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寬闊胸襟,包容萬千(1 / 3)

第六章寬闊胸襟,包容萬千

1.包容是北大第一品格

世有包容紛爭少,心胸狹窄煩惱生。有人說:“不幸之石如果攔住我的去路,我便扛起它前行。”這是一種包容的心態。包容是天之魂,包容是地之魂,包容使山峰高聳,包容使海水浩蕩。自然美在廣闊,人間美在包容。包容產生活力,催生境界,使人快樂,讓人高尚,唯有包容才是尊嚴頂上最絢麗多彩的光環。

北大,是千百萬莘莘學子向往的一片神聖之地。考入北大,可以享受到中國一流的教育資源,讓人的視野一下子開闊起來,這是眺望世界的窗口,這更是走向美好未來的跳板。每一個在這裏學習生活大學生,都會覺得在這學習的四年是時間最不夠用的四年,是最充實的四年,讀不盡的書,學不完的人生哲理,各種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不僅給每個學生帶來無盡的快樂,留下終生不能抹去的美好記憶,感受到經曆了一次脫胎換骨的能力、心誌、精神洗禮,更重要的是使每個學生在這裏懂得了包容的偉大境界,曾經的競爭、矛盾、困惑都隨著畢業的的到來而煙消雲散,包容的力量化解了一切與美好不相融合的紛爭,包容成為北大無往而不勝的最偉大的智慧。

在北大校園周邊的賓館或民居裏,居住著一大批來自於全國各地渴望能到北大聽課的所謂北大“遊學生”。他們每天在自己照顧自己生活的同時,許多人都遵守著北大的作息時間,千方百計進入北大的課堂,聽從大師們的教誨。北大以包容的態度,接納了這些求學若渴的“遊學生”。其實,北大很久以來就形成了自由聽課的傳統:北大教授、講師們默許外係、外校乃至外地的學生未經注冊而進入教室。隻要你又不影響正常的課堂教學而教室裏又有多餘的位子,北大人即使知道你是“偷聽生”也不會橫加阻撓。這早已成為北大精神裏最為人稱道的人文圖騰。有一次,厲以寧教授的講座主辦方要求憑票進場,當時大廳裏聚集了很多苦苦等候想聽課的“遊學生”,厲教授就讓人打開大門,說還有不少空位為什麼不讓大家一起聽呢。這樣包容沒票聽課的學生早已成為北大的一段佳話。

在北大靜園附近的草坪上,每天都有十幾隻的“流浪貓”在追逐嬉鬧,原來北大有一個全國第一個以關愛流浪動物為宗旨的學生社團——流浪的天使動物關愛協會。協會收養了七八十隻流浪貓,由此可見並大的包容精神是何等的寬廣。

自從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提出“兼收並蓄,包容並濟”的辦學方針後,北大就張開了他那博大的胸懷,開始接納不同思想潮流,使北大成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學術殿堂。北大“三角地”成為各種思想交鋒的彙聚地,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學派、不同的社團,或保守、或激進、或傳統、或現實等等,都可以在這裏得到展示,在這裏進行交鋒,對與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任何的思想可以找到它的歸宿,使思考的結晶不至於胎死腹中。這正是北大包容精神所帶來的巨大力量。包容使北大在在思想的交流中獲得了持續進步和提高的不竭動力,包容是北大的第一象征,包容是北大一百多年來能夠造就如此多支撐中國命運的頂級人才的根本所在。北大的包容品格造就了一代代北大學子的包容精神,使北大學生成夠承受起任何的挑戰,用包容的態度應對未知的人生,使自己在追求事業的成功上越走越遠。

高銘於1991年獲得北京大學地球係(現地空學院)空間物理專業碩士學位,現任中科院光電研究所副所長,任中國載人航天921工程應用係統總指揮。剛一接觸空間物理專業課時,因為課程太基礎了,高銘心中有一絲失落。但還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專業學習中,一讀就是七年。走上工作崗位後,高銘很快適應了工程管理的工作,如今的她在工程管理方麵早已得心應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任務艱巨,困難重重。但高銘與同事們相互支持,相互信任,憑借紮實的基礎知識和過硬的作風,出色地承擔了航天工程指揮的任務。她覺得她的成功動力就是來源於她的包容。因為在她看來,一個女人要想擁有自己的事業,就必須讓自己的心理有很強的承受能力,因為女性遇到的困難比男性更多,社會接受女性的程度也肯定比男性差,這就更需要有包容精神,包容下人們的偏見,去用業績證明自己的能力。不管是誰,堅強而包容的心都是取得事業成功保證。沒有包容的心就會在困難麵前痿縮不前的。而她覺得北大給他最深的就是那種包容精神,有了這種精神,什麼樣的困難都將不再地是困難。

