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見餘英時:《中國知識分子的邊緣化》,收於氏著:《中國知識分子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羅誌田:《近代中國社會權勢的轉移:知識分子的邊緣化與邊緣知識分子的興起》,《開放時代》,1999年第4期。

參見呂芳上:《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

章清用“權勢網絡”的分析工具,探討了《獨立評論》群體在政府和社會上的廣泛影響力。參見章清:《“學術社會”的建構,與知識分子的“權勢網絡”:〈獨立評論〉群體及其角色與身份》,《曆史研究》2002年第4期。

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近來引起了史學界的極大興趣,但是在中國近代史的研究中,有一種趨向是令人擔憂的,即習慣於把“公共領域”和“市民社會”兩種西方理論混為一談。孔飛力曾指出,中國史學界對於“公共領域”的興趣,陷入了與資本主義萌芽討論相似的誤區,即陷入一種“中國也有”的情節。孔的觀點以及魏斐德、羅威廉關於“公共領域”與中國近代史研究的討論,均收入鄧正來、J·C·亞曆山大編:《國家與市民社會:一種社會理論的研究路徑》,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公共領域”理論的基本內容,參見哈貝馬斯著、曹衛東等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譯林出版社,1999年。一種比較妥當的做法是,把論爭“中國有沒有公共領域”的問題轉化為對曆史上“公”的觀念的研究。關於中國曆史上“公”、“私”觀念的討論,參見(日)溝口雄三著、索介然、龔穎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展開》,中華書局,1997年。(日)溝口雄三著、井口靜譯:《公私》,收於賀照田編:《在曆史的纏繞中解讀知識與思想》,《學術思想評論》第10輯,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美)田浩:《陳亮論公與法》,收於氏編、楊立華等譯:《宋代思想史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陳的著作對《獨立評論》群體(包括讀者群和作者群)的構成有著係統的研究。參見陳儀深:《〈獨立評論〉的民主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

關於《大公報》的專著主要有,吳廷俊:《新記〈大公報〉史稿》,武漢出版社,2002年。方漢奇、吳廷俊:《〈大公報〉百年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賈曉慧:《〈大公報〉新論:20世紀30年代〈大公報〉與中國現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任桐:《徘徊於民主與民本之間:〈大公報〉政治改良言論述評(1927—1937)》,三聯書店,2004年。另外有關《大公報》的各種回憶和資料也已經大量出版。主要有,《大公報曆史人物》,香港:香港大公報出版社,2002年。周雨編:《大公報人憶舊》,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年。方豪:《大公報與現代中國:1926年—1949年大事紀實錄》,重慶出版社,1993年。以及複旦大學選編的一套大公報資料(共5冊),複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比如褒揚主張“民主”政治的能夠堅持自由主義的理想,而傾向“獨裁”政治的則被指責為缺乏遠見。涉及民主獨裁論爭的論著很多,主要的可以參見雷頤:《近代中國自由主義的困境——三十年代民主與專製的論戰透視》,《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3期。顧昕:《民主思想的貧瘠土壤——評述193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關於“民主與獨裁”的論戰》,收於許紀霖編:《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論》,東方出版中心,2000年。

值得注意的是,餘英時和薑義華先生關於中國近代史上的“激進與保守”的論爭,也牽涉到如何認識20世紀以來的“獨裁”政治趨向,當然也包括30年代的這場民主與獨裁論爭。餘先生以西方保守主義政治思潮為比較對象,認為中國各政治派別缺乏明確的保守傾向,隻是在激進的程度不同上有所區別;薑先生則恰恰相反,認為20世紀中國政治中保守主義是主流。薑先生傾向於把“獨裁”、“專政”的主張都歸入保守政治之列。關於“激進與保守”的論爭,收於李世濤編:《知識分子的立場:激進與保守之間的動蕩》,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年。

