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大是中國地質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還是在讀小學時,老師曾多次帶領他們去參觀礦山,在自貢市去大墳堡鹽井區參觀井鹽開采和食鹽加工過程,在威遠縣下到煤礦井裏參觀井下采煤作業。讀到中學時,老師在課堂上講地質學家能夠運用科學知識,發現哪裏可能埋有礦藏,並計算出埋藏有多少礦藏。這使少年時代的趙鵬大對於采礦業產生了從未有過的崇敬和羨慕之情,渴望全麵了解地質學家,並去探究地質奧秘。對地質鑽研的興趣與日俱增,當報考大學時,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北京大學地質係。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華爾特?科勒斯涅克說過:“興趣可以看成既是學習的原因,又是學習的結果。正像興趣是過去學習的產物一樣,興趣也是今後學習的手段。”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一個人從事他感興趣的事,就能夠發揮80%以上的智力潛能;而從事不感興趣的事,則隻能發揮20%左右的智力潛能。可見,激發和培養追求人生成功的興趣,就可以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使自己的觀察力更加敏銳,思維更加活躍,想象更加豐富,靈感更加充盈,達到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更大。而一個對工作毫無興趣的人,必然思想上缺乏激情,工作上缺少動力,工作任務尚難以完成,又如何變得上成功呢。
興趣可以豐富人生,興趣可以激發人的鬥誌,興趣可以讓人忘記疲勞和辛苦,使人投身其中而樂此不疲。北大教授說,興趣是人生追求中的一個路標,它能夠告訴你應該怎樣繼續前行;興趣是平淡生活裏的一顆調味品,可以使枯燥乏味的人生找到精神上的寄托;興趣更是成功路上的加油機,為你的人生追求不斷注入富有動力的燃料。你的人生要想在不平庸中度過,那麼就要找準自己感興趣的事業,並為之付出努力。相信不久的將來,興趣這個充滿了成功因子的“老師”就會給你最高的回報——支持你創造出輝煌的人生偉業,並繼續給你無窮無盡的力量。
4.在興趣中尋找人生突破口
北大教授告訴學生,無論你有多少種興趣,總會有一種是你最為鍾情的興趣。在你最為鍾情的興趣方麵苦下功夫,進行深入的研究,就能夠有所建樹。因為在最讓人動心的興趣麵前,人的智力潛能會得到最為充分的發揮,大腦裏所有充滿智慧的細胞都會興奮起來,圍繞你的興趣挑戰智慧極限,使人在這一最感興趣的領域裏突出一個又一個靈感,啟發人的思路,開拓新的進取路線,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沉迷其中,並最終有所建樹。
一個北大學生在日記中寫道:“進入北大後,我才發現我對中國文學的興趣越來越濃厚,而對檔案管理專業的興趣卻越來越淡。原來,我的興趣是在文學上,而不是那些枯燥無味的檔案管理理論。如果我能夠早點發現自己的興趣,也許我正在教授文學的課堂裏聽講呢。現在既然改不了自己所學的專業,那就隻好在檔案專業上應付學習,湊夠學業學分混到畢業拉倒。而其餘的時間,我要抓緊時間去攻讀文學專業,爭取在文學專業上取各新的突破。”從此,這個北大學生隻要一有時間,就鑽進圖書館裏,研究中國文學理論及文學創作知識,並利用課閑時間撰寫文學作品。後來成了一位小有名氣的作家。
偉大的成功者總善於在自己眾多的興趣中尋找突破口,圍繞大腦最為鍾情的興趣進行攻關,最終發現了成就人生事業的突破口,既為自己找到了施展才能的舞台,也使自己生活變得充實起來。一個北大學生這樣說道:“在自己毫無興趣的專業裏學習,猶如一腳邁進了看守所的大門,不僅讓精神倍受煎熬,也讓大腦變得庸散起來,好象所有的腦細胞受到了抑製一樣,以前的聰明一下子就消失得無影無蹤。”這個北大學生可謂說中的要害,人的大腦總是對最感興趣的事物產生接納並思考和強烈反應,而對不感興趣的事物產生強烈的排斥反應。這種生理現象清晰地告訴人們,你的興趣是什麼,並引導人們向最有興趣的方向努力,並把興趣變為追求人生成功的強大動力。
