態。
如何調節異常心理
現代人在很多時候很多場合都會產生一些異常心理,雖說這些異常心理人人都有,是正常心理現象,但是必須在其尚未完全異常前加以調適。現代人的心理失衡是一種不健康狀態,已經成為一種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必須設法擺脫心理失衡,使思維正常運作,走出心靈的誤區。
要加強修養,遇事泰然處之。要清醒地認識到生命總是由旺盛走向衰老直至消亡,這是不能抗拒的自然規律。應當養成樂觀、豁達的個性,平靜地接受生理上出現的種種變化,並隨之調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節奏,主動地避免因生理變化而對心理造成的衝擊。事實上,那些擁有寬廣胸懷、遇事想得開的人是不會受到灰色心理疾病困擾的。
要合理安排生活,培養多種興趣。人在無所事事的時候常會胡思亂想,所以要合理地安排工作與生活。適度緊張有序的工作可以避免心理上滋生失落感,令生活更加充實,而充實的生活可改善人的抑鬱心理。同時,要培養多種興趣。愛好廣泛者總覺得時間不夠用,生活豐富多彩就能驅散不健康的情緒,並可增強生命的活力,令人生更有意義。
盡力尋找情緒體驗的機會。一是多想想你所從事的事業,時時不忘創新,做出新的成績,躍上新的台階;再者要關心他人,與親朋、同事同甘共苦,無論悲歡、離合,都是對心理的撼動,它會使人頭腦清醒,心胸開闊;三是多參加公益活動,樂善好施,為子孫造福。最好是學會一門藝術,無論唱歌彈琴,寫作繪畫,集郵藏幣,都會使你進入一種新的境界,產生新的追求,在你的愛好之中尋找樂趣。
保護心理寧靜。麵對大量的信息,不要緊張不安、焦急煩躁、手足無措,應保持心情寧靜,學會吸收現代科學信息的方法,提高應變能力。最後,要盡量多地設想出獲取它們的可行途徑,並選擇一個最佳方案行動,從而減輕個人的心理負擔,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適當變換環境。一個人在一個缺乏競爭的環境裏容易滋生惰性,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過於安逸的環境反而更易引發心理失衡。而新的環境,接受具有挑戰性的工作、生活,可激發人的潛能與活力,變換環境進而變換心境,使自己始終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避免心理失衡。
正確認識自己與社會的關係。要根據社會的要求,隨時調整自己的意識和行為,使之更符合社會規範。要擺正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正確對待個人得失、成功與失敗。這樣,就可以減少心理失衡。
其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承擔各自的社會責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衛生問題。隨著社會不斷變革,人們的情感、思維方式、知識結構、人際關係在發生變化,引發心理問題的因素也是多種多樣的。據專家介紹,由於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節奏的加快,一些人的盲目行為增多,加之過分追求短期效益,因而失敗的機率較高,內心失去平衡,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心理專家認為:“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常常直接影響他的人生觀、價值觀,直接影響到他的某個具體行為。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講,心理衛生比生理衛生顯得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