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博覽群書,掌握頂尖生存本領(1 / 3)

第七章博覽群書,掌握頂尖生存本領

1.學者無韁博學才能多才

沒有閱讀便沒有思想,沒有閱讀便沒有豐富的人生體驗。深邃的思考,開闊的視野,強烈的成功欲望,都可以在閱讀中得到滿足。張元濟先生有一句簡單樸素的話:“天下第一好事,便是讀書”。

“學習改變命運,知識成就未來”。北大學生深諳博學之理,因為他是學習的最大受益者,是學習的成功者,對學習帶來的多種益處有著最深刻的體會。如果他們不是刻苦學習,勤奮鑽研,即使他們有聰明的頭腦和良好的家庭條件,他們也沒有機會邁進北大之門,為自己創造出美好的人生前程。北大教授說,學習是一個人成才的捷徑,善於學習的人就算智力不超常,也會因為善於學習而變得腦聰目明,使他的思想變得靈活的,獲得獨立思考、獨立處世、獨立功成名就的機會。善於學習的人才能多才多藝,才能成為綜合性多元化的傑出人才,才能承擔起創造人生偉大勝利的重任。博學使人眼界寬廣,使人易於接受不知的領域,易於成為優秀的人,易於勝任任何富有挑戰性的事業。曾任北大校長的胡適教授說:“精、博二者不可偏廢”。

“學而優則仕”,舊時把讀書、學習作是人們榮光耀祖,擺脫低下地位,進入上流社會唯一出路。現在雖然成才的路子比舊時多了許多,但讀書仍然是成就人生,改變命運,過人上人生活的最好出路。北大學生無不認識到這一點,他們把讀書融入了生命的血液裏。一個北大學生在他的日記裏寫道:“我一日不讀書,便覺得得沒有了精神,渾身象害了癢癢症一樣,非拿起書來不能解癢。書已是我生命的組成部分。我可以一日不吃飯,卻不可以一日不讀書,讀書給了我力量,讀書給了我最好的享受。”這樣熱愛讀書的人,必然是一個見多識廣,學有所成的人。

齊白石大師博學多才的故事深深感染了北大學生。

齊白石年輕時曾用名齊純芝,那時他是個雕花木匠,於是人們都稱呼他為芝木匠。一次,鄰村有個家裏藏有許多名人字畫和書籍,又很擅長作畫的一個姓胡的大戶人家,請他去雕刻家俱,發現他在家俱上雕刻的花鳥蟲魚栩栩如生,覺得他天賦不凡,才氣過人,而且性情剛直不阿,就決定收他為徒弟。胡就問他:“你喜歡讀書和畫畫嗎?”齊白石回答:“喜歡倒是喜歡,就是家裏沒有錢,買不起書來讀,而且我的年歲也大了,怕頭腦也笨了學無所成。”胡就對他說說:“怕什麼!我發現你對書畫很有悟性,雕刻出來的東西特別真切。現在你剛剛24歲,隻要用心學,就沒有什麼學不好的。我想收你當徒弟,你可以先讀一讀我家的藏書,臨摹我家的那些名人書畫,邊讀書邊作畫養家。”從此,齊白石開始邊讀書邊研習名人書畫,習文作畫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不僅精心研習書畫,還深入研究篆刻藝術。他的篆刻最早摹仿浙派中的丁敬、黃易等人的雕法,後又潛心於趙之謙、吳昌碩等名家。他從漢代的《祀三公山碑》得到啟示,改圓筆的篆書為方筆;從《天發神讖碑》得到啟發而形成了大刀闊斧的單刀刻法;又從秦權量、詔版、漢將軍印、魏晉少數民族多字官印等受到啟發,形成縱橫平直,不加修飾的印風。他在藝術楞謂博學,吸收了數十位名家的長處,製印取法秦權、漢印、漢碑額,單刀直下,豪快有力。又轉向趙之謙,融入了晚清崇尚北碑的時風。齊白石未成名時在北京琉璃廠賣畫,書法作畫大陳師曾偶然看到他的畫就覺得非同一般,就冒著大雨連夜登門拜訪。當他看完齊白石一大箱子的畫後說:“很有味道!酷似八大、青藤、大滌子,猶如先賢再世……如果稍加變通,定會錦上添花。”於是,他更加用心博攬群書,吸取眾家所長,創造出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中國畫、書法、篆刻和詩歌藝術。一生作畫不輟,留下大量詩、書、畫、印作品。白石老人自認為篆刻第一,詩詞第二,書法第三,繪畫第四。