雷鳴是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2000年碩士畢業於生,2005年,他獲得斯坦福大學MBA學位,曾任百度公司創始團隊成員和首席架構師,後來自己創立了酷我公司,現任酷我公司CEO。和許多成功人士一樣,雷鳴在他的求學和職業生涯中,也充滿著選擇,從北大到百度,從百度到斯坦福,再從斯坦福到酷我,每一次選擇,雷鳴都感覺自己越來越接近於自己的興趣。對於雷鳴來說,能做出最正確的選擇,最關鍵是他知道自己的最大興趣是自己創業。
雷鳴碩士就讀於北大計算機係的網絡與分布式實驗室,畢業後拿到了國外7所著名大學的全獎,畢業後他先是選擇了剛剛起步的百度。因為期間他需要的是工作經驗和社會知識的積累。由於技術背景很強,他很快在百度擔任了首席架構師,用短短三年時間就確立了百度在中文搜索領域的領導地位,使之成為中國用戶群最大的搜索引擎,並成為全球最優秀的搜索引擎之一。在百度取得成功之後,雷鳴覺得自己的工作經驗豐富起來,但還缺乏管理經驗。這時他的興趣轉移到學習管理經驗上來。於是,他憑借在斯坦福的人脈優勢,第二次進入斯坦福大學學習。從斯坦福畢業後,他的興趣仍然是自主創業。他和在斯坦福的同學,曾任美國科爾尼管理谘詢公司高級谘詢顧問的懷奇共同創建億覽公司,獲得融資。於是就有了現在的酷我。在多如牛毛的網站裏,怎樣讓網站脫穎而出?雷鳴選擇了他最感興趣的音樂,終於,他把自己的興趣做成了頗受人們歡迎的事業,走上了成功之路。
雷鳴對自主創業始終懷有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激情,從踏上工作開始,他就抱著自主創業這樣的興趣,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和管理經驗,使自己的創業成為可能。一旦時機成熟,興趣轉化為事業猶如水到渠成一樣,成為自然而然的事。
曾任北京大學地質係教授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曾說過:“興趣是鑽研一切知識的一個首要的步驟。”李四光在中學的時候,就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的聰明才智,但他那時並沒有對地理學產生濃厚的興趣。直到快中學比業的時候,老師組織學生參觀了煉鋼廠,他發現鋼鐵對人類社會的作用太大了,就詢問老師鋼鐵是從哪裏來的。老師告訴他鋼鐵是從鐵礦石中提煉出來的。他又問老師,鐵礦石是從哪裏來的?老師又告訴他,鐵礦石是從礦山挖出來的,是因為很久很久以前因為火山噴發等原因形成的。李四光對老師的話有些似懂非懂,但卻對地質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後無論讀大學還是留學英國,他都把鑽研地質學作為自己的專業,在自己最感興趣的領域裏進行探索和研究,在地質學上取得了許多重大的創造性發現。1921年,他在太行山東麓的沙源嶺調查地質時,發現在遠離大山的空曠地帶,有許多孤立的又特別巨大的石頭。對地質變化有著強烈興趣的他出於好奇心,想揭開這個秘密。經過認真考察,他斷定這些巨大的石頭是被冰川裹挾而來的漂礫,因而首次在中國發現了第四紀冰川的痕跡。江西廬山以其平地崛起、山勢奇偉而成為我國名山之一。它終年雲繞霧繚,給人以神秘的感覺,因而成為許多神話傳說之源。晉代桓衝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時,曾派人去廬山探險。據說這位探險者在山頂發現了一個麵積達數百畝的湖泊。但其後的人數次探險廬山,卻沒有發現這個湖泊。李四光為了弄清廬山真麵目,他查閱了大量曆史資料,數次不辭辛勞,踏遍廬山,仔細察看了所有山間盆地,發現隻有蘆林盆地的大小與晉代探險者所說的湖泊極為相似,最終揭開了廬山山頂湖泊的的神秘麵紗。原來史前第四紀冰川時,廬山被冰雪所覆蓋,位於山頂的蘆林盆地邁出積雪屯冰的最大冰窖。後來,因為氣候變暖,冰雪消融,流水大量流入其中,形成了非常罕見的山巔湖泊,到晉代時還頗為壯觀。但後來發生了決口,湖泊因此而消失了。
李四光對地質學的濃厚興趣,促使他總是不辭勞苦地研究地質構造,不僅解開了許許多多的地理之迷,也為中國找到了第一個大油田,同時,對地震這種地質災害也進行了深入研究,完成了中國地質構造帶的劃分,使中國地震研究跨入世界領先行列。
