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心理平衡與健康(1 / 3)

第七章心理平衡與健康

第一節心理平衡六要素

心理平衡是指心理的各個主要構成部分間協調一致的關係態勢,也就是個人在認識上達到的主客觀統一。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保持著互助、友好、合作的關係,從而使群體裏的每個人都能明確地認識自己工作和生活的意義,這樣就容易達成心理平衡。

心理平衡的六大要素內容如下:

第一,心理平衡所指的諸構成成分間的協調一致。首先是意識與意誌心理間的協同一致,然後是各個係列的意識過程的協調一致。

第二,知、情、意三大範疇的協調一致。三者的一致主要是指自己認識到的自身狀況,生活環境,外部對象與自己意識傾向一致,從而持肯定,接受的態度,並誘發相應情感。

第三,心理平衡是一種協調一致的關係態勢。所謂關係態勢是由諸構成部分組成的關係格局和動態的發展趨勢。在心理平衡統一的關係態勢下,各構成部分間具有協調一致的格局,具有某種穩定積極的變化趨勢。

第四,智能、意誌與情感的協調一致。意誌的控製支持作用受智能過程肯定,協調,情感過程受智能過程約束,意誌過程與情感過程也支持智能過程;從而使人的生活行為合理而又堅定地進行下去。

第五,不同觀念的協調一致。現實生活中因角色場合不同而形成了許多觀念。有些觀念互不相容,又能左右人的行為,人所要做的就是在不同觀念的交互作用下保持正常的行為方式。

第六,能夠正確對待挫折。人非聖賢,生活中、工作中出現失敗和挫折是難免的,遇到挫折和失敗要及時分折原因,不要被挫折所擊倒,要學會放下包袱,輕裝前進。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做到以上六個方麵,就可以使自己的心理處於一種和諧、自然的健康狀態;對於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麻煩,做到不退縮,不逃避,不幻想。隻要做到了上述6點,也就基本上實現了心理平衡。

中年女性如果發生心理失衡,會有如下五種表現:

1.遭到不幸引起的心理失衡,如親友病亡、車禍或工作中出現意外事故,使人悲痛欲色而失衡。

2.人際關係緊張引起的心理失衡,例如受到流言蜚語或者受到打擊報複,使人煩惱氣憤而引起心理失衡。

3.文化意識形態引起的心理失衡。傳統文化與西方意識形態衝突造成心理矛盾失衡,使感情上出現不適應狀態等。

4.社會條件變化引起的心理失衡。例如解除聘職,工資製度改革,使自己的地位、權力、利益發生變化,從而產生失落感或者因生活困難而出現心理失衡。

5.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觀念更新造成的心理失衡。例如拋棄安分守己的倫理觀念後,怎樣樹立競爭觀念等,這種轉換可以引起人的心理失衡。

中老年人心理保健要自覺遵守以下六個原則

1.尋求幫助原則

一個人的自助能力和自我了解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所以,通過尋求幫助,尤其是專業人員的心理幫助,可以解決自己的行為難以控製,難以客觀地認識自己的問題,這種自覺地尋求幫助是情緒成熟,追求生活質量的表現。

2.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原則

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消除孤獨感和隔離感,可以提高自我價值感,可以贏得別人對自己的關心和幫助,形成互相關心幫助的和諧融洽局麵,從而有效地促進心理健康。

3.自知之明原則

人貴有自知之明。對自己能有一個清醒、客觀、全麵地認識,這是自我意識的體現,也是心理保健的重要原則。

4.接受自己的原則

此原則是建立在自知之明的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能夠做到不討厭自己,理智地對待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長處和短處;不過分地苛求自己,能夠理智地原諒自己的錯誤等等。

5.幸福感體驗原則

幸福感是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情感體驗;幸福感的體驗會抑製自己對現實處境的不滿,從而避免心理煩惱、苦悶、焦慮等。

6.勞動實踐的原則

勞動可以帶來快樂,勞動可以開發自身的潛能,可以擺脫對自己的過分關注和消除不必要的顧慮,可以使人保持與現實的聯係。所以,遵守這個原則對於心理保健有積極意義。

第二節心理平衡與健康

心理平衡是健康的基礎。也有人說,心理平衡是健康的一半。健康不僅僅是指健全的身體,也包括精神和心理上的健康。和諧、安祥、快樂的心情可以起到防病治病,強身健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