古語說的好:“不讀哪家書,不識哪家字。”白石大師的成就,無不是博學精研的結果。盡管他很有雕刻、作畫的天賦,但如果沒有博攬群書,精研眾家所長,決不會把憑空想出各個雕刻、書畫大家各不相同的風格,並把這些風格融入到自己的藝術創作中去。白師大師的多才多藝的才學,無不是博學的結果。博學才會開闊人的眼界,一個沒有見過大海的人就永遠難以體會波濤的洶湧澎湃,一個沒有見過泰山的人就永遠不會想象出泰山的雄偉險峻,同樣,一個不讀書不學習的人決不會成為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多才多藝之人。多讀一本書、多學一門藝,就會多掌握一種才能,就會多一份勇闖天下的本事。博學也許就眼前來說,不能帶來直接的成功,但博學卻可以為成功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是為成功積累著寶貴的財富。博學是走向成功的前夜,是非凡人士創造人生偉業的必經之路。

北大教授聞一多先生曾是一位博學多才、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家。他性格很平靜,教學之餘就潛心於博攬群書,成為一位全麵的學者,不僅是一位畫家、篆刻家,還是新月派的中堅詩人,留下了《七子之歌》、《爛果》、《死水》、《紅燭》等不巧詩篇。特別是對學術的研究,達到一種難以置信的博大與精深。自唐詩、楚辭、詩經,一直上溯到遠古神話,他對中國文化、中國文學的許多方麵均有所涉及,從古代到現代,從文化到文學,從古典詩歌到現代詩歌,作為一位學者,是相當全麵的。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北大最為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說他平生唯一的嗜好就是讀書,隻要有書讀,便可以心安神寧,渾身舒暢。而沒有書就會抓耳撓腮,夜不能安寢,食不能知味,幾乎時間都停頓了下來,再也無法過活了。少年時代,季老讀書為了不受蚊蟲叮咬,就把腿腳伸到裝滿了水的陶罐裏,幾乎把腿腳泡出病來。硬是憑借讀不倦的精神,同時被北大、清華兩所大學錄取。季老一生讀書無數,成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他說:“天下第一等好事,就是讀書……不管你探究的範圍多麼窄狹,多麼專門,隻有在知識廣博的基礎上,你的眼光才能放遠,你的研究才能深入。這樣說已經近於常識,不必再做過多的論證了。我想在這裏強調一點,這就是,我們從事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的人,應該學一點科學技術知識,能夠精通一門自然科學,那就更好。”

北大校長胡適說:“讀書一要博,二要精,為做一個有用人計,必須要博。”書到用時方恨少。許多書如果在時間充裕的時候沒有讀,錯過了這個時間也許以後一生都不再有重讀的機會。而你錯過的那本書裏,也許正有對你成功十分有益的方法。任何一本書,哪怕隻看了一眼,都會對你有所幫助。博學而多才,博學就象是一棵正在成長的大樹之根,吸收的水分和營養越多,就越會枝繁葉茂,直到成為頂天立地的棟梁之材。

2.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

北大的學生都度過了十幾個不間斷的苦學春秋,正是“三更燈火五更天的努力”,換來了考入北大學習的榮耀。但他們知道,考入北大隻是成功邁向人生更輝煌高峰的第一步,學曆有終點,而學習是無止境的。一個北大學生在日記中這樣寫道:“考入北大已成曆史,創造未來才是使命。在漫長的人生路上,學習決不是一時一日的行為,也不是一月一年的行為,而應該是終生行為,正如偉大的作家高爾基所說:“你如果不想虛度自己的一生,那就要終生學習”。北大教授告訴學生,學習永遠也沒有止境,隻有不斷擴展知識量,吸納新知識,才能讓頭腦豐富起來,才能讓人生過得充實,處處沐浴陽光的溫暖。學習就是力量、就是財富、就是希望、就是未來。

國學大師、北大教授王國維在其美學著作《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而這三種境界其實也可以理解為對學習的追求。

王國維所說的第一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句出自宋朝晏珠的詞《蝶戀花》,原意是,“我”登上高樓,晚秋的蕭條景象盡收眼底,西風黃葉,山闊水長,在蕭瑟以外卻是另一番景象,目光越遠,景致就越加清遠。王國維此句中可理解為:成就人生大業,必須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俯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沿著這樣的目標前進,就可以達到由近及遠、循序漸進的學習效果,使頭腦得到豐富,從一無所知邁向知識漸豐,達到第一境界。