人的興趣可以是廣泛的,人的大腦可以容納下多種知識。但不論興趣怎樣廣泛,總會有一種東西讓人的興趣達到極致,讓人的大腦產生極大的興奮,並有不探求到底就心有不甘的欲望。在這種可能影響人生成敗的興趣中尋找突破口,才是最好的事業選擇。李四興對地質學的濃厚興趣是建立在強烈求知的基礎上,並使之一步步走向深入,而成為人生的全部追求。可見,在興趣中尋找突破口,不失為人生的正確選擇。
5.把自己的興趣做深做透
北大學生都是對學習有濃厚興趣的人,他們把對學習的追求當成了生命的全部,有許多學生在追求學業的成功中,都幾乎到了瘋狂的程度,他們忘記了勞累,忘記了交朋識友,忘記了尋找生活的樂趣,隻要有書可讀,有題可做,有知識可以思考,他們就找到了人生寄托,正是這種以學習為追求,以讀書為樂趣的精神,促使他們在學業上始終能夠搖搖領先,成為最優秀的學生。他們的經驗告訴我們,隻要把興趣做深做透,就能夠成為成為一個傑出的人。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一個教授說:“如果僅僅是有興趣,而不是把自己的興趣做到極致,在學術和科研上就不可能有大的發展。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專業,變“要我做”為“我要做”,主動地去挑戰求知的領域,就會不斷有新的發現,點燃自己繼續下去的求知激情,才能變得不畏挑戰,敢於也樂於接受挑戰,並最終衝上成功的頂點。
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求學故事在北大可謂耳熟能詳。他上初中的時候,對奇妙的數學世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數學的演算中找到了無窮的樂趣,總是在用功學好其他學科的同時,把大量的時間用在了鑽研數學上。有一次數學老師告訴他:“數學是科學的皇後,數學的皇冠是數論。哥德巴赫猜想則是數學皇冠上的明珠。”這番話進一步激發了少年陳景潤探求數學奧秘的欲望。從此以後,他把數學研究當成了生命的一部分,達到了癡迷的程度,簡直一日不演算數學就覺得白活了一日。為了證明“1+1等於2的問題,他演算了幾麻袋的草紙,可謂一生為此孜孜以求,把對數學的濃厚興趣做到了前無古人的地步,終於在數論理論方麵取得了重大突破,成為最傑出的數學家之一。
把自己的興趣變成孜孜以求的事業,並求得人生突破的人,從不視讀書學習為一種精神負擔,而是感到這樣的人生追求是一種愉快、幸福的生活,樂於把興趣做深做透,就會產生積極、樂觀、向上的學習態度,主動把學習變成一種習慣。學習肯定不如遊玩輕鬆愜意,也不如看電視讀小說有吸引力,但學習卻苦中有樂,特別是要做深做透自己的興趣,不斷進步的成就感,會激發起學習的熱情,勤奮、毅力、恒心油然而生,那種貪圖享樂的心理會消失得無影無蹤,非智力因素的積極參與將大彌補先天智力的不足,並對學習的進步發揮舉足輕重的推動作用。因此,對於每個人來說,把自己的良好興趣做深做透,逐漸形成苦中求樂的學習態度是十分重要的。
2001年,雲南曲靖的張東生北京大學信息管理係畢業了,同時獲得了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經濟學學士學位。2001年7月-2005年12月的四年多的時間裏,他先後擔任《21世紀經濟報道》的記者、編輯、資深編輯。2006年1月-12月擔任《南都周刊》編輯部副主任。2006年12月至今擔任騰訊網專題評論部主編,負責網站“今日話題”及評論頻道。
出生於雲南農村的張東生,上學時經曆了許多城裏的孩子無法想象的苦難,但對求學一直抱著濃厚興趣的他卻認為苦難是一種寶貴的經曆。他覺得隻要踏踏實實地做做深做透自己最感興趣的東西,就會改變自己的人生。北大是一個提高自己的平台,是社會精英俱樂部,進入北大的人完全有能力比別人更出色!”憑著對傳媒事業的濃厚興趣,從進入北大開始,他就不斷探索互聯網傳媒的發展,隨著了解的加深,做好網絡傳媒的興趣和向往也更加強烈。於是,北大畢業後,他從記者一直做到部門負責人,直到成為一名真正的網絡傳媒人。在騰訊評論部,張東生主持做了許多有意義的專題,也得到了網民的良好反響。他說:“興趣是人生事業的基礎。一個人做職業選擇時,最重要的是要看自己的興趣,看自己長期以來的願望,而後根據自己的興趣來做選擇。這樣做出的選擇才會讓自己容易獲得成就感,使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充滿意義。因此,堅定地做深做透自己興趣,並一直走下去,哪怕經曆痛苦,也不要改變,就會得到回報,獲得成功。”