關於中國是否有自由主義的傳統,雷池月和王彬彬持否定態度。雷的文章指出所謂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如胡適、丁文江等人,雖然宣傳自由主義,但是在現實政治選擇中卻不是導向“左”就是導向“右”;王更是指出,自由知識分子往往在關鍵時候都是認同獨裁政治的。朱學勤和徐友漁等人則認為中國存在自己的自由傳統。他們的文章都收於李世濤編:《知識分子的立場:自由主義之爭與中國思想界的分化》,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年。謝泳一直致力於重塑中國的自由主義的傳統。他認為胡適可以作為自由主義的代表,郜元寶則傾向於魯迅。均收於謝泳編:《胡適還是魯迅》,中國工人出版社,2003年。從書中收錄的文章可以看出,他們試圖清理胡適和魯迅所代表的兩種自由主義的路向,並且在誰可以代表中國自由主義這一點上,存在著爭議。

參見(美)阿裏夫·德裏克著、翁賀凱譯:《革命與曆史:中國馬克思主義曆史學的起源,1919—1937》,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關於胡適對“社會主義”的態度,參見羅誌田:《胡適與社會主義的離合》,《學人》第4期,江蘇文藝出版社,1993年。關於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對於社會主義的態度,參見章清:《現代中國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合離:自由知識分子關於社會主義的曆史圖景》,收於《自由主義的發展及問題》,台北:桂冠出版公司,2002年。有關《獨立評論》群體對於中國共產黨的看法,參見張太原:《自由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獨立評論〉對中共的態度》,《曆史研究》,2002年第4期。

有關胡適研究的主要著作,參見(美)格裏德著、魯奇譯:《胡適與中國的文藝複興:中國革命中的自由主義(1917—1950)》,江蘇人民出版社,1989年。餘英時:《重尋胡適曆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歐陽哲生:《自由主義之累:胡適思想的現代闡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耿雲誌:《胡適評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羅誌田:《再造文明之夢——胡適傳》,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章清則對胡適群體作了考察,參見氏著:《“胡適派學人群”與現代中國自由主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參見(美)夏綠蒂·弗思著、丁子霖等譯:《丁文江:科學與中國新文化》,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年,186頁。

關於張君勱的研究大陸主要有,鄭大華:《張君勱傳》,中華書局,1997年。許紀霖:《無窮的困惑——近代中國兩個知識者曆史旅程》,上海:三聯書店,1988年。呂希晨、陳瀅:《張君勱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陳先初:《精神自由與民族複興:張君勱思想綜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台灣對於張君勱的研究非常重視,主要集中在張的憲政主張和儒學思想,參見薛化元:《民主憲政與民族主義的辨證發展:張君勱思想研究》,台北:稻禾出版社,1993年。楊永乾:《中華民國憲法之父張君勱傳》,台北:唐山出版社,1993年。何信全:《張君勱論儒學與民主社會主義》,收於氏著:《儒學與現代民主——當代新儒家政治哲學研究》,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將張君勱與“新儒家”相聯係在學術界是普遍的,比如黃克劍選編的《張君勱集》(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年)是現代新儒家八大家選集其中的一本;呂希晨、陳瀅亦選編:《精神自由與民族文化:張君勱新儒學論著輯要》,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出版的“當代儒學叢刊”也收入了一些有關張君勱研究的論著。但是正如餘英時反對將錢穆歸入“新儒家”、反對把“新儒家”概念泛化一樣,近來也有學者反對將張君勱簡單地歸入所謂“新儒家”之列。餘英時的文章《錢穆與中國新儒家》,收於氏著:《現代儒學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至於張君勱主張“憲政”和他對儒學的解釋之間的關係,仍然有進一步研究的必要,他似乎沒有明確的“新儒家”的那種“開出說”。

有關張東蓀的研究,參見詹文滸:《張東蓀的多元認識論》,世界書局,1936年。左玉河:《張東蓀文化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左玉河:《張東蓀傳》,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