包容是最偉大的智慧!正如一位智者說,一個人的成就決不會超過他的心理包容度!因此,我們必須牢記:一個人能包容多大的事業,他就能獲得多大的成功。人生最偉大的智慧是心理的包容度。在這個競爭殘酷的社會裏,要想獲得更大的智慧,就必須有一個最基本的品質,那就是要有一顆包容世界的心。

包容是一種修養,一種成熟,擁有包容之心,就會不在意自己所遭受的困難和挫敗,不會在意他人嘲弄的目光和譏諷的語言,更不會在意來自方方麵麵的阻力,因為包容是一種成熟的心態,這種心態使包容的人可以容忍下一切不利於事業發展的消極因素,並進一步激發內心的積極進取的精神,激發對成功的渴求,因而更加百倍地付出努力,直到走向成功。包容表麵看來是軟弱,但實際卻是無比的堅強,是以軟弱戰勝剛強,猶如棉花一樣,在軟弱的外表下包容著一顆生命力無比堅強的種子,這顆堅強又堅硬的種子將衝出大地的束縛,追求溫暖的陽光,長出旺盛的新生命。

大地是包容的,所以大地才會百花爭豔,萬木競秀;天空是包容的,所以天空才會百鳥歌鳴,萬星璀璨;大海是包容的,所以大海才會魚遊龍躍,生機勃勃。北大是包容的,所以才會學術爭鳴,人才濟濟。包容是寬廣的大地,是深邃的天空,是浩瀚的海洋,是一種高瞻遠矚,是成功者必不可少的偉大智慧。

2.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包容

北京是一個包容的大都市,而北大又是這個大都市裏最有包容性的代表。曾經北大不僅包容了舊學代表和拖長辮子、著異服的前清遺老,更包容了接受傳播新文化、新思想的進步青年教授。如今,北大依然是包容的典範。來自世界各地千差萬別的語言,各種各樣的膚色,五花八門的飲食文化,包羅萬象的穿著打扮,以及多元化的學術思想,都能在這裏找到安身之所。它的包容帶來了和諧進步與快樂,每個在大北大學習生活的人,心中都充溢著溫暖的陽光,臉上都洋溢著被知識滋潤所特有的雅致笑意。

北大學者說,知識越高,眼界越廣,心量越寬,做人才會更有境界,這種境界就是做人的包容境界。包容不僅可以改變了人的命運,更重要的在於讓人不再目光短淺,不再隻從自我的角度去認識和體悟世界,而是能夠從長遠和全局的高度,開闊心胸,包天容地,容納喜與悲,以淡然的心態感悟和體會人生。是包容化解了所有的抑鬱寡歡,是包容平撫了無限增長的名利欲望,是包容消除了恩怨情仇,使我們的做人心境豁然開朗。北大學者說:“我們不是為了憎惡和怨恨而活的。放下所有的不快樂,你會發現,原來隻要不再執著於憎惡和怨恨,沒有了沉重的包袱,人生就變成了輕鬆的旅行。”

曾經有一位北大女生這樣在日記裏寫到:“我是個很任性的女孩,在家裏父母什麼事都依著我,有時明明自己做的不對,也不會承認自己的錯誤。那時也不懂得理解父母,甚至於經常地頂撞父母。可是,在北大的學習卻讓我時時感到內疚,父母那樣慈愛地包容了我,而我卻一點也沒有包容父母,做人要做一個懂得包容的人。包容的人才是具正有愛心的人。”

包容是一種博大的愛:父母包容我們的任性的是愛,師長包容我們的不足的是愛,社會包容曾經犯過罪、有過錯的人的是愛,自我包容一切的煩惱也是對自我的愛……北大有位心理學家這樣說:“要享受健康快樂之人生,首先要學會包容。愛自己,就必須包容別人,包容世界。”

