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笑對挫折,百煉成鋼(2 / 3)

積極向上是一種極為難得的美德,它可以驅使一個人在沒有別人督促、沒有別人命令的前提下,也能夠主動地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積極向上的精神可以使人忘記挫折和困難帶給人的沮喪情緒,能夠使心浮氣躁的心逐漸平靜下來,使沸騰的熱血漸漸冷卻下來,使悲觀失落的情緒回歸到理性、健康、樂觀的軌道上來,讓人逐漸擺脫頹廢、墜落的束縛。積極向上的精神是使人振奮精神、去除疲憊的最佳手段。

北大的精英教育理論告訴學生,不思進取、安於現狀、淺嚐輒止或者得過且過的人,永遠不會做出大的成就。北大的成功者沒有一個是混一天算一天的無所作為之人。一個有著遠大理想和偉大人生目標,期望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的人,總是在不停地挑戰自我,總是在利用自身現有的條件和優勢,不斷拓寬發展進步之路,提高自己的思考和處世能力,讓自己始終能比別人走得更遠一些。他們總是能夠耐住追求人生成功之中的寂寞與清苦,有著堅如磐石一樣的毅力,自我激勵自我,自我提高自我,爭取人生事業的最大成就。

吳翀在北大1999級中文係本科畢業後,2003年就進入英國利茲大學攻讀傳媒碩士,一年後先後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環球資訊欄目的記者、編輯和監製,現任哲基傑訊谘詢服務有限公司的谘詢師。吳翀始終有著一顆積極向上的心,他以優異的高考成績邁入北大中文門檻之後,他感覺自己的心靈找到精神的故鄉一樣,可以盡情地釋放生命的激情,他不分晝夜地“泡”圖書館,“貪婪”地吮吸和享受著這一切,保持著一顆“鳶飛魚躍”的活潑向上的心態,養成了積極踏實的精神品質。異國的大學進一步豐富的他的視野,之後他順理成章地加入資訊台,從記者到編輯,再到監製,他始終積極地投身於工作,把北大和異國所學完美地結合起來,把工人做得非常出色,伴隨電台工作進入正軌,吳翀開始覺得這種循規蹈矩的工作缺乏挑戰性,喜歡挑戰的他越來越不有滿足於這種安於現狀的沉悶氣氛。他開始主動尋找更適合於自己的職業。終於,他發現提倡創新思維谘詢行業很適合自己主動進取的口味,特別是精神氣質方麵的契合,讓他感到無比興奮。於是,他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哲基傑訊谘詢服務有限公司。吳翀說:“自己的最大長處就是始終有一種積極進取的勁頭,不喜歡鬆懈的、沒有挑戰的職業,那樣的職業會磨盡人的進取心,即使一個對未來激情四溢的人,處於那樣的環境,也會變得懈怠下來。一個人要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就必須自我加壓,不要貪圖輕鬆,貪圖輕鬆的人是絕不會成就大業的人。”

積極主動地挑戰自我,而不是滿足於安逸自然的生活,是吳翀不斷進步、不斷躍上人生新台階的根本所在。世界上很少有人會主動尋找挑戰,人的隋性決定了人們天生就喜歡過安逸閑適舒服而又毫無壓力的生活。所以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隻能當個平庸的人,隻有少數喜歡挑戰、喜歡冒風險的人,才會在挑戰中抓住機遇,創造出更大的人生業績。

西奧多·帕克是美國家喻戶曉的成功人士,但他更是一位始終積極向上的典範。

帕克小時候,家裏經濟條件不好,每天都要陪著父親到地裏做農活。但他的學業成績卻是班裏了優秀的。

帕克17歲那年的一天,他向父親提出了報考哈佛大學的想法。他的父親萊克星頓是一位很普通的水車木匠,由於自己沒有大本事,沒能力攻兒子讀書,他感到很慚愧。他知道兒子雖然早就放棄了正式的學校讀書,但兒子一直沒有放棄學習,每天都會苦讀到深夜。帕克相信兒子的智慧,也很欣賞兒子積極向上的精神,但對兒子沒有長期參加學校正規學習,是否能考上哈佛持懷疑態度。

考試日期到了,帕克獨自趕到哈佛學院。帕克隻在學校讀的兩年的書,之後就一直想法設法賺買書自學,或向別人借書。他總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讀書,把學過的知識高得滾瓜爛熟。

帕克終於如願以嚐地考入了哈佛大學。他把這個消息告訴了父親。父親卻著急起來:“我沒有錢攻你讀哈佛啊!”