王梓坤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中科院院士,他到北大演講時,曾有人問他,“你最喜愛什麼?”“書籍。”“你經常去哪裏?”“書店。”“你最大的興趣是什麼?”“讀書。”王梓坤從中學時代起,就非常喜歡讀方法論方麵的論著。他認為,做什麼事情都要圍繞自己的興趣,用正確的方法做自己最感興趣的事,就容易出成績。否則,自己都不感興趣的事,就是用盡了力氣,可能也還是一無所成。他還十分注意一些著名科學家、文學家寫的成功經驗和心得體會,從他們的傳記中尋找、領會成功的方法。他一生涉獵甚廣,曾專心致誌地閱讀過《古文觀止》、《史記》、《綱鑒易知錄》、《論語》、《老子》、《莊子》、《牡丹亭》、《彭公案》、《西廂記》、《燕山夜話》等書,寫下了大量的讀書筆記,對於掌握正確的方法論頗有研究。他說:“理想是心靈的太陽,天才出於奮鬥,成功在於堅持,濃厚的興趣是最好的激勵手段,高明的方法是達成目標的重要前提,而機遇隻照顧努力做深做透興趣並為成功不斷積累的人。”
做深做透自己的興趣,是許多成功者走上獲得傑出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們都是在經曆了一次次的選擇後,找到了自己最有興趣的事業,進而不遺餘力、不計代價地拓展興趣所包含的廣闊天地,直到創造出令人羨慕的偉大成就。科學方法論大師貝弗裏奇說過:“成功的科學家往往是善於把興趣轉化為事業的能人。在這一轉化過程中,他們所經曆的往往是鳳凰捏磐的重生過程。”可見,做深做透自己的興趣,也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也是要經曆艱苦的付出和汗水的浸泡,沒有這樣過程,任何的興趣也隻能停留於隻是興趣的階段,而不會成為步步引導深入,最終走向成功的航燈。
成功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論他們聰明才智高低與否,也不論從事哪一個行業、擔任著什麼樣的職務,他們都是在做自己最為擅長的事。許多事實一再證明,一個人的成功來自於他對自己最感興趣也最擅長的工作地專注和投入。無怨無悔地付辛勞與代價,才能享受甘美的果實。
6.做精專業就能成就狀元之路
北大每年都吸納了全國各地一半以上的高考狀元,吸納了八成以上的優秀尖子生。這些來息全國四麵八方的學業尖子,無一不是對學業精益求精的高手。在全國數以百萬計的考生中,他們能夠脫穎而出,決不靠的是超出常人的好運氣,而是紮紮實實的學科成績。每一個考進北大的學生,就算他不是以當地狀元的身份邁進北大校門的,他也一定曾經在無數次奪得過狀元的桂冠。成功地邁進北大校門,就可以充分說明,做精自己的學業,就能夠成就狀元之路,否則,沒有精益求精的學科成績作為後盾,卻夢想成就北大之路,簡直就是白日做夢一樣。
北大學者曾告訴學生,在北大校園裏,沒有一個學生是平庸之輩,每一個北大的學生都是學習上的佼佼者,更是擁有高智商的優秀人才。北大學生之所以能夠成為社會精英,就在於他們善於把自己的專業做精,做到比別人更高超的程度,技高一籌,就能夠處處領先於人。一個隻想靠應付差事混日子,而不想處處爭一流,事事敢爭先的人,就不可能成為社會精英,更不可能成為北大中的一員。
被為激光照排之父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的王選,於1958年在北京大學數學力學係計算數學專業畢業,後一直從事計算機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1992至1994年先後入選現兼任文字信息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電子出版新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以及中國科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務。
1937年王選生於上海,生長於書香門弟的王選1953年考入北京大學數學力學係計算數學專業,1959年起任北大無線電係教師。一直身體虛弱的王選總是把做精做強自己的專業作為畢生的追求,在專業修為上可謂精益求精,雖曆盡艱難卻孜孜不倦,無怨無悔,因而才做出了不朽的人生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