民國時有一位北大人,因為被鄰村一個青年嫉妒,在大年初一看見自家門前多了個特別不吉利的東西——盛骨灰的陶罐。這讓他火冒三丈:這不是成心讓人諱氣嗎?但很快他就冷靜了下來,他想,與人爭鬥下去永遠也不會平息矛盾,莫如用包容的態度感化“惡作劇”的人。於是,他左思右想後在陶罐裏種上一株含苞欲放百合花。花兒開了,他悄然送了過去。這小小的舉動打破了原來的僵局。盛開的百合花消除了兩家人的隔閡,同時也捎去了他的包容仁愛之心。那位鄰村青年在這顆真心麵前,主動登門道歉,與他握手言和,百合花喚醒了那顆很小的寬容之心。

人行走在江湖之上,奔波於生活之旅,富有也罷,權勢也罷,總會有不如意之事。“萬事如意”隻不過是一種美好的願望。當人的心理情緒激烈、內心矛盾難以化解時,很容易導致身體分泌功能失調,造成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心情不暢等,伴隨出現多種不良症狀。並可能誘發各種疾病的發生。健康專家洪昭光說,一個人如果有寬如大海的心胸,那就什麼事情都打不倒他。擁有包容的心境,猶如擁有一條活蹦亂跳的鮮魚,使人們自由自在地暢遊於工作、家庭、生活的海洋裏,從而感受到生命的快樂。

北大學者講過一個禪師的故事:有個禪師特別喜歡種養花草,於是在寺院的窗前門後種了許多各種各樣的花草花,一年四季,在小寺院裏都可以聞到花香,欣賞到爭奇鬥豔的花朵。所有這些花中,他特別喜歡一盆香氣濃鬱的蘭花,那蘭花不僅四季常開,而且豔而不妖,雅而不俗,香而不烈,這盆蘭花令他愛不釋手。有一天禪師外出雲遊,小和尚一不小心把那盆師父最喜歡的蘭花打爛了,小和尚知道自己闖了禍,他想師父一定會懲罰他,立時哭了起來,眼睛都哭腫了也沒停下來。師父回來了,見徒弟這樣傷心,就安慰說:“我種養花草隻是為了快樂的,不是為了難過的,更不是為了傷心的。”師父的包容終於讓小和尚破啼為笑。

包容者要有淡泊明誌的心境。胸懷包容之心,人就會感覺輕鬆愜意,就會放下煩惱怨恨,就會用理解的心態原諒別人的不尊與傷害,從而達到身心平和、心境寬慰的效果。因而心境是人體的健康之源、自強之本、長壽之根。“心境好,病難找”。心境好,人的意誌就是堅強的,就能夠鎮定自若地應對各種困難和風險的挑戰。但如果心境不好,人體和精神的承受能力就都會很弱,有稍許的不順心就可能食不香,睡不穩,甚至病倒在床上。俗語說的好:刮風下雨老天管,幸福之花自己栽。人體是一部高速運轉的機器,應當經常對心境進行自我調試,使自己始終能保持包容的心境,用理解的心對待世間萬事萬物。比如家人不開心,就適當給予安慰,讓他們焦躁的情緒平和下來;孩子不高興,不要嚴厲斥責,而要耐心加以引導,消除其心裏的陰影。遇事處之泰然,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暖不爭花紅,寒不改綠葉,心平氣和,如此的心境,當然百病不侵,快意江湖了。

北大校長的馬寅初老人生前說過兩句話“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卷雲舒。”曾在北大任教的梁啟超先生給謝冰心的信中寫到:“世事滄桑心事定,胸中海嶽夢中飛。”世上雖滄桑變化,而心如明鏡,博大胸懷,包容萬物,這是一種廣闊無垠的度量。畢業於北大後來獲得美國國藉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說:“我一輩子做事,做人以杜甫的‘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為浮名絆此身。’為準則。”用一種靜觀的態度對待名利、虛名,已然超脫了世俗,贏得了心靈上的安然與平和。這是所有有誌之士追求成功所采取的屢試不爽的心理戰術。