帕克笑奮鬥目標說:“不用您擔心,我不會搬到學校去住的,隻要利用家裏的空閑時間自學就行了。隻要能通過考試,我能拿到一張學位證書,就什麼都好辦了。”

帕克很樂觀地麵對眼前的困難,一點也沒有灰心喪氣,保持了積極向上的心態。他仍然邊學習邊打工賺錢,一邊積極地工作,一邊刻苦地讀書。終於,以自己的優異成績回報了自己的努力。

哈佛大學畢業後,帕克進入了政界,倡導廢除黑奴製度,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社會改革家。

北大一位教授講述帕克成功的故事時說,一個人的成長不在於環境的優劣,更重要在是他是否具有積極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設計師,思想上積極,行動上主動,就能夠牢牢把握人生主動權,使自己努力成為想成為的人。

美國詩人惠特曼在《草葉集》裏說:“我不能,別的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你走過那條路;你必須自己去走。”是的,誰也不能代替別人走路,誰也代替不了別人成功。人生的偉大成就無不來自於自我的積極進取精神。

魯迅先生曾在北大說:“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隻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裏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積極向上的精神是征服困難和挫折的最好武器,它可以驅散心底的黑暗,點燃希望之燈,讓有誌於人生偉業的人不氣餒、不灰心、不放棄,努力地奔向最美好的人生目標。

積極向上的精神就是破土而出的綠苗,永遠追隨著太陽的光芒,直到留下成熟的種子。

5.像水一樣鍥而不舍

北大學生在對待學業問題上,決不會有半點僥幸心理,因為他們知道,靠僥幸心理隻勝取勝一次、二次,而不會次次取勝,那種闖大運的求勝辦法,決不是北大學生的求勝之道。北大學生總是把功夫下在平常,靠平常的不斷積累,使自己的知識水平和學識能力紮實提高,象水一樣的鍥而不舍,造就了北大學生深厚的學習功底。這種功底足以讓他們以百倍的自信心,迎接任何的挑戰。他們說,隻要功夫下到位,鍥而不舍地鑽研書本,就能把知識學深學透,達到一通百通,觸類旁通的地步。這樣,無論參加什麼樣的考試,隻要是自己所及,就一定會把考卷答得完美無瑕。

最偉大的天才都是最偉大的實幹家,他們無一不是鍥而不舍的模範。他們不僅比常人做得更辛苦,而且往往對學習和工作投入了更多的熱情和精神。任何一個偉大的成功者都不是一蹴而就者,更不會是三天打魚、二天曬網的懶漢,隻有通過鍥而不舍的努力,才會創造出天才的傑作。否則。即使真的是天才,也不會有任何作為。

鍥而不舍是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門。一位北大學者說,世界上沒有哪一樣東西可以取代堅強的毅力,天才也需要毅力來填補肚子和腦袋的空乏。世界上許許多多的不成功者都抱怨他們懷才不遇,就是沒有抱怨自己的懶惰。懶惰和無所作為,是套在一事無成者脖子上的繩索。隻有鍥而不舍,才能無往而不勝。

布馮伯爵出生於瑞典一個富貴人家,從小就過上了穿名牌服裝、吃貴重食品的奢華生活。而且他天生資質平平,記憶力也差,最喜歡做的事就是睡懶覺。人們都認為他將一事無成。但他很早就意識到了自己的壞毛病,特別是睡懶覺的習慣。

他決心改掉壞習慣。一開始,他的決心很大,但幾天之後,他就又故伎重演,賴在床上不起來。實在沒辦法,他就讓仆人約瑟夫幫忙,並答應約瑟夫,隻要每天6點鍾前叫醒他,就多給他1克朗。一開始,約瑟夫叫他起床,他總是找各種借口,或稱頭疼,或稱肚子疼的,約瑟夫不得不強行把他拖起來,有時他很不高興,威脅要解雇約瑟夫。