王國維所說的第二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句出自北宋柳永詞《蝶戀花》,原意表達了作者雖然對愛付出了艱辛,但卻無怨無悔。作者也從另一角度說明人生要功成名就,必須付出艱辛努力,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就算人瘦帶寬也不悔。而終身學習也是這樣。終身學習,就要忍受孤獨寂寞,忍受辛苦勞累,拒絕吃喝玩樂帶來的各種誘惑,或在燈下伏案苦讀,或在閑暇之餘不忘溫故知新,或在他人休閑之時仍要做一回學生,進課堂充電,盡管衣帶漸寬,可知識卻不斷豐富,眼界不斷開闊,精神更加飽滿,氣質更加自信,在別人看來苦不堪言,自己卻會覺得樂在其中,達到了學習的第二境界。

王國維所說的第三種境界是:“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闡珊處。”這句出自南宋辛棄疾的詞《青玉案》。這是王國維所喻人生的最高境界。意思凡成大事業的人,都必須專心致誌,堅持不懈,不屈不撓,反複追尋、研究,下足功夫,眼界就會豁然開朗,最終使人生功成名就。

王國維的“三種境界”既解讀了他自己取得偉在成就的根源,也提出了隻有堅持終身學習,才能成為學識卓著的人。把終身學習作為一種精神,一種生活態度,一種人生的追求,一個人就能從無知到有知,從幼稚到成熟,洗淨鉛華,褪去繁華,遠離浮躁,不僅在學問上大有長進,在為人處世上也會大有長進,那是積極進取的生活方式,那是寬廣平坦的人生道路,那是人生中最為寶貴的為人之道,那是終身學習給人的最高回報,如果學至於此則真正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學海無涯,學無止境。凡是人生取得偉大成就的人無不投身於終身學習,做到了生命不息,學習不止。

毛法東在北大任圖書管理員期間,一頭紮進了書的海洋裏,閱讀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曆史、哲學、軍事、邏輯學、自然科學等書籍。1938年8月22日,毛澤東在中央黨校講話時說:“你學到一百歲,人家替你做壽,你還是不可能說‘我已經學完了’,因為你再活一天,就能再學一天。你死了,你還是沒有學完,而由你的兒子、孫子、孫子的兒子、孫子的孫子再學下去。照這樣說,人類已經學了多少年呢?據說五十萬年,有文明史可考的隻有二三千年而已。以後還要學多少年呢?那可長哉長哉,不知有多少兒孫,一代一代學下去。”(《毛澤東的讀書生活》,龔育之等著)在延安時,他曾說過一句話:年老的也要學習,我如果再過十年死了,那末就要學九年零三百五十九天。

1975年,他的眼睛施行手術後,視力剛有點恢複,就又兩次重讀《二十四史》《晉書》部分。還不時地拿起魯迅的雜文等書閱讀,翻看《考古學報》、《曆史研究》、《自然辯證法》等。他80多歲時還要學習英語。1976年,他已重病纏身,還要李約琴所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來耳讀。在他逝世前14天,還要《容齋隨筆》來讀。在他的心髒將要停止跳動的前幾個小時,還示意工作人員讀魯迅的書給他聽,當他依稀朦朧地聽到滿意的內容時,“臉上露出微微的笑容。”在毛澤東的藏書中,毛澤東親自圈劃批注過的詩詞有1590首,其中詩1180首、詞378首、曲12首、賦20篇,詩人達429位。終身學習的精神成就了毛法東偉大的一生。

北大教授說:“學者如禾如稻,不學者如蒿如草”,終身堅持學習,就會使人不斷進步,使人的性情不斷得以改造,讀書是最好的美容,“腹有詩書氣自華”。人生中學習越持久,文雅氣質越突出,而且終身學習可以使人養成樂觀、平和的心態,讓人更健康和自信。明朝東魯古認為:“士人三日不讀書,則麵目可憎”;清人吳嘉紀說:“不讀詩書形體陋”;清代學者朱錫綬講:“素食則氣不濁,獨宿則神不濁,默坐則心不濁,讀書則口不濁”。“口不濁”是說人談吐不凡,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談吐不凡是從讀書中得來的,談吐不凡能增強人的魅力和自信力。

美國學者布特勒曾說:“有一段了不起的碑文,許多人都應該讀一讀:死於三十,埋於六十”,意思是那些後半輩子懶於學習的人,隻飽食終日而無所整整的人,如同行屍走肉,雖生猶死。中國也有一個墓誌銘,說的是一個不學無術的人死後,家人拿出特別豐厚的錢,請人給寫個墓誌銘,但卻無人問津,其原因是死者一輩子碌碌無為,讀書寫字更是無從談起。最後,他的表弟寫文如下:“吾表兄,人也。年三十而童子試,未受,隨棄文就武,演練場上展一翎,中鼓吏,眾考官怒,逐之出。晚年又習醫術,自擇良方,服之,卒”。這個墓誌銘活脫脫勾畫出一個不學無術者的形象。