有一天,布馮伯爵賴在床上就是不起來,約瑟夫實在想不出辦法來,就端來一盆涼水,毫不猶豫地倒在了他的閑上。就是從這以後,布馮伯爵徹底克服了睡懶覺的壞習慣。後來他說:“我的名著《自然曆史》。有一半的功勞都是約瑟夫的。”

布馮伯爵在他4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每天都從上午9點工作到下午2點,晚上則從5點一直工作到9點。他的鍥而不舍,從未有過間斷,以至於養成了習慣。他在自傳中這樣寫道:“工作是我的必需,學習則是我的生活魅力所在。”

他總是不知疲倦地對作品進行潤色修改,盡管他對《自然新紀元》一書研究了50年,仍然進行了超過11次的修改潤色。他總是說,做事情沒有規律,將喪失3/4的能力。作為一名作家,他取得了成功。而他的成功,則來源於他鍥而不舍的精神。

世界上所謂的天才,都是比別人更有毅力,比別人付出努力更多的人,就象考進北大的學生一樣,都是一些這樣的人:當別人開始輕鬆地聊天的時候,他們也許正在為某個問題而苦苦地思索;當別人已進入夢鄉的時候,他們也許正伏在案旁,記憶著最為重要的知識點;當別人跑進歌舞廳輕歌慢舞、享受快樂假日的時候,他們也許正在實驗著某一重要的化學結論。達芬奇說:“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世上從來就沒有機緣巧合的幸運事,唯有鍥而不舍。埋頭苦幹,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在美國,有一個人在一年365天裏,幾乎都在做著同一件事:每天天還不亮,他就簡單地吃一口飯,然後就伏到打字機前,開始一天的寫作。這個人就是美國最著名的恐怖小說大師斯蒂芬·金。

1947年,斯蒂芬·金出出生在美國緬因州的一個貧困家庭。從小喜歡文學的他由於家庭困難,經曆了幾次失學的挫折後,考進了州立大學英國文學專業。畢業後卻很能找到高收入的工作,經濟狀況一直不能得到改善,最困難時,家裏的電話費都交不起,電話公司不得不掐斷了他的電話線。結婚後不得不讓老婆孩子住在拖車裏,在洗衣房打工掙錢,作為一個男人,他感到很沒有麵子。為了謀生,他走了寫作賺錢的路子。

一旦確定了努力方向,他就開始了鍥而不舍的奮鬥曆程。先是給男性雜誌寫點兒稿子,逐漸由寫短稿到長稿,直到更長的小說,到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他聲名漸起,好運終於來臨了,他的小說《凱麗》得到了出版商的認可,平裝本的版權賣了40萬美金。電話機裏傳來的這個消息竟把這個窮作家弄傻了。

自80年代至90年代以來,他的小說總是名列美國暢銷書排行榜榜首,久居不下。他是當今世界上讀者最多、聲名最大的美國小說家,常常是約稿不斷,有時一部小說還在他的大腦之中儲存,出版商就支付給他高額的訂金。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成了好萊塢製片商的搶手貨。1979年,在他32歲時,成為全世界作家中首屈一指的億萬富翁。今天,他的每部作品的版稅,均逾千萬美金之巨。如今,他已是世界級的大富翁了,但他的每一天仍然是在鍥而不舍地創作中度過的。

斯蒂芬·金的成功秘訣很簡單,隻有四個字:鍥而不舍。他的師傅曾告訴他,無論怎麼沒有創作欲望,也要堅持每天至少寫五千字。就這樣,一年之中,他隻有三天停止寫作,也就是說,一年之中,他隻有三天是休息時間。這三天是:生日、聖誕節、美國獨立日。鍥而不舍給他帶來巨額財富的同時,也給他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寫作靈感,讓他在寫作的路上越走越遠。

時間是寶貴的,人生更是寶貴的,他對於每個人來說都隻有一次。是平平庸庸、一無所成地混日子,還是整天沉湎於吃喝玩樂之中,過那種無所事事的日子?北大學生的回答是:活就活出個有滋有味,活就活出個功成名就,用鍥而不舍去創造成功的人生。