學習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卻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學習無法改變人生的起點,卻可以改變人生的終點。學習的過程就是樹木吸收陽光的過程,就是鳥兒生長翅膀的過程,學習應該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幸福、快樂、精彩、高尚人生的源泉。正如宋朝大思想家朱熹先生所說:“無一人不學、無一事不學、無一時不學、無一處不學。”,終身學習是一切成功人生的學習態度。

3.興趣是學習的動力

興趣是走向成功的動力,一個人隻有對事業抱有濃厚的興趣,才會投入精力,專心致誌地加以研究和追求,去尋求突破的辦法,直到獲得成功。相反,一個對人生毫無興趣的人,就算每天都是錦衣玉食,他也會缺乏追求的激情,使自己陷於無聊的困惑中。北大學者說:“地球的多姿多彩無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人類對於未知領域的濃厚興趣,調動了人們不懈追求的腳步,發現了五彩斑闌世界,不僅給人類創造了幸福,也給自己的人生事業帶來了成功,讓自己享受到一個充實、幸福、快樂的人生!興趣是成功的前夜,興趣是成功之源。

興趣具有推動成功的神奇力量。北大學生曾經都是學習的佼佼者,他們對學習的濃厚興趣促使他們在學習中廢寢忘食,克服了各種各樣的困難,使自己的學業突飛猛進,輕鬆地考入他們夢寐以求的北大校園。如果他們當初懶於學習,想到象許多其他學生那樣,提到學習就皺起眉毛,就昏昏欲睡,一點興趣也提不起來,不用說北京大學,恐怕連最普通的大學也考不上。一個人如果對某一事物或某項事業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象那些考入北大的學生一樣,就會不屈不撓地去求知,如饑似渴地去探索,不辭辛苦地去實踐。古往今來,許多傑出的成功者都具有廣博而濃厚的興趣和愛好。他們沿著自己的興趣奮勇前行,殫精竭力,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也創造了成功的人生。

中科院院士、北大教授的黎樂民先生在1950年時,他還是一名初中一年級的學生。放暑假前的一天,他到圖書館借書,準備借一些文學書等到放假時讀。寫完借書單後,碰巧遇到了正教自己語文的老師梁家麟。他看了看黎樂民的借書單後說,新中國正要大搞建設,需要一大批科技人才,就是將來想搞文學,也要有廣泛的科學知識作為基礎。梁老師馬上向他推薦了幾本科普讀物和科幻性質的圖書。其中有一本是《化學奇談》,這本書寫得很生動,極大激發了黎樂民對物質的化學變化及其微觀圖象的濃厚興趣。之後的幾年時間裏,他讀了大量與化學、化工有關的書籍,寫下了數十萬字的讀書筆記。盡管這時他對化學的學習和認知還一知半解,但卻加深了他對化學的認識和興趣,考大學時,化學就成了他報考的第一誌願。最終走上了無機化學研究之路並取得卓越成就,對化學的興趣激發了黎先生對未知化學的了解和研究,使他終生與化學結緣。

英國人類學家古道爾,小時候對母雞下蛋非常感興趣,常常一個人偷偷爬到雞窩裏一蹲就是幾個小時,仔細觀察母雞下蛋過程。後來他抱著這樣的興趣去研究黑猩猩,不懼危險,隻身深入熱帶森林和猩猩在一起生活。曆經10年的觀察和研究,寫成了不朽的著作《人類的近親》等著作。進化論的創立者達爾文,他在文學、醫學、數學等方麵都算不上是一個優秀的學生,但對打獵、旅行、采集標本有著特殊的興趣,這一興趣導引他潛心觀察,勤於思考,最後完成《物種起源》這樣的輝煌之作。我國曆史上許多著名的學者興趣所至,如醉如癡者更是數不勝數。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黃宗羲是“年少雞鳴方就枕”,可見他對學習的興趣是非常濃厚的。《聊齋誌異》的作者蒲鬆齡學習的樂趣終生不減,他在詩中這樣寫道“生平喜攤書,垂老如昔狂”。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至聖先師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說,一個人隻要對某件事感興趣,並樂於付出努力去求根問底,那麼,他就一定會實現他的理想。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生的成就如何,主要取決於興趣。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即是說,做好某件事的內在動力在於人的興趣和愛好。一個人隻有真正喜歡做某件事,才會對某件事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加以仔細研究,才會獲得成功。北大教授傅斯年曾說:“興趣可以激發人的求知欲望,激發人的圖強動力。欲望和動力結合起來,就沒有做不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