6.挖掘自身的成功潛能

北大是一個“牛人”聚會的天堂。在北大校園放眼望去,進入眼簾者沒有一個是平庸之輩。不管是哪一方麵,在這裏總能找到一個或更多能夠超越你的人,都會有人比你做得更好。任何一個考進北大的人,如果覺得自己已經很優秀了,而稍微懈怠下來,後果就是很快被別人遠遠甩在後麵。因而,這裏是充滿競爭和挑戰的樂土,在這樣的環境裏,每個北大學生的潛能都會得到充分釋放,都會極盡可能地調動起人性中最積極的因素,不斷地完善自己,找到自己最理想的定位。北大學生是挖掘自身潛能的高手,正是因為他們敢於和善於挖掘自身的潛能,才使他們不斷從優秀走向更優秀,從完美變得更完美。他們的優秀決不是吹捧出來,而是最大限度地挖掘潛能的結果。

任何人的潛能都是無限。一般而言,人不到絕境,或者說不到決定生死抉擇的關鍵時候,潛在的生存圖強能力是不會浮出水來的,這種自我保護的能力常常隱藏於不為人所知的背後。有些能力,是一眼可以望穿的;有些能力,則可能窮其一生之力,也不能被人所察覺,難以意會。就好像漂浮於海麵上的巨大冰山一樣。我們所能看到的冰山也隻是很小的一部分,而隱藏在冰山下、藏在水裏不為我們所知的部分,有時遠遠在於浮在水麵上的那部分冰山。有一位名人這樣說道:“想要成為出人頭地的人,去挖掘冰山下的那一部分遠比利用冰山上的更重要”。是的,凡是優秀的人都是善於挖掘自身藏在冰山下的那部分能量,隻利用人人皆知的表麵力量,是不足以成就優秀人生的,更多地發現和利用自身的巨大潛能,就能夠比別人做得更好,輕而易舉地超越他人。

潛能常常是不為我們所知的,否則,就不會稱之社團潛能了。潛能往往來源於對自我的挑戰。一個人隻有敢於承擔超越平常能力以外的事業,明知不能為而為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竭盡全力地做自己正在做事情,人的潛能就會逐漸表現出來,以至幫助人獲得突破,取得成功。無數成功的事實都告訴我們,潛能來自於挑戰,潛能來自於一次次的挫折和失敗,潛能來自於辛勞的汗水。偉大的詩人羅曼羅蘭說過:“自己把自己說服了,是一種理智的勝利;自己被自己感動了,是一種心靈的升華;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種人生的成熟。”沒錯,凡是能夠征服自己的人,就有力量讓自己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進而戰勝一切艱難險阻,成為傑出的人。

美國歌手凱斯戴萊天生就有一副讓人羨慕的好嗓子,一心想成為百老彙歌手,但她的嘴巴太大,還有幾顆非常不雅觀的大包牙。第一次次登台演唱時,她竭盡全力地掩飾自己的包牙,殊不知,這反而給觀眾留下了滑稽可笑的印象。

一次,一位觀眾告訴她:“不要在意你的包牙,你應該放鬆自己而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到你的包牙上,盡情地張嘴演唱,這樣就能讓你的演唱潛質得到最好的發揮,觀眾看到你自信而大方的樣子,相信一定會更喜歡你。說不定,你那幾顆包牙還會為你帶來好運呢!”

在眾目睽睽之下,一名歌手要挑戰人人都能看得見的缺陷,需要勇氣,更需要意誌力。凱斯戴萊接受了這位觀眾的忠告。從此,她開始練習張大嘴巴演唱,盡情地發揮出自己的潛質。結果成了最受歡迎的歌手,並成功走上了美國最高舞台——百老彙歌廳。

人生最大的挑戰就是自己。敢於挑戰自己的人,就會充分調動起自身的潛在的積極因素,為自己的成功增添無限的力量。據專家認定,人的潛意識的力量是有意識力量的三萬倍。科學家還發現,人類貯藏在腦內的能量大得驚人。平常隻發揮了極小的大腦功能,一點也不誇張,如果能夠發揮大腦的一半能量,那麼一個人可以輕鬆掌握40種語言,背誦整篇世界百科全書,拿到12個博士學位!我們所熟知的北大教授矛盾先生可以熟背《紅樓夢》全卷,世界偉大哲學家恩格斯精通20種語言,這無不是挑戰自我,挖掘潛力使然。

美國學者詹姆士根據其研究成果說:“普通人隻發展了他蘊藏潛力的十分之一,與應當取得的成就相比,我們不過是半醒著的,我們隻是利用了我們身心資源的很小一部分。”這就是說隱藏在人體內的潛能是無法估量的,隻要不斷挑戰自己並不斷努力,人的內在潛力就一定能夠被挖掘出來。就能豐富自己的心靈。要想成功就必須正確地認知自己,決不能認為自己很無能,一定要相信自己什麼事都可能做好。而那此認定自己很無能的人,必然在做事中萎縮不前,不僅體力不支持思想行動,大腦也會陷於恐慌之中,注定是要失敗的,一個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人,自然別人也就認為你是個無能的人。

著名武打小說作家梁羽生先生是廣西蒙山縣人,1924年4月5日出生在山川秀美、風景綺麗的文圩鄉一個書香門第。從小他就接受了中國古典詩詞的熏陶,他的理想是做一名詞人或學者。但他也許做夢也沒有想到,10年後他把“筆瀉西江,文翻北海”的詩詞豪情,化作了武俠小說的刀光劍影和俠骨柔腸。1952年他開始登上文壇,到1984年“封刀”,辛勤筆耕了32個春秋,共創作出35部武俠小說,總字數達1000萬字。他筆下的“俠、史、詩、情”,充分發揮了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魅力,創造了武俠小說新的格調。

梁羽生早年畢業於嶺南大學國際經濟專業,但他的興趣卻是文史。畢業後在香港不是任報社編輯,就是作專業的寫作人。僅僅一個偶然的機緣,《新晚報》的總編輯決定在《新晚報》上連載武俠小說。為此,他找到了梁羽生。然而,梁羽生卻謝絕了他的邀請,原因是:一則他從未寫過武俠,二則他那時內心可能認為武俠小說算不上是高雅的藝術。

《新晚報》的總編很無奈,但他想出了一個絕招——“先斬後奏”:先一天在報上預登了一條廣告,說是將有精彩好看的梁氏武俠小說出籠,逼梁羽生“下海”。

萬般無奈的梁羽生隻好皺起眉頭,連夜趕寫。沒想到第二天見報的小說一下子就吸引了廣大讀者,於是,他邊寫邊登,完成了一部《龍虎鬥京華》。“梁羽生”這個筆名也是發表這部小說時才用的,據說是因為佩服前輩武俠小說名家白羽,才起名叫“羽生”。結果一“下海”一發不可收拾,潛在的智能得到了廣闊的釋放空間,他一寫就是32年。梁羽生的功績,在於開創了武俠小說的一個新世紀。他用幾十年的苦心磨煉,與金庸、古龍形成“三足鼎立”,自成一家。

本來不擅長武俠小說的梁羽生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拿起筆來挑戰自我,沒想到卻發現了自己在武俠小說方麵的天賦和潛力,這樣的天賦和潛力一經發現,就獲得了他自己都沒有想到驚人成就。其實並不是隻有梁羽生才有這樣和潛力,芸芸大千世界,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潛力,隻是能模式們還沒有發掘出來,我們身上的潛力還是一座沉睡中的金礦,正待敢於挑戰者自己的人去挖掘和開采。

潛力是不為人所知的卻能給人帶來巨大成功的條件。科學研究認為,人腦的信息儲存密度比電腦容量高100倍,而人類目前卻隻發揮了10%,還有90%的潛能沒能發揮出來。如果把這種潛能發揮到50%,那人類的成就將無法估量。重新認識你的潛能吧,不要以為自己一無是處,也許當你發現了自己的潛能奧秘後,你就會創造出讓世人震驚的人生偉業。

7.誰笑到最後誰就是最好

爭取“做最後的勝利者”才是我們在人性叢林中行走的最高戰略目標。北大學生也不乏這樣的最後勝利者。一些北大學生並非天生就是考進北大的材料,他們中也有相當一部分不是頭腦最聰明的人,也曾經有過失落的打擊。有一個學生讀高中時,是最不被盾好的學生,誰也沒有認為他會考進北大,因為他平時的成績總是中上等,在同學和教師的眼裏,他也隻能考個普通大學。然而,他卻堅持著自己的學習方法,不聲張,也不放棄,堅持把北大作為自己的理想目標,終於在最後的高考中脫穎而出,成了一匹高考的“黑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